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逻辑和策略构建

2023-12-09 15:19
文教资料 2023年14期
关键词:幼教课程体系技能

张 丽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401)

在高质量发展观视域下,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培养“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的决定性因素。[1]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教育教学方式与水平关系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是专业人才是否能够胜任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以及是否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美好需求。显然,培养出一支理论素质硬、保教技能强、师德师风优以及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向度。健全的课程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本文将分析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审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围绕问题提出有助于专业发展与幼儿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逻辑

(一)学前教育专业革新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 高质量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高质量发展观视域下,公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美好需求日益增长。对幼儿教育而言,具备高尚品德与保教技能的幼儿教师是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资源。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幼教人才的主阵地,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关系着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如师德师风、理论认知、保教技能、关怀能力等。而从“幼儿为本”的视角看,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尤其是高尚的师德对幼儿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启蒙与引导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以健全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与健全人格。换言之,面对未来的幼教工作岗位,幼儿教师要能够基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以自我教育助力育人,从而激发幼儿参与园所活动的积极性。[2]

2.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技术+教育”革新要求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赋能,学前教育在时间、空间、资源、渠道等方面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例如,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视频、微博、线上教学平台等,教育教学不仅突破了课堂的时空局限,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因此,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要充分考虑技术赋能的重要价值。

一方面,以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符合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话语接受习惯;另一方面,在技术赋能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突破课堂的时空局限进行即时交流与互动。因此,善于运用并发挥技术因素的教学价值,既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未来执教能力的必要途径。

3. 高质量幼儿教育的现实需求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学生不仅能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而且能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提高自身对未来职业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因此,强化专业教育与未来职业的“适配性”是革新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即提高学生面对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3],如师德师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关怀能力等。

因此,无论是从社会公众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求层面,还是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层面,高职院校都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尤其要基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由此可见,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是革新课程体系的必要遵循。

4.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自我建设的内在要求

从学科建设与发展角度讲,革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学科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在终身学习观念下,无论是一线教育工作者还是学术界,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研究与实践始终呈现动态化与渐进性的提升状态。例如,对学前教育特色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4],对“四横三纵”课程结构的研究[5],对不同学科进行内容整合的研究[6],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7],从创新创业与复合型人才视角对课程体系的探索等。[8]

总而言之,基于专业自身的动态性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革新课程体系时体现前沿性与动态性特征,既能突出专业特色与品牌,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二)学前教育专业革新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革新要遵循前沿性与主体性结合、实践性与整合性结合等基本原则。

1. 前沿性与主体性结合

前沿性与主体性结合,即围绕“学生主体”教学观,确保课程体系改革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以社会公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支撑,进而培养出理论素养高、保教技能全、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幼教人才。当然,为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研究与保教技能的主体探究意识,教师要转换角色,以点拨、引导替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尤其是要在师生的高效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换言之,革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也是重构教学方法的过程。

前沿性与主体性的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主动创新意识,而且能积极链接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而提高专业理论与技能的适用性。

2. 实践性与整合性结合

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开办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这就需要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要健全学生的理论知识架构,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训的对接,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然要以“训”为主,如安排学生到幼教机构见习与实习,注重毕业设计的实效性,针对教学案例的模拟教学,进而构建以“理”为基,“理”“训”双向赋能的课程体系。

从这个角度讲,课程体系必然要遵循整合性原则,发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育人优势,通过学科整合、理论整合、技能整合,以整合化课程体系突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审视

(一)目标定位缺乏个性化与差异性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趋同现象。

在个性化培养目标方面,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往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目标,缺乏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认知学生的个性化目标。例如,对于高中生、对口生以及“2 +3”制生源,高职院校并未制定具有层次性的目标体系,因而无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在同质化方面,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与中专院校之间也呈现同质化现象,即没有突出本校与本层次的专业培养特色。例如,无论是中专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均要重视学生的理论认知与保教技能,但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最后一公里”的人才输送优势,通过构建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与幼教人才的适用性,如加强对专业的音乐美术、亲子教育、双语教育等专业特色的关注。显然,具有针对性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符合社会公众对幼儿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二)课程结构失衡

在课程安排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严重失调。无论是课程比例还是学分占比,专业必修课都远高于选修课,集中反映了高职院校对选修课程的弱化。显然,这种失衡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利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发展。除此之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也存在失衡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如在实践课程上,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与见习往往置于大学的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学期,导致学生的幼教实践经验与执教能力停留在理论层面。但是,幼儿园教师需要面对或解决的是具体的保教问题,如幼儿的入园焦虑、撒谎调皮,基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与保教研究。

由此可见,无论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设置,还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设置,高职院校都要以幼教机构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切实培养面向幼儿、面向工作岗位、面向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幼教人才。

(三)课程内容“以偏概全”

在课程内容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即课程内容具有重复性与片面性。

在重复性方面,如“学前教育学”“语言活动与指导”“幼儿环境创设”等课程均涉及环境创设内容,“学前教育学”“幼儿游戏活动与指导”均涉及游戏类内容。显然,重复性课程内容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也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幼教理论与技能。

在片面性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师德教育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如近年来频发的虐童案,集中反映了幼儿教师在师德师风、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缺失。

(四)教学效果缺乏实用性

当前,部分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工作技能缺乏实用性,即专业技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尽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唱歌、跳舞、弹琴、绘画、保育、教育等多方面专业技能,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往往不能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组织高效的艺术主题活动。

可见,从理论与技能的获取,到理论与技能的实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乏一个“前后衔接”的教学实践环节。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以结果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

基于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笼统性,围绕学生的认知层次与学习需求制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坚持课程体系的动态化调整,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层次性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一方面,目标的层次性契合了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对口生与高中生的差异性目标制定;另一方面,目标的个性化能够助力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增强专业学习自信,进而正确定位专业学习方向。

根据当前幼教机构对幼教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遵循《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教育文件的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高职院校开办职业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应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在专业理论方面,要具备健全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架构,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卫生学、生理学、营养学等与幼儿身心成长相关的理论知识;要了解必要的艺术理论知识与跨学科基础知识。

在专业技能方面,要具备保育教育一体化意识;能够基于不同阶段幼儿成长需求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活动;具备与幼儿沟通、与教师交流的能力及人文关怀意识;具备适合幼儿成长的艺术专业技能。

在结业要求方面,要求修满学分,完成实习与毕业设计;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通过英语评级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

(二)健全课程结构

1. 理实一体的课程模块

为科学规划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高职院校要构建以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以及五大领域为核心,以特色课程与拓展课程为两翼,以艺术类课程为支撑的综合性、体系化教学模块。

在核心课程方面,将“三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理论素养,尤其是将“三学”理论知识点与幼儿园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有效关联。在此基础上,再转变五大领域活动指导课的“课程性质”,即从专业理论课改为职业技能课,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五大领域职业技能,以此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实隔离”问题。

在特色课程方面,为满足社会公众对特色幼儿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幼儿教育机构开办特色品牌教育的需求,可开设相关的数学、英语、心理咨询等指导课。

在拓展课程方面,积极向早教方向拓展,如蒙氏教育、亲子教育、奥尔夫等课程的渗透。

在艺术课程方面,以幼儿教师的非专业艺术能力提升为基本原则,降低理论与技能要求,契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重点培养学生幼儿教育所需的唱、舞、弹、画以及手工制作等技能。

2. 专业实践的系统化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要贯穿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即将实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9]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社会“需求面”的动态调研,进而构建动态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着力丰富学生的实践形式,构建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元化实践体系。例如,在课内实践的基础上,打造层次递进的集中见习。大学第一学年,可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开展定期的模拟教学,即模拟真实幼儿园教学场景,强化理论认知,落实专业技能。第二学年,组织学生定期到校外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实践训练,感受幼儿园真实的教学场景与教学问题,理解具体工作岗位对保教理论与技能的要求,进而反哺理论与技能的学习。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要求学生到周边、本省、外省等地幼儿教育机构顶岗实习,以一名“准幼儿教师”的角色见实习,增强理论与技能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并完成见实习总结;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围绕见实习经历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总结巩固幼儿施教经验,以实践问题为导向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以专业选修课程平衡课程内容

在平衡课程内容方面,增设专业选修课是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

从教学价值角度讲,开设选修课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需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体意识,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优势,这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幼教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由此可见,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所占比例是评价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课程内容方面,学校可拓展关于亲子、蒙氏、感统、奥尔夫等的早教内容,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协会或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显然,这种指向幼儿早期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拓宽学生的幼教视野,有助于增加大学生就业的砝码。除了专业选修课程,学前教育专业还要根据当前幼儿园的发展要求,积极拓展其他与幼儿身心成长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幼儿舞蹈教学、幼儿美术指导、幼儿音乐指导、幼儿国学、幼儿礼仪等。这对于拉近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基于此,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必修课,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公共选修课,如体育选修课、文学艺术选修课;第三,专业必修课,除“三学”与五大领域活动指导课,拓展数学、英语、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指导课,同时,还要开设政策法规解读、游戏教程、儿童观察与评价、幼儿英语、声乐、钢琴伴奏与弹唱、舞蹈创编、绘画、创意手工等专业课程;第四,专业选修课,如亲子教育、感统训练、蒙氏教法、奥尔夫教法、沙盘治疗、绘本、育婴师培训、艺术欣赏、少儿节目主持、幼儿体操、儿童剧表演、环境创设等;第五,实践课程,如阶段性见习、顶岗实习等。

(四)课程体系实施的可操作性

课程体系实施的可操作性包括两个方面,即教材选择的实用性和课程体系的实践性。

在教材选择方面,要以实用性为基本原则,无论是购买教材还是教师自编,最终指向的是培养理论全、技能强、品德优、素养高的幼教人才队伍。

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方面,为实现幼儿教师与幼儿教育机构在“供需”上的高效对接,高职院校还要强化院校与幼儿教育机构的合作,从而将课程体系建设与幼教机构的需求动态关联。一方面,与周边幼教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并全面调研幼教机构的实际教学需求。这种定向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有助于学生的“学”更具针对性,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技能提升,都能够直接满足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尝试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即打造高职院校与幼儿教育机构的良性“供需产业链”,在互相赋能中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此外,在培养目标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始终与幼儿教育机构的人才需求相关联,要始终抓紧社会公众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求点,继而科学研判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行业需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自身的构建逻辑与构建策略。从策略上看,大致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效果四个方面进行科学构建。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属性“规定”了其在人才培养与输出上的特点,即为幼儿教育机构输送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幼儿教师。这也是高职院校革新课程体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猜你喜欢
幼教课程体系技能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秣马厉兵强技能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画唇技能轻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