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角下黄河故事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导向

2023-12-09 15:19金换莉
文教资料 2023年14期
关键词:黄河中华民族思政

赵 亮 金换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黄河是一条历史之河、幸福之河、文明之河,黄河文化融入于流淌5000 多年的民族血脉中,黄河故事唱响在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从本质来看,黄河故事是以黄河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各类故事的总称,包括水患治理故事、红色文化故事、生态治理故事等。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黄河发展的脉络,推动着母亲河安澜无虞、富泽四方,也助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思政教师而言,要在教学中充分引入黄河故事,以生动形象的真故事、好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认同感。

一、黄河故事的理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新时代要书写好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智慧。黄河故事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充满了爱国情怀与人间温情,具有十分强大的理论根基。

(一)“亲民爱民”“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爱好团结,将无私奉献、服务他人作为道德准则,铸就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亲民爱民、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是每一位普通民众内心最亮的底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历代人民“亲民爱民、为民服务”宗旨理念彰显的载体。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黄河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诸多人文内涵深厚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使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下得以延续和传承。[1]

古代大禹与黄河水患做斗争,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坚忍的品质和可贵的为民服务精神感化世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植树造林,抵御黄河风沙灾害、洪涝灾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亲民爱民、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在两次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这两次号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充分彰显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领袖情怀。从古至今,从普通民众到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黄河成为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之河”,充分验证了历代人民对“亲民爱民、为民服务”宗旨理念的践行。

(二)“以生态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深度诠释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导,亿万中国人民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将“以生态为中心”融入各个行业,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社会。黄河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及各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20 世纪末期,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黄河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在20 世纪90年代后期,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黄河频繁断流,因为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以及城乡生活用水增长迅猛,加之来水减少,导致黄河出现了多次断流现象;二是河源区生态退化,主要表现在雪线上移、湖泊消失、冰川退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三是水污染日益严重,20 世纪90 年代初期,进入黄河的废污水年排放量达到了42 亿吨,与80 年代相比增加了一倍,这导致黄河水质急剧恶化。如何治理黄河、保护黄河成为亟待探索的大问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开展调研活动,并主动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严格全河水量统一管理和调度,使黄河干流和六条重要跨省支流十五个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全部达标,解决了断流问题。为解决黄河生态退化以及水污染严重问题,从2005 年起国家开始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源区全面开展退牧还草、沙化治理、移民搬迁、禁牧封育等项目,并采取强化措施管控废水排放,促进了黄河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大幅提升了生态修复的成效,为黄河生态治理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幸福之河”逐渐呈现在人民面前。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实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 多年的优秀文化历程,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引中华民族持续向前的灵魂,也是国家进步的“法宝”,以黄河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各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和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生长的柔韧、历史的久远、拼搏奋斗的精神和共生的包容上,这些文化渊源形成了文化自信最深沉的根基,也为世界文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定自信和独特借鉴。[2]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特征可以总结为三个:其一是凝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其二是彰显中华文化旺盛生机的源头活水;其三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3]新时代对黄河文化进行发扬和继承,不仅能够促进黄河影响力的扩展,而且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使黄河这条“文明之河”在新时代焕发独特的文化光彩。

二、黄河故事的时代内涵

黄河故事的时代内涵是从黄河故事本身散发出来的,能够指导新时代下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有价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浓厚的家国情怀、强大的包容气质、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上。

(一)保家卫国、奉献自我的家国情怀

黄河故事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源自在过去数千年的漫长历程中,黄河两岸的先民们与黄河相互促进、相互斗争、共同发展的历史,来自他们敬畏黄河、依赖黄河、改造黄河的历程,最终形成了热爱家乡的爱国情怀、为民牺牲的奉献精神和战天斗地的坚忍品质。千百年来,勤劳的中华儿女在与黄河水患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全民认同的“大一统”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大禹正是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内心,始终牢记天下期望,才勇于与水患斗智斗勇;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基于全中国人民的幸福才多方努力、实地调研,制定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策略;一曲《保卫黄河》,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字里行间流露出血战到底、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凝聚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黄河的水翻滚滚的浪,黄河的儿女走呀走四方”则唱出了最朴质的爱国情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借助黄河故事挖掘家国情怀,能够使大学生在细细品味黄河故事的过程中,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中,成为国家发展的服务者、建设者和坚定贡献者。

(二)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包容气质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九个省区,绵延5000 多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黄河流域是连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祁连山、三江源等多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流域内的区域文化异彩纷呈。黄河文化正是吸收了多个地区的先进文化,形成了有容乃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的气度。黄河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互利共赢”“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从中国历史发展向度来看,有尧舜禹禅让、河图洛书、老庄义理、孔孟之道、三国鼎立、魏晋风骨、隋唐科举、盛唐气象、四大发明、《诗经》与《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正生生不息地萦绕在黄河流经的大地,共同融汇成中华文明的主线,铸就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包容气质。这些黄河故事中的精髓,与高校思政育人存在紧密关系,通过教师的运用,能够引导大学生从黄河发展历程及各流域文化脉络中感受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包容气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不凡的气质和大度的品格。[4]

(三)民惟邦本、泽被苍生的民本思想

中华文明本质上是江河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连续不断代,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基因,而黄河则是这一文化基因形成的主要脉络。黄河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抗争黄河与治理黄河中得到了持续壮大。从大禹治水到西汉武帝“瓠子堵口”,从秦国的郑国渠兴建到康熙帝刻“河工”于宫柱之上,从三江之源的“中华水塔”到黄河入海口——东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国家战略做出了重要论述,体现出他以黄河战略谋千秋大计的恢宏视野、谋民族复兴的强烈担当。治理黄河水患、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这一思想引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本意识,引导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奉献自我、服务他人。

(四)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和治国史,千千万万个与黄河水患搏斗的仁人志士,造就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也使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拼搏意识,培育他们“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博大胸怀,并通过讲解不同时期的黄河故事,培育大学生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意志,使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敢当时代重任、敢拼敢干的人才,不为困难而挫败。

三、黄河故事的价值导向

黄河故事作为中华文明中的经典故事,凝聚着历代人民勇往直前、不断探索的恒心意志,诠释了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呈现了中华儿女奋勇争先、百折不挠的气势。把生动的黄河故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素材全面融入课程中,能够培育大学生为理想勇于探索的气概,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和骨干;帮助大学生未雨绸缪、统筹规划,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使大学生开拓创新、奋勇争先,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引导大学生勇往直前、不断探索,成为国家的栋梁和骨干

黄河是流淌着革命鲜血的红色河流,从古至今,她见证了革命年代的精神与故事,也彰显了中华儿女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非凡气质。在黄河带来的灾难面前,我们既有“人定胜天”的决心和意志,也有“天有常,不为尧兴,不为桀亡”的理性认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与黄河做斗争、相依偎的过程中铸就了长征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这些精神财富在时间的洗礼下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挖掘黄河故事中的红色文化,引导学生以红色文化为基础,探索各位仁人志士勇往直前、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可以通过开展红色遗址保护工程,整理革命烈士英雄事迹,参观黄河纪念馆、博物馆等,使大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生机勃勃,培育坚定的奋斗精神;通过文物、文献、影像图片以及网络数据库平台等,将拼搏毅力根植于内心,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够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与骨干。[5]

(二)引导大学生未雨绸缪、统筹规划,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各地坚持绿色新发展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在实践中以生态化观念、绿色化思想参与经济建设、助力国家发展,才能确保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推进,达到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的目标。黄河故事蕴藏着人们与大自然斗争的复杂历程,从中延伸出来的让人惊叹的技术经验、使人崇敬的治理英雄以及文化意蕴深厚的历史遗迹,能够为大学生传递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激励他们参与生态建设,体会生态之美。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采用演讲比赛、主题活动、虚拟展示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挖掘黄河故事中的生态内涵,引导他们从黄河故事中感知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引导大学生开拓创新、奋勇争先,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未来接班人,应当争做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充分提取黄河故事中蕴含的开拓创新精神,使大学生从黄河故事中汲取创新能量,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在黄河治理、救济、赈灾、生态保护等各个环节中都凝聚着浓厚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 年9 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确立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黄河治理理念。这一理念是在考察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全面分析之后做出的决定,也是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河南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目标,创新性开展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甘肃立誓要将黄河板块打造成亮丽名片,开展敦煌莫高里工匠文化村建设活动、六分西湖湿地景区等七个项目建成运营;2020 年9 月29 日晚,兰州黄河楼正式亮灯投用,成为母亲河畔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为兰州黄河风情线再添“新坐标”。这些围绕黄河而开展的项目活动,都蕴含着设计者、运营者的创新思维,引导高校大学生站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能够帮助其建立创新思维、根植创新意识,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6]

四、结语

思政课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智慧的使命,作为思政教师,应当充分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黄河故事,使优秀的中国故事成为指引大学生发展的一剂良药。我们只有以创新为音符、以进取为旋律,谱写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华美乐章,才能更好地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在黄河的涛声中不断铸牢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黄河中华民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