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

2023-12-09 15:19王庄房
文教资料 2023年14期
关键词:共生现代化文明

王庄房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的重要课程,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生态支撑。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生态文明教育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4]。通过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过程以及与西方模式现代化的对比,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通过在思政课中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党史中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过程是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第一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任务有一个不断拓展、深化的过程。1979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六大拓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以后,升级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任务和目标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生态环境方面,党的十四大强调“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党的十五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强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述;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十三五”规划中写入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国民经济五年规划中首次写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生态方面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二、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现代化从理念到实践均起源于西方,但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只有遵循西方模式这一条途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通过对比西方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这也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也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启动时处于人类现代化的早期,环境承载力与21 世纪的今天也不可同日而语,并且西方在掌握技术和资本优势的前提下,仍将现代化的环境成本转移至后发展中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过程中,资本以追求剩余价值和扩大再生产为目的,消费主义顺理成章地成为被提倡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这必然导致资源的过度汲取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紧张。资本和消费驱动的社会让消费成为价值、身份、地位、品位,乃至幸福快乐的重要源泉,在某种程度上,消费主义的拜物教拥有了慰藉心灵的功能。畸形的消费观加速产品迭代的同时也加速资源的消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西方出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需要,以及自身环境利益的诉求,夸大自身现代化模式的普适性。很多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追赶过程中,从理念到行动上也对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在资金技术和环保理念都欠缺的情况下,盲目效仿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与资源的紧张在导致生态危机的同时,还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族群之间的冲突,很多后发展中国家由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陷入恶性循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的相继问世引发西方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1972 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会议,并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西方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造成的环境危机,但在人性自私基因和消费主义驱动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下,很难找到解决方案。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6]。

“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7]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在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不足、总结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形成的,跳出了后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亦步亦趋怪圈,为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新模式。我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中,从顶层设计、法律制度、观念理念、技术进步等多维度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国内民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的同时,也展现出我国全球生态文明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大国担当,体现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思政课要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实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三、思政课要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8]通过制度化、法治化的手段保障生态文明战略落实落细是根本。2018 年现行宪法第五次修订将“生态文明”“和谐美丽”“新发展理念”等表述写入宪法序言。在涉及生态环境的立法环节制定一系列与生态环保相关的法律,同时加大环境执法以及监督力度,在环境公益受到损害时,允许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等文件,做好顶层设计。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实现节能减排的“双碳计划”做出部署。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我国全面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弃物。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2023 年4 月22 日,自然资源部宣布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保障环境保护者的利益。在出台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加大危害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雷霆处置秦岭违建、祁连山生态破坏案件等。

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顶层设计,构建权责清晰、多方参与、激励与约束并重、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法律框架,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体现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思政课通过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讲好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政课要讲好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方面的普法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之一,要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

(二)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国际担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绿色家园的共同期盼。”[9]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构建。2017 年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引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化进程。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内与国际社会继续保持沟通、合作、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10]。我国秉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欠发达国家提供环保领域相关资金技术支持。2021 年9 月,我国正式宣布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我国海外能源投资将从煤炭转向清洁能源,为全球净零排放转型做出中国贡献。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2 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我国是世界上碳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2022 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4.77 亿吨,其中全球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68 亿吨,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倍,比欧美国家高一倍还多。2020 年9 月,我国即向国际社会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11]。

2020 年9 月21 日,我国外交部和生态环境部于联合国2020 年举办生物多样性峰会前,联合发布中方立场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2021 年10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呼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12]中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高度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思政主题实践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通过思政情境教育的直接体验感受,让课堂思政理论在现实中找到依据。做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保有关的思政主题实践教育,感受我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成果,包括制度运行机制效果、节能环保技术进步成果等。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思政主题实践,传播生态环保理念,让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方式入脑入心,让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庭、绿色办公的理念成为自觉行动。

我们通过思政主题实践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法律设计,彰显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邀请法律人士介绍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法律、有关生态领域立法工作以及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现场旁听环境保护公益诉讼;邀请相关参与人士讲解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细节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具体情况,邀请离任领导干部谈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具体情况等。思政主题实践活动,让课堂上讲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设计活起来。

我们通过思政主题实践在世界日开展宣传讲座、义务劳动、参观学习等活动,讲好我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如在世界湿地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土壤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世界清洁地球日等世界日开展相应主题教育,可以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载体根据世界日相应主题开展宣传湿地保护、森林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教育,以及我国在相关环保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可以采取宣传展板、专家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答、实地参观等形式。

我们通过思政主题实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念付诸行动。绿色环保、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理念需要通过实践化为实际行动,行动才能带来改变。思政主题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倡导能源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减塑限塑、垃圾分类等,如参观新能源发电企业了解能源节约;参观垃圾回收处理过程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塑料的危害;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理念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思政课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身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通过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共生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漫说文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