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翊群 王明璇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国际公寓育人工作的思考
张翊群 王明璇
[清华大学]
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高校国际学生的规模持续扩大,关于国际学生培养教育质量也逐渐倍受重视。高校国际学生公寓作为国际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习与生活场所,肩负着“第二课堂”的育人职能。文章从“三全育人”视阈出发,以清华大学为参考,梳理国际学生公寓育人工作并对现有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为后续国际学生公寓“三全育人”工作提出探索及改进方向。
国际学生公寓;三全育人;公寓育人
随着全球多极化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常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发展。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而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以及休闲的主要场所,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职能也逐渐从“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言行”向“主动提供生活素质教育”转变,成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发力的重要阵地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元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各高校国际学生的规模也逐渐扩大。2010年“留学中国计划”的启动,在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同时,对我国高校国际学生的育人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与国内生不同,国际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其学习与生活受到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更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公寓生活中。因此,推进国际学生公寓的“三全育人”工作,也是高校服务国家国际化发展战略、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综上,本文从“三全育人”视阈出发,在梳理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公寓育人工作的基础上,对现有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为后续高校国际学生公寓“三全育人”工作提出探索及改进方向。
国际学生公寓的服务对象为国际学生,该群体具有地域差异性明显、文化背景复杂、语言沟通能力困难、群体基数较小的特点,在育人工作中,需要结合三全育人的指导方针,全面提升面向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质量,为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型人才提供支持。
高校育人工作不仅是高校某一个学生部门的职责,教育工作者更不应该仅限于院系老师。真正的“全员育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育人主导层面进行更广泛的定义:不仅是教师、辅导员等参与“第一课堂”的教员,更包括每一名校内教职员工、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甚至是学生自身。
1.成立专业育人队伍,落实国际公寓育人工作
高校公寓辅导员属于学生公寓专业育人队伍,其自初步确立到至今的20余年时间里,在学生社区育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各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而国际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专业育人队伍的工作目标在与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普适目标保持一致的同时,也需考虑到育人对象为国际学生的特殊性,在执行层面既要吸收又要有所不同,充分体现“趋同”的培养原则。
因此,国际学生公寓的专业育人队伍,其不仅要自身专业素质过硬,且需对多元文化有认同广度、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认识高度。[2]该队伍需将公寓管理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培养国际学生生活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弥补国际学生在高校所受教育的不足;同时,该队伍也应积极与学校外事相关部门、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形成联动,多方开展育人工作,切实做到全员育人。
2.成立学生骨干队伍,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学生主体是“全员”中重要的要素,朋辈教育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公寓中,国际学生不仅是被服务的对象,也是公寓的“主人”,是学生社区大家庭中的一员。调动国际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国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公寓“全员育人”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成立国际公寓学生骨干队伍,通过管理微信群、开展楼文化活动、与管理人员定时沟通等方式,协助楼宇管理服务宣传、加强楼内同学联系、激励楼宇团结氛围。一方面,对于拥有共同“外来”背景的国际学生,学生间的倡议、管理、宣传能更好地产生共鸣,能够更有效地带动更多的国际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公寓生活中;另一方面,实现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并且在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的同时,也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3.制定育人质量目标,贯彻公寓“全员育人”理念
公寓育人不止是以单方面传授的方式存在,更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国际学生从入住公寓的那一刻起,教育行为已经悄然发生。国际学生公寓的管理部门应制定完善的育人质量目标并贯彻落实,既需要求“全员参与”,更需要求“全员认同”。对于每一名公寓的工作人员,无论是教师、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在保证学生住宿质量的同时,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国际学生的适应性、对国际学生的异常行为保持敏感性、对国际学生的不当行为加以制止和引导,真正做到“全员”主动以教育者的身份思考,参与到育人工作中。
高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经常性的特点,从学生进到学校的那一刻起,教育过程就已经开始。从新生入住公寓到毕业离校以及步入社会后的阶段,育人工作都一直聚焦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
1.抓住育人关键时期,开展国际新生导引工作
国际学生不同于国内学生,他们不仅对校园陌生、对未来未知,他们对中国、对普通话也很陌生。国际学生公寓作为国际学生入学的第一站,抓住国际学生进入新环境、新校园的首个关键时期,开展安全类、法律法规普及类、校园生活引导类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成功的国际新生引导工作,能够有效地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更顺利地融入校园、更快地进入学生角色,有助于国际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加速文化适应、情感适应和心理适应。[3][4]
2.纪律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挫折教育融入管理工作
大学作为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足够的责任能力来迎接毕业后的独立生活。纪律约束是一个学生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违规违纪行为对其自身、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对于对大环境陌生的国际学生,更需要做到在挫折中警示学生,用挫折教育转化学生。
常态化纪律教育,开展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是国际学生公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常规操作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接受、适应情况,通过谈话、给予相应处分等方式对国际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同时在学生不当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弥补机会,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帮助其成长。
育人工作中,不仅要求人员上的全员参与、内容上的全过程覆盖,也要求维度上的全方位支持。国际学生公寓的育人工作也需要实现从教育环境的横向入手,各种环节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1.丰富公寓活动,倡导文化育人[5][6]
文化育人是国际学生公寓育工作的落脚点。寓教于乐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念,文化育人更是开展公寓育人工作的一大法宝。文化育人工作的角度能够反映出公寓思政工作开展的力度,对于国际学生公寓来讲则需要更广义的理解思政工作,应将视角转向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引导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爱华”中来。
国际学生公寓的文化育人工作,可以从全球视野、中国文化、学校风格、社区特色等多种主题入手,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沙龙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校庆类活动、社区课堂类活动等等,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同,增进国际学生对校园和集体的归属感。
2.完善公寓制度,强化管理育人[6]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健全依法治校的基础,亦是公寓执行育人工作的前提。国际学生公寓落实依法治校,就要将面向师生开展的各项工作从管理制度上加以科学制定、培训普及,要将与国际学生住宿相关的各项权利义务以合同的形式加以规范、约束;同时,也重视国际学生的实际需求,吸引学生参与到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来,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社区共建共享。
此外,也要从国际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的内部深入推进质量建设,从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方面深化育人职能,将育人工作指标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更好地保障管理育人目标的落实。
3.改善公寓环境,加强环境育人
国际学生公寓不仅是国际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的“第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公寓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情操并约束不良行为。国际学生公寓为国际学生提供住宿服务是第一位,但在保证基本住宿条件的基础上,也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生活需求,结合国际学生的特点,重视公寓的功能性建设。
国际学生公寓的环境育人,可以从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间交流、提升学生生活能力等方面入手,结合国际学生地域差异明显、文化背景复杂、喜好交流探讨、热爱社交等特点,通过改造升级公寓硬件设施,增设健身类、研讨类、活动类新型公共空间等措施,提升国际学生住宿体验,促进学生间交流,提高国际学生的“家庭”归属感。
高校的公寓职工团队中,大专及以下的教职工比例普遍较高,双语管理与服务能力偏弱;且团队中具备跨文化学习或生活背景的教职工比例较低,跨文化思维能力偏弱。对于国际学生公寓,由于面向的群体较为特殊,跨文化背景和语言技能水平的短板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团队的提升及育人工作的开展。因此,需根据育人工作需要,开展教职工国际化服务培训,全面提高职工国际化服务能力水平。
此外,真正可靠的公寓育人队伍,不仅要在硬件实力上过硬,也要在育人意识上经得住考验。[2]国际学生公寓管理部门也应注重宣传、落实战略与适度政策,切实提升职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和育人意识,为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奠定基础。[7]
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高校的国际学生公寓虽然也在不断改善住宿条件,但仍与世界一流高校的要求存在差距。国际学生公寓需要以“宜居”为目标,以提升国际学生住宿品质为着力点,重点关注学生需求,营造积极、健康、文明、自律、共同进步的公寓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助力学生成长。
各高校国际学生公寓虽已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但类型较为一致,目标群体也较为单一。国际学生群体的特点在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国家文化均有较大差异,跨文化类型的文化活动更具育人意义,但公寓跨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着数量和频率较低,且系统性不足的问题。针对该现象,国际学生公寓需优化公寓的文化育人体系,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同时,增加跨文化活动主题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沟通交流,促进国际学生多元化成长,提高学生全球胜任力。
此外,跨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混住实现。但目前高校普遍还是采取国内生与国际生分开住宿的模式,虽然有试点中外混住住宿模式,但是仍呈现学生只是“住”在一起,并没有“生活”在一起的趋势。在这个问题上,国际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应在提供跨文化交流的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促进混住模式下中外学生的交流沟通,增强学生校园生活体验,促进多元文化的学习与融合。
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后勤育人阵地之一,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际学生公寓的育人工作已有初步成效,后续在队伍的管理服务水平及育人意识的落地程度,现有规章、制度流程的科学化及规范化程度,文化建设、社区育人工作模式体系化程度,以及学生住宿生活条件的国际化程度都将是国际学生公寓育人工作中在下一阶段将会继续努力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1]陈永成.以优质服务建“文化型”学生公寓[J].城市开发,2019(09):2.
[2]鲁烨.国际化与本土化:留学生辅导员职业素养及其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4):3.
[3]李文文,张金鹏.试析加强来华留学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8,005(004):308 -309+319.
[4]卢文汇,孙福兵.高校公寓辅导员十年(2002-2011)研究综述[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02):6-9.
[5]孙亚林.创新学生公寓工作 开展“家和”文化育人[J].现代职业教育,2019(8):2.
[6]郭建增,张立彦.留学生公寓管理举措新探——以清华大学留学生公寓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04):3.
[7]代妮娜,张樑,陈向日,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后勤育人功能研究[J].科教文汇,2013(12):180.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