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 意义及教学策略

2023-12-08 05:17徐蔚青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审美英语教学

徐蔚青

[摘    要]国家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故事”教学能充分挖掘其形式观感、心像体验和精神求索这三种审美层次,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育人价值,对于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深远意义。小学英语教学应以2022版英语新课标理念为指导,通过教学目标素养化、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活动情境化的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搭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层架构,让素养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的使命。

[关键词]中国故事;审美;英语教学

2022年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小学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要离脱离语境运用实际的知识讲授和操练远一些,要离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探索活动的实践远一些,要离以标准答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远一些。在教学中,要更靠近儿童运用和学习语言的真实情境,要更靠近儿童主体体验参与的主题意义活动,要更靠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唤醒儿童心向性的变化,促进学生发展。

一、内涵界定:“中国故事”的审美特质概述

“中国故事”有的蕴含着文人墨客神思与物游、诗与史、审美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有的饱含着广大民众逸闻与趣事、痛与乐、抒情与叙事的兼收并蓄。“中国故事”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涵养着儿童的审美体验。以许渊冲先生所译的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Fishing in Snow”为例,探究“中国故事”的审美特质。

(一)形式观感——深入浅出的审美基础

“中国故事”第一个审美层次是形式观感,它依赖于人的感官。以《江雪》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视、听、思结合中不断丰富审美的层次与内涵。

1.动静结合的音韵美

文字的节奏音韵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语言学家王力认为:“要利用语言形式美引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让读者既能欣赏诗文的内容,又能欣赏诗文的形式。”在《江雪》第一句“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中,flight和第二句“From path to path, no one in sight”中的sight押韵,第三句“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中的afloat与第四句“Is fishing snow in a lonely boat”中的boat押韵。

2.适宜留白的风光美

“中国故事”的阅读常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画面感,犹如欣赏一幅幅动人的水墨画。在此诗中,孤舟与蓑笠翁、蓑笠与翁之间是什么关系?诗人把这些无需说明的部分留白,让核心意象格外突出。可以说“留白”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特点。极致的静,无言的美,那一点白,留得恰到好处,令人无比神往,翩翩遐思。隐形的主角,浑然的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将画外的读者带到了画里。

(二)心像体验——由表及里的审美递进

1.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中国故事”不少作品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让意境之美呼之欲出。在《江雪》中,“我”被隐藏了起来:From hill to hill, (I see)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 I find) no man in sight. ( I notice)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who is) fishing snow in a lonely boat. 诗人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把描写对象缩小数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2.意会言传的人物美

在“中国故事”中,许多人物穿越时空依旧熠熠闪光:或是英雄人物,或是劳苦大众。这些国家民族叙事下的个体人物叙事,面向中国五千年厚重的历史,从秦皇汉武到大唐盛世的万丈荣光,再从鸦片战争到民族独立的救亡图存,家国乱世和青春激昂的精神谱写了中国的历史真实与民族的精神图像,记录了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令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美德、个性与智慧的彰显,通过文化记忆的方式塑造将分散的个体人物凝聚为具有共通感的“我们”。《江雪》中的渔夫不畏风雪,忘我地钓鱼。这被幻化的、美化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的人物写照。

(三)精神求索——终极追寻的审美意义

1.轻重浓淡的情感美

情感是美感的构成因素之一。文字总是与作者的情感活动连在一起,成为情感体验的最佳载体,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迹化。《江雪》中“孤舟”“独钓”两处lonely的出现,将老渔翁身形孤独、性格孤傲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诗人超然物外清高的情感。较于西方叙事人物塑造技巧,“中国故事”在浓淡之间以虚写实,胜在传神。

2.天地人伦的哲思美

在重视人文传统中追求的中国价值系统中,人与天地是和谐共生的,人与人是仁爱忠信的,人对自我是明察内省的,人对生死是顺应坦然的。“中国故事”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读者在“中国故事”的阅读中悟先贤之道,明立身处事,从而获得最高层次的美感。诗人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加以展现,《江雪》便是其中一首。

二、价值分析:英语新课标对“中国故事”着眼审美意蕴的教学启示

(一)教学目标素养化,唤醒儿童审美意识

在课改持续走向深层变革、学生的学习持续走向深度学习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已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逐步过渡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目标”,再发展到新时代的核心素养,更具教育性和人本性。

新课标视野下,素养化的教学目标应该通过具体的活动来阐述。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上第一单元《愚公移山》为例,可以形成以下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中国故事”的审美教育价值和作用。首先,建构知识:在看、听、说的活动中,获取梳理愚公移山的故事信息,描述愚公所遇的困难和解決办法。其次,转化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分角色表演对话或者转述、介绍故事;简要分析愚公移山成功的关键要素。最后,形成素养:试比较《愚公移山》与《老人与海》中的几大不同,初步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国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形成文化认同。

(二)教学方式活动化,赋能儿童审美能力

2022版新课标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活动,活动无疑应作为英语课堂的主旋律。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的活动应该是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学生以“中国故事”的某一核心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由一条合乎逻辑的主线为串联,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活动链中探寻“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向内认知,也可以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思维迸发,向外行走。在“中国故事”的审美感召下,引导学生发现美、享受美、理解美,点亮儿童心中的“真善美”,让教育的过程充满学生与“美”相遇的可能性,进而正确地指引自己的思想行为,最终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活动情境化,陶冶儿童审美情操

教学活动情境化是指教学活动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主题语境的引领下,依托语篇,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技能,在活动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优化情境能促进儿童情感发展和潜在智慧提升。基于主题语境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提升设计审美。把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镶嵌在审美的情境中,以“美”唤起“情”,增强学习的驱动力;充分挖掘“中国故事”中“有情”与“事功”、“抒情”与“叙事”、“小我”与“大我”、形式的艺术性与内容的真实性的结合等审美特点,引导儿童体味“中国故事”的人文底蕴以及其折射出的我们认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共同的精神密码等,从而培养儿童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陶冶其思想道德的美的情操。

三、实践探索:英语新课标理念下“中国故事”审美意蕴挖掘的教学策略

“中国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英语教师要丰富和拓展文化积淀的载体,引导学生在理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和升华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借助该主题,提高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从而让世界了解极具文化魅力的中国。教师可以用新课标倡导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层发展性活动让学生素养外显。

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4 Drawing in the park的單元话题是Ability(能力),story time的主题语境是Drawing(绘画)。从单元整体教学的意图出发,笔者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拓展了绘本“Ma Liang and his Magic Brush”《神笔马良》, 从课本中I can…和I cant…的主题语境拓展出故事中“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审美价值,形成单元育人蓝图。

(一)从解意到解情: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做到深度融合

学习理解类活动是基于语篇的理解建构的活动,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学生对文化意识的体验。在阅读文本时,应该深入挖掘文本的发生背景、写作意图以及作者的情感,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学习对话核心语言,主动梳理和获取语言、文化知识,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对语篇的理解从意义深入情感,让学生读懂语篇的同时也读懂作者。

在学习第一阶段的Ma Liang and his Magic Brush时,教师可以设计统领性的学习理解类活动:通过问题链和思维导图,理解主旨大意,找出马良为人们做的四件事(画了一头大耕牛、在监狱墙上画门救出穷人、为农民画水车、画大海和金山惩处大官)。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目标语言。学生的感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初步感知马良的爱与憎,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审美愉悦。

(二)从朗读到表达: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走向深层理解

应用实践类活动是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对新的结构化知识进行新的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相比喋喋不休地讲述语篇大意和语言知识,教师更应该给学生沉浸于朗读的时间;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充分朗读的同时,教师应该通过从泛读到精读的多层次活动引导学生挖掘、厘清语篇结构,实现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性理解。教师在对学习活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更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在此期间的自主生成。坚持学用结合,始终具备支架意识,通过精心设计搭建的语言支架,内化目标语言,巩固结构化知识,加深对文化意涵的理解,通过语篇理解、新知输入到新知输出,最后达到新旧同出的境界,从而深层理解艺术的表达魅力,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在Ma Liang and his Magic Brush第二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替换,进行问答练习;也可以同伴合作,表演对话或者转述故事,在内化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童话故事的大胆与真实、既不可思议又合情合理,进一步体悟“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从体悟到创作: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实现高阶发展

迁移创新类活动是三层发展性活动的最高层次,主要是在前两类活动的基础上推理与论证、想象与创新、批判与评价,实现语篇的超越。要坚持学创结合,深挖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挖掘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与作者或故事主角的态度和行为。提出结构化、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情境时能够实现原有的经验和迁移,甚至做到有所创新,从而巩固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拓展升华主题,形成高阶思维和价值判断,逐步推进学生对篇章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在Ma Liang and his Magic Brush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马良和大官做出评价;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向全班介绍:如果你自己得到了这只神笔,你会做什么?最后为故事写一个后续发展。在这些层层递进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中,学生逐步体会到“中国故事”独特的审美意蕴。中国有“梦笔生花”“画龙点睛”的传说,所以马良的神笔有着含蓄的象征意义,是人民群众意志和力量的化身。

深潜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讲述中国故事,寻绎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都是“中国故事”审美教学的题中之义。英语新课标视野下“中国故事”的审美教学在促进英语学科能力发展的同时,也点亮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蔷,钱小芳,吴昊. 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内涵、架构、优势、学理基础及实践初效[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1,44(07).

[3]陈世克.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19(07):51.

[4]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审美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