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偏偏
作品:《长空之王》
成绩: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
处女作;第18届中国长春国际电
影节金鹿奖最佳处女作提名
2023年五一档,主演阵容不俗、讲述空军试飞员故事的电影《长空之王》可谓频频出圈。流畅的强视觉刺激画面,专业度极强的高难度拍摄场面,让观众通过大银幕对现代航空技术有了更多直观的了解。几乎所有看过《长空之王》的观众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缘何一部重大题材影片会交给名不見经传的新导演?此外,影片的创作完成度、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模式,让此前尚未独立执导过一部长片的电影界小字辈刘晓世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他不是最懂航空机械的人,但应该是最懂航空机械的导演。”《长空之王》总制片人于孟如此评价道。
乘风 辽宁舰出海 创作梦觉醒
从18岁到21岁,刘晓世一边画画,一边当小学老师。因为喜欢创作,就报考了中央美院和电影学院。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本科、导演系研究生毕业后,刘晓世入职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本职工作主要是专拍科研片、试验素材,也导演了不少广告形象片,包括埃及国家空军宣传片、巴基斯坦空军宣传片、中国首艘航母宣传片、中国首款战略运输机运20宣传片及中国航空工业宣传片等等。本职之外,担任电影《心花路放》副导演、《疯狂的外星人》B组导演等经历又给他积累了执导长片的实操经验。
新闻报道中人民空军的飒爽英姿、凌云壮志已被大众熟悉,而在大众陌生的亲历中,刘晓世总是反复被相似的人、相似的事触动。2008年至今,一款款最新型号的战机试验、列装过程是他工作镜头下最常见的主题。歼-10C、歼-15、歼-16、运-20、歼-20……拍摄过的重点型号战机越多,驾驶试验机的那群人越深入地走进内心。“国内现役的试飞员是绝对的小众群体,但承担了所有新型战机的试验,他们是用生命在一点一点试探飞行的极限。”让更多人铭记这群孤勇者的贡献,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在他心头翻涌了良久。
2012年夏天,《长空之王》的创作在刘晓世心中萌芽。那年辽宁舰出海,为中国首批舰载机的航母起降训练做准备。此次出海任务,刘晓世与试飞员们在公海上朝夕相处一个多月。试飞员、科研人员常会遇到不同的挑战,但每天傍晚休整时分,在甲板上散步的众人始终聊着相同的话题——中国的航空梦、国防梦,这让刘晓世感触良多。在中航工作15年里,刘晓世经常去各种基地出差,经常跟试飞员在一起。在他看来,试飞员是一个非常特殊且具有魅力的职业,所以当他想拍自己的故事长片时,自然萌发把小众化、鲜为人知的职业呈现在大银幕上,向更多人讲述中国航空自立自强故事的想法。让观众能了解为我国航空装备进步默默奉献的群体,致敬他的亲密战友、为所有隐姓埋名者写传,是刘晓世创作电影《长空之王》的初衷。
直到2019年,刘晓世结识了韩寒,他的电影梦开始落地。当亭东影业的制片人来北京时,刘晓世就向他们讲试飞员的故事。韩寒因为喜欢机械,对赛车、战斗机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当刘晓世讲完这个故事以后,作为亭东影业老板的韩寒表态愿意参与《长空之王》这个项目,创作即刻提上日程。
“世界范围内,聚焦空军或战斗机的影片并不多。题材的稀缺性与各国的航空工业硬实力休戚相关。我国的空军装备、航空制造业、飞行员、试飞员是否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是否有能力独立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当这些都有了肯定的答案,我们中国所拥有的完整航空工业产业链正是《长空之王》开拍的基础。”刘晓世说,“我们这代人很幸运,经历了我国航空工业相比发达国家同行从望尘莫及到并驾齐驱的阶段。如今有幸拍一部航空题材影片,首要就是感谢国之重器带来了可能性”。
破浪 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平衡
作为首部聚焦新时代试飞员群体的商业片,《长空之王》的“王”不是某一个人,“它无关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群人的和衷共济”。故事的主角既包含一群用生命换取试飞数据、用生命浇筑生命堡垒的英雄群体,也是每款正式列装的战机背后一代代付出血汗与智慧的飞机设计师、工程师、试飞员、军医甚至家属。
创作自采访开始,从飞行学员、优秀试飞员到前线歼击机飞行员,从飞机制造厂、飞行设计研究院到试飞中心,刘晓世团队采访了一百多人,积攒下上百万字资料。片中有些人物原型虽是他的朋友,刘晓世对他们的事迹已经非常熟悉,但剧本创作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用了足足三年半。他提到:“创作过程中,人物塑造、故事逻辑等很难拿捏尺度,好看的故事情节可能不符合航空逻辑,符合航空逻辑的内容也需要找到机会让人物在相应情节中绽放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在平衡,如何保证航空技术与航空逻辑方面专业度的同时,又让人物丰富饱满,这是在文本创作阶段遇到的最大问题。”
要表现战机之美、之燃,要专业地揭示一款最新战机的诞生过程,又要铺展战机背后无名英雄的群像——依次考验着主创对电影工业、军事专业、故事叙述的功力。初出茅庐的刘晓世斩钉截铁地把人、故事放在重要位置,“集体的进步源自一群个体成长的叠加。等具体的故事和人物丰满后,再去设计视觉、环境,提升技术上的专业度、修正漏洞”。最终,刘晓世选择借鉴体育竞技片的思路来呈现故事,毕竟试飞员原本就有一个别称叫“天空驯兽师”,所以呈现某种博弈与对抗,乃至将飞机呈现出类人化的性格是可行的。
开拍之前,团队用了一年左右时间从剧本到影像进行视觉预览,在拍摄过程中,又前前后后花了近两年进行航拍、做战机模型、做虚拟拍摄的测试和探索等。与各类技术参数打交道,边学边试的过程,被刘晓世形容为一场“科研探索”,也让刘晓世觉得,围绕电影技术的投入,不仅《长空之王》这样的题材需要,对后续商业电影也是必要的。“这会是一直需要去学习的方向”。同时,在空军和航空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影片得以将新型战机呈现在大银幕上。剧组开着直升机在海南、甘肃等地拍摄珍贵素材,到新疆采集十几公里的峡谷地貌、扫描成视效资产。
在影片拍摄前期,刘晓世就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批评,他特别希望影片能获得军迷的认可。总制片人于孟说:“网上一开始放出预告和一些物料时,有些军迷不太满意。有些批评意见,导演就一条一条地去吸收,然后对照着去改,改到最后一刻。包括他把一些军迷的意见转交给相关专家再去论证,所有建议合理的地方他全部改。”距离影片上映近一个月时,刘晓世还在不停地修改,他几乎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只希望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尽量不留遗憾。
步履不停 挑战科幻题材
今年的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竞争激烈,《宇宙探索编辑部》《毒舌律师》话题性十足、低成本的《拨浪鼓咚咚响》感人至深,但刘晓世还是凭借《长空之王》成为赢家。作为导演处女作,该片实现票房、口碑、奖项三丰收的佳绩。
《长空之王》实现了刘晓世对航空航天题材的电影梦。在他看来:“我特别喜欢卡尔·萨根,他说为什么我们研究天空、研究宇宙?有这种热爱的人一般都会变得非常谦卑,它会让我们很好地定位自己,也会忘记我们的骄傲、飘渺、自大,会很务实地去生活。”脚踏实地的刘晓世,除了熟悉的航空航天题材外,还对人工智能非常有兴趣,在后续创作时,他想将两者结合向科幻领域发起新的挑战。比如《时间之外》就是刘晓世创作《长空之王》前写的一个故事,也曾在2017年坏猴子影业“超进化”品牌发布会亮相。处女作取得开门红之后,想必刘晓世更有把握让这部作品“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