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财
阅读训练一
世长忠谏
尝侍宴①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②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③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④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⑤,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⑥,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⑦其乱宁可⑧得乎?”
——《唐语林》
注释
①侍宴:宴会作陪。②隋炀帝:即杨广,在位期间骄奢淫逸。③倾宫鹿台:指华丽的楼台。④武功:地名,今陕西武功。⑤才蔽风霜:只能遮蔽风霜。⑥侈:奢侈。⑦拨:去除。⑧宁可:怎么可能。
译文
苏世长曾经侍奉高祖在披香殿宴会,酒喝得尽兴时忽然向高祖禀奏说:“这个殿是隋炀帝时所建的吧?为什么建造得这样华美呢!”高祖说:“你总是喜欢发表谏议,看似很直率,其实是心怀诡诈。难道你真不知道这个殿是我造的吗? 何必装作怀疑是隋炀帝造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是不知道。我只看见这高耸的宫殿、华丽的楼台、琉璃的瓦檐,就不是帝王节约开支应有的作为。如果这是陛下造的,我认为这实在不是您应该做的事情! 过去我在武功时, 有幸做您的从属,看见过陛下您的宅院,也只是可以蔽挡风霜罢了。而那个时候,您也挺知足。如今因为隋炀帝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极尽奢靡的惩罚,您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今天在这隋炀帝建造的宫殿之内,您又加上了华丽的装饰,您如果打算革除隋朝的暴政,那怎么办得到呢?”
【模拟演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尝侍宴披香殿( )
诚非所宜( )
今因隋之侈( )
欲撥其乱( )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今 于 隋 宫 之 内 又 加 雕 饰 欲 拨 其 乱 宁 可 得 乎
(3)苏世长的忠谏是什么?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1)曾经;实在;奢侈;去除(2)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3)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阅读训练二
史鰌尸谏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①贤而不用,弥子瑕②不肖而任事。卫大夫史鰌③患④之,数⑤以谏灵公而不听。史鰌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不能进⑥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⑦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史鰌死,灵公往吊,见丧在北堂,问其故,其子以父言对灵公。灵公蹴然⑧易容,寤然⑨失位曰:“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又以尸谏,可谓忠而不衰⑩矣。”于是乃召蘧伯玉,而进之以为卿,退弥子瑕。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新序》
注释
①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贤相,品行高尚。②弥子瑕: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善于奉承。③史鰌:也称史鳅,卫国的贤大夫,负责祭祀。④患:忧虑。⑤数:屡次。⑥进:使进,引进举荐。⑦正君:使国君端正。正,纠正,匡正。⑧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⑨寤然:恍然大悟的样子。⑩衰:衰退,减弱。
译文
卫灵公做国君的时候,蘧伯玉贤明却不被任用,弥子瑕无德无才却担当重任。卫国的大夫史鰌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向灵公进言,灵公不接受他的进谏。后来史鰌病重将死,对他的儿子说:“我就要死了,你要在北堂给我办理丧事。我没能成功举荐蘧伯玉,没能赶走弥子瑕,这就是不能使君主行正道。活着不能匡正君主的人,死去就不应当享有正式的丧礼。把我的遗体摆放在北堂,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史鰌去世后,灵公前去吊唁,见到丧事在北堂举办,就问这样做的原因,史鰌的儿子用父亲的话回答灵公。灵公听了震惊得脸色都变了,恍然大悟,不自觉地离开座位,说:“先生活着的时候一心要引荐贤明的人,黜退才能低下的人,至死仍然坚持不懈,又用自己的遗体劝谏,真可以称得上忠心耿耿、至死不衰了。”于是就把蘧伯玉召来,重用他做了执政大臣,赶走了弥子瑕。将史鰌的丧礼移到正堂,丧礼完毕之后才回去,卫国因此进入治世。
【模拟演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卫大夫史鰌患之( )
史鰌病且死( )
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 )
可谓忠而不衰矣( )
(2)史鰌最后“尸谏”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1)忧虑;将,快要;使进,引进举荐;衰退,减弱(2)使君主“亲贤臣,远小人”。
【妙笔点评】
《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木依从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君王依从谏言行事就会更加圣明。因此,古代明君都懂得谏官制度的重要,谏言逆耳也网开一面。“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苏世长和史鰌心怀社稷,或直谏或尸谏,“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令人钦佩。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这道理诸子百家也讲过:“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还与个人修身养性相联,“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唐高祖未必不懂这些道理,只不过贪恋享乐而忘了节用裕民,苏世长制止奢侈浪费的谏言让他如醍醐灌顶,及时改正。史鰌的尸谏与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谏言如出一辙,那就是“亲贤臣,远小人”。君侧有佞臣,一心揣摩上意,曲意逢迎,宛如精神鸦片,消弭政事。史鰌的“忠谏”让君王及时“戒掉鸦片”,回归正途。
古人的忠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后人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呢?
听不得忠谏者前路黯淡。鲁迅曾说:“国民政府是世界上最好面子的政府,从来只能说它好不能说它坏,你说它坏是为它好,送它一句劝告,它却回敬你一颗带毒的子弹。”
听得进忠谏者迎风扬帆。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战略构想,但这个“三峡梦”在他的有生之年终未能圆,因为他听了李锐的反对意见,时机未成熟时,就没有贸然动工。
魏征直谏,换来唐太宗的清明政绩;李斯书谏,为秦朝留住人才,国运繁盛;反之,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谏,家国覆灭;楚怀王无视屈原的苦谏,身死他乡……
谏言帮助君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君主纳谏从而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那一声声震烁古今的话语,让今人听来,依旧充满无畏的精神,饱含爱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