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玉
【名家下水作文一】
1967年,诗人周梦蝶以摆书摊糊口,生活清苦。有一天,报上刊登“南怀瑾将为文化学院哲学研究所授课,欢迎各界自由旁听”。看到这则消息,周梦蝶当天生意也不做了,书摊一收,就按着报上的地址找去。课间休息时,南怀瑾忽然问周梦蝶:“你冷不冷?”“台湾是亚热带,一年四季,有三季是热的,不会冷!”“万一你冷怎么办?”“那也是一下就过去了!”“万一还是冷怎么办?”对于南怀瑾的关心,周梦蝶无言以对。沉默间,南怀瑾把一进门就脱下来的一件蓝色坎肩,留给了周梦蝶。周梦蝶用手一摸,触手轻柔温暖,是一件丝棉的坎肩。当下心里感动,但口中依然说不出一声“谢谢”,只是心里既温暖又激动。
看过一个外国的小视频,让人倍感温暖。
老师宣布下课!小朋友们像往常一样,欢呼雀跃地拿出从家里带的饭盒,准备美餐一顿。可只有一个小男孩忧郁不安。他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尴尬时刻。他心里再清楚不过:自己的饭盒是空的。当同学们都已经纷纷打开饭盒,准备痛快地吃起来时,似乎是想了很久,小男孩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小心翼翼地半开了一下,看到空空的饭盒,然后迅速合上。他艰难地举起手,告诉老师,他要上厕所。
男孩在安静的走廊中,孤单地、慢慢地走着,他不能很快就回到教室,他要拖延时间。在饮水机旁喝完水,他拖着沉重的脚步,默默走到窗边,站了一会。估摸着同学们吃得差不多了,男孩郁郁不乐地回到座位。
他想小伙伴们刚用过餐,一定还在喧闹。趁同学们不注意,好收起自己的空饭盒。
可是当他拿起饭盒时,惊呆了!为什么自己空空的饭盒这么沉呢?
他迅速把饭盒放回桌面上。当打开饭盒,让他想不到的是:饭盒里竟然有满满的食物。新鲜的葡萄,美味的芝士面包,脆生生的胡萝卜条……他疑惑地看着四周的同学,前面的小伙伴拿着未吃完的葡萄,悄悄回过头,抿着嘴狡黠地笑了。旁边拿着芝士面包的小伙伴,假装若无其事地“专心”吃饭,而前桌拿着胡萝卜条的小姑娘,也偷偷地回头,狡黠地笑了。
善良的孩子们,想让男孩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享受大家分享给他的美味。在小男孩离开教室后,他们偷偷地给他的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最高贵的善良。
刻于骨融入血的善良,就是我们给予他人善意时,还记得,悄悄呵护他人的尊严。悄悄地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对他好,才是最高级的善良。善良从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而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本真。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人世不能缺少温暖,温暖是这个世界保持盎然生机的前提,没有温暖,世界将会冷冻成冰。
从秋到冬,似乎总是很快,甚至没有什么过渡,红的、黄的叶子便纷纷飘落,越是温暖的事物,就越是容易逝去。所以,有些温暖,你要接过来。然后,再送出去。周而复始,万物葱茏。
【文本解读】
作者以散文的笔调书写着自己对“分享”的理解:那是从自己身上毫不犹豫脱下的丝棉背心,温暖过清苦生活的友人的心;是伙伴们偷偷藏在饭盒里的美食,让孤单的孩子成了班里的“吉祥物”……
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善良,便是在分享之余,又巧妙地顾及了他人的尊严。分享的底色是善良。这个世界上,其实人人都在渴望温暖,就像寒冬里踽踽独行的过客渴望一个驿站、一盏灯。这个世界上的温暖和美好,总是环环相扣的,要想拥有温暖,不妨先去送出溫暖,做自己平凡生活里的一束光——温暖他人,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