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铨杰
摘要:依托某煤矿工程,对原有支护进行了优化,根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选定了“锚带网喷+中控注浆锚索”的支护优化措施。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和实际工程监测,对支护优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高水平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巷道顶底板极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破坏发生。为此对矿井巷道围岩控制时,应对水平应力的影响予以重视。支护优化后的围岩变形量显著降低,顶板最终变形量较原支护约降低了68.87%,两帮最终变形量较原支护约降低了56.56%,优化后的支护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提升显著。优化后支护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较好,围岩变形量随掘进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增长,且在前期顶板和两帮变形量未出现明显差异。
关键词:围岩变形;断层;注浆锚索;巷道支护
0 引言
我国具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煤层开采由于其地质复杂性而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张宏等[1]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对浅埋深动压回采巷的水力压裂技术进行了研究。吴宏斌等[2]通过离散元手段,对动载作用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巷道冲击破坏机制。屈花荣和赵腾飞[3]依托桑树坪煤矿,对注浆材料特性、预注浆施工方法和注浆效果进行了研究。刘波[4]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基于东风煤矿项目,对倾斜多层煤采空区围岩变形特征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万峰等[5]提出了预应力连续性围岩控制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了不同预紧力作用下的预应力扩散规律,并将提出的方案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祁虎根和薛旭辉[6]考虑到了软弱围岩的影响,对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措施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一系列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效果较好,巷道掘进效率提升了38%。
为研究煤矿断层处围岩控制的有效支护措施,本文依托某煤矿工程,对原有支护进行了优化,根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选定了“锚带网喷+中控注浆锚索”的支护优化措施。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和实际工程监测,对支护优化效果进行了评价。
1 工程概况
某煤矿工程东西长度约为9km,南北宽度约为4km,面积29.8km2,设计产值为90万t/a,地质储存量为7850万t。根据相关地勘报告,矿区内共存在4条大褶曲构造,存在大于30m的落差正断层共13条和8个陷落柱,整体而言,矿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主采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主采2号煤层厚度为0.45~2.60m,结构相对简单,平均倾角为15°,为中厚煤层。图1展示了2408回采巷道与断层位置的情况,围岩的力学参数见表1。
2 原支护方案效果分析
回风巷道原有的支护方式选用锚索与锚杆结合的方式,其中,顶锚杆选用螺纹钢锚杆,型号为Φ20mm×2400mm,间排距设为750mm×700mm,每排设置6根,按矩形布置。
帮锚杆选用圆钢锚杆,型号为Φ16mm×2000mm,左帮布置3根,右帮布置4根,间排距设为900mm×700mm。锚索选用钢绞线,型号为Φ15mm×7000mm,设置铁板作为加强支护,直径为12mm,锚索间排距为2250mm×1400mm。支護布置如图2所示。
在回风巷变形较为严重的区段内,设置若干围岩变形观测点,间距为10m。监测结果显示,在巷道开挖后,围岩变形速率约为40mm/d,最大变形量约为1360mm。其中,巷道顶板岩石发生破碎,出现了网兜现象,甚至部分金属网破断掉落,对巷道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3 围岩变形机理和控制措施
在试验区段内,通过现场钻孔等方式对巷道围岩内部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软岩段内由于受到断层影响,导致巷道围岩岩性降低且含有裂隙水,围岩破碎后,多为孔内含水的小块体。因此在后续的加固过程中,应考虑到对破碎区的加固。
设置了5个地应力测点,以判断断层带对围岩影响的方向性。其中,2个测点布置在南翼轨道巷煤顶底板岩层,3个测点布置在2408回风巷。表2为构造应力的测量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测点垂直最大主应力和垂直最小主应力相差甚微,无明显的规律性。相比较而言,各测点水平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差异较大。2408回风巷与水平应力夹角接近90°,在高水平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巷道顶底板极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破坏发生。综上所述,对该矿井巷道围岩控制时,应对水平应力的影响予以重视。
4 支护方案优化设计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前人相关研究,选用“锚带网喷+中控注浆锚索”的支护方案进行优化。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锚杆支护方面,在巷道顶板安装6根直径为22mm、长度为2.4m、800mm×800mm间排距的强预拉力锚杆,并配有4m长的M4型钢带。在巷道左下帮安装3根直径为20mm、长度为2.4m、800mm×800mm间排距的强预拉力锚杆,并配有2.2m长的M4型钢带。在巷道右上帮安装4根直径为20mm、长度为2.4m、800mm×800mm间排距的强预拉力锚杆,并配有2.8m长的M4型钢带。此外,金属网钢丝尺寸为4~6mm。安装完毕后,锚杆预紧力不小于70kN。
注浆锚索支护方面,巷道顶板采用五花型布置,锚索长度为7m,直径为24.6mm。巷道右上帮和左下帮分别布置2根、1根中空注浆锚索,间隔两排锚杆,锚索长度为6m,直径为24.6mm,且保证安装预紧力不小于70kN。
喷射混凝土方面,在巷道两帮喷射厚度为75mm的柔性混凝土,柔化剂选用钢纤维。此外,为了防止巷道风化,需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在巷道开掘后应通过柔性混凝土对围岩进行封闭处理。图3为巷道优化支护的设计方案。
5 数值模拟分析
进行巷道开挖数值仿真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模型煤层厚度设为2.2m,倾角为15°,巷道宽度设为4m,其中线高度为2.6m。模型尺寸为40m×30m,在上部施加5MPa荷载。边界条件方面,底部设为固定端,左右两侧均为法向约束,顶板为自由端。
岩层力学参数如表3所示。采用了两种模拟方案,一种是原支护方案,一种是中空注浆锚索联合优化支护方案。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采用原巷道支护方案情况下,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大,左帮最大变形量为108mm,右帮最大变形量达到150mm,顶板最大变形量为128mm,底板最大变形量为116mm。相比而言,采用中空注浆锚索联合优化方案时,巷道左帮最大变形量为66mm,右帮最大变形量为64mm,巷道顶板最大变形量为48mm,底板最大变形量为82mm。
由此可见,采用选用“锚带网喷+中控注浆锚索”的支护方案对原支护进行优化后,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较为显著,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破坏。
6 工程应用评价
为了进一步评价支护方案的优化效果,对巷道前后段分别进行了监测。巷道前段为原支护方案,巷道后段为“锚带网喷+中控注浆锚索”的支护方案,设置2个监测站进行监测,巷道前段监测站为测点1,巷道后段监测站为测点2。巷道表面位移随掘进时间的变化如图4所示。
从图4a中可以看出,原支护方案中巷道两帮变形量要明显大于顶板变形量。在掘进时间较短时,变形量随掘进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30d左右开始达到稳定。从图4b中可以看出,在掘进时间较短时,巷道顶板和两帮变形较为接近,在40d后开始出现明显差异。随着掘进时间的增加,巷道顶板和两帮的变形量逐渐增大,但斜率缓慢降低。
两者相比,支护优化后的围岩变形量显著降低,顶板最终变形量较原支护约降低了68.87%,两帮最终变形量较原支护约降低了56.56%,优化后的支护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显著。此外,由于优化后的支护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较好,达到“临界变形”的速度较慢。围岩变形量随掘进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增长,且在前期顶板和两帮变形量未出现明显差异。
7 结束语
为研究煤矿断层处围岩控制的有效支护措施,本文依托某煤矿工程,在原有支护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根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选定了“锚带网喷+中控注浆锚索”的支护优化措施。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和实际工程监测,对支护优化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巷道开挖后,围岩变形速率约为40mm/d,最大变形量约为1360mm。其中,巷道顶板岩石发生破碎,出现了网兜现象,甚至部分金属网破断掉落,对巷道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高水平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巷道顶底板极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破坏发生。对矿井巷道围岩控制时应对水平应力的影响予以重视。
支护优化后的围岩变形量显著降低,顶板最终变形量较原支护约降低了68.87%,两帮最终变形量较原支护约降低了56.56%,优化后的支护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显著。
优化后的支护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较好,围岩变形量随掘进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增长,且在前期顶板和两帮变形量未出现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 张宏,程利兴,陈小绳,等.浅埋深动压回采巷道水力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矿业,2022,31(12):102-107.
[2] 吴宏斌,刘阳,王桂峰,等.基于离散元的动载冲击地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J].中国矿业,2022,31(6):118-123.
[3] 屈花荣,赵腾飞.倾斜软煤层掘进揭煤围岩注浆加固技术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2,358(17):75-77.
[4] 刘波.倾斜多层煤采空区围岩变形特征数值模擬研究[J].煤炭技术,2022,41(3):87-93.
[5] 万峰,汪占领,张洪清,等.预应力连续性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煤矿安全,2021,52(11):104-109.
[6] 祁虎根,薛旭辉.软弱围岩回采巷道支护优化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17,41(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