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康,赵智蓉,李海雯,武 媞,贾 婷,王 璐,陆霓虹,杨永锐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云南省传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云南 昆明 65004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全球重大公共威胁之一,我国HCV 抗体阳性率约为0.91%[1],每年新增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约20 万例,至少有13.3 万例死于HCV 相关疾病[2]。有数据显示HCV 感染已是我国第4 大感染性疾病[3]。基因3 型(genotype 3,GT3)在云南省占主导地位[4],且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率低于其他基因型,被认为是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治疗的难治型[5]。在干扰素时代CHC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禁止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6],在DAA 时代CHC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也属于抗病毒治疗里的特殊人群,不推荐使用NS3/4A 蛋白酶抑制剂类的DAA。SOF/VEL 是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 版)推荐的用于基因3型及肝硬化患者的DAA 治疗方案之一,对于基因3b 型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建议联合RBV 治疗12 周[7]。国内外小样本研究显示其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较好[7],但目前对SOF/VEL 治疗GT3 肝硬化,尤其是GT3 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仍较少。因此,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使用SOF/VEL±RBV 抗病毒治疗的GT3 肝硬化患者数据,探索SOF/VEL±RBV方案治疗GT3 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是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纳入2018年6 月至2023 年2 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3 型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和代偿期患者,诊断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7]。
纳入标准[7]:(1)血清HCV 抗体阳性,HCV RNA 阳性;(2)年龄≥18 周岁,CHC 病程≥6 个月;(3)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HCV 基因分型为3 型。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有严重心脏病、心肌梗塞或急性脑梗死等;(2)合并有其他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者;(3)有器官移植史者;(4)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本研究已通过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9052116)。
SOF/VEL+RBV 组:308 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65 例,代偿期肝硬化143 例;SOF/VEL 组:11 例,失代偿期肝硬化7 例,代偿期肝硬化4 例。采用SOF/VEL±RBV 方案,SOF/VEL(生产企业:Gilead Sciences Ireland UC;400 mg/100 mg×28 片;H20180024),每日1 次,1 次1 片,治疗12 周;RBV(生产企业: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100 mg×24 片;H20073892),体重<75 kg 者1 000 mg/d;≥75 kg 者1 200 mg/d,并结合患者肝肾功能情况调整RBV 剂量600~1 200 mg/d,治疗12 周。如有利巴韦林禁忌或者利巴韦林不耐受,则采用SOF/VEL 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延长疗程至24 周,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停药后12 周。合并HIV感染患者,在使用SOF/VEL 抗病毒治疗前2 周调整抗HIV 治疗方案为艾考恩丙替片或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或比克恩丙诺片,抗丙肝病毒治疗结束后2 周换回原治疗方案或继续现治疗方案进行抗HIV 病毒治疗。
观察患者在基线、治疗4 周、治疗12 或24周和停药后12 周的HCV RNA 载量、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和不良反应事件。
主要观察指标:停药12 周病毒学应答率SVR 率、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
次要观察指标:治疗4 周、治疗12 或24 周、停药后12 周的肝功能(TBIL、ALT、AST、GGT、ALB)、血常规(HGB、PLT、RBC)及CREA 指标的变化。
高精度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采用PCR-荧光法(试剂盒为罗氏公司生产,检测下限为20 IU/mL)。HCV 基因分型检测为PCR-测序法(试剂盒为达安基因公司生产)。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日本奥林巴斯AU5400 全自动生化仪,采用日本和光谷丙转氨酶测定试剂盒和谷草转氨酶测定试剂盒。肝纤维化程度评估采用AST 和PLT 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和ALT、AST、血小板计数和患者年龄的比值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评估。
采用Excel2023 建立数据库,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偏态分布的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OF/VEL +RBV 组中代偿期肝硬化(compensated cirrhosis,CC)143 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DCC)165 例。有135例(43.83%)TBIL 高于正常值(> 20.5 µmol/L);有239 例(77.60%)AST 高于正常值(> 40 U/L);有230 例(74.68%)ALT 高于正常值(> 40 U/L)。合并HIV 感染者43 例、糖尿病56 例、高血压35 例,见表1。
表1 SOF/VEL+RBV 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 )/n(%)/M(P25,P75)]Tab.1 Baselin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 the SOF/VEL+RBV group [()/n(%)/M(P25,P75)]
表1 SOF/VEL+RBV 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 )/n(%)/M(P25,P75)]Tab.1 Baselin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 the SOF/VEL+RBV group [()/n(%)/M(P25,P75)]
RBC:红细胞 HGB:血红蛋白 TBIL:总胆红素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GGT:γ-谷氨酰基转移酶 ALP:碱性磷酸酶 ALB:白蛋白 CHE:胆碱酯酶 CREA:肌酐 UREA:尿素;*P<0.05。
SOF/VEL 组 中CC 有4 例,DCC 有7 例;GT3b 型 9 例,GT3a 型 2 例。有5 例(45.45%)TBIL 高于正常值;有7 例(63.64%)AST 高于正常值(> 40 U/L);有7 例(63.64%)ALT 高于正常值。合并HIV 感染3 例、糖尿病1 例、高血压1 例。
SOF/VEL+RBV 组与SOF/VEL 组在一般情况(年龄、性别)、TBIL、AST、ALT、HCV RNA 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基因3 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n/M(P25,P75)]Tab.2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genotype 3 chronic hepatitis C cirrhosis [n/M(P25,P75)]
SOF/VEL+RBV 组在抗病毒治疗后,4 周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率、SVR12 率、3 型SVR12 率 和DCC 组SVR12 率 情况,见图1。合并HIV、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SVR12 率分别为97.67%、94.29%和98.21%。
图1 SOF/VEL+RBV 组总体和各亚组RVR4 率和SVR12 率情况Fig.1 The overall RVR4 rate and SVR12 rate of SOF/VEL+RBV group and each subgroup
SOF/VEL 组的11 例患者SVR12 率为72.73%(8/11),CC 和DCC 患者的SVR12 率分别为75.00%(3/4)和71.43%(5/7),见图2。SOF/VEL组治疗的SVR12 率低于SOF/VEL+RBV 组(P<0.05)。
图2 SOF/VEL 组总体和亚组SVR12 率Fig.2 SOF/VEL group total and subgroup SVR12 rates
SOF/VEL+RBV 组CC 和DCC 患者在停药12 周后APRI 评分和FIB-4 指数较基线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3、图3。与基线相比,SOF/VEL组APRI 和FIB-4 在停药后12 周数值上也有所下降,见表4。
图3 联用RBV 组治疗前后APRI 和FIB-4 评分的变化[]Fig.3 Changes of APRI and FIB-4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RBV group []
表3 SOF/VEL+RBV 组治疗前后APRI 和FIB-4 评分的变化[]Tab.3 Changes of APRI and FIB-4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SOF/VEL+RBV group []
表3 SOF/VEL+RBV 组治疗前后APRI 和FIB-4 评分的变化[]Tab.3 Changes of APRI and FIB-4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SOF/VEL+RBV group []
*P<0.05。
表4 SOF/VEL 组治疗前后APRI 和FIB-4 评分的变化 [M(P25,P75)]Tab.4 Changes of APRI and FIB-4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SOF/VEL group [M(P25,P75)]
SOF/VEL+RBV 组308 例患者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在治疗前后的改变,见表5。与基线相比,在停药12 周后,总体的TBIL、AST、ALT 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有降低(P<0.05),CC 患者的AST、ALT 和GGT 等肝功能指 标均有降低(P<0.05);DCC 患者的TBIL、AST、ALT、GGT 和CHE 等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肾功能指标肌酐比较稳定,其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常规指标中的HGB 和RBC 在治疗后出现降低(P<0.05)。
表5 SOF/VEL+RBV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的变化[()/M(P25,P75)]Tab.5 Changes of 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 and blood routine in SOF/VEL+RBV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P25,P75)]
表5 SOF/VEL+RBV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的变化[()/M(P25,P75)]Tab.5 Changes of 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 and blood routine in SOF/VEL+RBV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P25,P75)]
*P<0.05。
SOF/VEL 组的11 例患者血常规指标中的HGB和RBC 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6。
表6 SOF/VEL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的变化[M(P25,P75)]Tab.6 Changes of 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 and blood routine in SOF/VE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P25,P75)]
SOF/VEL+RBV 组CC 和DCC 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26%和49.0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溶血性贫血(15.26%),见表7、图4。发生的不良反应大多持续时间较短,在2周或对症处理后可逐渐缓解。
图4 SOF/VEL+RBV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Fig.4 Adverse reactions in SOF/VEL+RBV patients(%)A:总体;B:CC;C:DCC。
表7 SOF/VEL+RBV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n(%)]Tab.7 Adverse reactions in SOF/VEL+RBV patients [n(%)]
SOF/VEL 组出现乏力1 例(9.09%),出现的不良反应较轻,未见溶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因不良反应须中断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感染HCV 后75%~85%的丙型肝炎患者会发展成慢性感染,其中的10%~20%则会发展成肝硬化[8],而由代偿期肝硬化进展到失代偿期的年发生率达6%[9]。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等并发症危及生命[10]。随着病程的进展,疾病愈加严重,其耐受性也下降[11],因此能够及时延缓肝硬化进展、安全有效的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HCV 治疗的特殊人群[7,12],同时GT3 型是使用DDA 难治的基因型[5]。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319例使用SOF/VEL±RBV 抗病毒治疗的GT3 肝硬化患者,旨在评估该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中,SOF/VEL+RBV 组抗病毒的总RVR4 率为94.81%,表明此方案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清除丙型肝炎病毒。该抗病毒方案的SVR12率也较高,在治疗结束12 周后,98.37%患者获得SVR12,其中CC 和DCC 患者的SVR12 率分别为99.30%和97.58%;DCC 中GT3a 和GT3b 患者的SVR12 率分别为100%和97.12%;在合并HIV、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中也能获得高的SVR12,提示对存在复杂合并症的患者中依然有效。SOF/VEL 组 的SVR12 率 为72.73%,CC 和DCC患者的SVR12 率分别为75.00%(3/4)和71.43%(5/7)。SOF/VEL+RBV 组抗病毒治疗的SVR12 率高于SOF/VEL 组(P<0.05),说明联合RBV 能提高基因3 型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SOF/VEL+RBV组有5 例未达到SVR12,1 例为GT3a 代偿期肝硬化肝癌患者在停药后12 周复发;1 例为GT3b 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患者在停药12 周复发;1 例为GT3b 失代偿期合并HIV 的患者在停药12 周复发,继续治疗24 周后获得SVR12;2 例为GT3b 型失代偿期肝硬化停药12 周复发。5 例治疗失败的患者中有4 例为GT3b 型,GT3b 型使疾病更容易进展到失代偿期肝硬化,也容易造成治疗失败[5]。SOF/VEL 组中1 例GT3b 型代偿期肝硬化和2 例GT3b 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复发。复发是否还与肝硬化、肝癌有直接关系需要下一步研究来证实。
本研究中SOF/VEL+RBV 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APRI 评分和FIB-4 指数均在治疗后都得到降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病毒清除后,患者的肝纤维化情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
SOF/VEL+RBV 组在停药12 周后与基线生化学指标对比,患者的AST、ALT 和GGT 在治疗后均得到降低,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TBIL降低和CHE 升高。TBIL、AST、ALT 复常率分别为34.81%、67.78%和80.00%。SOF/VEL 组在停药12 周后TBIL、AST、ALT 复常率分别为40.00%、71.43%和85.71%。在抗病毒治疗后2 组患者肝功能和生化学指标及肝组织炎症指标都有所改善。肌酐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未见明显变化,提示联合用药对患者肾功能没有明显影响其肾脏安全性也较好。此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13]。
安全性方面,SOF/VEL+RBV 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轻度溶血性贫血占33.57%。SOF/VEL组1 例(9.09%)出现乏力,未见溶血性贫血。考虑发生溶血性贫血可能与已知的RBV 副作用有关,这与相关研究一致[14]。不良反应中的乏力、皮疹、眩晕等均可耐受且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治疗过程中SOF/VEL+RBV 组部分患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出现降低,在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可恢复。SOF/VEL+RBV 组出现轻度溶血性贫血比例较高,肝硬化患者本身肝脏储备功能较差,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建议在联用RBV 时要注意RBV 的最佳使用剂量并严密监测患者血红蛋白的变化,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16]。
虽然SOF/VEL+RBV 组比SOF/VEL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易出现溶血性贫血,但都在可控范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对于GT3 型肝硬化患者而言,联用RBV 是很有必要的[17]。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 年版)建议肝硬化患者增加RBV,提高治愈率[7]。国内外研究表明不联用RBV 疗效欠佳,联用后可降低复发率。魏来等[18]1 项264例单用SOF/VEL 治疗基因1-6 型的研究中,GT3型患者仅有83%实现SVR12,GT3b 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仅50%实现SVR12。西班牙1 项94%的患者为GT3a 型的研究中,加用RBV 后复发率从5%降至2%[19]。本研究结果也证实SOF/VEL+RBV 组SVR12 率高于SOF/VEL 组,因此,针对GT3 型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仍需联用RBV 来提高SVR12 率,降低复发率。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采用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回忆偏倚;(2)本次研究观察时间较短仅为24 周或36 周,对丙肝肝硬化患者而言,12 周抗病毒治疗仅是丙肝病毒得到清除,而肝脏的炎症控制和肝癌的防治,则需要更长期的治疗和随访观察。
综上所述,SOF/VEL 联合RBV 方案治疗基因3 型丙肝肝硬化患者可获得较高的SVR12 率,生化学指标和肝脏纤维化指标都有所改善,且不良反应可控,是临床中该类患者首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