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柔性化实施的方法研究

2023-12-06 02:08刘家成
休闲运动与健康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实施柔性

刘家成

摘 要: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融入式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由于本身带有强烈的思政元素,因此在体育课程中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方法和手段的生硬化,本研究从一线体育教师的角度研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柔性化实施的方法,明确提出应从体育项目自身特点等方面发掘思政元素、加强目标考核的合理化、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利用比赛培养竞争意识和进行挫折教育等具体方法,另外,改善学生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机制、选课机制,最终改善体育课程思政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柔性;实施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lexibility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LIU Jia-cheng

(Law & Business College of Hubei Univ.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various professional courses,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pattern for all staff, the entire process, and all aspects, and integrat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Due to the str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her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t is difficult to further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prominent proble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s the hardening of methods and mea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flexi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ontlin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t is clearly propose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hould be explor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events, rationalization of goal assess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team awareness, and specific methods such as using competition to cultivate competitive awareness and conducting setback education should be used. In addition,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course selection should be improved, ultimately improv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orts courses.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lexibility; Implement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到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念,对每一个课程都提出了思政的要求。

近三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开放,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通过网络的力量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国家组织专家学者通过网课的形式分享研究成果,高校组织广大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加深理解,在实践中积累课程思政的经验,同时也从实践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体育课程思政是一个特别的领域,由于体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体育课程自带的思政属性。类似于思政课程,在原有的思政属性上再度提升难度很大。实践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刻意化、生硬化,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体育人的行事风格比较直接,缺乏沟通技巧。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融入”应该是柔性的、润物细无声似的感觉,与“刻意”和“生硬”相对立。“柔性化”的实质就是保证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更顺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师的角度研究“柔性化”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方法。

1 柔性化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1.1 从体育教师的视角观察问题和寻求方法,避免形式化

体育课程本身就具备极强的思政属性和内容。因为体育除了强身健体外,还有助于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3]。

体育活动和赛事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4]。课程思政的观点通过层层理解和传递,最终下达到基层的时候,已经被解读出更多的内容,增加了更多要求,不能在还没有理解透彻和梳理清楚的时候就急于推行。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大学至少十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没有离开过思政课程,现在过多地、生硬地加入新的思政内容或者重复旧的内容,效果是非常差的。

目前,在已经对高校课程思政有了一定理解和实践经验的前提下,从体育教师的视角来对待体育课程思政会更加有针对性,方法上也更加合理。

1.2 从体育课程的特点出发寻找思政要素

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要从每个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寻找思政要素。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较多、较为明显,教与学的相互效果能最直观的展现出来。因此相较于其他课程,体育课程具备更多的思政切入点。

高校体育课程大多数已经非常个性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特性,要将每一个体育项目本身的思政元素引导和利用起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集体项目的特点是个人技战术要融入团队配合中,所以在集体项目中更多地进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等思政内容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个人项目中长跑等耐力项目强调坚韧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则要求灵活应变的能力,每一个项目都有独特的思政要素。

1.3 落实“三全育人”,抓住体育课程思政的重点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体育课程思政在“全员”方面应重点落实思政覆盖到每一个学生。体育教师往往对表现特别好和表现特别差的学生关注更多。表现好的学生表扬多,表现差的学生批评多,这是一个基本现象。而中间层面学生的关注度会比较少,导致人数比重最大的一批学生往往会被忽略。

体育课程思政在“全过程”方面的重点应在课内课外一体化上面做文章,思政的效果要能够延续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而绝大多数体育课程还停留在完成课堂教学的部分,对于能否达成课后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方面没有投入更多的研究,大多数是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体育课程思政在“全方位”方面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课程本来就重视技能传授和意志品质教育,这两个方面也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中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但是,体育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个现象:学生不爱动脑子。究其原因,从教师的角度看,最直接最快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明确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纠正错误动作,甚至是手把手教导,避免学生走弯路,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从学生的角度看,体育課氛围比较轻松,享受身体运动的快乐,没必要费太多脑力,习惯性不动脑子。综合来看,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体育课程思政的重点。

1.4 结合教师个人特点开展课程思政,避免千篇一律

每个教师的年龄、性别、知识结构、个人经历、性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有所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特别是同一个项目或课程组的教师之间更要有区别,避免在内容和方法上千篇一律。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需要标准化,如考试标准和教学内容,但是思政教育不能标准化。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源于教师自身的独特气质,学生对教师有好感,教师的话就更容易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教学特点,不断提升自己。有的教师技术娴熟;有的教师理论知识更丰富;有的教师亲和力较强;有的教师分析问题到位;还有的教师组织能力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长处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言传身教,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教师个人言行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不同的体育教师带领的班级气质也会不一样。

1.5 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体育课程思政与现实生活更贴近

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从认知上来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代沟。教师要尽量多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情绪,与学生沟通时多换位思考。在思政的过程中避免空谈大道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很多来自生活中,没有找准问题的根源就解决不了问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侧重点应在态度和习惯方面,这些跟学生的业余爱好、时间分配、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每天花费多少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跟谁一起锻炼,这些因素都需要教师进行了解,以更加温和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

2 柔性化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1 目标考核方面把握好定性和定量的尺度

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太强调定量的标准,因为个体身体能力有差异,所以在体育课程的考核中执行唯一标准不客观。目前大多数体育课程的考核标准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也可以称之为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课堂表现、身体素质、技术达标这三类相结合,课堂表现是定性标准、身体素质是定量标准,技术达标可能是一部分定量标准和一部分定性标准相结合,也有可能只有定量标准。理论上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兼顾了学习态度、进步幅度、是否达到技术标准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平衡和把握尺度是一门大学问,对不同层次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在定性评价中容易引发争议。目前看来,少一些定量标准,多一些定性评价会更有利于柔性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另外,如何正确面对考核结果是体育课程思政的一个重点环节,如果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将之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效果都抹杀掉。教师应在第一次授课时就明确提出考核方法及其内涵,在日常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另外,尝试多元化考核内容和方法,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兼顾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如体育课考核把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先决条件。

2.2 教学中强化团队协作

当代高校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个人主义比较泛滥,缺乏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等问题凸显。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多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学生在团队合作项目中更能够激发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学生在相互付出和配合的前提下才能共同进步,无需教师刻意引导就能实现思政效果。不论是篮球排球这类集体项目还是田径类的个人项目,都可以设计出很多需要两人或者多人配合的练习内容,如准备活动阶段两人协同配合进行拉伸、练习过程中相互喂球等,这都是体育课常用的一些方法。体育教师只需要进一步增加此类设计,引导学生协作配合,强调只有为别人付出才能相互成就的观念。用体育教师最擅长的组织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比刻意说教效果更好。

2.3 利用比赛培养竞争意识并进行挫折教育

近年来,通过对新生心理筛查我们发现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日益增加。在体育课上,普遍感觉学生缺乏朝气,大多数人不敢表现自己,這都是不自信的表现。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必须具备敢于挑战、善于挑战的勇气和能力,还要有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开展体育比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5]。体育活动的全过程都是在进行挫折教育,学习任何一个新动作都是从无数次的失败开始。但是竞赛这个特殊的压力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相比日常的体育活动有巨大差异。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比赛的各个环节,体验不同身份带来的挑战,不仅要当运动员,还要当裁判员。作为运动员的体验和作为管理者的体验也大不相同。体育课程思政要勤用、善用比赛。比赛中可以找到非常多思政切入点,促进思政教育柔顺的开展。

2.4 教师要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

体育教师经常会抱怨学生课堂上不思考,教学很费劲。学生选择一门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上课,心理上也没准备费多少脑力。而有些学生本身就喜欢该项目而消极对抗学习,所以常常会听到教师说:“你们动动脑子”。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把问题和解决办法直接向学生讲授。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先讲解动作要领,接着讲解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按照“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6]。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则重点关注教学方法和思路。

2.5 体育课程思政要做到刚柔并济

“刚”表现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特别是对体育课中普遍存在的看手机、偷懒等不良现象的管理上。遇到不良现象应该严格制止,明确提出批评。“柔”是指能让教师和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沟通和执行方式,但绝不等同于放任不管。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变得越来越不敢管学生、不敢对学生说重话、不敢安排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的教学内容。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自身心理和身体素质下降,高标准要求会存在风险,另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评教。但是,不论什么原因,体育教师还是要做到该管的必须管,做到合理地管、艺术地管。

3 体育课程思政的外部保障机制

3.1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合理化

虽然进行了多年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但是目前的评价机制仍然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技能考试结果的评价比例如何分配更加合理;过程评价中应该参考哪些具体内容;技能考试标准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试验。评价体系不合理会使课程思政产生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现象。

3.2 选课机制要能满足学生的真实意愿

目前的选课机制无法做到满足学生的真实选课意愿,即无法选到他们真正想选的课程,反而选了一些不感兴趣的课程。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事先对感兴趣的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当选课人数超过课堂容纳限度时,需要一定的筛选机制,以保障选进课堂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真正喜欢该项目的。选课真实反映学生的意愿,体育课程思政才能顺利开展。要想接近理想选课状态,教师、教务必须共同努力,协调好各项目的时间分配、教师课时的分配、学生开课时间的分配、场地器材的配套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3.3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要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

目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学生评议、同行评议、督导评议、领导评议几个部分。经常有学生因教师管理严格而故意评低分,也会有少数学生因考试成绩偏低评低分,最终导致教师在各类评先评优中失去资格。一部分教师被教学评价束缚住了手脚,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不敢管。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都产生了顾虑,谈何教学质量,更加谈不上开展课程思政。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掣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仍然需要教务和人事部门的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5)[2022-08-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9/t20170925_315201.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8-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林景红.论高师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2):26-28+57.

[4]刘纯献,杨桦.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制度框架和思想基础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433-442.

[5]田恬,郑春华,康瑾,等.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45):44-45.

[6]顾之川.用新发展理念统领教育[J].辽宁教育,2023(1):1.

[7]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8]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1-132.

[9]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1):1-6.

[10]柴立森,张锐.价值耦合:体育课程思政的学理内蕴与实践路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73-85.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实施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