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群 侯想
摘 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既是疏通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诉求,更是响应国家专业建设与调整的现实要求和推进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择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商学院等5所开设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院校为调查对象,以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对湖北省高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总体上契合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方向,就业方向也相对明确,虽参差不齐,但课程体系总体上达到了国家对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然而,仍存在与相关学科差异性不显著、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匹配性不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形同虚设、休闲体育专业特色不鲜明、基础载体建设总体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提出了聚焦休闲产业发展,凸显休闲体育专业特色;强化社会需求调研,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专业独特优势;推进多元融合培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大专业平台建设,注入学科持续发展动力等课程体系建设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休閑体育;本科专业;高校;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The Basic Status, Current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Path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eisure Sports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Chinas Provinces
—Based on a Practical Survey in Hubei Province
FU Qun1,2,HOU Xiang1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2.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to unblock the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major construction, but also a practical demand to achiev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undergraduate major. It is also a response to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adjustmen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discipline.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selected f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leisure sports undergraduate major, including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Hubei University,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Wuh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as the survey object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raining goals of leisure sports professionals in universities in Hubei Province generally align with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eisure sports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is relatively clear. Although the participation is uneve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verall meets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eisure sports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relevant disciplines, weak matching between talent supply and social demand, virtu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raining, un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sports majors, and overall insufficient basic carrier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isure industry and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sports; Strengthen social demand research and enhance the targeted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form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field; Promote diversified integrated training and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latforms and inject impetus in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eisure sports; Undergraduate major;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1 前言
就世界范围来看,休闲体育发展的时间比较早。据资料记载,上世纪初休闲体育开始受到国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我国不同的是,国外休闲体育专业的名称为“Leisure and sport”,到底翻译成“休闲体育”还是“体育休闲”或是“体育和休闲”并无定论[1]。引入我国以后,“休闲体育”的概念受到诸多学者的一致认同,基于此,休闲体育的称谓和概念保留至今。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休闲体育发展的时间较晚。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身观念的不断增强,休闲体育逐步进入专家学者的视野。随后,卢元镇(1983,《论消遣与娱乐》)、王雅林(1992,《闲暇社会学》)等专家学者也对休闲体育进行了研究。这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可称为我国休闲体育的起步阶段,该阶段只有为数不多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成果,并未涉及休闲体育专业及课程的建设问题,真正意义上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和实践起源于2007年。2007年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开设了休闲体育本科专业[2]。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5所专业体育院校也都开设了休闲体育课程。自此以后,湖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40余所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目前,全国已经有50余所高校及院所开设了休闲体育本科专业。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及46号文件和77号文件的颁布,休闲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专业的发展进入重要发展阶段,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进入快车道,如何区别于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体育社会指导等专业,实现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充分对接,成为新时代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建设作为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在休闲体育学科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科特色,成为当前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从当前的发展实践情况来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当前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边界还不是很清晰,这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就业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目前还存在高度的相似性。甚至很多行业专家及多年从事休闲体育专业或是社会休闲专业教学的老师也并不能很好地说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异。此外,从全国各高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课程体系还存在明显不足,课程设计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北省五所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代表性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调查,理清现实发展瓶颈,进而探讨未来的提升路径。
2 湖北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状况
2.1 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从整理的文献资料来看,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商学院等5所院校是开设休闲体育专业较早的高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虽总体比较一致,但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总体来看,培养目标主要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除了武汉商学院外,其他4所院校都将该项培养目标放在显著位置。这也意味着,休闲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极其重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升。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休闲体育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还要在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也彰显了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性。
2)强调技术技能的提升
总体来看,较为统一的是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各高校普遍将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只是在具体要求方面稍有差异。从调查的情况来看,5所高校都注重技能的提升,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及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明显更加偏重专业运动技能的提升,而其他三所高校(非专业体育院校)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的掌握则更加全面,且经营管理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就休闲体育专业而言,技术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但与其他体育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存在差异。比如,体育教育专业也需要掌握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传统项目的技术技能,且一般情况下,有主项和副项之分,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成为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练员。而休闲体育专业则不然,其更多是要掌握新型的休閑娱乐项目,如飞盘、攀岩、飞镖、攀桶、皮划艇、高尔夫、棒垒球、射箭、保龄球、门球、手球、露营等项目。与体育教育专业一样,休闲体育专业也强调“一专多能”和“一精多会”,不能只学皮毛,而是要充分体现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3)强调人才培养的定位
调查的5所高校都对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进行了明确,但称谓稍有差异。武汉体育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湖北经济学院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武汉商学院培养“专门人才”;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湖北大学虽未明确提出人才类型,但从培养目标的描述来看,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无论是综合性院校还是体育专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方向。这意味着,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更多地研制和引进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课程,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详见表1)。虽然“复合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已经形成共识,但为了实现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国家政策全面推进及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宏伟蓝图的方向指引,各高校可适当考虑提升标准和要求,让学生成为具备过硬项目技术技能和突出经营管理能力的“多面手”和“桥梁型人才”。
4)强调服务体育产业的发展
从各类高校休闲体育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还理不顺“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其实从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目标来看,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两者都强调管理,但服务对象不同。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立更多地是从指导大众健身的角度出发的。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并自1997年起,每4年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1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3]。为了增加体育参与人口,解决人们因不懂锻炼方法、缺乏组织和指导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问题,更好地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各校开始设立社会体育专业。而休闲体育专业的设立更多地是从服务大众休闲娱乐需求的角度出发的,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从各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经验来看,休闲体育专业是从社会体育专业分离出来的一个新专业,但却不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延伸[4]。这个新的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有一些共同特征,但也有自身的一些独特性。它们产生的背景不同,注重其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差异。一个是服务公共体育,一个是服务体育产业发展。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各高校确实体现了这一点,只是未能区分出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也未能充分体现“休闲体育”的特色。
2.2 休闲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设置
就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而言,就业是学生最根本的归宿。因此,明确专业的就业方向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五所高校在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就业方向的设置呈现以下特点。
1)强调休闲体育的指导服务
就这一点而言,主要是技术层面的指导和服务,所有高校都对该就业方向进行了明确,主要从事的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关于这一点与社会体育的就业方向非常相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家学者和老师们对“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之间差异不清晰的原因)。其实,从休闲体育的设置及发展实践来看,其主要还是由社会体育专业中分离出来,绝大部分的学校基本上师资队伍是一拨人,但值得强调的是,休闲体育虽然从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中分离出来,但其发展的背景和就业目标是不同的,休闲体育主要还是面向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背景,是服务于广大民众体育消费和参与的诉求,而社会体育主要是面向公共体育的发展(或全民健身),强调向社会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5]。
2)强调休闲体育的经营管理
与休闲体育指导与服务一样,休闲体育的经营管理也是各高校就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其虽然与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一样,都注重管理,但管理的领域不同,休闲体育面向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毕业生更多需要接受“工商管理”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而社会体育面向全民健身,毕业生应该更多地接受“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等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3)关注休闲体育的教学工作
休闲体育的“教学工作”不同于“指导服务”,指导服务主要涉及新型娱乐健身项目的技术技能指导,例如社会体育指导员。而教学工作的主要就业方向是教师和教练。从统计资料来看,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商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都将从事教学工作作为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就业方向,而湖北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则没有。从学科发展的经验来看,教学工作主要涵盖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然而,对于休闲体育专业而言,实有不妥,因为它无法充分体现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也不利于突出就业优势和就业能力。值得提出的是,若是针对新型健身娱乐项目的教学工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4)关注科学研究能力
从资料来看,武汉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都将“科研工作”作为休闲体育本科专业未来就业的方向,这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匹配,因为本科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是科研人才,科研人才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6]。鉴于此,本文认为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就业方向应主要考虑“指导服务”和“经营管理”这两个方向,只有这样,方能体现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当然,针对具体的休闲项目的指导服务和经营管理,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家战略,有针对性地开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之配套。
总体来说,休闲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对较广泛,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体育企业等都是就业选择的方向,但由于休闲体育主要是服务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所以,体育企业和社会团体才是其最主要的就业方向。
2.3 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就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而言,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考虑到各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差异,核心课程主要是必修课,而选修课程通常作为大平台课,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相关专业并没有明确区别,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而必修课则不然,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科学合理。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点,下文将主要对各高校进行必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
1)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建设情况
通过图表可清晰看出,由于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教育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涉及的課程类型多样,其中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课程。从统计情况来看,五所高校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上基本上都是依照国家的规定去执行的,但由于各校资源优势和侧重点不同,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语文等[7]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须学习并完成学分的课程,各高校在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都有设置,只在某些课程上稍有不同。武汉体育学院与湖北大学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程,通过对军事理论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能够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对大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有积极的作用;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一个以经济类为主导的高校,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思想运用等课程加入了公共基础课中,从而着重培养学生在体育经济方向的专业技能;武汉商学院和湖北大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必修课程,这也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意义重大,而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湖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商学院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纳入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中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计划、面试技能和实践能力,与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就业方向也是一致的。
2)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建设情况
从各高校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基本上没有较为统一的课程体系,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项目优势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课程,当然,总体来看,这些课程也都符合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要求,并与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一致。(1)武汉体育学院必修课设置。武汉体育学院主要开设休闲体育概论、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但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经济学等相关经营管理方向的课程开设则较少,且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主要围绕拓展训练、定向运动和攀岩。(2)湖北大学专业必修课设置。从总体方向上来看,湖北大学的休闲体育专业必修课与武汉体育学院的情况比较类似,但休闲运动项目课程除了拓展训练和攀岩之外,还开设了高尔夫运动基础和技术这一特色课程。(3)湖北经济学院必修课设置。从课程设置来看,湖北经济学院与武汉体育学院及湖北大学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该校的必修课主要是理论课程,几乎没有休闲运动项目的技术课程,这与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指导服务”方面人才的发展目标肯定是不契合的,运动项目的技术课程应当适当开展。(4)武汉商学院必修课设置。武汉商学院必修课开设的情况与湖北经济学院类似,也没有休闲运动项目的技术课程,这显然与培养目标是不匹配的。熟悉武汉商学院的人都清楚,马术运动是该校的特色,将马术运动的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纳入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是该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总之,从当前各高校必修课的课程设置来看,部分高校的经管类课程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而部分高校的技术类课程还需要丰富和完善,由此方能与培养经营管理类和指导服务类人才的目标保持一致。
3)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类型设置
从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类型设置来看,调查的院校在理论主干课程和技术主干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出明显的理论课程多、技术课程少的特点。
(1)从主干课程的数量来看,各院校基本设置了约10门主干课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和武汉商学院分别为9门,湖北大学为10门,湖北经济学院为12门。
(2)从课程的类型来看,近70%以上的主干课程为理论课,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和武汉商学院的理论主干课程分别占比67%、70%、83%和89%。就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应用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运动技术相关的课程(主要为新型的健身娱乐项目相关课程)开设不足将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休闲体育经营管理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实践。(3)从具体的主干课程设置来看,被调查院校差异比较大,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和武汉商学院更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休闲体育概论等课程居多;而湖北大学更侧重实践管理,更重视休闲运动项目的调查分析和策划设计。(4)从特色课程来看,武汉经济学院和武汉商学院开设了运动康复保健课程,这一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休闲体育经营管理课程和休闲运动项目,但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体现了這两所院校课程的特色。
图1 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类型设置情况统计
4)休闲体育专业学分设置情况
就学分设置情况来看,各高校的设置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一是总体学分都处于172.5~198之间,差异不是特别明显,但从具体的设置来看,差异比较显著,其中武汉体育学院的学分最高,达到198分,而湖北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设置的学分比较接近,分别为172.5分和175分。二是必修课学分基本处于88~117.5之间,占比在44%~68%之间,其中湖北大学学分和占比最高,分别为117.5学分和68.1%的占比,湖北经济学院次之,武汉体育学院最低。三是选修课学分处于19.5~66之间,其中,湖北大学的选修课学分和占比最低,分别为19.5分和11.3%,这反映了湖北大学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当然,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不高。四是实践部分学分处于25~52之间,占比在14.2%~26.2%之间,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无论是学分还是占比都是最高的,分别为52分和26.2%,而湖北经济学院和武汉商学院设置的水平相当。从学分设置情况来看,各高校的总学分都符合国家要求,但从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分的设置还是需要充分考量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要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可以适当减少相似课程的学分安排。
3 湖北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
针对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而言,不能仅仅将其视作是“课程建设”的问题,而应将其放置于整个休闲体育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系统环境中[8]。从湖北五所代表性院校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专业定位:与相关学科差异性不显著
从专业定位来看,调查的5所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院校都比较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实践能力的提升、技能的提升、人才培养的定位等方面,培养目标总体契合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方向。但从与相关学科的差异性来看,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科独特性和竞争优势尚不明显。(1)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区别没理清。从各学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情况来看,休闲体育专业基本上就是从社会体育专业中分离出来,但不是社会体育的延伸,而是一个新的学科[2]。从各院校师资队伍来看,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师资队伍基本上也是同一批人,课程体系之间的差异性也不太明显。而实际上这两个专业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专业建设的背景不一样。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立更多的是从指导大众健身的角度出发的,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体育指导管理专业的设立是为了推进全民健身和增加体育人口,而休闲体育专业的设立是基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多地是从服务大众休闲娱乐需求的角度出发的,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专业培养的方向不同。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营销、社会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侧重于满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发展需求[3]。休闲体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休闲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胜任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休闲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推广等工作的专业人才[9]。休闲体育不仅局限于体育技能领域,还关注户外运动指导与管理的能力,侧重满足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领域的需求。(2)休闲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差异尚未完全明确。谈到休闲体育与体育教育这两个专业之间的差异,看起来已经比较明确了,但实际上这些调研的院校也并没有很好地做出差异,或者说没有最大程度地做出特色和差异。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培养目标不同。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等人才。而休闲体育则不然,就业面更广,包括体育企业、体育社团、体育行政机构,当然也包括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但主要的就业方向仍然是体育企业或体育社团。其二,课程体系中涉及的运动项目不同。体育教育专业更多涉及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等。而休闲体育专业更多涉及新型的休闲娱乐项目,如飞盘、攀岩、飞镖、攀桶、皮划艇、高尔夫、棒垒球、射箭、保龄球、门球、手球、露营等项目。因此,如何更好地区分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教育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差异,展现休闲体育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是关键。
3.2 供需结构: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匹配性不强
结合调查情况来看,当前我省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未充分考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问题,许多学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企业之间的实际需求还存在显著差距,供需结构失衡问题突出。(1)需求端。从社会需求,特别是体育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的人才需求来看,相关组织和机构需要能够满足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较强的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但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各院校开设的课程没有与时俱进或没有对社会企业和组织进行充分调研,现有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人才的发展需求。(2)供给端。前文中提到,当前相关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企业和组织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没有体现“一专多能”或“一精多会”的特点。休闲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一样,同样要求毕业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了较多的休闲娱乐项目知识和技能,但都仅仅学了一点皮毛,没有体现“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技能。
此外,休闲体育专业要求学生最大程度地学习新型的休闲娱乐项目,而现在不少院校仍然注重学习足球、篮球、排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休闲体育专业的特色不突出,且理论知识相对欠缺。总体体现在基础知识不扎实,掌握程度较浅。其一,专业建设要求学生学习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课程,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其二,各院校的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尤其是缺少懂经济、懂管理和懂法务的实践导师;其三,部分院校引进了母学科的教师,但对休闲体育了解又严重不足,对学生的指导有限。其四,虽然都开设了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相关课程,但课程究竟是偏“工商管理”还是“公共管理”并没有清晰,休闲体育因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就是要服务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和体育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课程类型和方向仍需明确。
3.3 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形同虚设
“产学研”一体化是一个时髦的词,各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广泛提及,休闲体育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也不例外。那么,调查的五所院校中,其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体现了这一点否?目前来看,不少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形同虚设,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或是不要的领域。当然,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许多学校没有主动谋划。主要体现为:(1)“产学融合”不够。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中,相关院校并未真正将学生的学习与产业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他们既没有进行针对性的社会企业调研,也没有与相关体育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2)“学训融合”不深。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技术技能的获得,因此,技术技能既要学习也要实践。一方面通过参加新型休闲娱乐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获得,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创新创业赛事和活动来获得,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院校并没有程序化的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也没有新型休闲娱乐项目的训练和比赛。(3)“教学结合”不足。作为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就要对他人进行技术技能的指导,不能仅仅只学习到项目技术技能,还要能将所学进行实践,因此,教学实习显得尤其重要。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不少院校并没有很好地践行这一点。当然,湖北大学体育學院在这一点上做得较为出色,比如攀岩和攀树等相关课程,院里每学期都会有攀树、飞镖等项目的公开课,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担任助教协助授课老师一起上课,在授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项目的技术指导能力。
当然,除了上述“学训融合”“教学结合”“产学融合”等方面的问题外,创新教材、内容、教法等方面的“教研融合”等活动的开展和落实也存在不足。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来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若能落到实处,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势必更上新台阶。
3.4 课程体系:休闲体育专业特色不鲜明
休闲体育的专业建设也好,人才培养也罢,起到重要基础性作用和支撑性作用的还得是“课程”,但从当前的调查统计来看,休闲体育专业的特色并不很鲜明。之所以如此,有院校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有对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不了解和不清晰的原因,也有对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认识不足的原因。当然,从湖北省5所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院校来看,体育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的特色,肯定不是通识课程,而是专业主干课程或是必修课程。但调研显示,许多学校在课程设计上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差异不明显,特色不鲜明。(1)技术类课程缺少新型休闲娱乐项目的课程学习。关于这一点,在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这个内容中已有提及,之所以再次强调,是因为技术类课程对于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而言太重要了,而不少院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之所以缺少新型休闲娱乐项目的课程学习,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学校缺少专业的教师,很多运动项目的教学依然由体育教育专业的老师来完成。(2)理论课程设计不尽合理。前文提到,调查的院校当中,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专业中的体育经管类课程几乎相同,没有体现出专业的差异。但实际上这两个专业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一个是从指导大众健身的角度出发,一个是从满足大众休闲娱乐需求的角度出发,就好比一个是“工商管理专业”,一个是“公共管理专业”,如果都开设相同的课程,都使用相同的教材,显然是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当然,还有一些院校开设的体育经营类课程比较少,或相关课程的教材水平比较低,全国统编的体育经管类教材并没有得到较好地运用。(3)相关课程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各院校在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相关课程时,不能只是对接大纲,还要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例如,山、水、树及学校的优势资源,例如,湖北大学体育学院就较好地利用起了学校的场馆优势和山水优势,开设了攀树、保龄球、皮划艇等休闲体育专业的特色课程;同样,武汉商学院结合学校的资源开设了马术等相关课程等。
3.5 平台建设:基础载体建设总体不足
推进高水平的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引师资、引资金、引项目、引成果,实现良性循环,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竞争力,这是专业快速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就调查的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在休闲体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并不太关注和重视平台建设,或是有建设的规划和设想,但资源投入又严重不足。就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发展的情况来看,总体的情况是基础载体建设整体不足。(1)缺教材。这里说的缺教材不是说没有教材,而是学校在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方向,缺少本校师资主编及参编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教材,难以形成专业的社会影响力。(2)缺会议。不少院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已经多年,但并没有承办或协办具有一定影响力或同行熟知的学术会议,社会对该专业的了解和认知有限。(3)缺研究中心或院所。休闲体育专业要发展,必须得依赖一定的平台,比如休闲体育研究中心、比如自办期刊等,如果都没有,那么高质量的成果、科研经费、学术交流等必定会受影响。现在来看,调查的院校中,在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当中,基础载体建设提升的空间依然比较大。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是如此,综合比较来看,湖北大学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育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其一,湖北大学休闲体育專业拥有首级重要研究中心——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每年省里拨付几十万的经费,较好地助力了专业的科学研究。其二,学院建立了自己的期刊——《休闲运动与健康》,这在全国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当中也是凤毛麟角,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术交流和传播平台。其三,形成了数量众多、体系齐全的高教社国家统编教材。由我院刘勇教授和石岩教授主编的《体育市场营销》《体育公共关系》《健身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等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户外运动基础》《休闲体育营销》等教材也受到相关院校及师生的普遍认可,这较好地体现了我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师资实力和资源优势。
4 湖北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提升路径
立足于国家专业建设和调整的现实要求、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积极推进以及休闲体育专业的蓬勃发展,结合湖北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就湖北省乃至全面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提升路径。
4.1 聚焦休闲产业发展,凸显休闲体育专业特色
休闲体育专业的设立是立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应聚焦休闲产业发展,方能凸显休闲体育专业的特色。一是将服务健身休闲产业的基础理论创新和发展实践作为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满足大众健身休闲参与和消费的需求。二是积极响应和对接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围绕健身休闲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专门性的人才培养。三是充分研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根本走向,强化新型健身娱乐项目的人才供给。
4.2 强化社会需求调研,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
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是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出发点。一是加强与社会健身休闲企业的调研与合作,最大程度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二是兼顾基础理论知识和项目技能的学习,为社会提供“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高素质“桥梁性”“复合型”“应用型”的专门性人才。三是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升,技能学习要体现“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理论学习要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
4.3 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专业独特优势
立足休闲体育专业的特色,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地区别于相关体育学科,形成自身专业的独特优势。一是学校应根据自身资源的实际状况,打造特色体育课程,形成专业优势。二是重点依托体育经管类全国统编教材,丰富和优化休闲体育专业的理论课程。三是积极引进专业师资,主动开发和研制特色课程,打造“金课”。
4.4 推进多元融合培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立足点,也是休闲体育专业推进多元融合的关键。一是推进“学训融合”,积极办赛和参赛,以赛事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组织管理技能。二是推进“产学融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健身休闲企业的实习实践,拓宽学生的锻炼平台和就业渠道。三是推进“教学融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及社会服务,引导学生担任休闲娱乐项目课程的助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5 加大专业平台建设,注入学科持续发展动力
专业平台的建设既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推进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始终致力于各类专业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发展动力。一是成立休闲体育研究中心、研究所等研究平台,为休闲体育的科学研究奠定现实基础,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二是积极主办、承办或参与休闲体育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相关学术活动,扩大学校学科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三是鼓励教师主编或参编休闲体育的专业教材,夯实专业发展基础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
5 结论
回顾过去,纵观湖北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总体契合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对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严格要求。当然,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专业定位、供需结构、培养模式、专业特色、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撑还不够,亟需从凸显休闲体育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推进多元融合培养、加大专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助力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当然,从学科发展的背景来看,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体育学科的重要性逐步凸显,未来发展的前景和空间广阔,休闲体育专业也不例外。面对确定的未来和不确定的社会环境,根据社会需求和大众需求,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时时调整和优化,方能保证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卢锋,蒋少晨.“休闲体育”的释义与多维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2):15-18.
[2]金银日,李学武,卫志强.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88-91.
[3]陈琦,倪依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7):5-10.
[4]冯蕴中,贾文彤.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38-42.
[5]季浏.构建我国群众体育管理“强政府与强社会”模式的策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5-10.
[6]刘义伦.研究生教育[M].福州: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7]缪丽丹.中美部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8]赵珊,彭国强.北美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設置及启发——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6):107-111.
[9]郭帅,李新华.新时代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常态化”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34(2):63-66.
[10]李齐,方春妮.英国大学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特点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7):159-163.
[11]邹瑶,郑伟涛,黄志勇.英国拉夫堡大学休闲体育专业建设:融合·创新·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1):72-80.
[12]彭文革.国内外高校对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4):27-29.
[13]彭国强,舒盛芳.美国大学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35(4):12-17.
[14]凌平.运动休闲范例城市的比较与启迪[J].体育学研究,2018,1(2):57-62.
[15]李相如.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180-184.
[16]谈智武,王学实,马良宏.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2):79-81.
[17]郭修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21-24.
[18]张艳艳.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析[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焦现伟.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20]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4):80-86.
[21]徐大鹏,陈燕.基于就业视角的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1):39-45.
[22]王晓云,阮云龙.基于能力本位视角的休闲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84-89.
[23]杨冰,陈静姝,柳伟,等.“嵌入式教学”在休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探索——基于成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实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6):121-126.
[24]曹平,谭希颍,王桂红.美国休闲课程认证标准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2):113-117.
[25]苟定邦,董林,聂东风,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79-680+683.
[26]蔡德坤.体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体育教师[J].体育与科学,2002(4):79-80+10.
[27]杨文轩,陈琦.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J].体育学刊,1995(2):6-9.
[28]宋继新,王源,李宽泽,等.高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与建设[J].体育科学,1993(2):2-4+92.
[29]刘洋,王家宏.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104-111.
[30]薛海红,唐建倦.休闲与休闲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22-32.
[31]席玉宝,高升,杨彬.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4(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