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苇 马小雨
一代地产大佬突然辞任,引发股债震动。
10月中旬,金地创始人凌克因身体原因,申请辞去董事长职务,引发金地多只境内债券跌幅达到20%,部分债券因跌幅过大触发临停,股价也大跌近10%。
金地紧急发出公告,称总裁黄俊灿代为行使董事长职务,是正常的管理团队交接。
凌克急流勇退,恰逢债务偿还的关键时刻。一点风吹草动,都带来各种担忧。
截至10月底,金地市值约230亿,较凌克辞职前跌去两成。
销售疲软、股债双杀、债务压顶,继任者黄俊灿面对的局面,实在棘手。
凌克今年64岁,在1992年就加入了金地集团前身,即深圳市上步区工业村建设服务公司。
在金地30年,他见证了金地从创立到上市,再到“招保万金”的黄金时代,销售额从2001年的5.34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2867亿元,增长了536倍。
凌克信奉规模和利润平衡的准则,在众多房企争先拉高杠杆、极速扩张时,他选择保守发展,也导致公司的行业排名逐渐下滑,一度被质疑“掉队”。
凌克有自己的节奏。“一家公司好好的,活得久,比突然辉煌一下更重要。”
他的决定是对的。2021年,房地产行业出现疲态,地价成本增高、盈利不及预期,加上三道红线的规定,不少房企爆雷。
金地成了例外,在2022年实现2218亿元的销售额,重回销售排行榜前十。“规模与效益平衡才是第一位,不想在哪个方面太激进。”凌克始终坚持这个想法。
住宅之外,金地还在商办物业、产业地产、长租公寓等方面布局,以及发展代建等业务。
金地没有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去年5月,监管部门力推优质房企恢复公开市场融资,金地还多次入选示范房企名单。
无奈行业境况如此,金地难以独善其身。1-9月,金地营收522.95亿元,微跌1.47%,净利润5801.6万,暴跌98.27%。
7月,金地旗下多只债券价格,数次出现阶段性下跌。从7月开始,凌克也陆续退出金地旗下多个平台公司的董事职位。
凌克此时引退,或许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10月18日,穆迪将金地的公司家族评级(CFR)从Ba3下调至B3,并将金地全资子公司辉煌商务有限公司的CFR从B1下调至Caa1。
穆迪预计,金地2023年的合同销售额将降至约1590亿元,2024年将降至1450亿元。
过去一年多,金地为保持流动性而减少土地收购,也将限制未来一至两年的销售。
前9个月,金地集团的合同销售1219亿元,同比下降25%,表现逊于市场。
9月中旬业绩会上,凌克就无奈地表示,市场短期内系统性、全面重回上行通道是小概率事件。
疲软的销售,拖累金地的运营现金流和流动性。
金地集团的非限制现金余额,从2022年底的544亿元减少至2023 年 9月底的338亿元。
穆迪预计,金地有相当大规模的债务到期,包括约230亿元的境内外债券,将在2024年底之前到期或可回售。
鉴于其融资渠道减弱,公司将使用内部现金偿还大部分债务,将给其流动性状况进一步带来压力。
接替凌克挑起重担的,是金地集团的老将黄俊灿。
黄俊灿现年52岁,1992年在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后,以管培生身份加入金地集团,至今已30年。
“经过多方充分沟通后的安排,黄俊灿总裁代理董事长职责。我们相信,这个安排有助于公司管理团队的平稳过渡,以及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金地集团回应称。
黄俊灿的能力不容小觑。
一名曾与黄俊灿共事的人士评价称,他深谙商业逻辑,在房地产与金融两个领域游刃有余,擅长跨领域融会贯通。
以黄俊灿为首的团队在做各种努力,一个方向是找股东救援。
9月16日,金地集团发布公告称,第二大股东福田投资将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研究为金地集团在公开市场发行公司债或中票提供担保等增信措施。
碍于金地股权分散,能否获得股东方的帮助,还是未知数。
在2013年之前,金地的第一大股东一直是福田投资。
2014年,险企纷纷举牌金地,富德生命人寿取代福田投资,成为金地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接近30%,第二大股东则被大家保险占据。
从2021年开始,大家保险着急“逃离”地产股,多次减持金地。
天眼查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金地集團第一大股东仍为富德生命人寿,持股比例为29.83%;福田投资回归第二大股东的位置,持股比例为7.79%;大家保险退至第三位。
关键时刻,险资不太靠谱。
“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已经持续多年,前两大股东中,富德生命人寿提供资金支持意愿较低,福田投资持股比例较少,金地不对股东救助抱过多期待。”金地相关负责人此前公开透露。
截至9月底,金地总资产4099亿元,总负债2954亿元,有息负债余额超过1000亿。
当前市况下,向这样一家地产巨头施以援手,非常考验决策者的勇气。截至目前,此类担保发债仍未落地。
让金地稍感安慰的是,三季度的销售金额,已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
以黄俊灿为首的金地管理层,还是得靠自己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