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在北京历史上曾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燕京大学,1919年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1952年,因院系调整而被并入北大、清华等院校,共存在33年。
而在燕京大学33年历史中,有一位与燕大休戚相关、爱校护生的模范,他就是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陆志韦(1894-1970)。他与燕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共在燕大执教执政25年,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记忆。
初到燕大
做大做强心理系
陆志韦1894年2月出生于浙江吴兴县。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攻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
陆志韦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記忆力极强,知识面甚广。他应聘燕大之前已经是一位在心理学方面有不少著述、在学术界知名度相当高的学者了。在当时心理学界有“南潘北陆”之誉。
1927年4月5日,陆志韦应聘出任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任心理学系主任。那时,燕京大学刚从北京城里盔甲厂迁到西郊的海淀,校园还在大兴土木。由于燕京大学的心理学系处在初创阶段,基础较为薄弱。陆志韦到任后,努力筹划布局,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把心理学系建设得具有一定规模:拥有一个专业图书室、两门心理实验室、一个实验动物饲养间、一间暗房和一间隔音室,这都是讲授心理学所必须的设施,在当时已经是十分先进了。在加强设施建设的同时,陆志韦还把西方的现代心理科学引进到教学中来。
保持气节
誓死不向敌人低头
1933年,陆志韦获得中美文化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再次赴美研究生理心理学,1934年在芝加哥大学完成进修回国,被任命为燕京大学代理校长。陆志韦继续秉持燕大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这期间,日寇侵华日甚一日,政局多变,环境险恶。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的一些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纷纷撤到内地。燕京大学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大学,属于美国财产,日寇不会对它进行接管或干涉,因而没有撤退。果然,日寇顾忌与美英尚有外交关系,没有占领校园,总算保留了这么一块处于敌人刺刀丛中的自由学习园地,进步学生私下称这个被敌伪包围下的“孤岛”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平津各大院校很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撤退到后方的青年学生,纷纷奔向燕京大学。燕大则尽量多招生,以培养更多的爱国抗日青年。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此后,日寇就毫无顾忌地占领了燕园,并宣布解散燕京大学,对在校师生实行“甄别”,随后将大部分师生都逐出校门。这些被逐出校园的燕大师生,陆续前往内地,在四川成都华西坝成立了成都燕京大学。
而陆志韦等15名教职员工和10余名学生先后被日寇逮捕。日寇妄图利用陆志韦在学术上、教育方面的造诣和威望,让其出山事敌,为伪政权服务。尽管敌人用尽了威逼利诱的手段,陆志韦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绝不屈膝事敌,充分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日寇哄骗陆志韦,只要写了“悔过自新”书,便可以出狱。陆志韦不为所动,写下了“无过可悔”四个大字,他的浩然正气跃然纸上。
日寇一计不成,就从肉体上、精神上对他施以摧残与折磨。但陆志韦和其他被捕同仁一起,彼此勉励,顽强支撑,在生死关头,在极端严酷的境遇下,绝不屈服,坚信总有一天会重见光明,未名湖畔一定会重新响起那洪亮的钟声。
陆志韦被折磨得浑身是病,孱弱至极,瘦得皮包骨头,生命危在旦夕。后经陆志韦夫人和曾在燕大校医处工作、当时任德国医院院长郭德隆的努力下,将病情恶化的陆志韦,由德国医院接收“取保监外就医”。经过悉心医治和护理,陆志韦终于转危为安,并奇迹般地逐步康复。陆志韦出院回到家中疗养,一直生活在敌人的监视之下。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陆志韦仍然致力于学术研究。
重建燕大
招收了战后第一届新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陆志韦就约请学校一班人在东交民巷三官庙开会,研究接管燕园、清查校产、召集旧教职员工、筹划复校等工作,并决定成立复校工作委员会。
8月21日,燕京大学复校工作委员会开始投入工作,由陆志韦牵头,成员由各个学科的知名教授,教务、总务等处室的骨干人员,还有一大批中年讲师、助教以及当年被迫辍学的高年级学生组成。大家不计报酬,不分职位高低,专心致志投身复校的筹备工作中去。
8月23日,日寇投降后的第八天,陆志韦带领复校工作委员会一班人,重新走进了蒙耻忍辱近4年的燕园。
此时的燕园,大门半闭着,校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破碎的文件纸张随风飘荡;未名湖水十分浑浊,水面上漂浮着杂物;房舍门窗支离斑驳,室内家具、书籍狼藉满地,真是满目疮痍,不忍卒睹。
已经投降了的日寇军部仍拒不交还燕园,经过陆志韦他们的严正交涉,只是先交还校园的一部分。8月26日,复校工作委员会派人接管了燕园的南部,也就是女部区域。
这时已是8月末了,秋季开学在即,为了给国家多培养中兴人才,陆志韦决定必须早日复课,先招收一个年级的新生,力争在10月份开学。
9月1日,教务处的复校工作专班在灯市口公理会借房子开始办公,招生报名、入学考试以及复课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随即展开,并在平津等地报纸刊登招生广告,预告9月12日开始报名,22日至23日在平津两地举行入学考试。
新生报名和考试都是严格按照燕京大学原办法和程序进行,包括“智力测验”这门燕京特有的考试科目,一样都不能少。
消息传出后,大批青年学生赶来报名应试,报名人数超出预料。原来打算招一个年级的新生先复课,但为了照顾广大青年学生的愿望,陆志韦与复校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多招一个年级的预备班,给更多的有志青年就读机会。
10月上旬,经过陆志韦与复校工作委员会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燕园南部焕然一新,学生宿舍和适楼的教室布置停当,为新生来校上课创造了必要条件。10月8日燕大招生委员会向被录取的新生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新生报到那天,东城米市大街青年会新生报到处前一片欢腾,学子们洋溢着希望的笑脸,兴高采烈地拥向报到处。燕大的校车已不知去向,复校工作委员会就从降敌那里接管4辆军用大卡车,把新同学一车又一车地送到了燕园。
10月10日上午,复校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在贝公楼举行,人们济济一堂、喜气洋洋。老师们都找出了封存多年的学位礼服,戴上四方博士帽。陆志韦则容光焕发、精神奕奕,阔步走上主席台,主持了开学典礼并作了讲话,鼓励大家共同努力,把学校重新办好。这一年,燕京大学分别在北平与成都两地开学。
未名湖畔的古钟,在沉寂了1000多天后又重新敲响。10月19日,那些还赖在燕园北半部的日寇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蛋了,燕京大学终于全部回归。
迎接解放
坚决留下不撤走
1948年秋天,解放战争的炮声由远而近,辽沈战役后,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华北人民解放军也尽拔京畿附近各城镇,北平解放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平津各大学纷纷计划向南撤退,国民党当局也向陆志韦发出燕大“向南迁移”的邀请。他拒绝了南迁的邀请,说:“谁要走,自己走。要校长下令南迁不可能。”陆志韦之所以拒绝燕大南迁,因为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一定会过得更好,学校和学生们也会更有前途,所以他必须和学生们一同留下来。
为了防止敌人狗急跳墙,垂死挣扎,破坏燕园。陆志韦安排燕大学生自治会组织护校,外籍教员也参加了日夜值班。由于西校门处在交通要道上,为了避免乱军闯入,他们关闭大门,并由几位外籍教员监守,以应付国民党残兵败将,因为这些人最怕外国人。陆志韦则通夜在临湖轩值班以随机应变。
12月15日黎明,有人轻轻拍打西校门说:“开门吧,别怕,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当他们半信半疑地让校警把门开了个缝,发现站在门外的不是国民党军人,而是一位十分年轻的解放军干部和两个士兵。这位干部很和善地问道,战斗中燕京大学有没有受到损害?燕京大学是否需要什么帮助?看到解放军如此温和的关心,他们瞬间觉着安全了,犹如吃了定心丸。
12月16日,陆志韦召集燕大教职员工开会,他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已经解放了!”他说,这个变革是个伟大的变革,是比起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或是革命都要伟大的变革!他愿和大家一道把燕京大学维持下来,把这座国际上有声望的大学从美国人手里接过来,转交给自已的祖国。此刻,陆志韦怀着美好愿望,要领导燕京大学,走向新的美好的未来。
解决经费
锲而不舍多方争取
北平解放后,陆志韦就主张把燕京大学由美国基督教会办的私立大学改为国立。1949年早春,他曾托一位教育部门领导给毛泽东主席带去口信,请政府接管燕大,以后不再用美金办学。并请当时的文教委员会负责人钱俊瑞给中央转去一份报告,其中也讲到了目前燕大的办学困难。
政务院得知燕京大学的情况后,非常理解陆志韦的心情和处境。但是,当时人民解放军正准备渡江南下,大半个中国尚未解放,新中国在财政上非常困难。政务院权衡轻重,只好采用权宜办法,只能由国家给予燕大补贴日常急需的现金和口粮。
为了解决燕京大学口粮和每月发工资的燃眉之急,陆志韦向各方积极争取,收到很好的效果。1948年12月22日,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政治部专拨500萬元长城银行票给燕京大学,以支付日常急用。1949年1月22日,青龙桥人民银行又借给燕大50万元人民币。此后,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每个月借给小米及现金,从2月到6月,共借给小米11.9万斤,现金人民币480万元。华北人民政府在得知燕京大学经费困难后,在董必武、南汉宸的主持下,通过教育部也尽力给过补贴。
此外,陆志韦还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工商界积极争取援助,曾任燕大教师、海淀区商会会长李剑华,在商界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仍然通过海淀商会筹措现金、银圆、粮食借给燕大,以敷发给全校教工的薪金。陆志韦还曾向天津工商界借款,并得到了天津工商业资本家的鼎力帮助。
陆志韦一方面千方百计筹措经费,一方面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厉行节约,并自觉地从大局出发处理面临的问题。1949年5月31日,他曾告诫全体同仁说:“国立大学新订的薪水标准远在燕大暂行标准之下。我们绝不能一方面请求政府协助,又一方面要钱来过着比人家富裕的生活。现在大家节省,才能显示出所有同仁都是燕大的主人翁。”
经过陆志韦的不懈努力,终于较好地解决了解放初期燕大经费困难的问题,他不但把燕京大学维持下来,还使燕大得到了发展。1949 年春,参加革命工作的学生离校后,在校学生只有400人了,到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办燕京大学时,学生已发展到1195人。
交出燕大
实现自己的心愿
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共产党邀请陆志韦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身份,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开国大典。此后,陆志韦多次被邀请参加中央领导同志举行的有关会议和宴会,以及“五一”“十一”天安门的庆祝活动。党和政府对他的学识和为人颇为赞许。
1951年2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由教育部正式接管燕京大学,由基督教办的私立大学,改为中国人民的国立大学,所有经费由教育部拨发,与美国纽约联合托事部完全断绝关系。在接管大会上,钱俊瑞说:“感谢陆校长把学校保存下来交给人民。”
2月20日,政务院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批准了任命陆志韦为国立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命。
5月16日,陆志韦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土地改革工作团,并担任西南地区土改分团副团长。对此他很高兴,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信任。他积极地参加了土改工作,使他认识到土地改革很有必要,通过参加革命实践使自己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想认知,他感到应该为人民多做事。这年秋天,他提出清华、北大、燕大三校合并的建议,并希望自己不再做校长。
1952年夏天,全国各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的院系合并入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等院校,国立燕京大学被撤销,陆志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至此,陆志韦离开他为之奋斗了25年的燕京大学,他再无牵挂,因为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把这所自己为之倾注心血、魂牵梦绕的国际知名大学完整地交给了新中国,交给了人民。
此后,陆志韦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汉语史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长等职。
1970年11月,陆志韦不幸去世,终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