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山
归于真,赤子情怀能忘我
曾经被国家文化部评选并命名的全国优秀文化站长,曾经为一百多首农村歌曲作词、获取一百多种奖项的优秀共产党员、朝阳区东坝乡文化站站长王文和与世长辞了。
噩耗传来,京东肃穆,万民哀婉。
王文和的名字尽管早已在朝阳区闻名遐迩,而他的文化意义却如同一块璞玉,尚未经过陶冶与提纯。他矢志于乡域文化建设,从年轻时的节目编导、歌词创作,到退休后被返聘从事文物整理与“非遗”传承,每一个足迹都镌刻在乡土文化的园地里。
他的离去匆忙而突兀。没有像样的追悼会,更没有与其业绩相匹配的讣告与祭文。如同一株原上之草,春生秋灭,来去匆匆。我与老人家相识在2015年,我作为东坝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无论如何都难以推卸光大这颗精神璞玉的良知责任。
王文和文化意义的精神源头在哪里?思忖再三,还是他那颗不为功利所动的淳朴之心。王文和来自农家,年轻时就主动放弃进城当工人改变命运的人生机遇,毅然选择在家乡搞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担当意识。后来的岁月赫然表明,他在这个岗位上果然让生命之花绽放!
王文和矢志农村文化建设的心灵基点在哪里?说他为党的事业鼓与呼可以,说他为活跃群众文化呕心沥血也不错。然而,这些都是他文化贡献的流向而不是源头。那么,他的精神源头在哪里?我寻思良久得出结论,他之所以能把生命之花栽植在群众文化的园地上,还是来自那种不计得失的赤子情怀!
赤子!对王文和的准确定位,莫过于称他是一位超越功利的文化赤子。
王文和之所以把东坝文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依凭的就是,他能从熙熙攘攘的功利世界中返回,复归于那种婴儿般天真无邪的心灵世界。
勤耕耘,乡土文化做园丁
1957年,王文和21岁。解放后的京东农村百废待兴、百端待举。那时节,工厂招工、单位用人,农村青年恰逢一种脱离农耕的历史机缘。王文和报考了一家工厂,准备进城当工人,也好实现家中父母摆脱世代务农的长久夙愿。
时年,王文和同所有农村青年一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之余,他乐于参加东坝俱乐部的业余文化活动。王文和既能表演又能创编的双重才能,很快博得了朝阳区文化馆徐庆瑞老师的青睐。徐老师发现王文和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留住这个年轻人!”徐老师当时不会知道,自己的这个心愿给东坝的文化繁荣播下了人才种子。
另一位挽留他的是公社宣传部长张士增。1958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掀起了“大跃进”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建设高潮需要宣传工具,人民群众需要文化生活。在东坝、金盏、楼梓庄生产兵团协同作战的热潮中,公社宣传部长张士增找到了王文和:“你就不要去工厂当工人了,宣传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家乡这块热土需要你啊!”
起初,王文和还犹豫不决。他知道,母亲在天天盼望自己接到工厂的录用通知书!当徐庆瑞、张士增用恳求的口吻来挽留他的时候,王文和理解了两位领导的良苦用心!就在这时,他真的接到了工厂的录用通知书!是进厂当工人改变命运,还是留在家乡搞文化?王文和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与抉择。当他想起徐老师张部长那期待的目光、恳求的语气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随即,他把工厂录取通知书藏匿起来。然后,他向母亲哭诉了自己的愿望,他说,他不忍心抛弃乡土文化而自顾前程。母亲理解儿子的宏图大志,母亲擦干两腮的热泪之后,居然用一个微笑应允了儿子的请求。
王文和感谢母亲的深明大义,同时,他也完成了一次生命价值的升华!
由节目编导到带领团队,王文和的文艺天赋如鱼得水。1958年10月,王文和被任命为公社宣传队队长。时值深翻土地、兴修水利的会战阶段,他带领20多名宣传队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巡回演出,鼓舞社员群众的劳动热情。这期间,他白天演出,晚上编节目,俨然成为创编表演的多面手。他率领的文艺宣传队,足迹踏遍密云水库、京沈公路、怀柔水库、沈家坟水库慰问演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61年被公社党委任命为文化馆馆长。
那是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机遇期。1965年,由他主持创编的《坝河之歌》在北京吉祥剧院演出成功!群口快板《移风易俗过春节》在中央戏剧学院演出成功,在一片喝彩欢呼声中,东坝演出队受到院长李伯钊(杨尚昆夫人)的亲切接见。
面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他的文化激情汹涌澎湃。这些激情时而表现为组织才能,时而转化为创作才华。纵观这朵生命之花的绽放过程,把王文和定位为“乡土作家”也当之无愧。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年,王文和写出了大量歌词,这些歌词经作曲家孙启金谱曲后,为表现激情燃烧的时代风貌吹响了号角。
王文和歌曲创作历久弥新,而真正的井喷时期是从“文革”结束时开始。“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农村劳动长达十年之久。谁能想到,劳动之余他竟搜集整理了民谣、农谚、歇后语达三百条之多!踏进了艰难开启的新时期铁门,他沐浴着徐徐吹来的改革春风,一曲《坝河之歌》从他心底流出。坝河是东坝的母亲河,这歌声是一位京东赤子对母亲的倾述!
1979年,家乡的热土上涌动起改革的春潮,他以快板剧《张庄路上》作为回应;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历史上青春勃发的年代,王文和以《抗旱夺丰收》《顶花的黄瓜谢花的藕》《哥爱妹妹这双手》《我有一只小雏鸡》等一大批歌曲亮相北京合唱节!随即,朝阳区举办王文和、孙启金作品音乐会;《北京日报》刊登了王文和、孙启金创作生活照;《中国农民报》《北京音乐报》等媒体先后刊登了王文和的音乐作品。
一路深情一路歌,二十一世纪如约而至。京东大地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发。王文和的笔下流淌着动人心弦的时代旋律——歌曲《农家笑哈哈》《黑庄户的小金鱼》《新潮农民奔小康》《苦麻菜》《我有一只小雏鸡》等30多首歌曲先后亮相市區歌手大赛舞台,频频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和创作奖。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催人奋进,完全得益于它的地缘性、底层性和情趣性。打动人心的歌词必须直面生活实质和心灵秘籍。中国农民是苦难的象征,城镇化是中国农民的千年祈盼。王文和词作的许多篇章都表现了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他时刻关心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体会农民的安危冷暖。他是群众文化园地的辛勤园丁,他不仅肩负起群文工作的领导者的重任,又是一名为人民吐露心曲、唱响时代强音的歌者。
不疲倦,文史断带勇承传
1997年,王文和光荣退休。出于对东坝历史文化的热爱,他选择了退而不休。他深知东坝的历史文化丰厚而辉煌,他惋惜岁月疏远了这个星光闪烁的历史名镇——
清代,卓尔不群的“狮子舞”《金玲祖狮》与《开路圣会》受过乾隆皇帝的封赏;此前,西北门村享誉京师的“扛箱”与“飞叉”美妙绝伦;作为商贸重镇,东坝商贸史上流传一首《开市喜歌》,诙谐酸楚的歌词道尽了人间冷暖;穿越三百年风云的“驴市牙行”栉风沐雨,经营的机巧与厚道不断在这里博弈;大学士刘墉在这里品尝驴肉,从此,“东坝驴肉”的声名便享誉华夏;东坝是清代中叶京城的粮食集散地,粮行遍地,作为粮食贸易中介的斗局子鼎盛。这里不仅有往返城乡之间传递粮价信息的“飞鸽通信”,也有“扛大个的”脚行苦力的血泪斑斑;“耍中幡”是劳苦大众祈盼祥和向往美好的群众表演;京剧票房“憩余同乐社”是坝河儿女憧憬美好的表现舞台……
为了把一个多姿多彩的东坝传递给后人,王文和做了大量的文物与“非遗”整理传承工作。这些工作尽管为普通人所不屑一顾,其中的艰难辛苦更为常人难以理解。这些工作包括搜集资料、查找档案、拜访老艺人知情人、还原历史原貌,可谓攻坚克难呕心沥血。在他的努力下,2000年重排了“金玲祖狮”与“开路圣会”,使东坝雄风再现京华。
王文和用满腔热血让沉寂多年的历史文化铁树开花。2006年,《东坝花会》被搬上舞台重见天光;2007年,刘广德师徒表演的传统技艺《飞叉》应邀去美国展演,创下了“北京风情舞动洛杉矶”的历史佳话。由此,“八卦神掌”得以“复活”,“幡鼓齐动十三档”再展雄姿,“东坝老店”尽人皆知,“驴肉汤锅”再现新店,一场不大不小的“东坝热”在京畿大地蔓延开来。
贡献者的心灵世界广袤高远,赤子心的奉献之旅充满激情。王文和不仅讴歌现实生活,更致力于理论构建,在朝阳区图书馆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征文活动中,他撰写的论文《解放初期的东坝话剧》独占鳌头,夺得一等奖的桂冠!
1990年,王文和同志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并授予奖章。
1991年,北京市文化局、人事局联合下发文件,评选王文和为北京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同年,朝阳区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对王文和给予通报嘉奖。之后,中国音协、中国社会研究会等七单位为王文和、孙启金举办作品音乐会,《北京日报》及时报道了音乐会盛况。
王文和在职和被返聘期间,由于成就突出业绩感人,总共获得各种奖励一百多次,這对于全国乡镇文化站站长这个职位,应该说是绝无仅有。解读王文和的文化意义,任何定义溢美之词都不足以道出它的全貌。感知王文和的生命光芒,只能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他已经从时代维度延伸到时间维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