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道》以翻译学为关注对象、以服务翻译教学与研究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以“切磋翻译技巧、促进翻译教学、海纳微言大义、繁荣翻译事业”为理念,致力于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搭建交流译学研究和翻译实践经验的学术平台。译道刊号:ISSN Print: 2709-667X;ISSN Online: 2709-6688。
《译道》设置以下栏目:翻译研究新视角、翻译史研究、翻译家研究、翻译教学、应用文体翻译研究、文学翻译研究、典籍英译、翻译技术、口译研究、业界与行业动态、翻译实践探索、争鸣与商榷、名家访谈、书刊评介等。本刊聚焦翻译理论与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行业趋势与新技术发展,也欢迎译介学、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外汉语言对比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以及翻译实践成果。
一、稿件类别:本刊主要刊登中文稿件,酌量刊登海外学者的英文稿件。
二、本刊对来稿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审稿周期为三个月,三个月后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稿件。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
三、投稿方式:请将电子文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translation@zuel.edu.cn电子信箱。
四、稿件要求:稿件以Word格式排版,段落格式及标点使用须规范,请在第一页附上作者信息: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职称及研究方向;正文请勿标注任何个人信息。来稿一般以5000-8000字为宜,长文应控制在10000字以内;书评及访谈类文章应在5000字以内为宜。来稿请用WORD格式,应包括:1)文章标题(汉语标题+标题英译);2)作者姓名(汉语姓名+汉语拼音姓名);3)作者署名单位(汉语+英译);4)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采用小5号字);5)正文;6)参考文献;
7)基金项目;8)作者简介;9)研究方向;10)联系方式。正文请采用5号宋体排版,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书写,插图和表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翻译实践的稿件请注意:因译道为正式出版物,请作者投稿前确保译文原文不存在版权问题。
五、文章格式体例:请参照体例说明。
六、本刊来稿要求首发,切勿一稿多投。向本刊投稿者,应当保证作品著作权的完整性、合法性,作品及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来稿在本刊发表后,除非另有约定,作者即已授权给本刊处理转载事宜。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必须征得本刊同意。凡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七、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八、任何个人或组织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文章,须经本刊同意,并注明出处。
感谢译界同仁对本刊的支持和厚爱,欢迎赐稿!
体例说明
为尊重他人的著作权,规范本刊体例,请作者在撰写文章时按照以下格式对文内引文进行标注,所引文献详細信息另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一、小标题序号
一级标题:一、二、三、
二级标题:(一)(二)(三)
三级标题:1. 2. 3.
二、引文标注
文内引文所据文献,应在引文后加圆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例如:(Newmark,1988:26-33)或(罗列、穆雷,2010:98);合作者为三人及以上的,只标注第一作者,如:(郭宏安等,1997:354)。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请用分号隔开,如:(郭建中,1999:8-9;李红满,2001:79;刘全福,2005:17;2006:61)。
注:标注中的所有标点均应为汉字标点(汉字状态下输入的标点,而非英文标点)
三、注释
本刊统一采用尾注形式。需对文中特定内容进一步解释或说明的,请在正文相应位置用上角标加上注释号(圈码数字,例如:①、②……),注释内容放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如需说明出处,请采用“引文标注”的格式并将相关文献列入“参考文献”,切勿混淆注释与参考文献。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汉语拼音或英文字母顺序列出,英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并依次排序。文内未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不列在参考文献中。
文献类型标志如下:专著[M],论文集[C],专著或文集中析出的文章[A],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其他类型文献[Z]。
示例如下:
1.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外国人名姓在前,名在后).题名(外文书名用斜体)[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
[1] 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2nd 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2. 论文集、编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外文书名用斜体)[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
[1] 方梦之.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A].见杨自检、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 Susam-Sarajeva, Sebnem. A “Multilingual” and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 In Theo Hermans (ed).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I,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 [C].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
3. 期刊、报纸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期刊或报纸题名(外文出版物用斜体),年(期).
例:
[1] 朱湘军.从权力与话语看翻译之强势[J].外国语,2008(6).
[2] 梁羿.关于鲁迅书法评价的认识[N].书法导报,2008-03-26.
[3] Venuti, Lawrence. Translating Derrida on Translation: Relevance and Disciplinary Resistance [J]. The Yale Journal of Criticism, 2003(2).
4. 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纯网络文献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可省略).[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例: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2001-12-19) [2002-04-15]. http:// ww.creader.com/news/200112190019.htm.
[2] XVIII FIT World Congress Proceedings[C/C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8.
注:
1.中文参考文献,标注全部使用中文标点。英文参考文献,标注全部使用英文标点。
2.从整体上说,中英文参考文献要分类排列,英文参考文献在前,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中文参考文献在后,按英文字母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