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买江:红旗渠上年龄最小的特等劳模

2023-12-06 13:34:55
读报参考 2023年34期
关键词:哑炮穆青林县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林县数以万计的修渠英雄,群雕般屹立在这一精神的源头。今年75岁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就是这组群雕中的一个代表。

工地上失去了一位好排长、好技术员

1961年,太行山腰“引漳入林”建设工地上,人声沸腾,镐钎叮当。一个在人群里忙上忙下的少年,跃入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穆青的视野。穆青抬步走近那少年,以往常称呼小孩的口吻喊他“小鬼”,问他年龄多大了。在当时的河南农村,没有人用“小鬼”的称呼。少年以为对方骂他,便回了一句:“老鬼!”

穆青一愣,与陪他一起来工地采访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对视一笑。“这孩子叫张买江,人小志大,机灵勇敢。像他爹!”杨贵介绍道,“年前,南山村负责施工的那一段发生哑炮事故,他爹光顾着招呼工友们躲避,自己被哑炮炸飞,没活过来。”

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有关为水所困、盼水找水的故事填满了林县的沟沟坎坎。1960年2月,林县县委决定在太行山腰开凿一条大渠,把漳河水从山西截流入境,引入林县。这一大型水利工程被命名为“引漳入林”。林县人难掩内心的喜悦,一个个都憋足了劲,想在修建这项工程中大显身手,等将来吃水时也能问心无愧。张运仁,这个在南山村顶呱呱的壮劳力,恰好在土木工程建设方面技术娴熟,去参加“引漳入林”工程建设,可谓人尽其才。村里对张运仁委以重任,任命他为施工排长,同时兼任三个村的技术员。在工地上,无论是抡锤打钎、下堑除险,还是生炉捻钎、抡斧修车,张运仁样样都干得很出色。

修渠时,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工人常自制炸药或从外面买来炸药,用于崩山开石。按照施工管理程序,每次工人收工后,点炮手要对预埋的开山炮逐一点燃,为后面来干活的工人准备石料。有时由于导火索受潮或者受损,炮会出现引燃失败或未在规定时间炸响的情况,这种炮被称为“哑炮”。在修渠工地上,哑炮就是危险的代名词。张运仁是技术员,对工地的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负责与点炮员核对点炮数和炮响数。那天,张运仁发现有一枚炮还没有响,他马上意识到有危险,飞速赶到施工现场。此时,一些工友已经吃完了饭,正准备干活,他三步并作两步边跑边喊:“有哑炮,快躲开!”

工人们一听有哑炮,迅速散开躲避,几个靠近哑炮的工友被张运仁猛推出去,但张运仁自己还没来得及跑开,就听“轰隆”一声巨响,他被飞石击中头部,当场牺牲,年仅38岁。从此,工地上失去了一位好排长、好技术员。

“接你爹的班儿,把水引过来”

张运仁家孩子多,1949年出生的张买江排行老大。“买江”就是把江买下来的意思。在林县,上了年纪的人,名字里大多含有水、江,以表示对水源的期待。1961年春节刚过,母亲赵翠英就把张买江拉到跟前说:“你爹把自己搭进去了也没把水引过来,我也因为去打水差点淹死在湖里,咱们南山村没有水没法过日子呀!娘想把你送到修渠工地上去,接你爹的班儿,把水引过来。”张买江人小志气大,他回答道:“娘,俺愿意!”

当时林县有个习俗,年关过后,不管是店面开张,还是出远门去干活儿,一律要等到“破五”后才能行动。“引漳入林”工程此时已改名为“红旗渠”工程,工地上大部分人都放假回去过年了,初五后才开工。赵翠英把想让买江去工地干活的事给村干部、管施工的营部领导说了,他们说啥也不同意。她干脆把铺盖一收拾,带着买江直接找到工程指挥部,说啥也要把买江留在工地上。临别时,她叮嘱张买江,“不把水带回去,就不要回这个家”。

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施工作业基本都是重体力活。一个12岁的孩子,咋安排?负责施工的领导撓了半天头,决定把张买江安排到后勤组,主要负责从铁匠那儿把打好的钢钎等工具往工地上送,再把用坏了的钢钎等工具扛回来,交给铁匠重新加工后再送往工地。张买江每天穿梭于铁匠炉与各工地之间,要走近40公里。母亲给他做的布鞋,他不到一个月就穿破了,脚底也磨出了血泡。没有鞋,他就把废旧的汽车轮胎制成鞋穿在脚上,时间长了,脚板磨出了又厚又硬的茧子。渐渐地,他看熟了做铁匠的门道,也学会了凿石垒砌的技能。他还缠着本家一个在工地上负责点炮的叔叔,学会了如何下药装炮、点导火索,学会了排除哑炮,并创造了一个人在20分钟内点72个炮眼的纪录。

张买江记得,那时候没钱买炸药,大家就用谷糠、锯末加硝酸铵碾制。红旗渠工程量大,需要的炸药多。锯末有限,组织便派人到山上拾牛粪、人粪,回来晒干、碾碎,掺上硝酸铵制成炸药。

工地上人人都受过伤,张买江也不例外。15岁那年,他打炮眼时左胳膊被铁锤砸骨折了,钻心般的痛,“但是当时年纪小,好得快,一周之后就开始干轻活儿了”。渐渐地,张买江成了工地上的技术骨干,大家终于不再把他当个孩子了。

穆青后来又见到张买江,把当初称呼的“小鬼”改成了“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红旗渠修建了近10年,张买江在红旗渠工地上干了9年(红旗渠工程于1969年完工)。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张买江作为年龄最小的修建者,参加了庆典仪式。随着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一声“开闸放水”,浪花四溅的渠水奔腾而下,万人参加的仪式现场顿时沸腾起来。张买江举着奖状坐在前排,心里涌出一股暖流。

一年后,张买江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劳动模范,还作为九位劳模代表之一,负责接待国内外来红旗渠参观的客人。

第一担水

当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渠交汇处——“红英汇流”建成通水,哗哗流动的渠水从干渠分流到通向南山村方向的支渠时,张买江也跟着渠水赶回了南山村。水终于引进村了,他可以回家见娘了!

张买江快到村口池塘边时,乡亲们自觉地为他让开一条道,母亲赵翠英正在池边等他。母子俩相拥而泣。村干部走上前说:“买江小兄弟,你是咱村的引水功臣,大家都等你回来挑这第一担水。”

张买江有些不好意思,赵翠英说:“乡亲们敬咱张家为了给村里引水搭上过一条命,咱家有这个资格。挑吧!”说着,她把从家里拿来的钩担和水桶递给买江。当时,《河南日报》记者张一弓为满怀喜悦挑水回家的张买江拍了一张照片,登在《河南日报》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中央、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工程给予了很多关注与支持,尤其是在红旗渠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所孕育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符号已被写入史册。

张买江后来被推荐上了学,成为一名老师。而作为红旗渠工程的建设者,他始终把护渠、守渠当作一份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以自身经历讲述红旗渠故事,传播红旗渠精神。几十年间,张买江入学校,进企业,到机关,上红旗渠,他像一台精神的播种机,走到哪里,就将精神的种子种到哪里。

(摘自《名人传记》傅敏)

猜你喜欢
哑炮穆青林县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浅析河南省林县四股弦唱腔的艺术特征
当代音乐(2020年5期)2020-05-18 09:09:50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小小说月刊(2017年1期)2017-01-13 17:49:46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新青年(2016年5期)2016-05-06 12:45:48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哑炮
小说月刊(2014年3期)2014-04-23 08:58:28
哑炮
中国储运(2013年2期)2013-09-25 12:32:04
“有才”林县话
河南电力(2011年3期)2011-05-26 01: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