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下中日瓷业竞争

2023-12-06 02:44蔡政忠张鸣珊刘杨洋侯志君TsaiCheng-Chung
社会科学进展 2023年5期
关键词:佛山

蔡政忠?张鸣珊?刘杨洋?侯志君?Tsai Cheng-Chung

摘 要|本文聚焦大航海时代下,随着中国政权更替发生明清海禁、反清复明、八国联军等重大事件,将中国引以为豪的瓷器事业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全球销售市场版图,“中国兴则日本弱,中国衰则日本兴”一直是国际瓷器市场的历史宿命。另外,本文还论证晚清时期广州佛山“广彩瓷”并非来自江西景德镇烧坯运往广州的画彩,而是直接在广州、佛山本地生产,直接从珠江集运外销。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探查过程中,令人意外地发现中国台湾早在17世纪即对日本输出数十万件精品瓷器,这比中国台湾瓷业史最早记录还要久远,中国台湾制瓷市场是否曾经受到日本扶植?抑或沦为政治边缘地带或贸易不受管辖的化外之地,“中国台湾瓷”是否参与日本瓷器外销市场的买办或充当原始制造商的身份,甚至于协助日本瓷商“贴牌”出口国际?

关键词|佛山;广彩瓷;庭呱画室;日本瓷;中国台湾瓷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前言

早在宋代,陶瓷器已经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中国宋代瓷器的海上贸易主要输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甚至非洲海岸。而海上贸易的瓷器数量是惊人的。三上次男先生在介绍宋代向日本的瓷器输出时说:“10世纪至12世纪,泉州有许多商船運载中国陶瓷器东渡日本,发现最集中的是镰仓,在这里采集到的中国陶瓷器有五万余件。日本九州福岗修地铁时出土中国陶瓷片有十万片之多。”而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当地的博物馆十几年来发掘所得的中国瓷片多达一百多万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宋代瓷片。而在非洲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有两万片之多。

明代对海洋的感情是复杂的。尽管至今不能完全解释永乐皇帝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但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人类征服海洋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没有演变成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或者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使得中国货物的输出还不能成为有组织的官方行动。这样,明代首都的北迁和倭寇的骚扰使得明代中后期的海上贸易受到相当的影响,但是,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诱惑一直刺激着民间瓷器的出口,官方的禁止或开放,使得这种贸易或者以合法的方式或者以走私的方式连绵不断地进行着,其规模之大,使得日本市场、东南亚市场和欧洲市场充斥着中国的瓷器,据《明史》记载洪武七年(1374年)始以七万件陶器送给琉球国并与之贸易。明代是中国远洋航行大发展时期,英国人加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写道:“明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一年(1421—1423年)宝船队之行扩展了这个已经很辽阔的贸易帝国。他们沿着北美和南美的太平洋海岸,从加利福尼亚到秘鲁建立了永久殖民地……在澳大利亚、整个印度洋地区和东非也有定居者。他们还建立了供应基地,首次直穿太平洋将美洲和中国联系在一起,随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中国之间也建立了供应基地。从澳大利亚到满洲,可以发现精美的青花瓷器……在东非的海岸线,波斯湾和澳大利亚发现了明朝的瓷器……印度洋地区发现的中国明朝的瓷器,也许是来自失事的葡萄牙船队的货物。”

2 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

外销商品瓷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赏赐瓷,由中国皇室或官方赠送给国外王室或使节团的礼品,又称为“礼品瓷”;第二类是商品瓷,由民间窑厂制作的传统日用瓷器;第三类是来样加工瓷,依照国外客商需要设计器型和图案纹饰,又称为“订样瓷”;第四类是仿制瓷,每当中国遭逢朝代更迭或国运衰败之际,窑厂主为躲避战乱因故停产多年,一旦国内政局大致底定,中国瓷商为重返国际市场,却又碍于脱节市场多年,瓷商针对国外主流商品进行高度仿制,并运用中国人力优势主打价格战,历代主要国际竞争对手以日本瓷商为主。以下进行逐一说明。

2.1 赏赐瓷

在所有瓷器中,礼品瓷是最值得收藏的,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明清皇室或官府赠送国外王室或进贡天朝的藩国使节团礼品,其官窑瓷器制作精美程度非一般民窑商品瓷可以比拟。在明朝刚推翻元代之后,明皇室需要对外宣示主权,遂屡派使臣出国赏赐,《明史》记载对日本、琉球、朝鲜、越南、东南亚各国赏赐记录,而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中,其中有不少是精致的官方礼品瓷[1]。这些肩负皇室使命、宣扬国威的船只,有些抵抗不住海洋环境变化而沉没海底,从世界各国多起打捞出水的明代沉船纪录中,不仅让现代陶瓷界认识了明代陶瓷工艺的伟大成就,也让陶瓷史上一些令人费解的疑团得以澄清,多数海外出水的瓷器均可以和景德镇考古出土的明代官窑瓷器遥相呼应,为陶瓷界认识明代官窑瓷器提供可靠的佐证依据。

若从收藏和投资的角度,官方礼品瓷或赏赐瓷是最值得收藏的,它们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大高于其他各类瓷器[2]。一般而言,古沉船海捞出水的赏赐瓷都是艺术精品,它有十分巨大市场潜力,但是,海捞的赏赐瓷,也有着极大的收藏风险。考量到诸多风险如下:第一是认可度,在传统收藏者的同行思维中,明清两代官窑瓷器都是传世珍品,只有宫廷皇族或贵族世家门第才有可能收藏到这类藏品,严谨的古文物学者们也煞费苦心统计出版这类珍贵官窑瓷器在博物馆大约数量,加上古玩市场上相当多所谓专家同好或好事者,乃至古董收藏家全都在同一时间充当上了“文物出身守门人”与“价格捍卫者”的角色,保守地将这些已经登记在案的古董收藏数据给“神圣化”从而排斥任何新的发现,一旦传闻新打捞或挖掘出现的古代官窑瓷器,当下第一反应都可能作出怀疑为仿制品的态度,海捞瓷或来路不明的藏品,它们的身份,从出土(水)问世之日起,就被打上了非法窃盗、高仿赝品假货和出身不明等问号,加上自古官窑瓷器就有不菲的身价,其运用现代科学工艺介入作假的可能性也越大,一旦稍不留神或说不清楚来历,文物拍卖商或收藏家收到高仿赝品的风险也十分巨大,往往也就不被收藏市场所青睐。

2.2 商品瓷

商品瓷是中国古代作为商品出售的外销瓷器中数量最多的瓷器,在中华文化圈的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中东和欧美等地,都以使用中国瓷器为上流社会身份地位象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饮食习惯,例如东南亚在尚未引进中国陶瓷前,习惯以芭蕉树叶包裹食材,直到中国陶瓷出现之后,几乎成为民众厨房烹调必备器皿。中东与欧美民众在接触远渡重洋而来的中国瓷器之后,被中国瓷的晶莹、美观和耐用所折服,中国瓷器不仅成为上流社会珍贵的餐具,也是许多贵族家庭以中国瓷器作为房屋的装饰用具,拥有华丽精美的中国瓷器代表上流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一风气在欧洲各国皇室贵族风靡了数百年,直到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东印度贸易公司之后,贸易商才系统性地大批量进口中国瓷器,这才使得欧洲一般家庭普遍买得起中國陶瓷。欧洲皇室贵族对中国瓷器的痴迷,使得制作精美的中国高端瓷器在欧洲销量异常火爆,一些贵族家庭往往是成批整箱购买存放于地窖之中以备长年日常宴会使用,直到数百年后的今天[3],居然也成为一些家道中落的欧洲贵族家庭一笔宝贵财富,每当圣诞过年来临,贵族后裔都会拿出地下仓库窖藏瓷器送到拍卖公司拍卖,以充实过节生活花销之用。许多文物收藏爱好者,都能认识古代中国出口的商品瓷,均会徘徊流连在欧洲中小型拍卖公司或古董市场中捡漏到年代久远的古代外销商品瓷器。

2.3 订样瓷

传统的中国外销商品瓷基本上还是以中国文化特色的图案为主,而订样瓷的欧式瓷器图案,不仅有中外文化相互影响的范例,更有因外国客商需要而专门制作的纯粹欧式造型图案,大多数的订样瓷是依据海外客商来样要求而加工生产的专属外销瓷器,因产品风格所限,是没有国内市场需求,也是不对国内销售的。订样瓷有根据来样的器型加工的,也有根据来样的纹饰加工,纹饰又可分成两类:以欧洲皇室贵族的家族纹样或徽章为主要纹饰的订样瓷,以及接受教会订制的以圣经故事题材、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或社会生活为素材的纹饰。与传统商品瓷相比,外销订样瓷开始生产的年代要比外销的传统瓷的生产年代晚,而且在中国主要博物馆展示的收藏品几乎找不到。史载雍正十年

(1732年)瑞典“弗雷德里克号”船带了三吨多约略11万个西班牙银元来到广州采购时,当时并没有自己带来瓷器图样,只是按每套十两的价格签订了中国瓷器的合同[4]。直到乾隆年间,外商才在广州成套订制西式餐具,整套餐具共110件,它包括了西餐使用的主碟、大汤盘、大肉碟、酱汁斗、盖窝、沙律碗等各种器皿,但当时还是保留传统商品瓷绘制相同中国人物故事图案。由此可见,早期的外销瓷中,订样瓷比例不算大。目前已知中国按外商订货要求进行特别订制的最早一件外销瓷是葡萄牙曼诺尔一世(1469—1521)的一件青花纹章瓷执壶,它现在存放在里斯本的博物馆内。曼诺尔一世的这件订样瓷,其年代相当于中国明代的成化、弘治和正德年间,了解这件最早的订样瓷制作的年代,对于鉴定外销瓷和海捞瓷有很大的帮助。订样瓷在国内博物馆留存较少,现在古玩交易市场上时有发现的清代外销订样瓷,多数是从国外倒流回来的器物,在欧美各地的一些收藏家手中,这种订样瓷却是他们的主要藏品或大宗藏品,如下图绘有欧洲海外贸易帆船公司图样的青花外销瓷盘。除此之外,随着近代中国朝代兴衰,我们将再逐步细分外销商品瓷、订样瓷的形态种类变化,以及海外瓷器贸易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2.3.1 传统商品瓷

中国古代外销瓷器中的传统商品瓷,它的器型、纹饰和装饰完全是传统的中国风格,一开始时不带丝毫的异国风味,也就是一般中国百姓日用陶瓷器增加了产量以便供应外销需求,如此而已。随着南方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古代陶瓷艺人在自己制作出口的陶瓷制品中,逐渐在装饰风格上增添了不少外国文化元素[5],例如克拉克瓷就属于传统商品瓷的变化,这种风格的转变,不是因国外订货的需要或者国外的来样而被动地改变的,而完全是由中国古代陶瓷艺人“主动做出”艺术抉择。只有在器型和纹饰的变化上,完全取决于国外订样的需要,使得中国制作和生产的瓷器,区别于中国传统的纹饰或器型时,它才变成了订样瓷。

2.3.2 仿制瓷

仿制瓷基本上是在中国鼎革乱世之后的中兴复原初期才会出现的商品,这主要是要争夺因国内战乱纷仍时被邻国给抢走的海外订单,其中如前段所述,制瓷业的商战以日本为主要宿敌,日本制作陶瓷工匠最早起源自遣唐使中,就有专程学习中国陶瓷制作技术的留学生,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比走马看花的观察更能学到中国陶瓷技术的精髓。到了后期,中国历朝历代多所战乱[6],一些窑厂在承平时期本就多所海外客商订单,但遭逢国内乱世,迫不得已移居日本或东南亚另起炉灶,因此在国内遭逢改朝换代的战乱时,中国母厂无法如期交付货品时,则改由海外“分公司”或分号承揽,陶瓷业最具代表性的是17世纪明清鼎革之际,世界陶瓷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大量逃难到外邦的工匠另立门户,从海底捞起的瓷器可以佐证,大量日本瓷、高丽瓷、交趾瓷、暹罗瓷等都是中国内乱导致产业外移的悲哀。

有学者也认为,古代世界陶瓷的整个发展过程,原初地都是来自中国陶瓷厂生产成果的对外输出,它包括陶瓷原材料的选择和筛选、制作工艺(陶瓷的成型、陶坯的晾晒,窑炉的设计、烧制的火候和温度控制),以及色料的选择等。过去有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陶瓷制作工艺不外传,以至14世纪摩洛哥伟大的旅行家在《伊本·白图泰游记》描述:“至于中国瓷器,则只在刺桐和隋尼克兰城制造。系取用当地山中的泥土,像烧制木炭一样燃火烧制。其法是加上一种石块,加火烧制三日,以后泼上冷水,全部化为碎土,再使其发酵,上者发酵一整月,但亦不可超过一月;次者发酵十天。瓷器价格在中国,如陶器在中国一样或更为价廉。这种瓷器远销印度等地区,直至中国马格里布,这是瓷器种类中最美好的。”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精通此道的中国工匠指导,单单在国外仿制中国瓷器是非常困难的,而日本是古代仿制中国瓷器最早和最好的国家。在日本当地不仅出土与中国一模一样的唐三彩,也进一步进化到专属于日本独有特色的“奈良三彩”,这些都证实日本对中国陶瓷技术的学习与创新,也进一步孕育出近代外销瓷器的强劲对手,早期日本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并不断改进而取得更上一层楼的进步,这种发展必然导致在全球陶瓷器销售市场上遭至难缠的竞争者,外加唐宋元明历朝的战乱,更加速中国师傅另觅和气生财与安身立命之处,越是在中国国内战乱得越凶残的时局,日本陶瓷产品越是赶超中国市场。在东南亚和欧美市场,日本陶瓷大有取代中国瓷器的势头,等到中国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之后,中国陶瓷生产的固有优势会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在及短时间内赶上与世界脱节许久的主流商品,中国陶瓷生产商首先模仿日本热销陶瓷,加上中国矿产与原物料丰富,以及战后廉价的劳动力,从中国东南沿海烧制好的陶瓷器海运到南洋、中东与欧洲,其交通远比日本更便捷,很快就以更好质量、更多数量取代日本生产瓷器,从而在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上,重新夺回中国陶瓷市场的占有率[7]。但是日本陶瓷产业也未必束手无策,下图两类瓷器的创新,确实是中国陶瓷中闻所未闻的。

3 近代外销瓷器风格转变与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衰弱

对比18世纪中国出口的欧式瓷器可以发现,多样化瓷器与丝绸是文化交流当中最为直接广泛且容易被接受的载体,这说明中国精致生活用品对外交流源远流长,一直到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中华文明强劲输出的势头开始改变,随着西方工业资本聚集,产业对市场的投入是讲求效率与利润,产能过剩导致西方开始逆袭,这种逆袭过程必然在文化领域一较高下,而中国外销陶瓷产品就是文化逆袭的最好案例,在此期间,带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服饰、族徽、宗教纹饰等图案,都已频繁出现在中国出口的瓷器上,文化符号是潜移默化的浸润,随之不久便开始出现传教士与西方产品。此时,自以为是的清政府还在闭关自守做着中央帝国的美梦,封建皇权无法及时对文明入侵做出反应,遂此犹如星火燎原般扩展到政治与军事层面,文化自信的裂解与崩盘就在所难免了。

从千百年来引领全球陶瓷产业流行市场的时尚领头人,到迄今堕落成为来样加工和廉价商品的代工厂,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所提到国力强弱与市场开放程度决定国际贸易荣衰的关键。下图两件瓷盘可以说明处在国家强盛时,精致典雅的生活必需品,改变西方和未开化地区的饮食习惯,身为“美食天堂”的天朝,外邦藩属无不以“物以稀为贵、有多少收多少”的态度纷纷抢购。圆盘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圆满”寓意的陶瓷产品,直到近代被西方商人要求烧制椭圆形瓷器的出现,以及江西博物馆征集到的清代露肩青花欧女瓷盘,都可以说明文化的话语权开始“西升东降”!

中国瓷器到了明朝走上巅峰,成为世界各国不同社会阶层趋之若鹜的追求,明末战乱并没有使生产需求降低,反而因为政府财政的紧张而需要大量聚敛国际订单,丝绸、陶瓷、茶叶又是当时中国外贸三大支柱产业,不只民间窑厂在中国东南各省纷纷投入生产,官窑也因朝廷与地方财政赤字也被迫投入高端商品瓷器制造行列,沿海各省诸多窑厂遂形成大规模人口集聚,成了陶瓷新市镇。不仅江西景德镇,更扩及广东与福建瓷器的生产,除了瓷土原料、松树燃料、河道便捷交通均为成立窑厂必备条件之外,便利的出海口的运输使得广东广州、佛山,福建德化窑口的外销瓷有后来居上趋势。根据《福建陶瓷》记载,仅在德化一县,生产外销瓷器每年高达数百万件,这还尚未计入德化周边数十个“卫星”窑址以及新兴的广州佛山等地大型民间窑厂出口的瓷器数量。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海上运输更加便捷,与古代欧亚陆路旧丝路相比,陶瓷器价格普遍大幅下降,大批欧洲中下阶级民众对传说中的精美华丽中国陶瓷器需求量更加巨大,大量出口民窑瓷器,因外销订单过多、产量过大,外加明代社会矛盾与官府贪腐,民窑质量还达不到官窑的水平。

4 “广州十三行”催生中国油画与“广彩瓷”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广东海关对外通商上谕颁布,清朝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这一带,它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也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十三行”发展达到了巅峰,当时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对外贸易的繁华胜景与东洋、东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美洲等国都有客商船舶停靠。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纳入统计的贸易洋行约400多家。有学者认为“广州十三行”真正起名源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潘振成等9家商行呈請设立公行组织,专办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事宜,而公行的主要办事机构公所就位于现在的十三行路。在十三行洋行的历史文件上发现公行印章,其中“会馆公立”四字上有“外洋会馆图记”六字篆文图书,从而证明十三行真正的名字是“外洋行”。在整个清代对外贸易开放时期,整个“广州十三行”一带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店铺成立,其整个产业链大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包括: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香港电影《黄飞鸿》女主角“十三姨”很可能是当时“广州十三行”洋风昌盛时影视作品的实际人物折射。

4.1 近代中国油画之父

“广州十三行”在近代中国美术史这段艺术长河中拥有不可磨灭历史地位,在提到广彩瓷彩绘艺术之前,势必提到中国油画第一人史贝霖(Spoilum),他活跃于1774年至1810年左右,史贝霖作品收藏在当今世界不少的美术馆。庭呱画室的《潘启呱像》出自关作霖之手。据佛山市历史博物馆《续南海县志》中曾经记录如下:“关作霖,字苍松,江浦司径乡人。少家贫,思托业谋生,又不欲执艺局人下,因附海舶,遍历欧美各国。喜其油像传神,从而学习,学成而归,设肆羊城,为人写真,栩栩欲活,见者无不惊叹。时在嘉庆中叶,此技出入中国,西人亦惊以为奇,得未曾有云。”很多广州在地考古的地方史学研究者怀疑关作霖就是史载上的史贝霖而且很可能与近代中国美术史的“关联昌画室”,以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清代西关驻防部队后裔有关。在1693年《伦敦年报》上也有一则广告:“耐用的墙纸,上面有五个印度人物(实际是中国人物),每张12英尺长,2英尺宽。”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很可能是“外销画”的最早的纪录之一。另外,美国商人哈斯堪在1803年日记中曾提道:“觅得空闲之时,我去找史贝霖,请他替我画肖像,坐了两个小时就画好了。他每幅肖像画收费10美元,生意十分兴隆。我惊奇地发现,他是多么擅长此门肖像画艺术!”因此,他被一些学者称为“第一个凭西方传统画像而获得名声的广东艺术家”“中国最早的油画家”。

4.2 清代大批西洋画工造就“岭南画派”与肿瘤医学临床图谱

当时已有一些开明的中国画师为了适应西洋瓷商需求,纷纷在广州开设画室,专门绘制充满西洋风格的广彩瓷器,史上记载有著名的关联昌庭呱画室,19世纪中叶广州著名的外销画家中,在广州市同文街16号设立了蔚为知名的“庭呱画室”[8]。

根据研究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与西班牙学者在文物中发现,早在18世纪南方已开始为外国来华客商绘制人物写生肖像,早在摄影术出现之前,商船水手们有每入一港,必请当地画师绘制人像,寄回家中报平安的习惯,这代表明清时期南方沿海港口的油画潜在市场需求,直到清代的广州、澳门国际贸易越加繁荣,许多西洋画师聚集在此谋生,但当时航海依靠季风洋流,每年总会有数个月没有新船,在生意淡季时,西洋画师靠收徒和收点培训费来维持生计,因此培养出第一批中国油画师,其中下图的“庭呱画室”是当时最耳熟能详的画室之一,在南方为何“外销画”的画家名字都有个“呱”(qua)?19世纪40年代在广州经商的美国商人威廉·亨特曾描述道:“西方人常误以为‘官是广州行商姓名的一部分,而实际上它只是表示礼貌与尊敬的简称,例如“客官”相当于先生或阁下。不过有学者认为qua是从葡萄牙语词Quadro de Imagem而来,是画框的意思,当时海洋霸主葡萄牙商船从欧洲来到广州港,见此招牌便知店里做的是西洋人像画的绘制服务。

追溯广彩瓷的源头,在这里必须提到十三行画界翘楚的关氏两兄弟,关乔昌(啉呱)和四弟关联昌(庭呱)是外销画家中著名的两位。关乔昌又名啉呱,又音译啉(音如蓝)呱,有学者推断可能是关作霖(史贝霖)的后代。庭呱画室的《潘启呱像》就是出自关作霖之手,啉呱的《老人像》曾入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展,是最早在欧洲画展上亮相的中国画家。另外,啉呱的《男人像》是十八世纪以前的“广州十三行”“外销画”的代表作之一。这些都是中国画家采用西方绘画技术和材料绘制而成,因专供商船水手们绘制好之后邮寄回母国亲属以报平安,当时被称为“西洋画”,由于洋画专供海外水手服务,自相机发明后现存在国内的外销画作已非常罕见,基本上都留存在欧美家族仓库收藏。

为了在同行竞争当中取得优势,关乔昌啉呱画室不得不大批量聘用画工采取“流水作业”。1837年法国人奥尼记录了他在啉呱画室所见所闻:“楼上,有八到十位画工拉高衫袖,将辫子盘卷于脖子上努力地工作,他们都采用流水作业形式,所以产量很高。可是画作题材单调,大都是一条船、一只鸟和一个人。在他们身旁,放置着已经绘好的风景画和象牙细密画,他们可以说是智慧的机器。”为了扩大销路,他们还分别绘制“英国样式”和“中国样式”的外销画,客人除了在广东和港澳工作的欧洲人之外,有不少是本地的顾客。

关联昌庭呱画室的庭呱又作廷呱、听呱、TINGGUA,关联昌最后并未和哥哥关乔昌联手,而是成为欧洲画师钱纳利的学徒,因此关联昌的画风与其兄关乔昌有所不同,该画室的画以线性和较强的装饰性为主,搭配鲜艳色彩表现是关联昌“庭呱画室”独特特征,庭呱画室在吸收传统的欧洲油画在光线、透视、色彩,以及意境的渲染等方面的技巧外,还能将中国画中的一些传统表现题材运用贯通,别具一种情趣。庭呱画室擅长绘制市井生活百态,从多个方面展现清代中叶广州风俗民情,内容异常丰富,包含广州茶、丝、瓷器等生产过程,又善于绘制中西方富商家族成員与富丽堂皇的豪华起居室,从人物服饰的蕾丝袖口、书桌上的墨水盒、印章、剪刀、斗橱、精致镜框、壁龛灯笼上的山水画,三角桌、抽屉、帘幕边和中间人物的纽扣轮廓都用金色凸显,各类作品美轮美奂。后图是现藏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一幅关联昌《庭呱画室》,是绘制当时清代广州外销画室内布置和画师们的流水作业、共同完成订制作品的情况。

一般美术评论家认为,大哥关乔昌的艺术水平较高,而四弟庭呱关联昌经营有方,庭呱画室善于了解当下购买者的喜好,绘制当下流行的画作并进行批量贩售。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藏有三套保持完好的19世纪30年代TINGGUA画室出品的盒装画作,每套120幅,共360幅描绘广州三百六十行的市井风情,内容有锁鞋边、执字纸、算命、钉屐、卖葵扇、托米、卖蔗、打更、舞马骝、洗衫婆、担柴佬、写挥春等生活气息很浓的内容,宛如清代的“清明上河图”。庭呱画室有的出品以12幅为一组(套),谓之“一打”,有的是13幅为一组,是“买一打送一幅”的意思。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还有一本听(庭)呱的册页,外封用红绸缎装帧,封底上下左右书有白字,右边直书“省城同文街第一十六间店”,左边直书“领(翎)毛花卉山水人物各样齐全”,上端横书“咸丰四年吉日立”,下端横书“关联昌听呱承办”,在这不多的文字中产品广告、出品人、联系地址等都有了,营销手段一流,由此可看出当时广州对外开放又善于经商的精神。

当时广州的画师工匠们透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表达了一个文明古国对通往近代西方艺术的启蒙之窗。在“广州十三行”附近的靖远街和同文街兴旺一时的画室和画铺,生产的羊城风情风俗画,画师和画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谋生。但随外商客船流通到西方之后,在照相术未普及的年代,来自东方的画作画风是题材广泛且形象有趣,成为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主要信息来源。遗留在西方各大美术馆的多幅画作,不仅成为广州历史的重要佐证,也造就闻名全国的“岭南画派”广东美术史的历史奠基人,这些大概都是清代画师们始料未及的。

当西方西学传入东方,关乔昌(Lamqua)的画作是清代肿瘤医学临床图片的最早发轫,他除了从事西方肖像画创作之外,在广州和中国澳门等地发展了一批追随者,是第一位在西方展出的中国肖像画家。1836年至1855年,美国医学传教士、广州眼科医院创始人Peter Parker委托关乔昌(Lamqua)为患有大肿瘤或其他严重畸形的患者绘制了100多幅术前肖像。Peter Parker在他的医院候诊室展示这些画作,目前关乔昌(Lamqua)肿瘤图遗作四散于耶鲁大学Harvey Cushing/John Hay Whitney医学图书馆,伦敦威康图书馆收藏了他的水粉画复制品[9]。

4.3 “广彩瓷”已成为近代外销瓷的新代言

清代中晚期北京领导层思想异常保守又狂妄自大,采取闭关自守的外交态度,丝毫没有察觉西方工业革命后兵强马壮,导致近代瓷器风格话语权出现变化即为一例。为适应欧洲社会对瓷器的要求,中国商品瓷正在走向以西方图像画作为主的风格转变,这也正考验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中国工匠的制瓷水准,更是中华文化在政治衰败时期“穷则变”的刚毅逆流表征。这时期大量出口瓷器以订制瓷为主,出口陶瓷器皿以从未有过的样式、数量和纹样大量生产,以致偏向保守的中国内陆瓷器厂都无法胜任这种西洋图案绘画要求,特别是瓷器纹样的画、刻、贴、印等,这些来样订制瓷器的西洋瓷商要求其创作要符合西洋美术史中古典主义美术学派的风格,这在东方陶瓷史与出水海捞瓷中可以得到佐证。

广州是最早对外开放通商的中国城市,当地聚集大量西洋客商以及与这些客商广泛接触的各类人才,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匠学到西洋绘画技法,这也在美术教育史上催生了“岭南画派”与“广州美术学院”[10]。由此可见,“广彩瓷”是中国各省对外销售的商品瓷中,最早寻求自我改变以顺应各国文化与市场需求,虽说是传承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但同时也受到西方艺术影响,从生产工艺而言,广彩瓷绘制织金彩正是中国清代讲求高级瓷器艺术最为华丽的典型,广彩瓷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出现以来,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绚彩华丽,金碧辉煌”闻名于世,在清代早期深受海外收藏家青睐。

对中国瓷器的出口提出产量、品种、质量、纹饰图案和器型大小的要求,中国随之也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就是后来被称为“买办”商人,正如前段所述,这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就在中国沿海口岸聚集在“广州十三行”一带,也就是现今位在十三行路、故衣街、杨巷路、十三行豆栏上街、和平东路一带。梁嘉彬先生在《广东十三行考》中写道:“道光年间洋行对外,本以湖丝、东叶、大黄、瓷器等物,与棉花、洋米、大呢、羽毛等物相易,中国之货有余,外人之货不足,每年外人应补中国银价数百万至千万两。”由此可见中国南方出口商品之盛,巨额贸易逆差,导致洋人起了坏心眼,贩售毒害中国人的鸦片来抵债。有形的军事侵略并不可怕,最怕这种无形入侵是最斲丧人心的。

有专家认为清代生产的欧式订样瓷与早期外销商品瓷、克拉克瓷有着明显差异性,传统商品瓷器是以景德镇窑系釉下青花为主,而欧式订样瓷器则以景德镇烧制生产瓷器白坯,再运往广州按外商的要求绘制特殊纹饰图案,运往广州画彩生产的“广彩瓷”就应运而生。但笔者亲自往返考察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陶瓷厂时发现,当时广州与佛山等地已经具备独立生产的能力,有2000多年历史的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域之一,《南海县志》指出南海、广州(为南海县广州省城)、佛山(古为南海县五斗口司佛山堡),自明清以来,南海(南海县、南海市)即今日的佛山市南海区早从明万历朝开始已先后数次编修县志,现存于世的明清《南海县志》一共有七种版本,史载佛山南海瓷土矿藏发现,外加珠江从汉代开始就有繁华水道运输可直达南洋、天竺等地,笔者认为江西景德镇如果以陆路运输毛烧坯到广州珠江口岸路途遥远,陶瓷器禁不住翻山越岭的土路崎岖颠簸运送,因此不存在国内北方保守学者提到的欧式订样瓷器要先在景德镇烧坯再运往广州画彩一事。近代中国出口瓷的生产加工完全被广州佛山等地的窑厂给取代,除了佛山市人民政府的陶瓷史料文献佐證之外,前段所述的“广州十三行”遗址考证也能证实明清广州佛山独立制造陶瓷的能力,加上“广州十三行”西洋画室的彩绘技术支持,善于经商的广州人配合西洋客商来样变化彩绘瓷器的风格,近代整个中国出口瓷器的生产宝座已被广州佛山等地窑厂生产的“广彩瓷”给取代。

17世纪是中国陶瓷出口的鼎盛时期,每年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至少有300万件之多。在明末清初,瓷器输出形成了一个U形的曲线,从明代晚期的高潮,明清之际的低谷,再至清初的大量输出,使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声誉鹊起。据T.佛尔克先生《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所载“从1602—1682年,在这短短的80年里,中国瓷器的输出量高达1600万件以上”[11]。当时与中国有陶瓷出口贸易合作的客商不止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家,因此17世纪中国陶瓷出口的数量应该是个天文数字。虽说文物艺术品是无价之宝,在欣赏这些精美瓷器的同时,收藏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巨额存量,今日的欧洲、中东、印度、东南亚,乃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底,还藏有为数众多的中国古代瓷器,不仅代表古代欧洲社会的旺盛需求,也在于中国各地制窑厂采用了先进模压成型的生产工艺,所以读者或收藏家切勿听信海内外拍卖行过分渲染而高估这些瓷器的市场价格。

明代时期,日本幕府发生激烈的内战,战败军阀沦为海盗四处流窜在中国东南沿海,使得明代海上贸易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加上中后期官僚贪腐严重,整体中央财政出现严重赤字,倭寇海禁与巨大贸易订单一直干扰陶瓷、丝绸、茶叶等三大出口商品的稳定供应,合法出口或走私贩运往往又得计算上倭寇海盗出没,导致市场价格起伏不定[12]。据《明史》记载1374年(明洪武七年)“始以陶器送给琉球国,还以七万件贸易”正如前段所述,中日瓷器贸易竞争由来已久,一般日本乘着中国朝代衰败时便会蚕食鲸吞海外市场[13]。其中,日本史料曾记载1635年8月的下半月,从中国台湾装运四船瓷器到日本境内,其数量高达13,5005件之多。但笔者查阅中国台湾陶瓷历史,中国台湾烧制日用陶器窑厂中,最早能独立生产时间始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1896年日本完全占领中国台湾之后,整体中国台湾陶瓷生产才比较具有规模。中国台湾在中日瓷器市场的海外势力范围争夺战当中,其身份地位非常可疑,到底是当时中日窑厂老板或西洋客商为了躲避两国国内战乱,刻意把大量陶瓷器仓库设置在中国台湾?还是早已在中国台湾设立了制窑厂?这段“海外保税仓”历史疑云还需考证厘清!

加上清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的长期海禁,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南明政权、郑成功、日本倭寇等海上武力的入侵,此刻不仅耽误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更缺乏世界性的战略眼光,更促使中国封建保守的社会形态持续苟延残喘,最后换来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贸易大门,令人惋惜的是,明末清初的大航海时代激起西方社会各阶层对中国瓷器的大量市场需求,从出水的清初海捞瓷器中可以证实民间瓷器贸易量之巨大,由于防止反清复明的南明势力从闽浙台反攻,外加西南边陲三蕃之乱,以及日本倭寇沿海肆虐等因素,不仅减少了清廷的财政收入,也阻止了中国的对外交流,使中国丧失了一个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良机。清代中晚期,被迫开放的中国对外贸易,虽然还有着大量瓷器的出口,但作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已经外泄,加上西方工业革命逐渐走向富裕,中国瓷器审美话语权已经转变成西洋画风,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5 结语

民间收藏家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当今文物市场上有许多刻意吹捧海捞瓷器的珍贵性,国际许多拍卖行都在以天价数字刻意哄抬中国古代瓷器的价格。美国戏剧学家理查·谢克纳提到在商业与消费市场的环境戏剧中,刻意将中国古代文物的拍卖当作“人类表演学”课堂,让别有用心的商业阴谋家左右社会舆论并煽动爱国情绪,让历史民粹主义者成为这出拍卖闹剧的演员,好让中国人民的财富流出境外去购买名不副实的古董商品。中国文博部门已经三令五申不提倡国人去海外的拍卖市场上抢救流失海外文物,每一个中国古玩爱好者都应该清楚知道古代中国外销货品数量非常巨大,在面对数不清的古代文物,收藏者应该有理性的认识,世界上没有谁能买回所有的文物,更何况海底可能还有数以亿计的文物还没出水[14]。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海撈瓷器的确有着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海捞瓷的市场价格一定非常昂贵。我们再也不能被国内外某些古玩商人设计的商业陷阱所忽悠,以天文数字哄抬中国古代瓷器的商业闹剧,还在一幕又一幕地上演,如果这些演员只有脚本和作者本人,它就不可能一直演下去。在中国古代文物的商业行为中特别是拍卖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成为美国戏剧家理查·谢克纳所倡导的环境戏剧中的一员,误把中国古代文物的拍卖当作爱国表演的舞台,让别有用心的人去左右我们社会舆论,煽动所谓爱国心理,去争夺原本属于我们的财富,掏出大把大把银子让国民的财富流出境外。

参考文献

[1]三上次男.陶瓷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1-12.

[2]M.苏尔宛.中国古陶瓷论丛·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外销瓷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61-62.

[3]秦大树.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中发现的中国陶瓷[J].海交史研究,1993(1):114-115.

[4]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1-42.

[5]熊廖,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77-78.

[6]陈万里.陈万里陶瓷研究与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144-145.

[7]阿海.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6-117.

[8]伊本.白图泰游记[M].马金鹏,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221-222.

[9]Palatino Press.The Medical Portraiture of Lam Qua:Paintings from a Canton hospital 1836-1855[M].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4:7-8.

[10]陈逸民,陈莺.唐三彩的收藏和鉴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31-134.

[11]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中国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4:91-92.

[12]王玉新,关涛.日本陶瓷图典[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14-15.

[13]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206-207.

[14]陈逸民,陈莺.海捞瓷收藏与鉴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239-242.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 Porcelain Industry in the Era of Great Navigation

—Historical Role Positioning of Guangzhou Foshan “Guangcai Porcelain” and China Taiwan Porcelain

Cai Zhengzhong1 Zhang Mingshan1 Liu Yangyang1

Hou Zhijun2 Tsai Cheng-Chung3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2.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Yulin;

3. Krirk University, Bangkok Thailand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ra of great navigation. With the change of Chinese political power, major events such a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sea ban, anti Qing and restor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Eight Nation Alliance hav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ed the global sales market of Chinas proud porcelain industry. “If China prospers, Japan will be weak, and if China declines, Japan will prosper” has always been the historical fate of the international porcelain marke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Guangcai Porcelain” in Foshan, Guangzho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id not come from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and was shipped to Guangzhou for painting, but was directly produced in Guangzhou and Foshan, and shipped directly from the the Pearl River for export. During the exploration of porcelain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t was unexpectedly discovered that Taiwan of China had export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high-quality porcelain pieces to Japan as early as the 17th century. This is even further from the earliest record in Taiwans porcelain industry history. Has the China Taiwan porcelain market ever been supported by Japan? Or has “Taiwan Porcelain” become a political fringe or an unincorporated place for trade, participating as a comprador or acting as an original manufacturer in the Japanese porcelain export market, or even assisting Japanese porcelain merchants in “OEM” exporting internationally?

Key words: Foshan; Guangcai porcelain; Tinggua gallery; Japan porcelain; China Taiwan porcelain

猜你喜欢
佛山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红色热土佛山
佛山高速高分可视云指挥调度管理系统
佛山瑞光
烟火气+岭南味,佛山夜经济又火了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中石化佛山石油兼职纪检监察员配备工作的实效探讨
广东佛山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 多元化 多层次 助力佛山质检
佛山:从城市升级向城市治理现代化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