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超越西方现代化话语的逻辑理路

2023-12-06 09:51:30廖洪兰
湖湘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当务之急是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彻底批判与反思。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明根基和社会背景,是普遍主义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演化出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特性和殖民特征。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与国力的合谋,深刻体现了西方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依托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超越。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竞选制民主、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环境保护超越资源掠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凝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解构、批判和超越力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人类现代化话语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西方现代化话语;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6-0052-11

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西方完成了对现代化的话语建构,把资本主义的价值诉求内化于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之中,形成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意识形态话语迷思。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化话语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们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经验并提升推进现代化的能力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化话语凭借西方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通过巧妙的学术包装,俘获了我国国内一部分群体。这部分群体把西方现代化话语奉为圭臬,并希冀以此来统摄中国现代化建设。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当务之急是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彻底批判和反思,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超越与创新,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容、价值等,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可供借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实质

西方现代化话语并非关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纯粹事实描述,也包含了明显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倾向的价值评价,有其特定的利益诉求,其实质就是话语霸权。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批判,就是要揭开其意识形态面纱,充分暴露其话语体系的基本实质。

(一)西方现代化话语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西方现代化话语有着深厚的文明基础,是普遍主义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演化出来的表现形式,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逻辑。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在伟大的古希腊遗产中,蕴含着一种显性的普遍主义文化基因。”[1]这种传统经基督教的浸润与滋养,在近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逐渐取代基督教普遍主义,形成自由主义普遍主义,从而成为霸权主义的逻辑基础,其实践本质是征服。自由主义普遍主义坚信自己的价值体系或制度规范是超越时空、普遍而永恒的,并以传教士般的热情将它推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在这一过程中,自由主义普遍主义无视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會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强制甚至暴力手段来推行自己的主张,普遍主义的逻辑也就转变为霸权主义的逻辑,最终沦为西方国家势力扩张的理论工具。亨廷顿论述了普遍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2],揭示了帝国主义即是普世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一真相。

西方现代化话语深刻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特性和殖民特征。其一,等级特性是市民社会的本质性特征。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等级特性作了深刻批判:“正像市民社会同政治社会分离一样,市民社会在自己内部也分为等级和社会地位”[3],揭露出私人等级是市民社会直接的、本质的、具体的等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扩张,市民社会的等级性结构也逐步在“世界市场”中铺展开来,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主体成员之间形成了实质性的等级差别。在这种事实上存在着等级性结构和差别的国际社会中,西方国家占有绝对优势和控制权。其二,殖民特征是市民社会的内在特征,殖民扩张必然导致霸权主义。伴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市民社会,必然从一国之内的自由市场走向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世界市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4]582在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实现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血腥掠夺和野蛮控制。即便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之后,西方国家依然掌控着诸多国际机构,主导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把持了现代国际话语权。

(二)西方现代化话语形成的实力基础

西方现代化话语形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与国力的合谋。强大的国力是西方现代化话语形成的物质基础,“政治权力只不过是经济权力的产物”[5]。但是,仅有强大的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强大的国力转化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支配关系。资本增殖是西方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原初动力。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其特定历史阶段获得了“绝对权力”,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重塑了世界秩序。其目的不是将这些民族带入现代文明中来,也不是让这些民族走向现代化,他们的行动“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6]。以资本逻辑为本质规定性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走向世界交往的过程,并将资本的逻辑推广到自己所及的地方[7]。服从于资本增殖的逻辑,西方现代化话语也披上普世主义的面纱,从地域性话语上升为全球性话语。

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垄断地位是西方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运动规律:“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550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国际社会。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占主导地位,掌握了全球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那它也必然要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主导地位,形成全球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力量和话语权。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服从三大原则:实力原则、真理原则和道义原则,但实力原则往往凌驾于真理原则和道义原则之上,谁拥有了压倒性的硬实力,谁就拥有了压倒性的话语权[8]。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物质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占绝对优势,他们既是引领全球现代化发展的行动主体,也是诠释全球现代化发展的话语主体。西方国家凭借在现代化进程中构建起的强大硬实力,精心编织出一系列标识性的概念和话语,如“普世价值论”“文明优越论”等,掌握了国际社会最大的话语权,形成话语垄断。

(三)西方现代化话语形成的理论支撑

西方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现代化话语的核心构件,西方现代化话语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外在表达,西方现代化话语依托其现代化理论作为支撑。

西方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社会有关现代化问题各种理论流派的总称,是一个庞大且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广义而言,西方现代化理论着眼于工业化和民主化进程,研究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所引发的欧洲社会的深刻变革,在这个意义上,政治学说、古典经济学说、单线式进步历史观、社会历史理论、社会变迁研究、东西方宗教比较研究等,都属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研究成果[9]。狭义而言,西方现代化理论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转型的思想集合,学术界往往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同时,也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形成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要旨的现代化理论体系①。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观基础是所谓的“单线式理性进步历史观”,这一观念形成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孔多塞是其典型代表。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孔多塞对理性推动人类进步作了阐述:“除了自然界把我们投入在其中的这个地球的寿命而外,就没有别的限度。”[10]孔多塞在强调理性的解放使人不断摆脱自然和社会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强调不同的理性发展程度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一观点基础上,圣西门等人形成了社会发展阶段论。社会发展阶段论又与种族主义人种论、进化论和文明论杂糅,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进行阶梯式细分,即所谓野蛮社会、半开化社会和文明社会,从而形成了社会进化论,这一论调影响深刻而广泛。19世纪中后期,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将这一现代“西洋文明”引入日本,甚至认为“这种说法已经成为世界的通论”[11]。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以单线式理性进步历史观建构了关于欧洲身份问题的欧洲意识,这个时期正值西方现代化对外殖民扩张阶段,欧洲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包括了殖民者意识。因此可以说,单线式理性进步历史观也是殖民者的歷史观。

基于单线式理性进步历史观,西方现代化理论形成了“文明—野蛮”两分世界图式和“文明开化使命”论。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是一段征服与掠夺、奴役与杀戮的历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2]。然而,殖民者们却以划分文明等级、区分“文明—野蛮”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殖民扩张提供合法性论证和道义的制高点:“野蛮”(包括“半开化”)的社会不具有理性,需要“文明”的西方社会开化和监管;使“野蛮”(包括“半开化”)的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这是“文明”西方社会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文明开化使命”论是单线式理性进步历史观的逻辑结论。后来,“文明—野蛮”两分世界图式因带有显性的种族主义特点而被“现代—传统”划分所取代,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作为西方殖民者和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而存在。“当代现代化理论的术语虽然已经作了一些清理,使它给人一种较为中性的印象——它只谈‘现代性’而不谈‘文明’,只说‘传统性’而不说‘野蛮状态’——但是,这种理论像它十九世纪的祖宗那样,继续用西方社会的、特别是英美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为中心的观点来评价各民族的进步。”[13]可见,西方现代化的所谓“现代—传统”划分,本质上就是“文明—野蛮”两分世界图式的理论翻版:西方社会是现代社会,其他国家是传统社会,西方国家是其他国家现代化的“老师”。雷迅马在分析美国现代化“现代—传统”划分的“文明开化使命”论本质时指出:“现代化是一种将特定政策和深层次的民族自我感觉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形态……它使美国那种深刻的历史使命感得以反复申述,宣称美国拥有改造这个奋斗中的世界的力量、知识和权利。”[14]时至今日,美国仍以“文明开化使命”这种论调作为道义理由,在世界范围内谋求绝对话语权。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理论逻辑起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西方现代化话语坚持批判性反思,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超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深刻的人民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独特意义与进步特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为指导,将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标,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曾用“文明时代”“文明社会”“文明国度”等概念来阐释其文明社会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恩格斯对英国文明社会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辩证理解,到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文明社会构想的发展过程”“其中共产主义文明社会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文明社会思想”[15]。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即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新文明社会,形成了关于“现实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理论逻辑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社会主要矛盾为立足点,关注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生态、安全等各方面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人民性特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彻底贯彻,具有独特意义与进步特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事业有力地促进了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话语中等级特性和殖民特征根深蒂固,其基于资本逻辑而形成的所谓“文化优越性”,划分“文明—野蛮”两分世界图式,披着“文明开化使命”的外衣,实则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等方式,实现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血腥掠夺和野蛮控制,本质上阻碍了人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并联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富有本土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理论,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在对西方现代化话语本质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弊病及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超越。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基于中华文脉根基的话语体系。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具有“公平正义”特性基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主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畅想的“均贫富”“等贵贱”“天下大同”的民生诉求具有相通性。二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具有“和谐共生”基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主张发展的可持续性,始终坚持以良好的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不走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是在发展中促环保、在环保中促发展,竭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三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具有“和平共处”特性基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型力量”,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产业殖民、精神殖民而谋取霸权的恶劣行径,反对“国际警察”对别国内政的干涉,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坚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永不扩张、永不称霸,这是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体现,继承了中华民族德威治国的政治传统。

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平性等特性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文化自觉,其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本质内涵、传播影响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注入了蓬勃生机,并逐步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通过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来推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通过传承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现代中国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赋予了现代化进程更加深沉和独特的内涵。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具备了更为鲜明的文化特色与全球影响力,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理论发展范式。

(三)批判性反思基础上的超越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話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西方现代化话语主要强调个体主义、市场经济等思想内容,却在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将注意力转向了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更为深刻急切的现实问题方面,并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科学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价值目标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化话语的演变和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根本原则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批判吸收的眼光看待西方现代化话语,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其他文明认知及处理的科学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始终秉持开放的心态、开阔的眼界,借鉴古今中外,立足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宏观大局,借鉴西方现代化话语中符合科学精神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批判其落后的错误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坚持理性批判基础上的科学反思和借鉴吸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以既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又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科学理论为支撑,形成了现代化话语的内容框架,彰显出现代化话语的价值意义,夯实了现代化话语的基础支撑,从而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更加适应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要求。

相较因囿于文化隔绝性与所谓的“文明优越性”偏见而深陷于“现代化=西方化”泥潭中不能自拔的西方现代化话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一个开放互鉴、平等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在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通过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批判和借鉴,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和思维方式。批判性反思基础上的借鉴吸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理论超越的必然。

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实践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实践探索,摒弃了西方两极分化、竞争选举、文明优越、资源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

话语是价值立场的重要载体。与西方现代化话语相匹配的价值理念,是私有制、社会契约论及其衍生物。这一价值理念指导下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私有制”的现代化道路,而所谓“民主”也不过是掩盖其剥削行径的遮羞布。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剥削不断加剧的过程,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级冲突加剧。因此,西方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结局总是逃不过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西方现代化话语的主题也必然是为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存在的合理性而辩论。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道路选择与创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理论作用和历史作用所决定的,其主要目标与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两极分化的批判,得出新的社会制度的构想——“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6]。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理论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发展过程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叙事逻辑,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有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注重政府的人民导向,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通过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消除贫困、推动区域发展均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益保障。这些努力使人民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7]共同富裕目标由中国式现代化语境的“公有制”所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的结果。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竞选制民主

伴随着西方现代化发展而成熟起来的竞选制民主,在西方现代化话语中被大肆宣扬,而在所谓的“民主”的外衣下,其内部却存在分属不同垄断集团的政治党派和集团利益,本质上而言,就是政党制度下的所谓“竞选制民主”。竞选制民主代表不同利益集团,不同利益集团组成政党作为自己的代表,通过竞选的方式轮流执政,以实现所谓“民主”。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群众而言,西方标榜的“普选权”不过是将人民权利交予资产阶级政治精英的政治手段,其民主制度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工具。同时,不同党派的轮流执政严重破坏了决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党政带来的政治内耗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现代化进程缓慢、诸多社会问题难以及时解决。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主题内容。中国政治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框架,人民享有最广泛的基本权利,人民的认可是政权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核心。全过程人民民主中蕴含着极为鲜明的人民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社会主义民主使中国人民享有全方位民主权利,是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的民主。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人民的参与和民主意识的培养,注重增强公民政治权利意识与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可见,通过强调人民的参与、自由和平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实践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原则,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幸福。

(三)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础深受自由主义普遍主义影响。西方现代文明认为其自身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有高贵的神圣属性,自己的价值体系或制度规范是超越时空、普遍而永恒的,其他国家也应遵循这一价值体系和制度规范。这种过于狭隘又自以为是的认知,导致西方现代化语境中的文化实践具有明显的文化隔阂、冲突及“文明优越性”偏见。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最终目的不过是塑造现代化一元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以实现对全球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操控与舆论独占,把持对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控制权和话语权,形成非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事实上,他们以传教士般的热情将西方现代文明推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执着,不过是无视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固执于“征服”的自私想法和一厢情愿,其必然结果往往是造成国家之间、种族之间的冲突加剧。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明确反对“文明优越性”偏见,主张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多元一体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8]6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持民族立场的基础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凝聚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共识,为解决人类现代化问题开出了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良方。全球文明倡议顺应了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潮流,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方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也有积极贡献。

(四)环境保护超越资源掠夺

相较于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西方对自然世界的征服欲尤为明显。统治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是西方现代化话语的重要特征,其追求价值增值的决定性动机更衍生出西方现代化对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绝对崇拜,其内含的剥削取向把对人的剥夺等移植到对自然的剥夺,通过对自然界的破坏达到囤积物资的目的。“工业化即现代化”的单一发展思维造成西方社会文明的崩塌和对生态文明的严重破坏,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等现代化疾病接踵而至。时至今日,这种压榨、征服依然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文明基因”。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9]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始终恪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断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统筹协调。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单位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量、PM2.5平均浓度逐年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水质优化程度、森林覆盖率等不断提高。我们还积极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中,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并敢于承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这决定了在实践中超越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可能性,更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容框架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性质、政治体制、发展阶段、现代化任务、国家治理诉求和民族復兴使命等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要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容框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指导和支撑。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具备西方现代化话语的一些共同范畴,如市场经济、法治、民主、文明等。尊重世界现代化发展客观规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固有使命。但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并非西方“主流”现代化话语的分支或“婚姻”产物,而是在体现现代化话语普遍性范畴的同时,具备内源性、传统性和自发性的先进话语体系。因而,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完善基于其自身特性基础上的内容框架。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8]22其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立足国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8]24。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框架内容建构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具体国情,对现代化任务以理解和回应,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又要融入全球化潮流,回应全人类的共同关切。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目标和任务,如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这些都是对未来发展的诉求和展望,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特性,因而,要立足于未来发展的诉求和展望来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容框架。其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深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价值观中蕴含着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容框架,要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倡文化自信和文化多样性,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文化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相融合。

(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意义

在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为全球现代化进程带来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为现代化话语的內容和视角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同时,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和解决方案被纳入全球现代化话语体系,有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阐释与构建,将破解所谓的“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意识形态话语迷思,以实现话语主权和文化自信,推动多元对话和共同发展,打破单极化的国际话语体系,推动实现全球话语格局的平衡和多元化。

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意义,就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权研究的紧密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宣传提供高质量的话语概念。应积极打造国内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究及时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切,研究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提供途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要体现本土性与国际性的有机统一,在对外传播中根据受众特点灵活运用叙事风格,促进沟通的情感共鸣,汲取别国现代化建设与现代化传播的有益成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要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价值意义的阐发应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示其所蕴含的实践经验、理论精华和多维影响。

西方现代化道路话语强权不断侵蚀世界现代化道路多样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意义阐释应突破传统思维,拓宽国际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方式。要实现显性叙事和隐性叙事的有机统一,用显性叙事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主流声音和主流态度,用隐形叙事突破东西方的文化屏障。要实现特色叙事和差异化叙事的统一,在对外传播中坚持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针对不同受众和不同情况作出差异化调整,提高宣传效率和宣传精准度。要坚持交互式的传导方式,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坚持平等谦虚的交流态度,切忌单向直线性的灌输传播,应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话语偏好与话语禁忌,灵活运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提高沟通有效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价值意义的最大化。

(三)夯实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基础支撑

近年来,有关话语研究的文化转向逐渐兴起,研究者往往聚焦于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文化权利的不平等现象的探讨,分析阐释日益复杂的全球化局势下的话语创新、文化交流等问题,以期建立一种平等的东西方话语对话机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一种新型、平等、包容的话语体系,其建构效果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要积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创新、表达和交流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滋养,进而提高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实现的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20]。要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有力支撑。在经济领域,强调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等多个方面;在政治领域,聚焦于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代表的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在文化领域,主张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多元一体;在社会领域,关注社会公平、民生福祉、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科技军事事业的发展;在生态环境领域,强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相结合。

当前,推进实施“数字中国”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数字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功能新定位,是适应世界潮流趋势的必然举措。要始终依靠科技创新,着力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科技的数字化、虚拟化、交互化融合发展;要改善我国数字基础设施不平衡的现状,最大限度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等。总之,要立足于“数字中国”,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技术支撑,以数字赋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德普等.普遍主义与多元文化: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的文化根源及其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61-16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7]仰海峰.市民社会批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哲学研究,2018(4):15-22+128.

[8]陈曙光.论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力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1):35-40.

[9]梁孝.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反思:一种方法论的视角[J].齐鲁学刊,2021(6):52-64.

[10]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何兆武,何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

[11]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13]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03.

[14]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15.

[15]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2):92-102.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1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3.

[20]彭忠信,彭锴.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现实内涵及实践路径[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12.

责任编辑:袁建涛

收稿日期:2023-08-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现状调查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BDJ036)

作者简介:廖洪兰,女,四川彭州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探索中的伟大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21年29期)2021-10-29 16:57:00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21年28期)2021-10-23 19:03:09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
理论探索(2021年5期)2021-10-15 02:30:34
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四个保障
人民论坛(2021年26期)2021-10-05 08:07: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杭州(2021年14期)2021-08-24 07:34:50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1期)2021-08-23 0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