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广东财经大学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320)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创新日益加速,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亦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开启数字化转型,主要包括社会变迁推动教育形态变革、产业转型催生人才需求变化、技术创新促进育人方式革新等[1]。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纲领[2]。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3]。《“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4]。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早在20 世纪90年代末,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认为数字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信息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5]。其中,第三阶段的数字化转型涉及文化、劳动力、技术的深层次和相互协调一致的转变,从而促成新的教育和运营模式,并改变机构的运营、战略方向和价值主张。黄荣怀和杨俊锋[6]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要实现从起步、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到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促进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目前学界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有不同的定义,有的认为是一种策略或方法,有的认为是一种模式或过程,但不影响大家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认为它是数字技术融入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的各方面、各领域、各个组成要素全方位创新与变革,是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和拓展。本文认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校园环境的数字化转型(数字进校园)、大学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数字+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财经人才是“数字+财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五种能力。
智能技术虽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也潜藏着不少风险和隐患。面对智能时代的新道德伦理问题,应当具有坚持正确价值方向,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伦理选择的能力,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在数字化时代能够抵御数字化风险的能力。
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智能化工具。应当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方法,并能有效使用各种智能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复杂问题,能够有效做好人机协同工作,能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日新月异、快速更新换代的智能化工具,掌握大数据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挖掘方法,能从数据分析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业务决策,以及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交流的能力。
智能时代信息数量和类型急剧膨胀,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迅速增加,单纯依靠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学习要求,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各种知识,通过借助智慧手段广泛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体系,塑造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优势,实现自我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同时,智能化教学工具的普及也为学生自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智能技术冲击下,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强化。行业、职业和岗位流动性将大大提高,在各种工作岗位上,需要具有多元化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表达沟通、团队协作等基础性的通识能力,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专业能力。
由于智能化工具的广泛使用,简单、重复、机械的工作被取代的可能性极大。智能时代对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大大提高。只有适应快速变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流程,并在技术创新中发现和捕获利润机会,开展具有创新创意和创造性的业务工作,才不会在智能时代成为被机器人取代的“无用之人”。应当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时代变迁、从事各种高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新财经人才培养须提出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统一高校内部思想,形成一致性的目标,推动人才培养各环节、各主体共同发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价值引领是新财经建设的内在要求,价值塑造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财经人才培养的遵循。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道德观,确保技术为人民服务和谋福祉。要加强新财经教育的价值引领,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文科建设的三大抓手: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与推动模式创新[7]。新财经建设须从专业、课程、模式、实践教学、教法改革等人才培养的各个部分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这也是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要着力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实现“技术—教师”相生相长,推动教师从“数字移民”成为“数字土著”,熟练掌握各种智能化的教学技术和工具,不断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给出的教育新基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新网络)、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新平台)、数字资源新型基础设施(新资源)、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新校园)、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新应用)、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新安全)。其中,新网络、新平台、新安全属于信息基础设施,是支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石”;新资源、新校园是在新网络、新平台、新安全的基础上,孕育出的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基础设施;新应用则从教学、评价、研训、管理等四大场景进行布局,探索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路径。高校应在平台搭建、数字资源与应用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逻辑、“‘四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数字时代、技术赋能”的科技逻辑、“扎根湾区、服务战略”的校本逻辑,确立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实施湾区融合、商法融合、商技融合、产教融合、“双创”融合等“五融合”特色工程,致力于培养精商、通法、懂技、知湾区、善创新的新时代财经精英人才。
近年来,学校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价值引领铸魂工程。成立“三全五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参与的“三全五育”工作机制,夯实立德树人之基。成立思政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形式与政策”课的“LLD”(lecture+live+discussion)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活动学校已获省级课程思政项目67项,并牵头编写教育部财政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1.打造商技融合专业群和特色学院。学校紧邻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着力打造数字+新专业(方向)群。在经管优势学科专业基础上,先后开办了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跨境电商等“数字+财经”专业。打破学科壁垒,新成立了数字经济学院,将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纳入其中来办学;新成立智能财会管理学院,开设财务管理(智能财务)、会计学(智能会计)、审计学(智能审计)和税收学(智能税收)等“智能+财经”专业。
2.建设智能技术融合应用课程群。学校根据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地图,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造智能技术融合与应用课程群。将Python程序设计列为相关专业的通识必修课,开设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类通识选修课;增设数字营销、区块链、数字经济等专业课,夯实学生智能时代的信息素养以及计算思维与数字能力。
3.推动“智慧+课堂”教学革命。学校构建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等三种模式并存的智慧教学新生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进社会公共慕课平台的多门优质慕课资源,建立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力建设智慧课室,更新信息化教学设备,并新建110间智慧教室,完善“智慧+课堂”的硬件设施。打造社会公共慕课平台——广财慕课平台,支持学校继续教育、本科教学、研究生各学段教学,同时可面向社会开放,提供“MOOC+SPOC+直播课+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服务。
4.构建新商科实验教学新生态。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从体制机制、课程、项目等全方位推进新商科经管类实验教学改革,构建新商科实验教学新生态。建设新商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购置元宇宙孪生经济系统实验实训平台等10余款实验教学软件,高标准配置最新的智能化实验条件。出台推进实验教学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新商科实验教学领导小组和新商科实验课程建设中心领导小组,制订新商科实验教学规划、新商科实验教学/课程中心年度工作方案,开展新商科实验项目建设工作。
5.深入推进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构建“一工场三学院一基地一园区”四大产教融合平台。基于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立足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平台。与佛山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湾区影视产业学院,培养影视策划设计、制作、表演和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与佛山市相关企业合作共建智能财会管理现代产业学院。打造建设银行与广东财经大学产学合作基地,协同创设数字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班,订单化共同培养人才。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为核心,为学生创新创业、科技企业孵化营造良好环境。
打造“数字广财”,持续建设各类业务平台系统、数字资源、创新应用。搭建数据治理与交换平台,打通各类数据,建立学生一张表、教师一张表,建立校情大数据分析、领导展示大屏、教务大数据分析、科研大数据分析,为学校各个层面提供数据服务。改善网络硬件设施,扩容网络光纤链路,逐步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校务服务“一网通办”、校园治理“一网统管”,上线学校融合门户,建成了融数据、融信息、融服务的“三融”平台,推进“广财通”App打造,整合各类业务的移动端应用,实现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办理从入校到离校、从入职到退休的所有业务,提高“指尖”办事水平,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依托的省级教师发展中心,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围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建骨干教师学习交流体系,建设“教师在线学习中心”;组织开展全校青年教师“新技术教学应用”专题系列培训,提升青年教师数字素养;建设“教师教学发展示范项目”,搭建数字化创新应用的示范交流平台。在近两年的教学竞赛中,有10余位教师获国家、省级奖项。加大人才引进并与外脑联合,打造持续的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构建良好的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机制,聘请数字化领域的成功企业家进入课堂,通过校外导师、兼职教授以及实践教授等联合教学,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