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万栋
(武威市丰乐镇中心幼儿园,甘肃武威,7330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愉快的情绪、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1]当前,幼儿情绪管理已成为幼儿园和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幼儿情绪管理是在理解和接纳幼儿情绪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情绪、疏导情绪、调节情绪以及合理表达情绪,掌握调节不良情绪的技巧,使幼儿成为情绪的管理者。目前,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2]因此,明晰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价值,分析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研究幼儿情绪管理策略在日常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当前幼儿情绪管理相关研究的生长点。基于此,本研究从幼儿情绪管理角度,对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因素、特征、表达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幼儿情绪管理策略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积极的情绪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性格品格形成以及社交能力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沃尔特·米歇尔针对情绪管理做过一项“棉花糖实验”,结果表明那些能够控制住冲动,没有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儿童普遍拥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并且在成年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更加优秀。反之,那些没能抵御诱惑,选择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儿童情绪控制能力普遍不稳定,在成年后经常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同时在社交和生活中也伴随着不自信、害羞、固执、优柔寡断、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4]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情绪管理策略,在日常教学中将幼儿的消极情绪转换为积极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使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减少情绪压力和问题行为。[5-6]教师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能够让幼儿对情绪表达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组织游戏活动等方式给幼儿提供换位思考或从不同角度感受他人情绪,进而提高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使幼儿形成关爱、分享、合作、援助等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本研究以A、B、C三所幼儿园中的大班全体幼儿(共78人)和教师(共10人)作为研究对象。三所幼儿园中的大班幼儿数量和平均月龄相近,教师数量和配置相似,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活动环节也基本相同。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选择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相较于中、小班幼儿,大班幼儿的情绪表达欲望更强烈,情绪调节能力也更强,更能反映出幼儿情绪表达的平均频率。二是因为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认知能力较好,在访谈中能够通过较为准确的语言解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使访谈资料更加丰富。选择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代表性。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单位:人
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和访谈法作为本次实验观察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历时共15天。研究步骤为:首先,以视频的形式拍摄并记录幼儿情绪表达的整个过程,将视频根据幼儿的不同情绪表达分类整理;其次,拍摄结束后,分别在幼儿和教师空闲时向他们播放视频,进行相关访谈并收集访谈资料;最后,将每日视频资料和访谈记录转换成文字资料,并将访谈记录表补充完整。
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整理分析,以及通过事件取样观察法对A、B、C三所幼儿园的大班幼儿进行情绪事件观察后,本研究将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因素具体分为以下9类:故意挑衅、争抢资源、违反规则、意见分歧、期待受阻、被忽视、害怕责罚、同伴竞争、意外受伤。
从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因素分类来看,影响幼儿情绪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并且引发幼儿负面情绪的因素与幼儿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关联,例如,a、b两人对同一事件看法不同,a不能认同b会导致a产生负面情绪(如愤怒、语言攻击等),但没有引发b的负面情绪。因此,本研究则根据幼儿的访谈来判定引发负面情绪的因素,而非研究者的主观推论和判断,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引发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因素、频率及占比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因素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首先,故意挑衅和争抢资源是引发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因素,占比达到31.0%和30.0%,对幼儿和教师的访谈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幼儿苗苗说:“每次我喜欢的玩具被别人抢走我都会很生气,我知道抢玩具不对,但是别人都在抢我也想抢。”A园教师表示:“在教学活动时经常有幼儿因为抢玩具、抢书籍发生矛盾,有时候一个不注意就发生言语冲突了。”其次,违反规则和意见分歧两种因素发生频率也较多,占比达到15.8%和14.1%。对此,B园教师说:“在教学活动中如幼儿存在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都会对幼儿提出警告或批评,这可能会让幼儿不开心。”由此看出,违反规则中不只是包含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游戏规则,还包含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教学规则和生活纪律规则,即影响幼儿负面情绪的因素不只来自同伴的矛盾,一部分也来自教师的惩罚和批评。最后,由期待受阻、被忽视、害怕责罚、同伴竞争以及意外受伤引发的负面情绪占比较少。
情绪表达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这使得不同个体进行负面情绪表达时,也存在显著的表达方式的差异。[7]对幼儿而言,负面情绪表达既可能是通过肢体行为向外表达,如摔、打、砸等,也可能是内隐的情绪表达,如忧郁、伤心、难过等。本研究将幼儿负面情绪表达形式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幼儿通过言语行为表达负面情绪包括情绪用词(如生气、讨厌、烦人等)、语气词(如哼、哎呀等),并在此过程中提高音量、音调以及加快语速;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如皱眉、瞪眼、哭泣等)、手势(如握拳、摆手)、身体姿势和动作(如叉腰、跺脚、拍打等)。例如,幼儿佳佳说:“生气的时候我会推别人,这样别人才不敢惹我。”C园教师说:“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后,有吵架的也有打架的,打打闹闹很常见。”通过访谈和调查结果能够看出,虽然幼儿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但仍然以攻击性行为为主,特别是带有攻击性的语言行为和肢体行为的发生频率较高,其中言语行为占比达到45.4%,非言语行为占比达到54.6%。
1.班级管理中缺乏对幼儿需求的倾听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通常由教师负责班级的风格布置和物品摆放,也由教师负责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和家长的参观活动。但是在各项班级管理内容方面,并没有幼儿参与管理的记录。根据视频记录可以发现,不适宜的座椅板凳总是绊倒幼儿,书架上的图书存在幼儿不喜欢看的内容,前来参观的家长总是将幼儿园堵得水泄不通,这些情况都会引发幼儿的烦躁情绪。可见,幼儿负面情绪的表达正是自我需求的表达,也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方式作出的“抗拒”。不仅如此,教师对幼儿需求的忽略也影响了幼儿负面情绪的有效表达。即由于教师长期缺乏倾听、了解幼儿的需求,导致幼儿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感。因此,当幼儿出现负面情绪时,并不会选择教师作为疏导自身情绪的倾听者。
2.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投放有待调整
幼儿游戏材料的投放通常需要同时满足多个原则,如丰富性、探索性、层次性、益智性、安全性等。并且投放的条件要求也较高,投放的游戏材料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需满足幼儿的玩耍和探究兴趣,并根据幼儿的喜爱程度选择投放游戏材料的数量。可以看出,游戏材料的操作难度、游戏材料投放的数量控制是决定游戏材料适宜性的主要标准。当游戏材料出现投放不适宜的情况时,会诱发幼儿的负面情绪。
从表2得知,期待受阻是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因素,虽然总占比不高,在15天的实验观察中仅发生23例,但是由表3可以看出,幼儿在益智区由于期待受阻而产生负面情绪的频率最高,高达87.0%。这意味着B园和C园的幼儿在益智区进行游戏活动时,经常因为自我否定、游戏结果不符合自我期待等原因产生负面情绪。自我否定通常代表幼儿无法顺利完成游戏任务,游戏材料操作的难度较高会导致幼儿无法获得成就感,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失败,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这也说明B园和C园的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投放有待调整。
表3 因期待受阻产生的幼儿负面情绪统计
3.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情况缺乏关注和引导
故意挑衅和争抢资源是诱发幼儿负面情绪的主要因素,而幼儿故意挑衅和争抢资源的对象通常是同伴,部分幼儿的负面情绪实际是同伴关系不佳的体现。如在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故意挑衅他人,对他人的情绪变化缺少感知等。从观察和访谈结果来看,A、B、C三所幼儿园的教师均有缺乏关注和引导幼儿同伴交往的情况。例如,希希是A园中一位6岁的幼儿,A园教师对希希的评价是她很会交朋友。然而通过观察视频记录发现,希希对同伴多次作出语言挑衅和肢体冲突行为,其本质只是为了表达我想和你一起玩的目的。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同伴交往意识,希希错误地将友好的邀请变为负面的情绪表达,导致同伴交往的失败,并且还诱发了同伴的愤怒情绪。由此看出,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情况是缺乏关注和引导的。
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应切实关注幼儿的实际需求。例如,幼儿经常因为争抢椅子而产生负面情绪,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为每个幼儿的椅子做上特殊的记号,如写上幼儿的名字,或是贴卡通贴画,从而使每个幼儿都有对应的物品,避免幼儿因为争抢而引发负面情绪;又如,幼儿会由于集体活动规则或是游戏规则不明确而产生负面情绪,教师可以将制定规则的权利交给幼儿,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并鼓励幼儿相互监督,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
教师在益智区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认真筛选游戏材料,将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放在首位。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幼儿的兴趣、需求、喜好等指标综合考量,从而有计划地投放游戏材料。例如,教师在投放新的游戏材料时,先不要盲目投入太多的数量,而是在观察一段时间后,根据幼儿的游戏情绪反馈选择是否增加投放。教师正视并尊重幼儿的游戏理念,才能够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降低其负面情绪出现的概率。
缺乏同伴交往技能是诱发幼儿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关注,对交往失败的幼儿给予更多的积极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鼓励被同伴拒绝的幼儿去模仿同伴交往能力较好的幼儿,让他们认识到同伴交往时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其次,提高幼儿对情绪的有效认知。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缺乏对情绪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认识各种情绪,从而让幼儿体会到不同的情绪反应。[8]最后,教师在帮助幼儿识别不同情绪时,还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形式引导幼儿关注他人情绪。例如,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提出可以幼儿去邀请一个喜欢的同伴玩游戏的提议,但是最后一个幼儿因没有被邀请而落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关注该幼儿的情绪,并适时干预:“我发现小朋友们都找到伙伴了,但是还有一位小朋友没有被邀请,他自己玩游戏会很孤单,有没有哪组小朋友愿意邀请他,三个人一起玩呢?”通过这种解决方式让幼儿体会到孤单、失望、失落等情绪,从而使幼儿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提高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同时也助于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自信。
从幼儿角度来看,他们经常难以化解自身的消极情绪,遇到不开心的事无法宣泄情绪,这往往会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结合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合理化解消极情绪,具体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游戏转移法
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如悲伤、忧郁、失落等,通常持续时间不久,但是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帮助幼儿迅速转移注意力,避免幼儿过度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由于幼儿普遍热衷游戏活动,因此,可以采用游戏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这能够快速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如何化解负面情绪。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其一,教师要科学安排游戏活动时长,不能为了消除幼儿的负面情绪而放纵幼儿肆意玩耍;其二,玩游戏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玩游戏引导幼儿化解自身的消极情绪,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情绪做到有效管理。因此,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游戏活动内容,保障游戏内容能够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2.暂时回避法
斯金纳认为成人对儿童某些行为和情绪的关注,会增加这些行为和情绪再次发生的频率。[9]因此,当幼儿产生负面情绪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冷淡处理,不予理会,让幼儿自主调节消极情绪。例如,当幼儿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而情绪失控时,通过哭喊、摔东西、坐地打滚等行为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这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单独在房间里冷静一会。教师对幼儿博取关注的行为选择回避,是在引导幼儿尽快稳定情绪,进而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
3—6岁幼儿缺乏自主管理情绪的能力,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管理,将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情绪特点科学地制订情绪管理策略,真正接纳幼儿的情绪表达,通过优化班级管理、投放适宜游戏材料、关注幼儿同伴交往以及引导幼儿自主化解消极情绪等策略,从根本上正视幼儿的情绪管理问题,尊重幼儿的实际需求,从而让幼儿在情绪管理中学会独立、思考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