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成效与创新路径研究

2023-12-04 10:52
科教导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个性化转型数字化

高 珩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在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成为社会服务数字化提升的首要任务。2023 年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强调了高校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数字建设的重要性。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也为高校提供了实践机会和新的教育手段,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作,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当前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成效,以便深入了解现阶段高校教育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特征与不足,从而为其提供有效的路径参考,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1 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与内涵分析

1.1 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首先,传统的高校教育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课堂、教室、教材和考试。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是难题,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海量的知识。因此,仅仅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而这些能力无法仅仅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数字化转型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

其次,高校教育与经济紧密相连。在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教育体系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数字经济时代更加重视人才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数字化转型可以使高校教育更加贴近经济社会的需求,培养更适应数字经济的人才。通过数字化技术,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的需求和行业的变化,调整培养方向,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机会,使学生更加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环境。

最后,数字化转型还可以提高高校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传统教育体系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数字化技术,高校可以将教学资源共享给更多的学生,提高教育的普及性;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高校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1.2 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知识驱动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通过数字技术,高校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时,高校应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在教育中注重德育和思想道德的传承。而数据驱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实现精准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方案。同时,数据驱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协同共享。高校可以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与企业、其他高校等共享教育资源和数据,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通。

2 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成效与挑战

2.1 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效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已取得了显著进展。①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基本完成,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常态。通过数字化设备和软件的应用,教师可以使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②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随着技术和需求的发展,各种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扩展了学习的空间。此外,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也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MOOC 资源,师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拓宽了学习渠道。③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的教材、教具和学具使得教学更加便捷,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教材和在线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学习。此外,部分资源已经实现了共建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获取教学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④信息化教学管理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教师可以将教学管理工作交付给智能技术自动处理,例如,通过智能教室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课堂情况,自动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学习表现,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⑤信息化教学服务已经实现了个性化和自主化。借助大数据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监控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状态和投入度,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2.2 高校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挑战

①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主体互动不足。不同的学习平台和教育应用程序之间缺乏互操作性,导致学生和教师在使用不同平台时遇到困难。例如,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系统中需要使用不同的账号和密码,无法实现学习数据的共享和整合。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使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指导。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成熟。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潜力,但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限制。例如,智能教育系统的个性化学习功能还不够精准,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此外,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还面临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③教学模式的单一性。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学生缺乏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教学效果也受到限制。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④学习设备系统不兼容。在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学习设备,如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然而,这些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不足,导致学生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困难。同时,学校的网络设施和带宽也需要提升,以支持大规模的数字化教学活动。⑤技术在教育中的投入程度和持续程度难以把握。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很多高校在技术投入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一些高校在数字化教育领域投入较多,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教学资源,而另一些高校则面临技术投入不足的困境。这导致高校之间的数字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差距。⑥教育主体的能力存在障碍。教育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对于数字化教育的推进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具备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对专业课程相关教学软硬件应用和教学设计的接受能力。而学生则需要具备数字化学习的基础能力,如信息检索、信息评估和信息创新的能力。

3 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

3.1 加强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数字化高校教学环境

①完善互动式的智慧课堂。首先,智慧课堂的构建是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包括内容呈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和智能评价四个方面。教室设备的升级是智慧课堂构建的基础,包括智慧黑板、多屏演示系统、扩音系统和录播设备等,这些设备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方式直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利用互动教学系统,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同伴进行即时交流互动,打破了传统教室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其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实现教学数据收集和动态评价的关键。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收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数据,构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促进个性化教学。

②探索沉浸式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解决教学中真实情景不足、学用分离等问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沉浸式学习,以更安全、低成本且可重复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2 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治理能力,为数字化转型提供资源保障

首先,高校需要更新观念,树立和培养大数据意识。数字化转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够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研讨会,提高全体员工的数据应用水平。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数据管理机构或部门,负责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以便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高校需要创新机制,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数字化转型需要有强大的管理层推动和领导,高校可以建立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立信息化专职领导岗位,负责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和推进工作。最后,高校需要提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保障。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和技术人员,高校需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技术人员配备,还需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保障,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3.3 培养师生的数字素质,提升教育主体的能力与创新认同

首先,要想实现师生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等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加强教师培养和学生培训,提高他们的数字素质和能力。其次,解决教育主体能力障碍和教育创新认同障碍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教育主体能力障碍包括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不足,教育创新认同障碍则是指教师对于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抵触心理。为了破解这些障碍,高校应鼓励教师教学创新,提供专项培训资金,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同时,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应纳入教师考核标准,形成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师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积极投入。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核心,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提供相关培训和资源支持,帮助教师掌握开展数字化教学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猜你喜欢
个性化转型数字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转型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