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辉,张 硕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教学为依托,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PBL 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从字面上理解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相辅相成,在课程里融入思政,在思政中学习课程,在辩证中提升的过程,所以课程与思政是统一的过程,需要教师融入教学、挖掘素材、拓展应用的过程,内化于学生的理念,践行于长期实践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2].目前,关于课程思政,不同学科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大多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研究,形式多样,但是,关于学生思政、悟政、践政融合的问题却鲜有研究.
PBL 的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体、以学生小组评价为讨论平台、以教师点评升华思想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结果的评估者.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教学实施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求问题解决过程和研究结果,因此PBL 为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教学中遵循“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践行学生思政的主题,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将思政教育、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基于以上考虑,教学过程中依托于PBL 教学理念,始终以“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关注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挖掘其相关性和内在的思政理念,据此设计能促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索性、主动性、问题性和参与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理念.
基于PBL 教学理念就是要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贯通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思政思想,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PBL 理念,根据生活和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整合并有效转化为课程思政的要素,以问题为引领引发学生共鸣,在不断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能从问题出发,促使学生合作沟通,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学习和方法应用有机融合,形成“认识问题、形成概念、发展思维及培养能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分组,讨论背景问题,观察学生讨论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开放性研究问题、同题异构研究问题,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多元化分析系列决策问题,创新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模式.
基于PBL 教学模式就是在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相应地优化教学体系,促使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学生能力,因此要变革原有的以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是构建“认识问题、形成概念、发展思维及培养能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二是构建学生为主体,设计同题异构研究性问题,分析系列决策过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求同存异、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和科学决策的理念,通过创新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模式,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学生课程学习质量测评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按照一定的准则,运用一切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判,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3].基于PBL 学生学习评价,一是要构建科学的评价准则,注重过程性评价,依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制定评价准则.一是注重问题应用性准则.在PBL 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要符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设计的思政案例、依据问题要来源于实际,具有典型性,内容翔实,遵循应用性原则.二是要关注学生参与性和合作性准则,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团队成员要分工明确,全员参与,在讨论、合作、沟通中完成项目问题设计.三是注重过程性原则.在问题实施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合情合理,研究过程要科学规范,真正实现生生合作,更要有师生沟通交流,教师融入小组,平等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实时点拨,创造研讨平台,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基于PBL 理念,在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构建问题驱动+教师引导学习模式.该阶段依据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决策理论在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情况下提出新理论,再现理论来源于实践的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系列理论,通过案例深化知识的理解.
(1)依据PBL 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以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作为情景,以实际问题驱动提出相关的理论,通过相关的热点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共鸣,促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在运筹学起源中,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有很多有关运筹学的思想方法的典故,如齐王赛马、沈括运军粮等,充分说明了我国很早就有了朴素的运筹学思想,并在生产实际中运用了运筹方法”.“运筹”一词,出自中国《史记·高祖本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进一步设计课堂互动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运筹学思想的成语故事”,从而渗透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引发自豪感.在此基础上,通过系列小论文《我国古代运筹学思想论述及对自己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思想升华,使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贯通融合.再如,通过设计学期初问卷调查,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当前国家对青年教育思想设计成问卷,引导学生要做“守护者、修行者、识途者”,提升学生对青年教育思想的关注,进而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设计PBL 开放性思政问题,引领学生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表达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设计小组合作PBL 开放性思政研究问题,同题异构该研究问题,创新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模式,将课程思政由教师渗透转化为学生思政、悟政.如针对“疫情防控过程中问题解决过程分析”案例,设计“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系列问题的解决(决策)过程分析”,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多元化分析后疫情时代的系列决策问题,引领学生思政、悟政,引发学生的系列思考.问题选择要既有时效性又有针对性,如开展针对快递配送防控、校园疫情防控、冷链等后疫情时代系列管理问题的分析.
教学翻转不是简单地由学生讲、老师听,而是在于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的再设计,它包括翻转教学阶段+教学翻转阶段.其一,在翻转教学阶段,由开放性研究问题+同题异构+小组合作实现翻转教学,主要是学生课下讨论确定问题,其研究成果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不同视角层次化、多元化地研究讨论.其二,教学翻转阶段,由研究性问题+研究性学习构成.该阶段主要是方法应用阶段,由学生讨论、解释背景问题,通过分析、思考、研究的过程,分享各自的观点.
(1)通过点评学生PBL 思政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研讨思政问题,PBL 思政案例是学生小组沟通合作的作品,如开放性问题“后疫情时代的疫情防控系列问题解决(决策)过程分析”中,设计了一个同题异构研究性问题.通过超星系统提交作业发现,学生初期设定的问题主要存在选题针对性不强,时效性有待加强,问题描述轻描淡写.因此应引导学生问题描述要清晰翔实、全面,要有必要的细节、策略,如时间、地点、特征、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只有认清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办法才可以执行.通过生生互动讨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讨论、求同存异、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和科学决策的理念,通过师生反复斟酌研讨,变革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2)通过PBL 思政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完善思政问题.PBL 思政案例分析既要关注知识点的应用,又要关注问题的有效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全局性、分析问题的缜密性,注重特殊情况的细致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渗透科学管理的思维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讨论,引导学生看待问题要全面,解决问题要科学的领悟道理;指导学生践行做事的道理,要有团队意识,体会“独行快,纵行远”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体会个人理性要服从集体理性的管理理念.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及课程教学意味着教育结构的重大变革,将教师教书和育人的责任通过课程教学得以实现.基于PBL 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设计实践问题,将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有机结合,通过问题驱动、师生交流、作品分享与评价,洞悉学生思想意识和困惑,触及他们思维变化,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创新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模式,将课程思政由教师渗透转化为学生思政、悟政、践政的过程.
(1)通过问题引领,引发学生主动思政、悟政,以实际PBL 思政问题驱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相关热点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共鸣,促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研究性问题,促使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开展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表达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领悟思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如在课程平台分组任务中发布PBL 开发性思政问题“请同学有针对性地选择管理问题(一些典型的企业管理问题),对问题进行重新描述”,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各个管理领域选择多元化问题,在互动中对选择任务及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在选题方面做到问题选择有时效性、针对性,能够比较丰富地查阅相关材料,能够全面翔实地阐述问题.如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过程中,历经讨论、比较,与老师反复沟通,最后选择“三农”问题作为决策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分析的PBL 思政案例.该小组以问题驱动为核心,详细描述“三农”问题背景、问题解决过程,分工合作查阅了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展现了国家对“三农”支持和扶持政策,通过问题研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思政、悟政.
(2)通过小组合作,促使学生践行思政.基于PBL 思政问题的设计,既要源于课程教学,又要兼具思政性,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体会思政内涵,能够引领践行思政.因此课程教学应巧妙地将社会热点融入课程教学,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深化理论知识,以研究性问题和小组合作为主体,通过分享小组作品,在评价中达成共识,引发学生进一步实践.在上述案例中,如“为进一步深化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决策过程,再设计开放性问题,对其PBL 思政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分析界定,请同学们从各自视角分析问题解决过程及决策过程,并进行反思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体会运筹就在身边,通过学生分享案例,鼓励同题异构,在分享作品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意识,从而适时引导.如“三农”问题小组学生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时间段划分,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依据是问题解决过程的步骤,通过现场学生的评价,深化问题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践行思政PBL 案例“请同学结合运筹学课程,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扶农助农项目,主题为我为家乡献计,写出策划书”,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践行思政.
基于PBL 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需要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由学促导、由导促思、由思促践”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挖掘课程要素,联系社会实际,实现教师思政;通过学生自我阐述做过的决策并反思决策时的意识,实现学生悟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培养科学决策的意识,使之养成“三思而后行”“行后必反思”的决策习惯,促使学生践政,在不断地引领、思悟及践行过程中实现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和思维理念的进步,真正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