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数慧
北管音乐是广泛流传于福建泉州一带的民间音乐,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北管源于江淮一带,却在地处东南一隅的泉州市泉港区显示出勃勃生机。泉州北管于2004 年4 月被文化和旅游部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项目之一,于2006 年5 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北管音乐的教学,是传承与保护这项国家级非遗的重要方式。处于作为“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的泉港区的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将其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把北管音乐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北管音乐文化的滋养,在学习与传承中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开始。小学音乐教师应着眼于丰富北管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符合音乐教学的情境,拉近学生与北管音乐的距离,从多重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与感悟中提升音乐认识、增强音乐理解能力。就现实情况来说,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流行音乐以其迥异的风格、活跃的曲调及丰富的表现力,长期占据乐坛主流地位,对民间音乐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甚至影响了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亟须解决学生对北管音乐文化认同低、对北管音乐学习兴趣匮乏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北管音乐的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北管音乐的兴趣。
具体来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当前的音乐学习状态,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习惯、认知需求、审美取向、情感态度等,设计激情、有趣和启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驱动和情感冲击下进行深度的学习。比如,教师利用一连串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铺垫课堂学习情感基调;依托多媒体设备播放优美的北管音乐曲目,让学生感受北管音乐的艺术魅力;再以“讲历史故事”的形式介绍北管音乐发展的历史沿革,讲述北管音乐背后的感人故事等,找寻音乐与学生的共鸣。整个过程以问题为驱动,以故事为引子,引发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学习体会和情感启发。同时,教师利用视频课件解析音乐,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增强对北管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在教北管音乐时,笔者先运用几个小问题挖掘学生的好奇心,铺垫课堂情感基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音乐知识中,感受北管音乐的风格特色和艺术美感。如正课开始前,笔者提出“你们知道多少种颜色”“每一种颜色有什么特点”“单色颜料相互掺和能形成新的色调吗”等问题,将学生带入到对颜色的想象之中。随后,笔者表明“假如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音乐,那么多种颜色相互掺和形成的新色调就是北管音乐”,以此引入北管音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北管音乐的发展,即北管音乐融合了江南丝竹乐、广东音乐、莆仙音乐,以及闽南音乐,是一种风格独立、韵味特有的新乐种。在此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四大景》《玉美人》《采莲歌》三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北管乐曲,配合展示与乐曲内容相贴合的图片,使学生在听和看中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与情绪变化,让学生对这三首乐曲刻画的人物和描绘的美景展开想象。在学生聆听音乐后,为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北管音乐的艺术美感,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在泉港城区或一些乡村,每当日暮黄昏,华灯初上,或在文化活动中心、大祠堂,或在垂柳边、榕树下、海滩上,都会传来或唱或奏的古乐声……”以鲜活的影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随后回归到歌曲学习,笔者以边领唱边做动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本首歌曲的旋律节奏。为了使学生准确记忆歌词和曲调,笔者结合先前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唱得好。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边唱边跟着音乐旋律和节奏律动,体会北管音乐的艺术性,感受北管音乐的内涵,从而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达到输出和渗透北管音乐文化的教学目的。
北管音乐是一种区域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乡土情结,蕴含丰富的人文元素和生活元素,对于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便要求教师提炼北管音乐中的人文元素,并做出适当的联结和补充,结合北管音乐特色创新教学方式,将音乐文化情感教育贯穿歌唱教学、欣赏教学与音乐活动始末。
首先,教师要细化教学目标,明晰教学的切入点,依托驱动性任务群组落实知识、技能和情感教学目标。如教师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提问题、放视频、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再以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任务做支撑,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正处于智力发育和情感完善黄金期的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加之考虑到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强及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快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北管音乐与地方文化相结合,适当引入课外音乐资源,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观看和聆听、想象与表达中认识北管音乐文化,体会民间音乐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特点。
其次,教师要摒弃以往的“领唱”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方法创新,促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吸收北管音乐的文化知识,领会北管音乐的艺术精髓,从而夯实音乐学习基础,丰富音乐学习经验。同时,教师要加强音乐情感教学,从唱词、曲调、律动等角度出发,渗透作品中的情感,熏陶学生的音乐思想。例如,在教北管音乐时,为了熏陶学生的音乐情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能,笔者在备课阶段设计了详尽的导课、讲课和活动方案。以《春天寄情》这一脍炙人口的北管音乐歌曲教学为例,在正课开始前,笔者以古诗导入歌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描绘了鸟、雨、花和风四种景物,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刚醒来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笔者将这四种景物与江淮地区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相结合,让学生在感受诗的意境的同时,对《春天寄情》产生联想;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到音乐的优美旋律之中;再通过总结歌曲含义,提炼上述歌曲的艺术性,开展探究思考歌曲的演唱技巧三个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歌曲艺术形象,感受《春天寄情》蕴含的思想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笔者又引入《柳条金》《太平歌》《采莲歌》等北管乐曲,并将这些歌的歌词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要求学生有情感地大声朗读。学生思考能否用其他歌曲的词替换本首歌的词,从中认识词与曲的内在关系,使自身能够根据歌词大意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音乐旋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北管音乐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熟悉上述北管乐曲的歌词和旋律时,考虑到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和对音乐情绪的理解,笔者先利用手势指挥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律动,通过肢体动作幅度和速度变化感受歌曲的感情色彩;再利用柯尔文手势歌指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帮助学生提炼视唱技巧和方法,使学生从歌词的韵感、音色的美感、音调的变化等中感受北管音乐的艺术魅力。在学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后,老师播放北管乐团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欣赏民间老艺人演奏北管音乐。视频中有的老艺人抱着琵琶,有的老艺人拉提弦,有的老艺人弹月琴,有的老艺人敲锣鼓,他们神情专注,曼声歌咏,琴韵悠扬婉转,歌声清脆爽朗,迅速将学生带入北管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学生们忍不住跟着节拍唱和起来…… 总之,依托哼唱、做律动、看表演等方式,避免音乐课变成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北管音乐发展于明清时期,是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富有内涵的特色文化。当我们沉浸在北管音乐中时,不仅可以从旋律节奏的变化中领略音乐的魅力,还能够感悟到社会历史的变迁。北管音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与其创作背景、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没有站在文化传承的视角创新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开展北管音乐教学,必然会造成教学价值缺失,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好北管音乐,教师需要从情感熏陶和内涵理解入手实施启发式教学,依托贯穿课内和课外的多样化活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北管音乐文化。
在课内,教师可以尝试将流行音乐与北管音乐有机结合,以老歌新唱、老曲新弹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如依托听曲填词和看词哼曲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北管音乐的情感基调及其演唱技巧,便于理解和学唱。如采用独唱、合唱、接力唱、分段唱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管音乐的艺术韵味,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旅游、采风、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在社会大环境中体会北管音乐文化中的人文性,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态度、风俗习惯、语言等。此外,还应加强校际合作和教师间的交流,围绕传承北管音乐这一主题,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演唱比赛、审美鉴赏等活动,将北管音乐渗透到日常学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坚定民族文化信心,在学和练中加强对北管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例如,在教北管音乐时,考虑到传承与发展北管音乐文化,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北管音乐的内涵,笔者创新了教学方式方法,将歌曲的学习置于文化大背景之中,指导学生学习北管音乐知识,认识北管音乐文化的内涵。在课上,笔者选取了《采桑》《四大景》等一些经典北管乐曲,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知识讲授活动。如将各乐曲的音调以单音节的形式提炼出来,结合相应的歌词,让学生仔细体会每一个字和每一个音符蕴含的思想情感,以更好地了解歌曲中描绘的情境,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为了帮助学生夯实音乐知识基础,笔者把歌曲分为两部分开展教学。第一部分,根据音乐旋律特点设计拍子节奏,将这些节奏带入歌词,让学生以边拍节奏边唱歌词的方式进行学习。第二部分,带领学生视唱歌谱,采用看谱填词和看词想谱的方式,指导学生记忆歌词。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为乐谱上的音符做“专属动作”,将这些小动作串联在一起,加强对乐谱的记忆。如用拳头表示全音符、用两根手指表示二分音符、用弯曲的手指表示四分音符,以及用空心拳头表示休止符等,通过手型的不断变化展示乐谱内容,达到加强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背诵歌词的目的。
为了熏陶学生的音乐文化情感,使学生理解北管音乐内涵,笔者在学校的支持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北管夏令营”活动。通过校园北管队伍与民间北管队伍的合作,让北管音乐演出进入学生的视野,培养北管“粉丝”。活动过程中,学生依托查找资料、询问采访、做记录报告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北管音乐文化,树立传承与保护北管音乐的意识。另外,校园北管音乐团队与民间北管音乐大师展开合作,组织开展了北管音乐文化座谈会,在交流中表达心得体会。笔者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关于北管音乐的相关资料,体会北管音乐的魅力。随后开展讲历史、唱歌、作曲、跳舞、绘画、写文章等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北管音乐的积极性。同时,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想法,为传承与保护北管音乐出谋献策,使学生在探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收获智慧启发。
北管音乐源于民族文化,蕴藏着真、善和美的元素,表达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尤其是经过历史冲刷的检验,留下了富有智慧和精神给养的音乐精华。自2007 年,泉港区“非遗”音乐项目进中小学课堂已成为一股时代潮流。为了落实小学对北管音乐的传承任务,让学生正确认识北管音乐的价值意义是前提,教师需要加强对北管音乐鉴赏的教学。教师应通过引领学生鉴别与赏析北管音乐,让学生体会北管音乐蕴含的艺术美感及文化精神,达成重塑学生文化观念、培育学生价值理念、完善学生人格等教育目标。
考虑到学生音乐知识储备不足、音乐情感经验匮乏、音乐理解能力薄弱,教师可以围绕认识音乐文化、学习音乐知识和体验音乐表演三个维度上,实施北管音乐鉴赏教学。在认识音乐文化上,教师应让学生侧重理解北管音乐文化精髓,带领学生收集历史地理、风俗民情、文学艺术等相关北管音乐文化资料,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人物事件,让学生感受北管音乐的文化底蕴,为学生审美北管音乐做铺垫。在学习音乐知识上,教师应让学生侧重记词、识曲和解义,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肢体动作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与情绪,从词曲创作、乐器运用、演唱技巧等方面增强学生对北管音乐艺术性的认识,使学生深刻感受北管音乐的艺术美。在体验音乐表演上,教师可以建构演唱音乐的情境,指导学生写剧本,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歌手”或“演员”的身份在实践中理解歌曲,对歌词意境、思想内涵及演唱技法等进行把握。
例如,在教北管音乐时,为了使学生接受和认可北管音乐文化,笔者把泉州地区新旧民俗节庆活动中的北管演奏当成大课堂,让每个学生在民俗北管演奏中感受其音乐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虽然部分学生可能未建立较高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意识,但只要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继续加强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教学,就能为北管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奠定基础。比如在鉴赏北管乐曲时,笔者利用图片技术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理解歌曲的情趣;再利用视频技术播放这些工艺品的制作历史,结合各地区相应的风俗习惯,使学生透过歌词和旋律感受北管音乐中的文化韵味,加深对北管音乐风格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笔者引领学生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从词曲家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精神境界等角度出发,与学生共同提炼歌曲的文化内涵和分析歌曲的艺术美感,以此为后续的鉴赏教学做铺垫。为了使学生理解北管音乐的艺术特点,笔者将学生所学过的北管音乐作品编辑整合成“串烧曲”,让学生在聆听中辨别北管音乐与其他音乐在风格、旋律、节奏、和声及情绪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加深对北管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笔者还结合学生爱表演、爱模仿、爱说、爱动的天性特点,组织开展了“他说、你做、我唱”的音乐表演活动。按照说、做和唱的要求,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讲解北管音乐文化,铺垫活动情感基调;第二组负责演唱,用歌声表达音乐情感;第三组则是跟着音乐做律动,用肢体语言展示音乐节奏与音乐情绪。为了让学生收获更多的乐趣和启发,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创活动剧本,最后选出最佳的剧本进行表演。有的学生扮演歌手,有的学生扮演评委,有的学生扮演观众,大家通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感受北管音乐蕴含的思想,深刻体会北管音乐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北管音乐蕴含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加强北管音乐的教学与传承非常重要。为了弘扬与发展北管音乐,小学音乐教师应当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音乐情感,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北管音乐的内涵,切实提高鉴赏水平,有效强化传承意识,为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打造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