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吕悦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以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市县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如何破解县域资源不足、区位不足、动力不足等发展难题?浙江聚焦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坚持把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基石,全力打造全域创新体系,推动地方走出各具特色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创新驱动,政策先行。2018 年以来,浙江先后印发《关于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赋能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聚焦山区26 县“一县一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特派团试点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立足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基础,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县域创新支持力度。
为了让科技政策“精准直达”,加速提升科技政策体系引领力,各地进一步结合实际出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政策。新昌县制定“科技创新20 条”,实现产学研合作补助等政策5 个100%兑现;乐清市制定“创新驱动发展42 条”,累计发放企业研发后补助1.33 亿元;缙云县出台《关于推动科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21 个惠企政策,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实现应享尽享……一系列科技政策,围绕县域科技创新支持政策链条的短板弱项,有效形成支持合力,为各地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抓科技创新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优化科技管理职能,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深入开展争先创优的长效机制,激活县域创新发展动能。”浙江省科技厅法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 年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创新鼎”评选,每年编制发布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指数,构建科学全面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和导向明确的市县党政领导考核评价体系,西湖、滨江、余杭等13个县(市、区)获得“科技创新鼎”,有效激发了各地真抓实干、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积极性。
在省市县联动推进创新发展的机制下,浙江省县域科技创新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22 年,长兴县、新昌县、慈溪市、乐清市、安吉县等5 个第一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数量居全国第一;2023 年,嘉善县、德清县、桐乡市、瑞安市、海宁市、临海市、岱山县、余姚市等8 个县(市)成功获批建设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数量居全国第二。
“山区县也能搞工业,山区县也能搞创新,山区县也能引进世界顶尖企业。”作为山区26 县唯一获得“科技创新鼎”的县(市、区),缙云县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突破发展空间狭小、创新资源缺乏等难题,缙云在县内打造中心城区、丽缙高新区、经济开发区3 个科创平台,在县外打造上海、杭州、深圳3 个科创飞地,构建“根基扎在缙云上、枝蔓伸向先进地区”的高能级开放创新平台架构。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8 年的39 家上升至2022 年的158 家,年均增长率为41.9%,形成了“高新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先锋企业抢占高地”的生动局面。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正是浙江推进县域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招。近年来,省科技厅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县域科技企业占比逐年提高。截至2022 年底,全省已累计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9.87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56 万家、科技领军企业74 家。
企业的创新发展有力推动了产业的提质增效。在缙云,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特色优势不断扩大,锯床的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超70%,锯片等零配件的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超90%;在德清,聚焦地理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县大力发展从产学研合作“德清模式”脱胎的“研究院经济”,为企业攻坚克难厚植土壤;在嘉善,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两年翻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机构设置率分别达91.4%和79.1%……
在此基础上,浙江还鼓励县域聚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高效整合资源,推动建设一批能落地、高效能的科技创新平台,有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截至2022 年底,已布局省重点企业研究院331 家、省企业研究院1893 家、省高企研发中心5055 家。
位于绍兴市南部的山区县新昌,曾经面临资源有限、交通不便、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但依靠“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产业优、生态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动力不足改革补的科技创新“新昌模式”。
2023 年5 月,新昌探索建立创新服务“云平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跨界整合32 个部门职能,构建“线上平台服务、线下实体运作、部门多跨协同”工作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创新事项“一站式”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新昌模式”迭代升级。“云平台”启动以来,成功培育创新企业16 家,匹配科技人才37 名,对接产学研项目14 个,解决企业科技创新难题300 余个。
“我们设立创新服务‘云平台’,就是不断迭代县域创新体系,为全省深入实施创新深化提供新昌思路。”新昌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近年来,浙江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省市县联动,充分发挥县(市、区)科技部门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共同富裕、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等改革试点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县域创新活力。绍兴市越城区推广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一网办”“一指办”,有效提升创新资源利用效率,相关经验被科技部发文推广;海宁市积极打通创新资源国际链,以“教科产城”模式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杭州市萧山区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打造“政产学研金用服”七位一体新型创新体系;永嘉县狠抓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获评“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星级评定“五星”;永康市“联合出资挂榜制”获批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打造“世界五金之都”……各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破解了一批制约发展的科技体制机制难题,有效推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跃升。
在此基础上,浙江还积极推动创新资源下沉,支撑县域创新发展。通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以省市县三级联动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扎实落地;在全国率先探索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机制,3000 多项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成果池,653 项成果在县域成功转化;在仙居县、平阳县等地开展科技特派团试点,确定66 名科技特派团成员,给予专题立项7 个、资金支持1400 万元,引导创新要素向县域集聚。
创新引领、改革赋能,浙江已形成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创新布局,积极引导项目、平台、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县域集聚,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县域创新澎湃活力,持续擦亮浙江县域创新“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