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片段的文学趣味探寻
——解读《红楼春趣》

2023-12-03 12:00戴静恬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
课外语文 2023年11期
关键词:趣味十足红楼放风筝

⊙ 戴静恬(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可能有同学会问,中华上下五千年,社会在不断发展,文化自身应该也在变化,还有流传下来的意义吗?答案就在于文学。很多同学以为文学不外乎增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实则不然,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文人墨客记录文化生活的语言文字,既然记录文化生活,它一定有特定的趣味,才值得当时的人们观赏、审视、流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验证了文学作品的伟大,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一些经典片段,更值得人们深思。今天,带着这样的思考和对文学的审视与憧憬,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红楼春趣》为例,我和同学们一起探寻经典片段的文学趣味。

《红楼春趣》选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的后半部分——放风筝的多角度描写:由捡风筝—放风筝—放飞风筝几个主要故事情节组成,题目为教材编写者重拟。选文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享受美好大自然的故事,表现出他们生活的闲适和快乐,在带给读者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令人无限向往;当中的人物描写、个性描写、文化描写均具有独特的趣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是不可多得的名篇片段。

一、趣味十足的民俗文化

春游放风筝,这是多么悠闲的活动啊!在现代人看来,和着爽朗的春风,踏着柔软的青草,行走在每一寸美丽的山河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尽享苍穹与白云缠绕的温柔,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但是,谁又能想到风筝居然与“晦气”联系在一起!实在太有趣,在此之前,相信很多同学从未接触过,但在《红楼春趣》中,就有这样的民俗文化,让人大开眼界。

(一)捡风筝是忌讳

文章的第1 自然段,这群少男少女在院子里玩得正兴,突然间“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把众人吓坏了,原来是一只嫣红姑娘放飞的风筝,正当宝玉要送回去时,探春说:“也不嫌个忌讳?”连一向体弱多病的黛玉也说:“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从探春和黛玉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捡拾掉落的风筝是让人忌讳的行为。

(二)放风筝是放晦气

既然捡风筝是忌讳,那么放风筝呢?自然截然不同,我们看放风筝的描写片段: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起在空中。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

这个片段着实有趣,将孩子们的调皮充分展现出来,而且感受到众人对黛玉美好的祝福:放风筝是放晦气,这是《红楼春趣》中给我们的文化认知。

二、趣味十足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关系更是错综复杂,要讲清楚、道明白非得弄个目录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似乎跃然纸上,《红楼春趣》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来看一号男主——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号男主角,他在整部著作中,人物故事的经历占有篇幅最大。那么,在文章中,他的个性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摘录几个片段稍加分析:

片段1:当看见窗外竹子上飘来的风筝,他说:“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她送过去罢。”一般来说,孩子嘛,总有自己的占有欲和调皮淘气,面对“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风筝,怎会有归还的心思呢?可见,贾宝玉具备善良的品质。

片段2:当知道晴雯放走了他的大鱼风筝后,他如此反应——“我还没放一遭儿呢!”言语中明显带着埋怨和不开心,但是他并不继续纠结下去,而是要求“再把大螃蟹拿来罢”。可见他还是一个率真、可爱的人儿。

片段3:当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众人又笑他时,他却只这样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这个时候宝玉的处境是非常尴尬的,本来自己放不起来风筝,已经心急得大汗淋漓,加上又被他人取笑,如果换作其他人,早已愤怒不已,可能不但真的会踩坏风筝,还会把众人臭骂一顿,毕竟他是公子哥儿,所有人都围着他转。但是,他也不过是对着风筝娇嗔几句罢了,真的是一个简单、调皮、低调的人物。

再看一号女主——黛玉。黛玉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那么,文章中关于她的片段又有哪些呢?我们不妨细看一番:

片段1:贾宝玉急得大汗淋漓都不能放起他的“美人儿风筝”,别人只是一味地笑,这种“笑”别具深意,既有取笑,也有旁观者的冷笑——“连个风筝都放不起来,算什么本事?”但是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这句话,尤其是她的“笑”就看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她分明已经看出了问题所在——宝玉不会放风筝,却把原因归结为“顶线不好”,可见她善解人意,并不从众,自己独立思考,思考中透着为人处世的成熟。

片段2:“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这个片段虽然简单,但是也可以看出黛玉对放风筝的熟悉,她懂得风力的紧松,十分聪明。当风筝放上天,需要剪断风筝线的时候(放晦气),她又于心不忍,把剪断风筝的活交给众人来做,又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一面,活脱脱一个有趣、复杂的人物形象。

再看紫鹃姑娘。紫鹃是贾母房里的二等小丫头,原名鹦哥,她的个性从下面的对话便知一二:“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宝玉想要归还风筝,但是紫鹃认为这个风筝掉到院子里就是没有主的事物,谁都可以拿来玩。可见她的个性是非常率真可爱的。

三、趣味十足的场景描写

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这是大人们不能理解的,相信作为学生的我们深有同感,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在脑海中历历在目,充满无限趣味。那么,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场景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的片段:

片段1:热热闹闹地准备充满趣味。“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当活动开始,这些丫头做着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可爱顽皮,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活动准备时的真实场景吗?

片段2:痛痛快快地放飞充满趣味。当孩子们将风筝放飞后,文章这样描写“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是风筝放飞后的现场描写,真实、临景,让人顿时充满想象而且趣味无限。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文章节选的内容其实是全书整体氛围走下坡路的开端,因为在此之前,《红楼梦》中两个有姿色的女子尤三姐、尤二姐先后自杀,同龄人的离世让这群少年男女一下子变得郁闷起来,整篇小说也开始笼罩着悲伤的气氛,当然,后续的悲伤更多。因此,这段“放风筝”的故事,就发生在一系列离乱变动之前,可以说这是这些年轻人在郁闷之余和苦难降临之前,难得的短暂而趣味十足的欢乐时刻,也让读者阅读时获得了悲痛前的“喘息”。文学的趣味其实也在于此,尤其是对爱好文学的同学们而言,发现这些文学中的趣味,其实就是生活的趣味,总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温馨和感动。这是文学本身的魅力,也要求我们每一位同学在阅读时多一点发现,这样才能找到文学最初的感动。

猜你喜欢
趣味十足红楼放风筝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GO AWAY, BIG GREEN MONSTER!
趣味生活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玩味办公室
渐解红楼味
放风筝
放风筝
艺术家Javier Pérez的日常小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