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来,寻梦看海去
——论《怀念母亲》的他乡与故乡

2023-12-03 12:00江西省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巢实验学校
课外语文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故国季羡林思念

⊙罗 莉(江西省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巢实验学校)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的经典之作,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更是通过对母亲的怀念,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部作品情感真挚,笔触细腻,成功地捕捉了人们对亲情和故乡的普世情感。故乡通常指的是人的出生地或成长的地方,它与家庭、亲情和童年回忆紧密相连。故乡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情感的源泉,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怀念的地方。而他乡则是指人离开故乡后生活的地方,与漂泊、孤独和异地求学或工作的经历有关。他乡虽然可能带给人新的机会和体验,但同时也伴随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担忧。这两个概念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人们情感和心灵的投射。

一、《怀念母亲》中的故乡情怀

在《怀念母亲》中,母亲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连接作者与故乡的纽带。她不仅是亲情的象征,更是故乡的化身。并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母亲和故乡的复杂情感。母亲是季羡林童年的回忆,是他成长的见证。每一个关于母亲的细节,都与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紧密相连。这种联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情感上的。每当季羡林回忆起母亲,心中就会浮现出故乡的景象,这种景象充满了温暖和怀旧。通过将母亲与祖国相提并论,季羡林进一步强调了母亲作为故乡的象征意义。

原文中提到,“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这里的“祖国母亲”不仅仅是对国家的情感依赖,更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季羡林回忆道:“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这里的母亲不仅是他童年的回忆,更是他对故乡的情感寄托。季羡林描述了母亲的去世给他带来的痛苦:“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后来,对母亲的思念转化为对故乡的思念,他在异国他乡时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母亲的形象成为他对故乡无尽思念的化身。季羡林还通过对他人母亲的观察来强调母亲的普遍象征意义:“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只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里的母亲不仅是他个人的母亲,更是所有人对故乡的共同情感纽带。

在《怀念母亲》中,故乡的自然景观与母亲的形象之间的联系被深刻地展现出来。这种联系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修辞手法,更是作者情感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对母亲和故乡的深深眷恋。在季羡林笔下,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天空、每一个黄昏都与母亲的形象紧密相连。例如,他描述了黄昏时分的情景,不仅展现了故乡的自然景色,还唤起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暗夜渐渐织上天空”,就如同母亲的关怀和温暖渐渐笼罩着他的心灵,给予他安慰和力量。此外,季羡林还写道:“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风和雨在这里不仅仅是故乡的自然景观,更是母亲的形象象征。风代表了母亲的叮咛和关心,雨则代表了母亲的眼泪和思念。

二、他乡的描绘与作者的情感冲突

季羡林在《怀念母亲》中提到了他在哥廷根的日记,这些日记揭示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与经历。例如,“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这段对黄昏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他乡的观察和体验,同时也揭示了其内心的情感。在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经常感受到孤独与漂泊。尽管身处异国,有新的生活和经历,但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故乡。每当风吹过窗外,夹杂着雨滴的声音,他的心情就会变得沉重。这种沉重不仅仅是因为身处他乡的孤独,更是因为他对故乡和母亲的深深思念。每当他想到故乡,心中就充满了酸楚和凄凉,这种情感深深地烙印着,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在这篇文章中,对母亲和故乡的深深思念是核心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一个人或一个地方的思念,更是对过去、对童年、对无法重返的时光的怀念。在季羡林的日记中,每当提及母亲和故乡,都思绪深沉。例如,当他写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时,这种“酸酸的”和“凄凉”的情感并不是单纯的伤感,而是对过去的无法挽回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这种情感扎根在他的心中,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这种思念也是对人生无常、时光流转的感慨。当他提到“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时,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那些逝去的日子、那些陪伴他成长的人的怀念,充满了对青春的珍视、对友情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

三、“雨夜来,寻梦看海去”的意境解析

雨夜,常常被视为孤独、寂寥的象征。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如同时间的流逝,每一滴都是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期盼。而夜晚的寂静,更加强化了这种孤独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季羡林的情感得到了放大,他的思念和眷恋变得更加强烈。“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这句话描绘了作者此刻的状态:仰躺,是放松的姿势,但同时也是沉思的姿势。他在这样的状态下,听着风声,感受着雨夜,让自己的思绪飘向远方。“风里夹着雨”,进一步加深了雨夜的意境。风和雨,两者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氛围。风,带着雨滴,如同带着季羡林的思念,飘向远方;而雨,如同他的眼泪,滴滴落下,每一滴都是对母亲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天色阴得如黑夜”,加强了雨夜的孤独感。天色阴沉,如同季羡林的情感,沉重而深沉。而黑夜,更是他情感的最佳写照,深邃而无尽。这段描述将雨夜与他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深沉的情感画面。

四、《寻梦》表达的情感深度与复杂性

文中提到,“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寻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梦境描述,更是一个情感的深渊,充满了对母亲和祖国的无尽思念。在这篇散文中,季羡林通过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孤独者,如何在梦中寻找那失落的亲情与故土的温暖。原文中提到,“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段描述揭示了季羡林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以及那种醒来后的无尽失落感。梦境中的母亲,是那么真实、那么温暖,但梦醒时分,那份真实与温暖却变得如此遥远,如此无法触及。接着,季羡林写道:“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以及对梦境中的母亲无法触及的无奈与痛苦。他在泪光中,试图再次捉住那逝去的梦境,却始终无法成功。

《怀念母亲》对他乡与故乡的深刻思念体现在季羡林对两地的不同情感体验上。他乡,尽管有新的生活和经历,但始终无法填补他心中对母亲和故乡的那份空缺。而故乡,尽管已经远去,但在季羡林心中的位置始终坚固,成为他永远的牵挂。季羡林在文中多次提及对母亲的思念,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思念,更是对亲情的珍视。亲情的重要性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身在何处,亲情始终是人们心中最深的牵挂,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情感纽带。《怀念母亲》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生命中的离别、失落和思念都是人生的常态,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亲情的可贵。

猜你喜欢
故国季羡林思念
我的书斋
听雨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故国·青铜
思念
故国·青铜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咪咪(节选)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