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落地成灰
——评第24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东北虎》

2023-12-03 02:50佳/文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3年11期
关键词:徐东两条线东北虎

李 佳/文

电影名片

中文名:东北虎

外文名:Manchuria Tiger

类 型:喜剧、剧情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 演:耿 军

编 剧:刘 兵、耿 军

主 演:章 宇、马 丽、张志勇、徐 刚、郭 月

上映时间:2022年1月14日

对白语言:汉语

色 彩:彩色

不知从何时起,东北开始给人一种“漫长”的印象。这“漫长”,不是时间的距离,而是心里的刻度。

“你知道冰箱能保鲜是因为温度低吧?东北有半年的寒冷,让我们的衰老也会缓慢。”在一次专访中,导演耿军说。他执导的电影《东北虎》,被归入“喜剧”,待真正“打开”,观众才发现,眼前所见是一部节奏很缓的电影。因为“缓”,而漫长、而苦闷、而荒诞。2021 年,《东北虎》入围第24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最佳影片奖。

虎吗?真虎!

如果想在《东北虎》里看虎,可能会失望。在整部影片里,虎只出现过两次,而且漫不经心、一闪而过。耿军说,虎是隐喻。对此,很多人有些懵,待认真研究,又有了意外的发现:在东北,“虎”不止作名词,还可以作形容词。形容词“虎”,指做事刚猛、果断,常带着不过脑之意,甚至有些傻。总之,内涵丰富。

——倒也可以这样理解。

《东北虎》的故事,年代不详,大抵在新旧世纪之交;人物棱角不锐,总归是些小人物;生活摇漾,浸满苦与甜、恶与善、失去与获得,有人悲伤,有人愤怒,有人穷途末路,有人疯癫成诗……分了两条线:一条是“家庭线”,讲中学教师兼铲车司机徐东与妻子美玲的情感纠葛;一条是“复仇线”,讲破产商人马千里的追债和被追债。穿起两条线的,是一只狗。美玲即将临盆,徐东不得已将爱犬交给别人照管,不想所托非人,狗到了马千里手中、被吃掉了,由此,徐东开启了“复仇”之路。

两条线的温度不同。“家庭线”热,发生在有暖气、暖烘烘的室内,有香甜的黄柿子、会爆汁的冻秋梨,人与人的关系也亲密——至少看起来如此;“复仇线”冷,栉风沐雨的,就算有房子,也是四面漏风的那种,人物僵硬,甚至戴着刻意为之的脸谱。两条线都暴躁,相互交织、彼此推进。

为报杀狗之仇,徐东拒绝接受赔偿,要求“仇人”在雪地下跪、磕头,而他唯一的帮手——疯子诗人罗尔克在为其助威时喊道:“我有神经病,算不算优势?”这是文人的“虎”;一群亲友,为了讨债,每天敲锣打鼓、定时定点将砖头砸向马千里的窗,这是小市民的“虎”;美玲为查出“小三”,在所有的菜里下毒,并以服毒逼迫丈夫就范,这是家庭妇女的“虎”;徐东在大雪里,拿着扩音器叫卖疯子诗集,很“虎”;小饭馆里,突然砸向餐桌的靴子,更“虎”……“虎”是这群人心底的火。

在影片中,故事是“碎片化”的,人物都是“麻木”的,像《楚门的世界》里觉悟前的楚门,在看不见的目光注视下,过得浑浑噩噩,又拒绝观众真正进入,却唯独“虎”得生动、真切。然而,无论复仇也好,背叛也好,“软暴力”也好,都不甚激烈。与其说,《东北虎》要讲一个故事,毋宁说是传达一种情绪,一种属于芸芸众生的、生长在黑土地上的、带着大碴子味儿的情绪。它是变革时代东北人的心理“群像”。观众是局外人,也是评说者,是见证者,也是感受者。

老虎19 岁了

在电影《东北虎》里,真的有虎。毋宁说,似虎非虎。那是一只养在动物园的东北虎,总共出现了两次:一次在新闻报道里,一次在疯子诗人的注视下。影片中,这只虎可有可无,存在感极低,甚至连在世间的存在也是模糊的:它19 岁了,即将离开世界,它没有山林,每天的任务,只有吃和睡。

但是,疯子诗人却为它写诗,电影亦以它命名。

从某种程度上讲,整部影片就是这只虎。忧伤,混沌,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纵使藏着烈火,却表达着无力,与世界的关系渐渐疏离。影片中——文人不似文人。为补贴家用,主人公徐东在教师工作外,又在工地上打了一份工——开铲车,以至于每每回校,身上还带一股柴油味。对此,人人都觉得正常。“不正常”的,是那个认真写诗的罗尔克,他在大家眼里,是疯子。

丈夫不像丈夫。妻子美玲怀孕,徐东虽然像爷们儿般奋斗、为小家的未来而努力,但也践踏了婚姻最基本的底线、搞婚外情。马千里则更“进一步”,不仅弄丢了妻子,还打算把婚戒赔给徐东,作为杀狗的补偿。

恶行不像恶行。每个人都“有贼心没贼胆”,在罪与非罪之间徘徊。向马千里逼债的人,一举一动都像提线木偶,看似僵硬、麻木,却也冷酷、危险,他们只砸房子、不打人,表情不恶,却将生活搅得稀碎;他们是施害者,也是被害者。马千里也一样,既是被害者,也是施害者:正是他,连累得这群人血本无归;他自己也不是善茬,为追债,雇用了“讨债公司”——一伙真正的流氓混混。

复仇不像复仇。徐东在复仇路上,与马千里狭路相逢,目睹了他的惨状,逐渐理解他、同情他、走近他……以致最后俩人的关系是敌是友,再也分不清,这仇复得稀里糊涂、憋屈得很。幸亏,是为了狗。

像这样的模棱两可,还多着呢:富人不像富人,穷人不像穷人,精神病不像精神病,领导不像领导……片中,这些混沌的小人物、无力的生存状态,恰如那只19 岁的虎:生活艰难又缺失意义,活着退化为一种状态。——俗世凡人岂非大多如此?影片用荒诞的黑色幽默,表达了对凡人的悲悯;又塑造了一个纯粹的诗人,让他用疯癫对抗一切世俗与平庸。诗人罗尔克注视东北虎的目光与注视身边尘俗,殊无二致。可以说,这个特殊的存在,是影片为所有凡人留下的一个出口、一点慈悲。

笼子,或者灰烬

《东北虎》的底温是冷、底色是白。纵然是徐东、美玲温暖的小家,也包裹在冰天雪地里。唯独一处不同:影片里有一场火,确切地说,是小火堆。它是徐东点燃的,把天地都给映红了,徐东将狗皮投进火里。这是他复仇的结尾,亦是影片的尾声;是一条生命的无言结局,亦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奈之选。

人生在世,又有谁不是在冲冠一怒和委曲求全之间摇摆、抉择呢?纵使彪悍如虎,最终也难免被生活的一地鸡毛打败。影片重温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故事,对此中的无奈明察秋毫。其中,有两场戏堪称经典。

一场,是徐东与马千里对坐共饮。喝的是闷酒,酒是马千里的。他说,等喝完家中的酒就自杀。徐东震惊,酒只剩了半桶,于是追问。马千里悠悠地说,里面还有三桶。喝酒的地方,是马千里家炕头,靠近窗,后来,两人被丢进来的萝卜砸中、倒在地上。徐东问:“砸萝卜是第一次?”与仇人对饮,是复仇者的无奈;二人倒在地上讨论萝卜时,复仇者已经与仇人站在了同一阵营,无奈的内容又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另一场,是美玲讨伐“小三”。本该剑拔弩张的对峙,却风平浪静,三人在一张桌上吃饭,还喝了酒、合了影。话主要是美玲在讲,都是好话,“小三”客客气气,徐东唯唯诺诺。喝光一杯酒后,“小三”告辞,谁也没多说,但谁都明白:这段畸形恋情就此告终。即将出生的孩子,让美玲收敛锋芒,将“讨伐”简化为一顿饭;徐东面对妻子时的息事宁人,也让年轻女孩告别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成年人的感情,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什么也没发生,便已走到山穷水尽,根本不用说“再见”。

在诸多无奈的堆积下,影片尾声的那场火,成为点睛之笔。有评论说,烧掉狗皮那一刻,徐东在愤怒和宽恕之间选择了后者。其实,他只是烧掉了愤怒,让我们在灰烬中看到生活的真相。

影片在宣发时介绍:它讲述了一只东北虎、一只狗、一个铲车司机、一个中学老师、一个诗人、一个讨债者、一个孕妇之间的一个属于东北的黑色幽默故事。其实,面对现实的无奈,这七种身份并无太大不同,他们是彼此的互文和映照。大变革时代,许多小人物的命运,正是如此:不是被关进笼子,就是化为灰烬。化为灰烬的那些,随同狗皮一起走进结局;关进笼子的那些,则随“幸存者”们一起、成为标题。

一切,尚在发生;活着,那样“漫长”。

猜你喜欢
徐东两条线东北虎
保护野生东北虎,我们一直在行动
威风凛凛的东北虎
东北虎,请你回家
A brief review of brazing diamond in cutting tools
老虎
决定中国光伏发展的两条线
“收支两条线”生与死
曾被寄予厚望的“收支两条线”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需完善
征服海归“女神”:深圳外卖哥的励志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