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以青岛农业大学种子生产学课程为例

2023-12-02 05:36尹华燕袁延超贺小彦
关键词:杂交案例种子

尹华燕,袁延超,贺小彦,穆 平*

(1.青岛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东青岛 266019;2.青岛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青岛 266019)

“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句经典名言最早是培根说的。1922年,梁启超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的讲演中也提到“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1]。因此,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时代,面对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大学生,单纯的堆砌知识,无异于沙上建塔。知识传授越多越好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发展,教学所关注的重点应转向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顺应了新时代人才培育的目标要求。

一、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天然优势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乡村振兴是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2]。

地方高校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起来的,相较位于大城市的高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过程中,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3]。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第一,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最早创办的两所中等农业专科院校之一。学校共有3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本科招生专业的51.5%,基本实现二级学院全覆盖,在培养“三农”人才方面,青岛农业大学在师资、专业和教学资源方面优势突出。第二,作为一所农业院校,青岛农业大学始终以强农兴农为使命,长期以来积极组织优势科教力量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认同度高。2022年6月,青岛市汇集了乡村振兴多个领域40名国家、省、市专家成立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出任专家顾问团团长,学校获评“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山东省农业科技转化促进会首届全省科技兴农奖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第三,办学地点远离青岛市主城区,与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相邻,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发展的各类需求,有比较全面的认知。

二、课程思政一直在路上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探索创新的新兴事物。2016年,“课程思政”在中国知网首现[4],相关文献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1月1日,以“课程思政”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精确检索,文献检索数量多达2.65万篇。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探索、认识、实践一直在路上。

“课程思政”一词于2014年上海市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提出,试点推广以来全国许多高校争相学习借鉴。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此次会议明确了课程思政的主体、地位、作用、内容、特征、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为在探索中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深化了课程思政的认识。同年9月,党中央召开的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从高等教育制度层面认识课程思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落实理念和机制的认识基本成型。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基本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总体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6]。因此,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但高校占比超过80%的专业课[7],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认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提升千亿斤粮食产能的关键,耕地和种子则是这一关键的两个要害”[8]。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种子并用于农业生产,才可以保证丰产丰收,而高质量种子生产取决于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子生产技术。学好种子生产学这门课程是生产出高质量种子的基础。

三、种子生产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种子生产学课程是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必修课,涉及种子生产基本理论、种子生产技术、各类作物良种生产技能等多方面的知识,讲述主要农作物的开花生物学习性,种子形成的过程和特点,种子生产的技术环节、环境要求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紧密联系种子生产实际,思政元素比较丰富,在构建学生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文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下,为提高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更多合格的种子学相关专业的人才,作为种子生产学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学术诚信、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德、智均衡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稳定输送种业人才。本文从种子生产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出发,从师资队伍和课程思政建设两方面探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路径。

(一)让教育者先受教育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通过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9]。学生对教师持有特殊的期望和依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然而,调查数据显示,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政治方向认知摇摆不定、缺乏立德树人意识以及对课程思政的时间投入欠缺等问题[10]。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容易出现有悖中国国情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点,容易误导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11]。针对这一现状,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使其对宣传、提倡、支持和反对的内容做到方向鲜明与观点正确,使每一位教师都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于2020年出台《青岛农业大学关于深化本专科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要求教师全员参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山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等平台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丰富了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学习平台,使教师对社会热点、大学生心理情感、学习需求等保持敏感的反应和把握。

(二)种子生产学课程思政案例挖掘

2020年启动教学大纲制定工作,以坚持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将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种子生产学以教学大纲制定为契机,以科学家、同行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校友干事创业的成功案例为题材,设置育人案例。通过育人案例与专业教学的无缝融合,实现经常化、广泛化、细水长流的德育渗透机制,对学生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强化了教师全员育人意识,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种子生产学是一门非常系统的专业课程,根据农作物、蔬菜、草类、花卉、林木和中药材种子生产中的共性问题,主要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品种审定、登记、新品种保护以及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分别以自花授粉农作物、异花授粉农作物、常异花授粉农作物、无性繁殖农作物、蔬菜、牧草以及其他植物种子种苗生产技术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介绍了国际种子生产中的两大认证制度。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种子生产学是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本课程思政工作采用的是案例教学的方式,根据课程特点,结合经典案例和时事热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表1是种子生产学思政案例的挖掘内容,所列出的思政目标已基本覆盖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12]。

表1 种子生产学课程思政案例

种子生产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课时有限,为了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之课堂面对的“00后”对网络资源有着天生的偏好,将相关的人物故事、热点事件、在线课程等通过主流学习平台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网络资源内容丰富、质量良莠不齐,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案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因此,备课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思政目标谨慎选取案例,案例选取的恰当与否,关系着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以水稻种子生产部分“我国第一次出口农业技术——杂交水稻技术专利”课程思政传递为例,阐明具体的实践方案。

“我国第一次出口农业技术——杂交水稻技术专利”思政案例跟水稻种子生产教学内容高度相关,针对性强。第一,通过该案例的学习可以完成水稻杂交种种子生产原理引入的教学目标。第二,思政案例的主人公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其科学家精神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可以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足以引起学生思考。第三,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口粮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13]。该案例来自现实生活,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第四,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是自花授粉农作物种子生产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该案例的学习再结合教师的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该知识模块。因此该案例的选取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和针对性。

案例通过学习通平台呈现,该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课前通过平台将“我国第一次出口农业技术——杂交水稻技术专利”及自花授粉作物的繁殖方式特点等背景资料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形成一个概括的印象。课堂中继续通过“一粒种子,从怀化走向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探索之路与现实启示”和“杂交水稻,如何改变中国与世界?”案例出示给学生,提出“我们应如何认识我国种业的短板和优势”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利用线上平台大家都有机会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以关键词提取的方式,检查思政目标是否完成。科学家的故事往往更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且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到自己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此外,水稻杂交种子生产的程序是枯燥乏味的,课堂中巧妙地引入思政案例,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比如讲到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时,提问:杂交水稻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诞生,五十余年来杂交制种技术是否有改进?这种提问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联想到课前学习通平台已经发放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考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如此一来,既可以巧妙地引入课程思政案例,又不至于与课程内容脱节,可以激发同学们课堂内外的学习热情,有助于理解枯燥、专业的课堂内容,节约课堂授课时间。

课程思政案例还可以起到巩固已经学过知识点和引出后边章节内容的作用。比如,引导学生根据绪论章节内容思考:1980年我国尚未建立专利制度,真的有杂交水稻的专利吗?它真的有转让给美国吗?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提前给学生引入蔬菜种子生产技术章节的内容,比如:我国部分品种蔬菜进口依赖度高,到我国第一次通过农业技术(杂交水稻技术)转让,为国家创收外汇,有何感想?课后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收集学生的思政感悟,提升学生们的种业自信,激发民族种业自豪感,学习榜样的力量,不惧困难、认真钻研的严谨科学态度和知农爱农的精神。

四、结语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敢为人先的种业人才的培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前提。以种子生产学为例,以案例为媒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不惧困难、认真钻研的严谨科学态度,启发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等,培养一批德、智均衡发展的高素质种业人才。

猜你喜欢
杂交案例种子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桃种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可怜的种子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杂交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