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分为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既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三个方面一致,又与布卢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这六个层面相一致。根据教学的顺序和学习认知的规律,科学规划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本文例谈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通过读前观察,挖掘思维源泉;读中比较,寻找文化差异;读中分析,厘清语篇逻辑;读中推断,解读文化本质;读后反思,培养思辨能力;读后迁移,提高语言能力等措施。
一、初中英语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英语学习习惯也不尽如人意。学生为了迎合中考制度,常常注重对考试内容的记忆。现行的测验体系对基础知识、语法的要求较高,很难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评估,造成了学生思考能力较弱的现状。
1.教学观念更新较慢
较多一线英语教师对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理解不足,对学科的工具性认识程度高,因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种情况在阅读教學中尤其明显。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篇章的认识仅限于文字的组织和表面的知识;二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多数采用了分散的题目判定和简单的提问方式,使学习者能够很轻易地从文章中寻找到正确的解答,实际学习效果较差;三是阅读后生硬安排post-reading环节,表面一看很有挑战性,细细品味,这些环节不具备足够的思维深度,到最后大部分老师都是自圆其说,草草了结。究其根源,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到位,未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2.学生英语素养偏低
部分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处在较低的水平,导致英语素养偏低,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发音、口语等方面的知识较差;词汇量较小,拼写水平较低;英语表达水平较低,语用观念较弱;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有恐惧感和自卑感,学习积极性不足。
二、基于思维品质的阅读课教学例析
1.读前观察,挖掘思维源泉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把学习由外在驱动转变为内在驱动,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在日常阅读训练中变他律为自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内容应力求简洁,教学时长应尽量不超过5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借助符合学生认识和兴趣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话题是“Colours and moods”(下文举例都来自本单元课文),本课主题“颜色和心情的关系”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图片,教师以简单的问题 “How do you feel ”引入话题,直观的图片和简洁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多数学生回答此问时并无困难,“I am happy.”“I feel very cold.”等回答陆续出现。随后教师继续提问:“Why do you feel cold ”学生答道:“Because the colour is as calm as the blue sky.”通过设计How和Why的问题链,链接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实际生活,挖掘话题思维内容。然后通过对课本中的题目和配图的阅读,让他们猜出课文的主题,并对课文的组织结构进行解析。
2.读中比较,寻找文化差异
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相互交错,而语言则是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工具。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背景,从对比中拓宽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进而培养并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与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填写表格后开展对话教学。
A: What does orange represent
B: It represents joy. It is the colour of the sun, so it can remind you of a warm sunny day.
然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What do Chinese like to wear on the wedding day ”从实际出发,对我们的色彩文化进行反思,并从我们的民族传统出发,阐述了白色的象征含义。西方国家的人喜欢冷淡的色彩,中国人喜欢鲜艳的红色和金黄色。通过对国内色彩发展的整体认识,使学生在吸取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进而传播弘扬中国文化。
3.读中分析,厘清语篇逻辑
厘清语篇之间的逻辑联系,是英语阅读课的第一要务。使用思维视觉化的方法,可以将阅读中的逻辑性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篇的认识。其中,直观的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本课教学中,教师呈现表1并布置任务,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识记文本信息。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整理和总结,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提问学生:“Why do people like to use orange and yellow better ”学生回答:“They can make us smarter.”教师接着提问:“Dont you believe yellow can bring you success Why ”学生开心地说“Of course not. Because we must study hard to make a better life.”因此,教师表扬学生的理性认识,告诫学生不能盲目地去迷信颜色的功用,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并引导学生提高通过即兴和自由交流的方式思考和表达的水平,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能深度思考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4.读中推断,解读文化本质
开放的教育活动要與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与其所具有的语言功能相适应。活动中的思维扩展要以语言为基础,既避免随意扩展,又避免仅仅以语法为基础进行教学。
当阅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时,教师同样先抛出问题:“When and where can you find red things in our daily life ”学生有的回答:“At the Spring Festival, we can see many red things.”还有的回答:“Our national flag is red.”教师追问:“What does red represent ”学生回答:“I think it represents good luck and happiness.”“China is very powerful.”老师展示更多的红色物品的图片,如红灯笼、中国运动员服装等,让学生感受到红色的欢乐气氛,感受中国红的巨大吸引力,使之更加有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5.读后反思,培养思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造的能力,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阅读到文章最后时,老师问学生:“Does the writer believe red can help when you have difficulty making a decision Why ”学生发现,课文里的may一词其实表现了作者的严谨和不确定。关于文章的架构是否合理,部分学生认为课文介绍四种不同的颜色缺少结尾部分,便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因此了解了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6.读后迁移,提高语言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是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在读后巩固部分,教师让学生设计自己喜爱的房间,并用英语介绍房间的颜色和物品等。该活动旨在引起同学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完成输入到输出的闭环训练。
通过应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色彩的功能,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设计自己的卧室,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对色彩的认识。教师应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如通过进行一些即兴的、自由的交流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和语言表达,激发他们积极地学习和发挥自己的天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达成学以致知、学以致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