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机理探讨

2023-12-02 03:10黄天柱夏显力邓钧丹
关键词:深度融合农业

黄天柱,夏显力,邓钧丹

(1. 陕西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3. 陕西科技大学 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及增加的乡村振兴局,标志着“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出路在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三产长期分离发展致使我国西部地区留守农民老龄化、土地利用非农化、农村空心化迹象显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四化”同步的短板。新时代西部农村三产仍然融合度不高、带动性不强,其根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相应的要素供给,畅通要素流通渠道作为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保障显得尤为关键。从国家战略、农业发展、国际经验三重维度上看,乡村振兴与三产融合发展目标趋同,因此,本研究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西部农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产深度融合的主体博弈与联动机理,边际贡献是促进西部地区城乡融合的现实需要,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内生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战略意义[1]。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文献数据表明,国内外有关农村三产融合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关于三产融合模式及路径的概括。国外学者关于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再造、乡村发展的研究成果颇丰[2],受本国实际和研究视野的影响,西方学者更多关注二三产业融合的问题[3],给予农业的关注度较少。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对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英国学者塞海尔和意大利学者多西认为,产业融合起始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同一技术被不同产业接受并应用促成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日本今村奈良臣较早提出产业链整合、融合的发展理念。他认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产业链整合的方式,1994 年他提出农业的“六次产业”概念,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六次产业。日本政府吸收了“六次产业”的发展思想,2008 年制定《农工商促进法》,支持农工商开展合作。从最近20 年日、韩两国的经验来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民更好地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旅游等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从上述基础出发,日本佐藤正之等学者从六次产业的逻辑框架和实践上做了积极的探索[4]。温铁军等专家认为三产融合的本质是产业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农村三产融合的模式及路径大致划分为两种方式,从融合方式上,可以总结出产业整合型、产业链延伸型、产业交叉型、技术渗透型及综合型等等[5]。

其次,关于农村三产融合影响的因素以及融合度测算。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影响因素,有利于推进融合机理研究。国内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的关注,起始于于刃刚20 世纪90 年代末对从三次产业分类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趋势的研究[6]。梁伟军在《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中提出信息技术革命会影响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7]。李永东认为我国西部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的现实困境[7]。高适等人在利用DPSIR 模型分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压力与状态,提出了优化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选择[8]。美国学者Tunzelmann 等根据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的相关系数变化趋势测算两两产业间融合程度[9]。蒋辉等则从农业与二三产业耦合协调的角度计算了三产融合的关联性[10];高铭雪等测度了陕西省西乡县的三产融合度[11]。

第三,农村三产融合基于样本的实证分析。国外关于农村三产融合的讨论由实践总结角度展开。有些学者将目光投向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12]。国内农村三产融合伴随着中央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逐渐演变为基于实践总结的理论研究。基于程国强等人对四川崇州农业共营制的探讨[13],郭翔宇对黑龙江绥化市的实践探索,李晓钟、黄蓉对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驱动的研究,谭明交对湖南龙山县三产融合现状的阐述[14],曹祎遐对全国31 个省份面板数据的研究,陈学云,陈璐对769 份农户数据的分析,均发现农村三产融合既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还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15]。

最后,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三产融合机理的研究。目前,国外对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的融合机理缺乏有效研究,国际上日本农工融合、美国农商融合、法国农旅融合的一般规律,为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赵海博士认为,政府在对农民、农业进行各种财政补贴的同时,应充分有效利用农村地区资源,作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这需要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基础,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和农产品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各产业有机整合、农户分享价值链增值收益[16]。苏毅清提出在产业融合这一动态过程中,产业间会相互交叉渗透、协调耦合,产业链条开始变形且动态延伸,形成新产业并带来新价值和利润[17]。苑鹏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纵向、横向的合作,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8]。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本项研究提供了西部农村三产融合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的启示;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为研究西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特点、难点以及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和要求提供了可能。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当前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在部分区域和领域有很多亮点,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众多研究尽管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类型、动力、融合度、融合效应等,但专门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村三产融合机理”主题的研究不多,缺乏对“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和其相关的学理性阐释[19]。这些不足也是本著作力图突破的地方: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入手,拓展中观层面的中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研究,探索西部地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当前,西部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内生发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时代呼唤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的技术和物质手段,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把传统封闭型农业转变为现代的开放型农业。本研究将围绕这一问题,切合实际,深入研究,试图提出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体培育、平台搭建以及融合机制等对策建议。

二、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西部地区通过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就是要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的矛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这3 个重点,以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而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的振兴。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价值取向与逻辑关联,探讨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与对策,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必然,也是重新审视和拓展乡村价值,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从理论上看

西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课题不仅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的内容,也有利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具有建设性的启发意义。提出精准的三产深度融合评价体系,测评西部不同区域融合的经济效应与制约因素,会拓展和丰富产业融合的理论体系,并提高理论指导产业经济发展的适用性。

(二)从实践上看

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在西部地区深入有效实施。 首先,深度融合后的农业产业链外延式、内涵式优化,使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其次,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彼此延伸,能够实现农村产业间多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最后,提出要素畅通、主体协同的对策建议,从根本上克服了农村三产分离发展的弊端,也是重新审视和凝练乡村价值,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现实需要。

(三)从进展上看

经搜集国家(自然及社科)基金近5 年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结果显示研究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在部分区域和领域有类似成果,对三产融合的内涵、新特点、发展现状和未来思路已达成共识,对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有深入探讨,对三产深度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三产融合对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已经成熟。但总体上微观与宏观层面研究较多,中观层面较少,且多停留在现状描述层面,本研究从中观层面入手进行学理性阐释,拓展了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研究领域。

三、西部地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机理的研究框架

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三产的发展路径、主要特点、关键问题、解决方案及未来趋势进行典型调研与访谈,遵循“文献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学理性分析—基本结论—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奠定研究理论基础,确定研究方法(见图1),重点研究农工服两两融合(农工+工服+农服),三三融合的模式、机制和原理,构建西部地区省市县(区)三级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支持体系,提出畅通要素流通渠道的对策,进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作用和承载力测算,评价在承载三产深度融合任务时的优劣、利弊,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重点拟解决的问题提供对策建议[20]。研究通过综合评价、比较分析,客观反映、准确描述我国西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普遍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量化依据(见图2)。

图1 研究基本思路示意图

本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区域、产业、管理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按照“出发点—支撑点—关注点—落脚点”的逻辑顺序,借鉴欧美、东亚等成功经验,通过比较分析、因子分析和演化博弈,提出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必然、内生动力、实证判定、模式路径以及对策建议,为西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研究选题缘起(出发点)

农村三产长期分离发展使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低效、农村发展乏力、农民收入偏低、乡村衰落迹象凸显,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突出,农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各自提质增效任务艰巨而迫切。

(二)基础理论准备(支撑点)

本研究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典型调研、实地走访等途径积累坚实基础。

1. 影响因素与经济效应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及典型调研,比较分析西部农村“三产分离”与“三产融合”发展的利弊,总结三产发展趋势与路径。从主体、客体、机遇等方面分析三产融合的影响因素与经济效应,并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理性判断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进程、作用、影响及内生动力。

2. 问题及成因分析。遵照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产业兴旺的总体框架与实施方案,整理目前西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各自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凝练农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内涵、现状、特点、难点及趋势。

3. 融合特性探讨。结合农村三产融合的主要问题、外部条件和融合机理,提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两两融合(农工+工服+农服),农工服三三融合,分别从产业要素、产业链内到产业链间融合动态演化过程中的融合动机、特征与效果。

(三)融合机理研究(关注点)

重点研究西部地区农村三产两两、三三之间深度融合的机理。

1. 总结西部农村三产融合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演化规律,分析产业要素融合、产业链内融合以及产业链间融合的关系,提出融合模式与路径。

2. 分析并提出农村三产融合三维空间拓展方向,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包括“1+2+3”加法效应(产业相连增加要素投入、创造新供给),“1×2×3”乘法效应(产业相融创新要素投入、培育新业态的思路和方法)

3. 抓住西部农村三产各自普遍存在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农业工业服务业两两融合(农工+工服+农服),农工服三三融合的一般规律,提出农工服交叉、渗透、重组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

(四)提出对策建议(落脚点)

促进西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制度安排、支持体系和配套措施。

根据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乡村振兴蓝图,结合欧美和东亚普遍规律,以“人、地、钱”为主线,归纳演绎并提出建立健全西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出西部省市县(区)三级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支持体系,提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达到业态重塑,产业提质增效和形成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等效果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四、主要目标

瞄准深度融合机理这一目标,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明确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规律,总结融合形成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分析融合带动要素资源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机理,提出西部地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总体思路、主要模式、路径选择、产业体系以及配套措施。本研究将重点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政策需求和发展路径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试图提出促进中国西部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逻辑必然、内生动力、实证判定、发展路径以及对策建议,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据此提升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破解农村社会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实现农村长治久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21]。

五、西部农村三产融合的难点

国家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农业产业链的增值保值收益更多惠及产地与农民,然而,基于中国西部农村发展现状来看,具备推动三产融合内生条件的地区不多,尤其在发展条件差异明显的西部欠发达山区,还面临诸多发展难题。

难点一就是农民作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信息、资本等方面与外来资本存在现实差距,即使是在有条件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地区,农民的收入确实提高了,但并不意味着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机会的增加、参与农村产业融合能力的提升,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缺乏市场话语权,作为“弱势群体”常位于价值链末端,自身利益易受损害,这也将威胁到生产、加工和服务一体化的农业经营组织稳定性,因此如何让三产融合增值收益更多的留在农村,让农民享受更多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亟待得到重视与解决。

难点二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要素瓶颈制约尚未突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把二三产业的管理、营销、技术、资本等现代要素,和高效的互联网信息,电子商务等的先进科技要素有机融合到农业,促进农田水塘、房屋土地、植被生态、景观文化等资源要素高效开发利用。但由于农业是风险型行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受制于市场、价格、人员、设备等生产条件的限制,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许多特色农产品无法像工业品一样进行标准化生产,盈利能力较弱。许多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有限、小农意识强和关注眼前利益等问题,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难点三是产业融合的多种效益不够协调。从理论层面和理想情况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会激活其内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这三种效益都会实现较为充分的发展。但是,从目前各地推进三产融合的实践来看,政策上的过重产业偏向、各类经营者“重项目收益、轻综合效益”的取向等因素共同导致产业融合的经济效益日益突出,对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注和开发还有较大空间,多种效益之间不平衡,产业融合主体在探索多种效益融合的经营领域、合作模式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六、主要研究结论

(一)西部地区农村三产分离发展缺陷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西部农业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大幅改善,总体形势平稳向好,到2022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0.69 万亿公斤,实现了“十七连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 600 元,农民正齐力向全面小康迈进。但是,西部地区“三农”仍存在不少问题,农业资源约束趋紧,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明显加剧。财政支农负担越来越重,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下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农产品价格稳定与提高难度增大,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协调机制不全,集中表现为农民卖难消费者买贵。“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方式受成本上升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限制,加之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增速趋缓,农民增收难、增收慢。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迁移到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衰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妇女、儿童等多重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给我国西部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2060 年农业领域碳中和的目标都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西部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概述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最早于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同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强调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此后,中央一号文件从“深度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等方面连续强调了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政策指向。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论述中强调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增收。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导向。同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再次明确农村三产融合能够实现农村产业间多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新载体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三农收益[22]。国家关于“三农”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战略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重点。

农村三产融合旨在实现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各要素在农村的整合重组,进而改变农村产业空间布局,成为振兴乡村产业的主要出口,而产业兴旺则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民和本地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民的本地甚至本村就业,直接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产业延伸与融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业领域的创业创新机会,拓宽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与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乡村尤为突出。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现代化产业、农民成为高素质群体、农村成为和谐美丽的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人、农村环境文明、治理高效、生活富裕。要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个振兴重点,统筹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工作机制和政策框架平稳过渡、逐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到2021 年,农村复兴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建立制度框架和政策框架;到2035 年,农村复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并建立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到2050 年,乡村振兴将全面完成,农业强、自然美、农民富将得到充分实现。乡村振兴可以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主导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乡村振兴可以从整体和战略的角度解决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解决“二元经济”问题。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第二个世纪目标的实现。

(四)国内外三产融合机理运用经验借鉴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已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培育出农业新业态,实现了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和农业效益不断增长,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美国、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农业资源禀赋与中国相似,但其农业现代化程度却要远高于中国,可为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机理提供经验借鉴[23]。

我国的葡萄酒工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葡萄酒资源,中国在世界上的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五位。葡萄酒产业不仅包括葡萄种植、酿酒、包装、零售、餐饮等方面,还包括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行业。在2020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葡萄酒产业在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重要作用的高度肯定。新疆吐鲁番、甘肃武威、内蒙古乌海、吉林通化、四川、云南等产区葡萄酒产业推动了乡村振兴、农业结构调整与村落面貌与生态环境改善,稳固了贫困地区的农户增收与就业渠道,让提前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成真。因此,探究国内葡萄酒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对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西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学理性阐释

首先,从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增长规律来看。产业融合发展规律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增长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增长规律,既是经济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融合的实践要求,更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使命。其次,从产业融合推动技术创新规律来看。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产业融合推动技术创新的规律。因此,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离不开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应该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原始创新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问题[24]。最后,从产业融合促使金融变革规律来看。金融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促使金融变革,这是一条必然的规律。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业之间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方向,一种新型发展形态。因此,需要充分认识产业融合促进各个产业之间发展及相互间的联系,尤其是要认识到与金融业融合能够打破以往传统经济下各个产业之间相互独立的状态,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重视提高各个产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协同发展。

(六)西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机理研究

机理是指事物变化的理由与道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机理包括形成要素和形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农村三产融合指的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依托,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及相关组织为主体,通过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一二三产业间的联动与延伸、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多种方式,将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旨在通过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让农户共享增值收益。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机理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从土地到餐桌或者从大自然到消费者的全过程中,三个产业间通过技术、产品、制度、市场等要素深度融合而形成新的产业业态的运行规则和基本原理[25]。

1+3 融合:服务业向农业渗透,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利用农业景观和生产活动,开发观光农业而不仅仅只是看看山水;利用互联网优势,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的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以及京东的“3F”战略,提升农产品电商服务业;以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主题,使用论坛、博览会、节庆活动等方式或平台展现农业。

1+2 融合:利用工业工程技术、装备、设施等改造传统农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发展高效农业。如生态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等,对于农机行业的大力扶持有利于加速一二产业融合,“绿领”农机手的兴起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

2+3 融合:二产向三产拓展的工业旅游业,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产品展示为主要参观内容开发的旅游活动,反之以三产的文化创意活动带动加工。通过创意、加工、制作等手段,把农村文化资源转换为各种形式的产品。

1+2+3 融合:农村三产联合开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使三种产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典型业态有农产品物流、智慧农业、工厂、牧场观光、酒庄观光等。观光牧场融合畜牧业、乳产品加工业和牧场观光业的优势,使牧场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是三产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

(七)促进西部三产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农村三产融合通过调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生产要素,以促进产业链内各主体增收,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西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作为推动产业兴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深远[16]。调研发现,西部第大多数省份已经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推动农业与信息、旅游、文化、康养、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体措施中尽量把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的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创业机会留给农民,以深度融合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这些成功的做法适宜在西部地区全面推广。持续的努力,促使西部农村三产融合机制不断优化,构建了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利益联结、多业态发展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西部地区要素双向流动与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适宜措施如何制定并实施,新型农业组织方式创新的制度安排如何出台并落实,产业深度融合省市县三级支持体系如何建立并落地,产业业态重塑又提质增效保障措施如何产生并兑现,值得持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融合》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