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
五十三回,交代京城有许多爵位还在、权财两空的穷贵族,靠一年一度的皇室赏金,才能支撑春季祭祖的开销。
贾家在外地拥有庞大农田山林,却收不上钱来。农林管事,被贾珍称为“老砍头”,上世纪八十年代陈佩斯、朱时茂小品中“土老帽”的意思,没见过世面、头脑简单。在这位老砍头眼里,贾珍才头脑简单。
贾珍预计的收入额,老砍头以遭了天灾为由,交上来不到一半。贾珍说你这是在跟我“打擂台”——不说实话,讨价还价。暗示你贪污了。
老砍头笑着听,“您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吧”的态度。
明清时,京城人家的农林管事,权力范围是一个地区的多个庄园,全权代理,一般是祖辈外派的下人,生子生孙都是此职,满人叫包衣奴才。包衣,是满语家里人的意思,晴雯和宝玉这样的关系,身份是主仆,情感是家人。
亲情化管理,靠人品自觉。晴雯外派当农林管事,肯定账目详实,不会辜负宝玉。宝玉只要面对晴雯一人,便可控制千万农林,减少行政层次,还准确有效。
但亲情化管理,随着亲情减轻,忠诚度下降。晴雯的下一代是农村孩子,宝玉的下一代是城里少爷,没有上一代的发小交情,肯定自私自利,不会有“对不起朋友”的心理负担。
补救措施,是让晴雯的孩子自小每年来城里度假,跟宝玉的孩子建立友谊。城里少爷自小的任务,便是接待农村来的孩子,要陪好玩好,临走时送一堆礼物。
老砍头抵制这措施,面对贾珍的不断邀请,始终不带孩子来贾府,要把孩子熬到成年。童言无忌,怕贾府从孩子口中套出话来。比如,今年交钱少,理由是碗口大的冰雹打坏了庄稼和牲口,孩子要说没下冰雹,就露馅了。
亲情管理在没有亲情后,显出不设立监察机构、行政层次缺失的弊端,对老砍头的监守自盗,贾珍查证不了也制约不了。出现主子向奴才讨饶的奇观,贾珍说自己厚脸皮,不顾埋怨,压低族人日用花销,今年勉强能应付过去。潜台词是,今年就这样了,明年您可得给多点,求您了。
老砍头毫不心软,说你们还哭穷,家里出了个皇妃,皇上的赏钱花不完。话说得无礼,贾珍却不敢翻脸,假装被老砍头没见识的话给逗乐了,让贾蓉接话。
贾蓉明白这不是亲友间开玩笑,关系明年能得多少钱,解释得细碎,讲皇妃并不能挪用国库呀,皇上每年的赏钱才一百两金子,甚至爆料,王熙凤和鸳鸯要拿贾母首饰去典当——哭穷哭得太过,遭贾珍打断。
哭穷没用,老砍头把贾家定位成“娘娘皇上大把银子赏下来”,从而问心无愧,获得道德平衡。我贪点没关系,反正你家有的是钱。
主子向奴才讨饶,双方都违反了各自身份,为戏剧性。戏剧性即是通过反常现象,揭示一个前所未见的现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国有,农林管事和主子家的经济关系没了,人情关系还延续。一些京城孩子有这样的记忆,年少时家里来了位亲戚,送一口袋大米、一口袋瓜子,连吃带住十来天,临走时将明面上摆的值钱物件——闹钟、小收音机、镜框、瓷器等,直接要走,说:“在你家也没用,就是摆着,在我们那可送礼,办大事。”或“我家没这个,拿回去给媳妇瞅个新鲜。”
你的玩具、小人书被一扫而空,理由是给他家孩子玩。你作为受害者,向爷爷奶奶哭诉,这是什么亲戚,咱们家之前来的亲戚都不这样。爷爷奶奶解释,他家祖辈是咱们家管事,他拿咱们家东西,理所应当,是“赏的”。
你急了:“咱们家不富裕,就别赏了。他拿,您不会拦着呀。”爷爷奶奶为难,拦着不让拿,失去旧颜面,死活说不出这话。
此情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经济搞活,便少了。九十年代初仍有零星,大学一年级,听位同学讲,他小时候,常见一位隔着几个胡同的居民来他家偷东西,屋外放的蔬菜、蜂窝煤、晾衣架、废弃纸箱、旧洗脸盆、空酒瓶子等,拿了就走,不怕碰上人,父母对其也视而不见,好在不偷衣服鞋子,还能忍受。
以为他们家是地痞流氓,惹不起,自己家懦弱,甘心受欺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自觉长大,瞥见那人来了,旁若无人地从院中厨房拎走瓶酱油,终于爆发,拦下怒斥:“叔叔,我眼瞅着你偷了我家十几年东西,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那人更怒:“从小我家大人就告诉我,你家东西可以随便拿。从没进屋里拿过什么,你还想怎么着?”气势汹汹地走了。
父母下班后告诉,那家祖上是咱们家下人,新社会批判这种关系,两代人没交往了,见面不说话、过年不拜年,但来咱们家白拿东西的习惯保留下来。
通过老砍头,露了贾家的败相,再写贾家富态,读者便会感觉异样,看这一番锦绣还能撑多久?
贾母看戏是大把钱币往戏台上扔,根本不考虑会不会打断演员的表演情绪。虽然有了舞台,唱戏仍是街头卖艺的性质,唱得好,扔钱,唱不好,“砍茶壶”——茶壶、碟子往台上扔。不怕砸伤你,可见是贱业。
由“砍茶壶”,也就体会了“老砍头”一词——笨得该挨打。民间语言的活力。
一九五五年纪录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开头,解说词是“梅兰芳和他的老战友”——啊?梅兰芳枪林弹雨地打过仗!画面展开,是一众名角和琴师在梅兰芳家过周末。当时抗美援朝胜利,军人最光荣,将演戏搭档称为战友,伶人比拟军人,说明社会地位提高。
梅兰芳在院中练功,解说词说他“为世界和平做出不断的贡献”,这是苏联称赞卓别林和毕加索的话,伶人不再是贱业,成了艺术家。
旧社会是一桌零食茶水,边吃边聊地听戏,眼神大部分时间不在台上,在同桌客人身上。京剧兴盛,是商人阶层促成,华人谈生意,不在办公室,在看戏时。当老板,要一天到晚地看戏。台上唱台上的,台下说台下的,极为喧哗,只有名角出场,台下才停口看会儿戏。
上世纪五十年代,京剧院对标苏联芭蕾舞剧院,设置了开场铃声,以迟到早退为耻,禁止吃喝谈话。
看七十年代尼克松访华纪录片,一个环节是请他看戏,尼克松一个劲说话,中方官员不搭话,拿眼神提醒他不要讲话。估计他聘请的“中国通”通的是旧社会,听说中方请看戏,便告诉他,这是要跟你谈大事了,好好准备。他准备了一肚子话,不知新社会改了习俗。
贾母看戏时,见袭人不在一旁伺候,骂袭人“拿大”——狂妄傲慢,低档的人装大人物。袭人归附了王夫人,王夫人出言维护,解释她母亲去世,戴孝期间杜绝娱乐活动。贾母不依不饶,说对下人而言,主子高过父母,可惜袭人不是我的人了,否则服孝也得到场看戏,她是成了你的人后,才变得这么没样。
笑着脸,明着骂,指责王夫人跟她抢人。
之后自己找台阶下,叹息袭人不是“根生土长的奴才”——祖辈就是贾府下人,出生在贾府,另一个词是“家生的”。这种,在内是赖嬷嬷,在外是老砍头,都能得到分家产般的巨大利益。袭人是这代才买来的奴才,得的好处一点点,所以就不跟她计较了。
贾家是给好处给出了麻烦,老砍头奴大欺主,搞得贾珍无可奈何。贾母骂袭人,说出对下人不能管得太松的话。留下悬念,读者要看,有什么“紧”的手段,为之后宝钗、探春、李纨三女联手治家,做了铺垫。
宝玉看戏间歇出去了一趟,写他一路上多少丫鬟、嬷嬷陪着,等宝玉回来,贾母改听弹唱说书,指责说书失去现实依据,大户人家小姐由多层下人陪着,怎么突然身边只剩一个随身丫鬟,能去相会男士了?
读者刚看过宝玉出去一趟的随行下人设置,天然认可贾母这番话。这种写法很电影剧本,语言在小说里有力,足够说服读者,在电影里无力,单凭语言说服不了观众。让观众认可一个说法,要拍一段类似、不完整的视觉形象,观众看到三成,便接受了全套语言。
一定是类似、不完整的,由宝玉一个少爷出行的状况,类比出一位小姐身边的人员设置。如果直接拍小姐丫鬟,严丝合缝地符合贾母的语言描述,等于图解,观众会跳戏。二○○六年电影《达芬奇密码》便失误于此,词配画的解说,还在讲故事,而作为故事片崩溃了。
才子佳人——佳人不是长得漂亮,豪门之女方是佳人,门第、财富、功名都没有的男士,不好称呼是什么,称为才子。本质是底层男士勾引名门之女,佳人败德、名门蒙羞。
至民国,仍如此。一九三○年,武侠小说宗师还珠楼主跟银行家女儿私奔,先被警局抓捕,后遭法院以“拐带妇女”之名起诉。十六年后,银行家方与女儿恢复关系。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众口传唱,因为令银行家蒙羞,说着解气。
才子佳人的故事,满足了平民阶层诋毁富豪阶层的仇富心理,销量大,书商好盈利。现实里,发生的概率小,底层男士接触不上,就算接触上,以小姐所受教育,也会觉得跟这类男士无法沟通。比如,贾芸能接触低等级的丫鬟小红,没可能见到黛玉,即便万幸得见,黛玉一眼望去,觉得俗气,也不会理睬。
贾母说她年轻时,同辈的小姐们对才子佳人话本,看不下去——本来就不是给她们看的。《泰坦尼克号》《罗马假日》《郎心似铁》,是好莱坞的“才子佳人”,由全世界穷小子买单。
《泰坦尼克号》女主的父亲是能操纵画商的顶级收藏家,她从小大量看展览,能先知先觉,预判未成名的毕加索日后统领画坛,而男主身份设定为一个美术业余爱好者,街头画像的水平,这手俗活儿一露,她能看上他?
故事的前提是,假设女方是笼养的金丝雀,对底层一无所知,视为游乐园,所以被男主的底层活力吸引,画得再差也没关系。
但,如果她们了解呢?
公主发现男主是小报记者,判断他会出卖自己,立刻不辞而别,《罗马假日》不会发生;厂长女儿发现男主是个“妈宝男”,警觉此人人格不完整,从此疏远,《郎心似铁》不会发生;女主发现男主爱跟水手们赌博,推测他有一堆恶习,从此躲避,《泰坦尼克号》不会发生。
小姐不是富豪的玩物,她们本身是富豪,为守护资产,不能傻白甜,得了解社会。其家风,男孩有了社会实践,要分享给姐姐妹妹听,保持终生,姐妹嫁人后,也追去讲。她们带着孩子一起听,小孩们都喜欢舅舅,因为舅舅来了,会说新鲜事。这是最基本的信息源,东西方一样,片例有《罗丹的情人》。
晚清时,官宦人家普遍给女孩订报纸杂志、聘外文教师。十九世纪西方报纸上很大篇幅介绍中下层见闻,为满足女性读者群。雇佣有社会经验的成年妇女或婶子舅妈,给小姐们当导师,带她们旅游,观察社会,片例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鉴于男孩成才率低,豪门经验是,得靠女孩。老北京民间常有这样的话,“这家门里,老爷少爷都糊涂,幸好当家大奶奶是明白人”。或“这家爷们都好说话,别碰上他家小姑子,那可是个不吃亏的角色”。
她们十一二岁开始了解中下阶层,十五六岁已熟稔。她们长大要管理中下阶层,牧羊犬一定熟悉羊群。
五十五回,王熙凤流产,需要休养,李纨身为候补,出面当家。探春和宝钗做她的副手,先锋作用,事事冲在前。这是官宦人家的“小姑管家”习俗,小姐出嫁后要管理夫家,得先在娘家做足练习。
旧式婚姻,给儿子娶个媳妇,更是给家族请来位经理,后者的意义大于前者。
之前探春,写得不堪,巴结宝玉、学书法时虚张声势,是“心机、虚荣”的形象。此番正式写她,熟悉曹雪芹文风的读者,知道他会形象翻新,突破这两个词,写出一个前所未见的探春。
下人问主子决定,要提供规定和参考范例。当主子的不知道这点,被下人一问,自己琢磨着回答,等于下人考主子,能考出一串错。你说错,下人们遵照着做错,责任在你。
问该怎么办,之后静立不再言语的下人,憋着坏。探春明白这套路,告诉等吩咐的下人,你别问我,该你说的你还没说完。守住了第一道关,让下人们知道她懂行。
把观众讨厌的人,变得令观众喜欢,剧作技巧,二十秒可解决,就是让其受到侮辱、陷害、威胁。大众在生活里厌恶弱者,弱者很难得到帮助,但大众在看电影时热爱弱者,谁受伤害便爱谁。生存法则,人们要在生活里逞强,而内心深处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是弱者。
警匪片中,演罪犯的演员容易出彩,爆红几率高,演警察的获奖难。因为罪犯担惊受怕,遭大部队追捕,不管内心有多邪恶,明显的弱者外观,大众认同他。曹雪芹深通此道,当下人闭口不说时,读者就站在探春一方了,之前对她的不良印象瞬间瓦解,整场戏下来,同情了探春。
探春生母赵姨娘跑来生事,她的兄弟死了,探春按惯例发给二十两。袭人母亲死了,贾府发了四十两,赵姨娘说自己没脸了,身为贾政的姨娘,还没有丫鬟的待遇高。
贾府内外有别,外人给得多,内部人给得少,因为内部人平时得的好处多。当今学校也如此,外聘老师的课时费高过正式老师,因为正式老师有基本工资和福利。传统商号分内伙计和外伙计,内伙计是带来的家乡子弟,近乎终身制的长工,外伙计是雇佣的当地人,一年一签约或两年一签的短工,外伙计的月薪高于内伙计,但内伙计有年底分红。
赵姨娘的兄弟是府内下人,相当于内伙计,袭人相当外伙计,多得抚恤金是应该的。探春拿账目解释,公事上说清后,再续私情。夫人让我主事,是提拔我,您女儿第一天主事,您就过来闹,王夫人要觉得我不方便,会撤去我这职的。
说完,便落泪了,女儿向母亲讨饶。
探春于公于私都说到位了,一般母亲心疼女儿,便退去了。但赵姨娘不依不饶,讲出一番市侩道理,王夫人提拔你,你也该提拔我们。
李纨想快点把赵姨娘劝走,说你女儿想给你好处,也是偷摸给,不会挂嘴上。登时惹翻探春,埋怨李纨胡说,我完全没徇私的想法。
探春处在秉公办理的位置上,怎能说她会照顾亲戚?李纨作为候补当家人,还需历练。曹雪芹百忙之中,缝下一道李纨的发展线,此处幼稚了,读者要看她何时成熟。
探春越避嫌,赵姨娘越要徇私,说王夫人是大方人,你们中间办事的人苛刻,令王夫人想施恩都施不出来。不承认世上有公义,市侩眼里全是私情。
探春爆发,表示自己名义上是王夫人的女儿,自己的舅舅是王夫人的兄弟,当今的九省检点,您死去的兄弟不能算我舅舅,他自己也知道,比如他见了贾环,行的是主仆礼呀,不是舅舅和外甥的礼。
探春的这段丧尽天良的话,没惹起读者反感,不认血统,是为了保证秉公办理。阅读心理和生活心理不同——读书历史长,这是大众承认的。观影心理也如此,坐在电影院里,灯光一黑,人会秒变,变得同情弱者、支持公义。正在看电影的人是地球上最优秀的人。
探春显现出公义,读者对她之前巴结宝玉、学书法摆排场的不堪行为,改了观感,认为是庶出的孩子向嫡系的孩子找齐,自尊心使然,值得同情,不是“心机”和“虚荣”。
为巩固读者好感,曹雪芹又添一笔,平儿奉王熙凤之命,赶来说给赵姨娘兄弟的抚恤金可以破例多给,随探春的意。老领导给新领导个人开优惠,探春不认可:一不是怀胎二十四个月——不是生来异于常人,二不是战场上救过主子的命——没有特别功勋,没理由破例。
第二件,宁国府里的焦大做过,他死后,牌位要入主子家祠堂、棺材入主子家墓地,族谱上不填名,但等于上了族谱,享受血亲待遇。是主子报恩的惯例,在民俗里影响大,主子不这么做,会被批为薄凉。
一九八四年严寄洲导演的姐妹篇《陈赓蒙难》《陈赓脱险》,陈赓早年打仗,曾将蒋介石从死人堆里背出来,当时身份是蒋的警卫连连长,老百姓按照帝制时代的人际观念,认为是典型的忠仆救主。剧情有趣,蒋介石抓捕投入革命的陈赓后,受制于民间口碑,不能依法办理,为避免背上不报恩的骂名,而绞尽脑汁。陈赓也知自己受民间口碑保护,有恃无恐,看蒋介石笑话。抓捕者苦恼,被捕者轻松,关系颠倒,属于电影的故事。
探春对王熙凤不领情,反而驳斥她的做法坏规矩,平儿便明白了,探春要拿大人物开刀,以威慑下人们。宝玉房里的秋纹来办事,被平儿在屋外拦住,说探春今天要立威,你进去正赶上挨批,有什么事,过几天再来,今天一定办不成。秋纹机警,就回去了。
探春哭后正洗脸时,有婆子汇报事,遭平儿呵止,表示探春不是给你们办事的,是当家人,要尊重。到了饭点,有上菜的丫鬟,平儿却代劳,亲力亲为伺候三女用餐。她是王熙凤的副手,权倾荣国府的人物,如此做,是给下人们做表率,抬高三女地位。
平儿还给众婆子做思想工作,服从新领导,说了大堆厉害话。她回王熙凤屋后,王熙凤预判探春将拿自己开刀,表态甘当垫脚石,被探春踩。老领导帮新领导,最迅速的方式,是让新领导批判自己,立刻权威立住,风气一新。
苦肉计,得是双方高度信任,才能演的戏。
王熙凤当家久了,作风严厉,会有积怨。破除积怨的妙法,是退居二线,让其他人代理一段时间,新官上任,另一种风气了,底下人才会想起你的好。北洋政府时期,各路军阀酷爱用此招,动不动就登报辞职,谁都这么搞,频率太高,把戏露馅,搞得老百姓很烦。
一九九○年日本电影《天与地》,主角上杉谦信笃信佛教,因受不了杀生,心理崩溃而从战场上遁走。原著小说则是,他身为盟军主席,结盟的各地方军自私,总达不成协议,他指挥不动,于是逃职。不是灰心了,而是主动下的一步棋。果然,群龙无首后,各盟军写下克服私心、服从管理的誓言书,迎请他回来。
退一步海阔天空,努力调整,惹众人抗拒,撂挑子不干了,众人便自动调好。当主管跟画家一样,知道何时停手不画,方为画家。一张画上,不能处处精细,大部分不精细,才能显出精细处的好,达·芬奇领先同代,是悟到“模糊”二字。
不做事,而让事成,王熙凤也是如此韬略,三女代理一段时间,对她只有好处。还向平儿交心,品评府内一众少男少女,谁是经营人才。
宝玉是人才,现在不堪用——王熙凤总跟贾母一起,受贾母观念影响,不知宝玉用处,但被灌输得有大用;宝钗是人才,过于世故,客客气气,不出力——是王熙凤自己观察,世故人眼里尽是世故;所谓“君子豹变”,小豹子斑点乱七八糟,十分难看,但长大了会漂亮,黛玉胡思乱想、性格不稳,因为在剧变。没看出黛玉是人才——是王熙凤短板。
评探春、贾环时,观点出奇,突破了读者对王熙凤的旧有印象。评说别人,也是塑造自己,为电影剧本常用技法。从其见识,看出她是什么人。
评探春作为管理者,会比自己厉害,因为她有文化——读者惊诧,原来王熙凤明白自己短板。能看清探春,看不清黛玉,因黛玉比探春段位高。
官僚高层基本是举人、翰林出身,你没文化,跟他们言语不通,不会带你玩。五十六回,宝钗和探春商量将大观园草木池塘下放承包,两人掉书袋,边谈典故边做事。李纨因自己父亲错误理解“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注重女孩教育,她也读书,量不多,此时跟不上,说她俩不办正事,怎么做起了学问。
宝钗说学问和正事要一起办。
《鹿鼎记》中,大儒顾炎武、黄宗羲入了江湖组织,担任军师,便是宝钗、探春般,聊着学问作谋划,主角韦小宝听懵了,插不上嘴。韦小宝是王熙凤的处境,文化限制,隔离在高层之外。
金庸如此写,来自生活,年少耳闻目染,逢上军阀混战。民国延续明清风气,聊着学问做事,每当军阀内讧,报纸登的宣战书,都要谈上几段文史典故,解释几个欧美词汇,搞得像是你学问不佳,错解了华夏传统和西方文明,我作为一个正经读书的,实在看不下去,所以要灭了你,还学术一个清净。
利益之争要转换成文史典故,是华人的政治模式。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登峰造极,解决现实问题,要辩论两千年前战国时法家和儒家的优劣,所谓“评法批儒运动”。王熙凤推断探春日后比自己厉害,因探春可往高处走,进入这套系统。
评贾环,颠覆了读者已有观感,王熙凤一贯维护贾环,将他的恶行往“不懂事、毛躁”上解释,读者以为是王熙凤的“大姐姐”心态使然,对岁数小的人无条件宽容,以至于一叶障目,看不见贾环的坏心眼。
此处跟平儿交心,说贾环是“燎了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炕让他钻去吧”。北方烧炕、烧灶前,都要先捅一下,看看有没有窝在里面以内壁余温取暖的猫,如果没发现,填进木柴煤球,堵在里面就烧死了。
这种比喻,我小时候还能听到,老人们骂贪官恶吏仍这么说。不是形容贾环可怜,没温暖,不招人待见,是说他是坏人,会自取灭亡。读者惊诧,原来王熙凤知道他心眼坏,那还要维护他?
维护他,只是出于当家人的责任,抑制庶出、嫡系两房的矛盾,不出内乱。王熙凤多出一层心思,翻新读者旧识,她的形象升级。
传统小说叫“剥笋脱壳法”,人物性格不是一下交代完,要像削笋扒壳般,有一个逐层打开的过程。
五十六回,小姐们每月买脂粉,府内批下的钱多,却永远买不来好货,得重复购买,一半钱浪费。一叶知秋,贾家基层办事员出了问题。
唐朝便是这么亡的。贵族子弟到兵区服役,被基层办事员盘剥得受不了,要造反。大唐能灭突厥,灭不了小吏,朝廷撤回贵族子弟,将兵区承包给当地异族,以为皆大欢喜,实则脱手兵权,酿成安史之乱。
所谓“小吏灭唐朝”,电影史上,小吏们爱刺激有武器的人,还间接灭了督政府法国(《乱世冤家》)、纳粹德国(《大独裁者》)、英属美国(《革命》)、沙皇俄国(《战舰波将金号》)——探春痛下狠手,撤掉代买胭脂的人员编制,由小姐们自用自买,公款支出减少,反而能买到好货。
大观园只当游乐用,探春调查,花草树木、湖中水产都能卖钱,承包给大观园中做杂役的嬷嬷,最低估算,一年也有四百两收入。宝钗建议,嬷嬷承包园林,也揽下一项公务支出,还给未揽到承包的下人发年度补助金,剩下的归承包者个人,不用走“上缴入账、再分配”的财务流程。
按照府内制度,有盈利项目,总账房的人员便要介入,核对产值,可以刁难,钱经过总账房再分配下来,会严重缩水。负责一项公务支出和一点补助金,比被总账房克扣要少,嬷嬷们积极性高涨。
王熙凤形容宝钗“客客气气,不出力”,宝钗上任后,是真出力,每晚乘轿子巡视。与前提相反,方为讲故事。
贾府的下人骄纵,夜里聚众赌博,疏于职守,有安全隐患。宝钗给承包嬷嬷们开优惠,未摊上承包美差的嬷嬷们也有年度补助金,每个人都得益,交换条件是,不许夜间赌博。
嬷嬷们痛快答应。以行政手段大力整顿,也难改过来的恶习,为了获利,主动改好。
探春、宝钗的做法,我们这代人熟悉,高中、大学的经历。学校经费不足,向上申请,得到的是“给不了钱给批文”,批准学校拆围墙,开商铺、饭馆、理发馆,赢利自补。记忆里,是大学毕业三五年后,办学开始赚钱,学校补上了围墙。
“给不了钱给批文”是春秋时代的发明,齐国丞相管仲的藏富于民之道。第一步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给你的利益,其实是你自身的价值。第二步是“损上益下”——民间利润,避免被官僚阶层消耗,大部分不上缴,由民间自产自受。
管仲富民,长期轻税免税,却让齐国称霸了。
汉朝定管仲为道家,隋朝定为法家,在宋明是大儒们的批判对象;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评为儒家,清民之际的梁启超评为儒家经世致用的代表,方才符合了《论语》里孔子的原意,孔子以“仁”评价管仲。
仁,是儒家学术核心。管仲当然是儒家。
仁在实务上是富民,在哲学上是博爱。韩愈《原道》言,博爱为仁。对于常人,爱自己的邻居已很难。博爱,不但是爱人类,是爱一切。范围太广了吧,爱得过来吗?
孟子说不费劲,因为这就是人的本性。
韩愈认为孟子是孔子的唯一真传,元明清称为“亚圣”——孔子之后的圣人,不是“次一等”的意思,都是圣人了,哪儿还有等级?亚圣一词,在唐朝属于孔子亲传弟子颜回,孟子取代颜回,孕育过程达六百年,北宋时差点流产,当年的另一个选项是扬雄。
扬雄,西汉人,对标《论语》写了《法言》,金句满篇,令人觉得比孔子有口才;对标《易经》写了《太玄》,二进制升为三进制,令人觉得伏羲的数学没他好;对标《离骚》,写了《反离骚》,十分豁达,令人觉得屈原不必投江。
司马光这个人,《资治通鉴》之外的主要著作,是注解扬雄。扬雄强过孟子——司马光是推广人。没办成,原因多重,其中之一,是人性上跌了跟头。
犹如天气阴晴不定,人性善恶不定——是扬雄的观点。孟子痛骂世人,但认为人性完美无瑕,只是感染了不良习气,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劣迹,最快的改变方法,是恢复人性。
孟子不孤独,西方垮掉一代、嬉皮士运动、摇滚,也是此思路,年轻人愤怒社会弊端,找不到方法改变,于是先恢复人性。荣格、凯鲁亚克、列侬一致认为,被遮蔽的人性是万善之源,力大无穷,改变现状,得靠它。
马一浮的书院,叫复性书院,取于此意。人类的未来光明,因为人性光明。明天会更好,因为本来就好。人性不但不是改造社会的拖累,还是制胜法宝——此为儒家正统。
扬雄才高八斗,一点偏差,痛失亚圣。
北宋吃了亏,胜利在八百年后,二十世纪苏俄崛起,孟子被批腐朽,评扬雄为早期唯物主义者,在革命的谱系里。司马光要知道,该多高兴。
曹雪芹,显然是复性论者。由宝钗、探春交代完富民策略后,不是继续写实施情况,而是横插一杠,由宝玉写上了博爱。写作思路是“解释完仁的实务层面,再解释其哲学层面”,没顺着事件走。
南京甄家来了四位女下人,主子一样贵重服饰,贾母招待她们坐配脚踏的椅子。椅子跟门槛一样,是身份象征,以坐垫、椅披、脚踏的材质款式表示等级。下人不坐完整配套的椅子,给她们四人补上脚踏,下人享受主子礼遇。
违反常情,显出甄家的高地位。剧作的细节描写,不是描写形色,是写出格——这个人不该用这个东西,看着奇怪,暴露性格和隐情。
四人带来信息,甄家也有个男孩,跟宝玉的名字、相貌、个性完全一致。现实的构成,首先是个体感,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独一份,突然有了第二个,现实感登时崩溃。犹如电影《盗梦空间》,多了一个不该出现的人,主人公警觉到自己处于梦境。
生活中,人们能接受的复制现象,最多是共鸣,两个形体频率相同的乐器,都在一个屋子里,近距离摆着,拨响了一个,另一个也会响——还在时间、空间、力量的范围里。认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火星,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二十一世纪,还能共鸣,便是武则天时代的华严哲学。
朱元育说,我条件有限,做不出实验向你证明,幸好天地间有证据,你自己去看:地上的兔子全是雌性,唯一的雄兔子在月亮上,但一代代小兔子照样生出来,这便是共鸣——生物学不发达,造成的错误举例。
唐朝做的实验是,用十面镜子围住一尊塑像,塑像变得重重无尽。撤下塑像,换上武则天本人。目睹亿万个自己,武则天说:“明白了。这是真相。”
李小龙在一九七三年电影《龙争虎斗》中,追敌陷入镜子阵,出现了几十个李小龙。从剧组纪录片可知,创意是李小龙提出,以他哲学系本科生资历,该告诉观众真相。
但好莱坞电影要杀坏蛋。配上一段画外音“找到自己”,这是美国嬉皮士运动的口号,西方人听熟了,没有理解障碍。李小龙敲碎镜子,恢复成一个人,杀了坏蛋。全片的结束镜头,是李小龙沮丧地叹了口气,似乎在说:“那句话,拉低了我。”
为阐述哲理,李小龙结束单一肉体,化身亿万,在世界各地的银幕上同时出现——我这代人小学时从杂志上看到他剧照,初中看到他的武术书,高中看到他两部录像,补齐他四部半电影,得到大学毕业后的DVD时代。
跨度太长,容易想多。
镜子阵是十九、二十世纪,西方游乐园的基本配置,卓别林早期短片《大马戏团》,便是流浪汉用镜子阵躲警察。镜子对西方人,就是个玩意儿,华人不敢玩,曹雪芹写民间忌讳孩子接触镜子,说照多了能照死。
做镜子实验时,武则天六十余岁,称帝不易,还会待在洛阳。小孩没负担,得知了真相,便不在人间玩了。
宝玉床前有一面镜子,被认为是他发疯癫的原因。北方至今还如此,见到新婚夫妇模仿西方,在床头床顶安镜子,一定强硬让拆了。新郎是理科生、懂时尚,严词拒绝,老人们说这是女方出轨的风水,新郎也就屈服了。
一九九一年电影《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是《红楼梦》甄、贾宝玉的情况,波兰和法国有两个女子,同名、同脸、同个性、同才华、同疾病。两人一次擦肩而过,一个拍下另一个的照片,为避免暴露真相,地球抹去证据,让其中一个死去。
宝玉做梦,南京有一个和大观园一样的园林,里面有鸳鸯、晴雯一样的丫鬟,一样的自己,而那个自己在睡觉,梦到北京有个一样的园林、丫鬟和正睡觉的自己。
这“变哲学为情节”的典范,就是仁。
为何要博爱?地球善于伪装,其实地球上有重重无尽的你。你害谁,受伤者都是你,你得爱一切,免得被伪装蒙蔽而害自己。
孔子不爱比喻、举例、推理,有事直说,学生不懂,就不说了,让其斋戒静坐,等一等,就懂了。儒家学习,是想一会儿静一会儿,书房里要设置静坐室。
朱元育讲自己为《参同契》做注,有时明白意思,想不出表达的文字,有时对书迷茫,不知什么意思。他的办法是,此时别想了,静坐或睡觉,鬼神会送词送思路。哪里是鬼神,是自己的灵感。作家写小说、导演做剧本,均有此体验,写不下去,就睡觉吧,一觉醒来,一堆主意。
西方和印度文化爱用比喻、举例、推理,容易理解。学了一门印度文化后,最终发现那就是当年看不懂的孔子的一句话,于是回归儒家,历史上的说法叫“由释返儒”,王阳明、王夫之如此。梁漱溟、马一浮是印度和西方都学过,曾经的现代学者,最终以儒家为归宿。
比喻容易产生歧义,你理解的其实是那个比喻,不是问题本身。或者出现朱元育举例兔子的情况,例子错了,听者会觉得道理也讲错了。推理不精确,成为诡辩的概率高。
绕了一大圈,发现“直说,听不懂就静坐”的方法,可能更适合华人。文人修养的琴棋书画,其中下棋和读书一个状态,想一会儿静一会儿,棋局窘困时,禁止自己再想,静坐等灵感。传到日本,在“二战”前叫坐功,含义明确。
“二战”后,用的词是长考。下围棋的方式变了,对标国际象棋的比赛制度,你等灵感,对手干耗着,显得不尊重人。叫长考,好听些。假装在思考,灵感到来后,赢了棋对记者讲,期间思考了两百手变化。不好意思吹牛,会说:“我好蠢呀,那里不值得思考。”
总说这话的棋手,退役后承认当年想不出两百手变化,自己陷入一种莫名的精神状态,欲罢不能——就是静坐。
吴清源比赛时很少静坐,在平日训练时,号召“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时间上接近一半对一半。连续几日的赛事上,对手失眠,吴清源能睡着,向对手推荐静坐。其他棋手听闻,评价:“白天吴清源优势,当然睡得着。”
“二战”后的棋手,大部分不相信静坐,以为长考的对手真在思考。被赢了后,也采用这招,头脑的特点是自己障碍自己,越想越坏,结果出现一个著名词汇“长考出臭棋”。
孔子对头脑不信任,“三思而后行”的典故,不是鼓励人多思考,反而是告诫别多想。《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代表多。季文子行动前会反复思考,孔子听闻后,评价:“想想就行了。”不想,是不谨慎,想多了,会坏事。
当过导演后,太同意孔子这句话。剧本研讨会开多了,大概率是烂剧本。但怎么可能不开?
一旦确定资金,接踵而来的业内老辈、后起奇才、自称从来不看华语电影却偏偏对你的剧本有看法的人、掌握国产票房赚七十亿以上秘诀的外国人、目睹过上百人死亡而对艺术产生深刻理解的保健医、纯真得可以作为最公平评判标准的儿童、不知是谁带来的女友——都要改剧本。
大改特改后,老板终于放心,导演还不放心,召集编剧:“不管别人怎么说,咱们扪心自问,能不能过得去自己这关?”穷尽可能,终于攒烂,踏实了。
前文提到静坐等灵感,是下围棋、读书学习共同的方法。读者会好奇,于是略作介绍。
静坐的姿势,颈、胸、腰、腿各有标准,描述起来繁复,做起来简单。去请教,老先生见不着,住家的弟子、侄子会说,你伸个懒腰后的姿态,就是了,此时的你又端正又松弛,哪哪都是合适的。
你问,所谓静坐得静呀,怎么静?
他们会说,坐好了,便静下来,你伸懒腰时,大脑就停转了,还要怎么静?
你问,怎么保持这个静?他们会说,静的特点是能持久,静了就静下去了。
你还是心有不甘:“老先生是大儒呀,你们一个伸懒腰就把我打发了?”
“噢,要看字是吧。有的看。”
孔子谈静坐的原话,记录在《庄子》中。庄子是道家代表,方以智认为“庄子为尧孔真孤”——庄子说的才是儒家真东西。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的文豪、哲人、西方科技传播者,也有考证说他写的《红楼梦》。
起码是跟他相同素质的人吧,京城一些前清官宦世家口传是方以智好友冒辟疆。冒辟疆故居现今开发成旅游点,十一放大假,这些人家的后代一日三游,到了便说是看曹雪芹来了,吓坏导游。让他们提供线索,毫无线索,只是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说的。
《庄子·人间世》第一个事件,卫国国君骄奢残暴,百姓受苦,颜回要用跟孔子学的,去劝谏他。孔子不让去,说你会被杀的。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么不顶用吗?
颜回也震惊,问怎样才能去,孔子教他静坐,说到了卫国,逢当危急,就进入这种静的状态,你起码可以保住命。又教了人事应对技巧,最后说能静,就用不着这些俗手了,古人以内心之静,可以颠倒寒暑——言外之意,何况是降服卫君这种小屁孩?你得练这个呀。
《庄子》中,这次谈话后,颜回才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突飞猛进,乐得孔子开玩笑,说以后我跟你学。教静坐的词,北宋至民国以来的注释和白话翻译,爱套用印度文化。以下不掺印度,试着翻译:
我脑子很乱,静不下来。怎么静呀?
告诉你啊——
——您倒是说呀。
你在听我说时,不就静下来了吗?
啊,真是。
我们听一个微细声音,呼吸也轻了,脑子里也没事了。利用这个技巧,假装听什么,就静下来了。思维专一后,思维会被超越,不需要操作,自动发生的。之前被思维遮蔽的你,能穿越一切表面现象,通行无阻,就像是气,气是无处不在的,所有的气都融在一起,你可以与万物相融。
颜回感慨:“那个叫颜回的人消失了。”
孔子管静坐叫心斋。还有个词叫心魔。
五十六回,甄宝玉十三岁,两人一致,贾宝玉应也十三岁。但贾宝玉的脑子,常处于四岁前状态,五十七回,黛玉午睡,宝玉来了,见丫鬟紫鹃穿薄衣坐在风口里,便摸了一把,说这样会生病。
想确定一下,她衣服是否像看起来那么薄。惹翻紫鹃,怒斥宝玉还像儿童,看不到大家都大了吗,动手动脚不雅。还说黛玉多次吩咐,不许丫鬟们跟宝玉说笑,难道你看不出吗,黛玉近来总躲着你。
之前回目,黛玉做的人生规划是跟宝钗亲近,与宝玉疏远,避免情不自禁,发生堂兄妹孽恋——《教父3》也是堂兄妹,剧作崩塌,男女心理像正常恋爱。今年导演科波拉来华办讲座,说他看《红楼梦》已到七十回。为何提《红楼梦》?
读名著是人生必要修养、向华人表示友好——都可以解释,一厢情愿的希望,大师秉性,令他一次失败后,持续三十年求索,怎么写堂兄妹孽恋?终于得遇曹雪芹,找到答案——电影人看电影人,总爱把对方往苦里想。
后来了解,《教父3》有十一二个预备剧本(版权公司注册的)。拍成的这个,架空孽恋,正常恋爱,为适应各地道德底线,全球发行。原来不是不会写,是不让拍。
哇!原来没有求知之苦,真为科波拉高兴——还是苦,另一种。唉。
黑泽明也一样,留下一个完整剧本,十一二个故事梗概。外国导演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不像我们,《红楼梦》随便发行。该聘请科波拉来,以网大方式,一年便能拍出十一部《教父3》,收视率好的话,就再拍十一部。
黑泽明晚年要定居横店,还会留遗稿?早拍出来了,只会为创意枯竭而苦恼。
宝玉本因被疏远而难受,紫鹃又说黛玉要回苏州了,宝玉犯了心魔,身体麻痹。众人以为要死,医生说是痰症,容易治。古时将精神疾病称为痰症,指内分泌失调。民间误会,以为痰是嗓子吐的痰,吐出来就好。《儒林外史》范进发疯,邻居们要给他喂屎尿,恶心他呕吐。
《红楼梦》第三回,焦大以老辈功臣自居,被委派送小孩回家的低等下人活儿,心理不平衡,借酒撒疯骂人,骂撒了欢,说贾府里翁媳乱伦、叔嫂乱伦——老北京虽是城市,还有蛮重的农村习气,现今农村还这样,老一辈平日拿乱伦开玩笑,婚礼上为热闹,故意说公公贪图儿媳美色,新娘要调戏新郎刚成年的弟弟,给大家逗乐,男孩害羞是笑点。
王熙凤让人喂焦大马粪,反而是保护他,次日骂乱伦的话传开,一听喂了马粪,口碑就是一时疯了。他不用为说过的话负责,贾府也不用惩罚他。粪也不是吃一堆,堵嘴上,引发呕吐,就完了。
将疯癫人写成逻辑全无,是俗手。曹雪芹写成逻辑更强,缜密思考,但思路不对,显出疯癫。宝玉发疯前得知,黛玉回苏州,紫鹃要陪去,发疯后根据这信息,推理紫鹃不走,黛玉也不走。
黛玉回苏州将是大排场,叔叔派人接,贾府派人送,几十人队伍,上百箱子,两三艘船。少一个丫鬟,能拦住启程?
但宝玉认为自己抓住了关键,将紫鹃扣在自己住所,不让回黛玉处。黛玉房里没了领班丫鬟,贾母调自己的得力丫鬟去黛玉处顶事。观众看出真相,角色浑然不觉,是电影剧作设施悬念的一法。
宝玉疯癫,是对黛玉的男女情愫。闹得明显,读者担心露馅,不料大人们一个明眼人没有,一致认为是两孩子一起长大,受不了别离,赞许其深厚的发小情谊,纷纷想起自己这辈子交的老朋友,几乎伤感落泪。
宝玉爱情,成了集体盲点!这悬念设的,曹雪芹比希区柯克还会使坏。
黛玉是明白人,再牵挂宝玉安危,也不去看望,顾忌宝玉疯癫下说出什么情话,没法收场。宝玉的情话抒发给紫鹃:“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趸话——长期有效的话。趸,是库存多,有保障。这句,原是战场上的话,简化便是“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二○一二年《大武当——天地密码》,杀出重围前,赵文卓对杨幂便这么说。帝制时代的军队,靠长官的个人私情维系,总这么说,遗风于香港武打片、黑帮片,用得多。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大陆电影,哥们义气被共同理想取代,说的是“你要活下来,帮我交党费”。
银幕上消失了,剧组还在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城导演,笼络人心,会说“要活一起活”。外省来的演职人员听不懂“趸话”这词,“要死一起死”的后半句也有点吓人,改良为“把心踏踏实实放腔子里吧,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
北京人表达友谊和爱情,也是喊打喊杀的话,外省人得多有智慧,才能信任一个北京人。黛玉听到宝玉发疯是紫鹃拿话逗的,跟紫鹃说的话是:“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我小时候淘气,被幼儿园老师训斥:“你趁早拿绳子勒死我吧,省得我自己上吊。”
如此可怕的话,吓不了小孩,谁也不会当真,紫鹃还是黛玉好友。她为黛玉谋划,趁着贾母健在,还能做主,赶紧把你和宝玉的婚事定下。
清朝初期,为解决战乱造成的人口严重不足,鼓励满汉通婚,对堂亲结婚开绿灯,朝廷宣布不是乱伦,做不做,民间自行决定。均实施不利,响应的少。
没有法律负担,还有心理负担。黛玉的反应是骂紫鹃“嘴里嚼蛆”“疯了”,后说“我不敢要你了”,威胁要开除她。
黛玉对宝玉毫无爱心,坚定如铁——把事写绝了,也是设置悬念的一法。
曹雪芹立刻写薛姨妈侄子薛蝌和邢夫人侄女邢岫烟订了婚。他人婚事轻易发生,读者会联想黛玉的可能。传统小说技巧叫“水穷云起”法,来自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无水可看,就看云吧,作者写死了一事,又用别的事挑逗读者:那个写死的事,不见得死,读下去,会吓你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