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赟 吕有伟 汪倩雯 吕长生
(浙江开放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根据《2021中国学分银行建设进展调查报告》对全国34家学分银行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呈稳步推进态势,各家学分银行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但在具体推进进程中也存在着诸如主体需求不够、应用实践有限、数据标准缺乏、技术支撑不足、生态系统封闭等困境[1],尤其是学分银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仅限于小范围的礼品兑换[2]。学分银行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激励举措去鼓励学习者学习、推动更高质量的终身学习行为的发生,甚至将终身学习所得与个人生活和发展联系起来等问题亟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在中国知网以“学分银行”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检索发现,目前我国有关学分银行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2340篇。但其中对于激励机制建设的研究偏少,以“学分银行”+“激励”为关键词予以主题检索发现仅34篇期刊论文,经阅读梳理发现其中直接相关或者研究论述较为充分的成果并不多。总体而言,目前学分银行激励机制研究在理论指导上缺少国内外激励理论的支撑,在研究内容上缺少建设方案、模型规则、场景构建等方面的设计,在研究方法上缺少对激励运行机制文献研究、现状调研、案例研究等角度的分析。
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激励教育有关原理,设计基于积分的激励机制和具体实践路径,分析探讨我国学分银行激励机制建设与发展进路问题,在理论层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学分银行的内涵和概念界定,实践层面可以进一步探索创新学分银行多类场景应用,进而激发广大社会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内驱力,为我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未来发展提供可行方案。
20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不同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探究了激励的内涵本质及功能形态,根据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和学科理论的差异性,主流观点为“二分法”,也称为“同步激励论”或“S理论”,即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随着人本主义理念的不断发展,俞文钊在之前研究基础上增加了与之相并列的“感情激励”,也即“三分法说”[3]。杨芷英提出“四分法说”,按照激励的运行过程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将对教育对象行为之前、过程中、行为之后、贯穿始终所采取的激励,分为目标激励、强化激励、奖励激励、信任激励[4]。
有研究记载,在国内较早提出“激励教育”的是1994年天津红桥教育局发布的《激励教育的指导纲要(草案)》。纲要中指出,激励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纲要中对激励教育的实质、理论依据、目标、要素、原则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5]。20年间已有不少研究者对“激励教育”的定义进行了多角度探讨,主流的观点有:认为激励教育是一种方法(即“方法说”),比如祖嘉合教授就提出“激励教育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提高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行为效率目的的方法”[6]。还有观点认为激励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即“系统说”),比如潘永兴提出“不能仅仅从方法与手段的层面讨论激励教育,而应将其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场域之中,将激励教育视为一个从形而上的教育理念到形而下的教育手段的一以贯之的整体”[7]。
同时,有部分研究者也对我国学分银行激励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陈海强认为学习积分制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实名注册的终身学习者的各种形式的学习予以量化认定的一种管理制度[8]。曾祥跃认为教育积分是用来表征社会成员终身教育贡献度的量化尺度,是提供教育服务和参与消费教育服务的“可交换货币”,具有参与的全民性、服务的终身性和价值取向的公益性[9]。彭静思认为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高学习者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直接且有效的办法[10]。朱龙博认为终身学习激励机制是一种制度化的调动学习主体终身学习积极性的工作系统[11]。
结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全国各类学分银行官网搜索及相关负责人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各类学分银行对学习激励或者积分激励机制开展的实践探索极少,具有规模小、试点性、阶段性等特点。比如全国首家市民学分银行——浙江省慈溪市市民学分银行于2009年正式成立,具有学习信息储存、学分认证管理、学分流通消费、学习信用管理等功能[12]。其中学分消费可以分为以学分换取证书的消费和以积分形式的非证书消费2种类型,以积分形式消费主要体现在学习奖励、购物优惠等(包括发放奖学金、活动奖励、购物折扣)方面。成都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2019年为了全面推动市民终身学习、推进成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成都社区大学、武侯社区学院、金牛社区教育学院等6个市民学习点开展市民学习积分兑换试点工作[13]。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于2021年上线了支付宝小程序“申学码”,针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设置终身学习积分制度,构建学习激励体系,形成促使全民持续终身学习的生态,并在闵行区14个街镇社区学校和老年大学进行激励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14]。2021年湖北开放大学升级完善“荆楚学习广场”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者在荆楚学习广场打卡获取积分,该积分即可存储到学分银行[15]。
为深入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指示,浙江省制定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定位学分银行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指出要“健全学分银行制度,实现终身教育丰富便捷,满足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学习的需要”[16]。随着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自2021年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移动端应用在浙江政务网APP(浙里办)正式上线以来,“学分银行”应用已实现浙里办APP、支付宝、微信、教育魔方等移动端全渠道覆盖,构建了“业务办理”“学习地图”“学习资源”“积分广场”四大板块。以全省积分标准体系和丰富积分应用场景为抓手建立的“学习积分广场”囊括生活、研旅、图书、培训四大类应用场景,已建设省级专区、家庭专区、长三角专区、地方专区共57个,上架各类可兑换产品430余种,完成订单8000余单,兑换积分63万余分。此外,依托浙江省老年教育联盟,为老年学习者建立学习账户,研制老年教育学习成果的积分标准;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场景的学习成果应用活动,深化学习成果在兴趣拓展、文化消费、社区生活等多场景下的协同创新(表1)。
表1 全国各地学分银行激励机制实施情况
经对上述实际开展积分业务的学分银行进行深入调研,积分激励机制的运行因政策、资金、技术、运营等因素受到较大的限制,面临着较大的现实挑战。
1.学习成果覆盖不全面
学习积分来源于个人的学习成果,目前各地学分银行系统用户信息和学习成果数据信息主要依靠不同身份的管理人员或者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存入信息系统,难免会存在数据漏传甚至错误的情况,学习数据精确溯源难以实现,大部分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未实现实名认证。各地学分银行存入的学习成果数据各有侧重但并不全面,海量学习成果来源分散,数据壁垒效应广泛存在,数据接口标准普遍缺乏,极少学分银行能与政府职能部门(教育、人社、公安等)系统及第三方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在实现身份信息实名制的基础上汇聚个人终身学习成果,构建完整的可信终身学习档案库。
2.积分规则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学分银行的学习积分以学习时间的长短为基准予以确定,或者设定一定比例的调节系数,但考虑到积分规则的兼容性和扩展性,规则的设计并不能全面覆盖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多种类型的学习成果,还未兼顾学习成果的层次、质量、学时、应用情况以及学习方式,各类型学习成果赋予的积分值参考系数较为简单。同时积分的产生需要积分兑换来消耗,意味着成本投入,但目前尚未有积分规则考虑到积分产生量、积分消耗量等维度指标,使系统内的积分成本和消耗维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长期运行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3.激励应用场景不丰富
从目前的积分兑换实践工作来看,一般为学分银行管理部门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激励手段较单一,社会机构参与程度低,运行范围仅限特定区域内,应用场景较少。个人通过一定的学习方式获得积分后可选择兑换某一物质产品,但吸引程度较低,用户体验较差。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掌握用户需求,深度剖析用户画像,分析用户性别、年龄分布、地域分布、消费特性等特征。同时产品的种类不齐全,没有突出特色,种类和数量未按积分分布和运营策略来确定。数据是指导业务的根本,目前实践缺少对系统运行相关数据(如平台的每日PV/UV、兑换产品、订单数目、消耗积分、页面浏览时长等)的客观分析,缺乏激励应用场景不断优化整合的能力。
积分,广泛存在于商业领域,是商家为提升用户黏性、激发用户活跃度而推出的一项客户回馈服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各类商家必备的营销工具之一,市场上已存在成熟的运作模式。目前国内较为主流的几个积分系统主要有信用卡积分(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电商积分(阿里、京东等)、运营商积分(电信、移动、联通等)、航空积分(中国国航、南方航空等)。
以积分的形式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予以计量、核算,是与学分类似的另外一种学习成果管理形式。积分获取的数据来源与学分相似,但积分的覆盖范围更广,既可以是国民教育系列中的正规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这类学习成果具有非课程化、活动化等特点,规则设计也更灵活,尤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习行为更丰富,数据来源也更多样,可以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出更多样化的设计和规则安排。在某种意义上,学习积分相当于虚拟货币,目的在于激发民众参与终身学习的热情,鼓励引导用户的学习行为,具有及时激励性、量化性、导向性等特点。学分银行积分模式架构图见图1。
图1 学分银行积分激励机制架构图
以个体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为目标,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运用适当的激励方法,搭建共享的激励平台,创建多样的激励场景,可充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研究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学分银行积分激励机制的现实挑战,围绕积分数据的生命周期,聚焦于数据的入口即积分规则标准、数据的出口即学习激励机制,以及数据的流转即平台技术支撑三大基本模块,设计构建积分规则动态模型、激励机制实施场景和开放可信数字平台三个方面的内容。
1.积分规则动态模型
与学分相比,学习积分规则计算、设计方式有更灵活的空间,应用场景也更为广泛,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出更多样性、广覆盖的设计,在设计时考虑四大维度,一是从业务数据属性上归类,以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平台为例,系统实际开展的业务分为学历教育(校内课程等)、职业培训(职业证书等)、其他非学历教育(浙江省成人学校社会培训等)、在线开放课程(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等)、成人教育(浙江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承办的成人教育等)、学历提升(浙江省社会人员学历提升专项行动)等6类。二是从学习方式类型上来区分,分为线上学习活动、线下学习活动、任务性学习活动(学分银行平台提供的各类专项任务)3类。三是权重参数,从信息完善情况、成果层次、学时情况、成果应用、成果质量等5个权重系数上进行调节。四是运营指标,考虑到积分的消耗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本研究设计了积分产生量、积分分布、积分消耗量、积分消耗率、活跃用户数、发展阶段等6个数据指标,使系统内的学习积分总量和区间分布维持在合理健康的水平。以上四个方面维度统筹规划、分类考量、纵横交错、覆盖全面,形成了学分银行积分大数据动态计算模型,见下页图2。
图2 积分大数据动态计算模型
2.激励机制实施场景
基于积分规则产生的学习积分需要有合适的激励机制去刺激学习者消耗积分,提升学分银行活跃度和留存率,形成不断循环的良性生态系统。可实施的载体是建立“积分广场”,构建生活、研旅、图书、培训等应用场景,并创新通用积分、区域积分、家庭积分、专属积分等概念,使得激励行为多样灵活,符合各类场景需求。通用积分为全平台全行业通兑的积分,任何平台、任何地区、任何品牌都可通过该积分进行兑换,涉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区域积分适用于根据地域特色开设的地方专区,可服务乡村振兴和未来社区建设;家庭积分为家庭成员学习积分的相互累加,适用于需要家庭共同参与的场景,可建立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专属积分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机构或者对接平台定制的个性化积分专属活动,适用于出于运营目的而面向特定人群的专属场景。
学习者凭借学习积分进行消耗兑换,场景产品的选择需考虑正向性、差异性、综合性。第一是正向激励,以鼓励、引导、肯定积极的学习行为为主,以学促学,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基本价值导向。考虑到个人以学习促进发展的重要关系,学习积分的激励应该在学习、发展、再学习、再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闭环。第二是差别化激励。学习者群体庞大,学习需求、学习者特征与条件都千差万别,需要结合学习者背景特征描绘个人学习画像,开展差异化的激励措施。对于职场人士,应重点考虑专业提升、视野拓展、能力升级、拓展社会网络、提供生活服务等激励内容;对于老年学员,应多考虑健康服务、社会认可、社会交往机会等方面的激励措施。第三是综合激励。激励作为管理和心理学中的常见行为,可以有多种分类,比如物质激励、情感激励与精神激励。又如,依靠人或者物的外部激励,与主要依靠内部自我肯定和认同的内部激励。又或是偏重于内容的激励,与注重体验性的对过程的激励,等等。综合采取各类激励措施,既可以提高激励过程本身的变化性、趣味性,也可以增强各类激励措施之间的协同效应。
3.开放可信数字平台
(1)学分银行开放平台。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各类平台都拥有了海量的数据,去中心化、生态化趋势日趋明显,开放平台已成为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开放平台能够有效扩展数字资源使用范围,通过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编程接口,基于平台服务进行二次开发和平台扩展,从而可以达到多赢的目的[17]。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通过整合各类教育数据,把各教育类型、教育行为、教育数据全流程融通、联通、畅通,建立起学分银行与多源异构平台之间信息互通且数据统一汇聚与管理的学分银行开放平台,为学习者的学习积分提供广泛的数据来源。
学分银行开放平台首先应实现与政务服务网的实名认证服务,为第三方平台开发者提供一套统一、开放、标准、高效的对接流程和数据接口标准(《学分银行开放平台接口标准》)。提供用户手册、技术文档、接口说明、新手指南、开发语言示例等服务。在通用适配方面,开放平台采用REST风格和JSON格式包装接口的方案。在安全控制方面,通过用户申请和接口申请分级分类权限控制机制,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和资源访问控制,保证平台数据安全。
(2)区块链存证服务。学分银行在学习积分产生、流转、消耗等环节中,需要随时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以防被篡改。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不同地点、不同机构学习成果的采集、固证、可追溯,可降低多方信任的成本。基于国内自主研发的国产、安全、可控的区块链底层支撑平台——Hyperchain[18]通过高效共识、失效恢复、硬件加速、分区隔离、智能合约安全验证、同态加密、环签名、零知识证明、可抗量子计算加密、数据归档与恢复、联盟链治理、合约生命周期管理等方法和手段攻克了限制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障碍。该平台主要特点有:(1)提出面向企业级应用的极速可靠分布式共识机制,基于GPU和FPGA加速实现交易的快速签名和验签,通过分区策略和规则实现节点协同过程优化,将数据动态恢复和节点热备切换融入共识过程实现鲁棒性拜占庭容错[19]。(2)建立混合式多层级区块链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通过同态加密、环签名和零知识证明实现交易和合约的隐私保护,基于形式化方法实现智能合约的漏洞检测,引入格密码技术实现抗量子计算,建立联盟自治和分级权限管理机制。(3)研发支持信息交互与存储扩展的可视区块数据管理技术,基于消息监听实现区块链状态变迁的实时捕捉与订阅,通过数据归档与恢复技术实现区块链存储扩展,支持合约数据的动态导出,实现区块链数据的可视化管理。以上特性为学分银行学习积分规则动态模型计算、学习积分激励兑换等积分流转环节提供了高性能高安全的技术支撑[20]。
促进全民参与终身学习,政府部门应发挥引领作用,在政策制度层面保障终身教育的供给,明确学分银行在终身教育中的“立交桥”或者“核心枢纽”角色,促进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初,我国上海、宁波等地就开展了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探索,先后出台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但国家层面以及其他各地的终身教育立法推进过程缓慢,社会成员参与终身学习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以浙江为例,浙江省在众多文件中(如《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关于高质量营造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关于高质量推进老有所学的实施意见》)对“学分银行”进行了规定,但是总体上以政策引导、倡导、号召为主,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与指导意见,具体到学分银行建设的阶段性政策目标、量化任务、完成时间、建设方案、配套措施等,当前政策都未有涉及,缺乏组织建设型、能力建设型、激励建设型等政策工具,政策文本尚未能转化为具体实施行动[21]。因此为更好地建设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学分银行甚至是终身教育领域做到“先行先试、作出示范”,政策法规的制定势在必行。
积分激励机制的运行需要持续的经费保障,保证稳定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运营团队规划运营策略、设计运营手段、完善运营模式。未来可从四方面保障学分银行及其积分激励机制的运作。一是政府部门教育事业经费,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分银行事业,保障学分银行的长期稳定运营。二是机构公益捐赠,加大宣传学分银行意义,鼓励企事业单位乃至个人捐赠,建立健全社会捐赠机制,规范资金使用流程,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三是探索建立积分广场合理的盈利模式,创新积分运营手段,提升协同发展效能,发掘潜在用户流量。四是充分发挥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力量,完善积分广场地方专区建设,根据地方特色不断创新学习积分使用场景。
目前开放大学仍然是大部分地方学分银行建设的建设主体,积分激励机制的运行如果仅限于一个学校的能力和财力,并不能全面把握整体的发展方向,难以维持长远健康发展。因此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全民终身学习激励体系中,如文旅部门(场馆演出、景点门票)、民政部门(居家养老、社会福利)、公安部门(积分落户、社区矫正)、人社部门(人才招聘、职称评定)、各类企业(电商购物、餐饮外卖)等。同时,学分银行在各省域各地运行激励机制面临的情况也更复杂,因此省域学分银行还需与各地市紧密合作支持个性特色发展,促进全社会各层级各区域共建共享终身学习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