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为师

2023-12-01 17:14刘蒙陈姝
军嫂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红河谷军事学院刘伯承

刘蒙 陈姝

刘蒙3岁时与父亲刘伯承合影。

尽管父亲刘伯承逝世已经30多年,但我从未觉得他离开了。他的骨灰撒在了他出生和战斗过的地方:依山傍水的山城重庆、巍峨险峻的太行山、浴血奋战的淮海大地……

父亲曾说过:“我死后,如果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12个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时隔多年,当我再读这段话时,仍能感受到父亲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对共产主义的一片忠贞之情。

父亲1892年12月出生在重庆开州一个贫苦家庭。他幼年丧父,主动承担起家庭重担,以干农活和担煤为生。1911年,父亲参加了辛亥革命,正式投身革命队伍。1916年3月,在攻克丰都县城时,他的右眼不幸中弹,失去了明亮的右眼。

回首父亲的革命生涯,他身上11处负伤,9处是重伤,是真正被子弹打了一身的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筹建南京军事学院时,父亲提出“三化”即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建校方针,主张“治军必先治校”,培养干部。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父亲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父亲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做事特别认真的人,不管春夏秋冬,他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很少看电影,几乎把休息时间都用在学习工作上。在南京军事学院工作期间,父亲每天早上5点起床,大声朗读俄文。早饭后,就开始紧张的工作。晚间,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房里度过,工作非常认真。他写的教案总是一改再改,先用铅笔,再用红笔,最后用毛笔改,直到滿意为止。

有一次,父亲工作太认真,书房里灯线烧着了也不知晓,依然全神贯注地批改文件,最后是别人发现了,赶快跑进去把他拉了出来。

父亲不辞劳苦,亲自组织并动手翻译教材,亲自编写教学大纲,主持军事科学理论专题研究,培训教员和讲授重点课目,读书译著,孜孜不倦,翻译了190多万字的国外作品,并写下300多万字的军事著作。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父亲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的棉鞋都穿了好多年了,补了又补。记得父亲有一件毛衣,袖肘都破了,但他一直穿在身上。我刚上初中的时候,穿过一件姐姐的旧式军装,其实我内心一点也不想穿,但是母亲建议我把这件女旧式军装穿破了之后再不穿了。母亲还要我向父亲学习,只要穿着干净整齐就行。就这样,俭朴之风始终贯穿在我们家中。

1967年春天,我到南京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就成了我的老师。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教我古文和书法。他早上起床后,也把我叫起来背书。让我佩服的是,《古文观止》的文章,父亲几乎每篇都能背诵下来。他也要求我每天学习并背诵《古文观止》。

父亲不仅教我学习古文,提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如何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比如,父亲提出“深思断行”,希望我们不管是形成一个观点,还是确定一个工作方法,在经过反复思考确定方向后,就应该以坚韧的毅力将它完成。

1972年,我去四川求学。临行前,父亲和我聊天。那天的谈话内容,我记得非常清楚。他让我去了四川要经常给家里写信,希望我成为一个能克服困难的人。

那天,当我快要走出门的时候,听到父亲问母亲:“四川下雨多,我让你给孩子买的雨鞋,买了吗?”当时,看着父母的背影,我鼻子一酸,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父亲给我取名“蒙”这个字,是希望我像吕蒙一样努力读书,奋发上进。他时常鼓励我学好外文和国外的先进技术,他说,外文就像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多打开一扇门,就多一条认识世界和学习知识的途径。

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父亲慈祥的面孔、温和的话语时常就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给予我一种温暖和激励的力量。

20世纪50年代,刘蒙与父母合影。

父亲虽已去世,但是他的革命品格风范永存我心。我参与了《刘伯承传记》的编写工作,创作过电影文学剧本《青年刘伯承》,也翻译了多部作品。

如今,我已人到古稀,但每天都会读书、练书法,关心时事,也常去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走走看看,每到一处就会写下自己的感受。我曾去过河北的红河谷——抗战期间,父亲在那里生活、战斗过6年。为此,我还写了一首诗《红河谷的轻纱》——

听,那里欢乐的人群

在赤水湾畔,歌声嘹亮

看,花动一山春色暖

卿霭飞湧,彩云天上

红河谷的轻纱,在祖国的碧空中飘扬……

(刘蒙为刘伯承元帅次子;陈姝为中国妇女报社记者)

编辑/李颖

猜你喜欢
红河谷军事学院刘伯承
斑斓红河谷
浅析歌剧《红河谷》的艺术特征及人物形象分析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国歌剧舞剧院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过许昌
刘伯承倡导的训令式指挥法
我军最早的军事学院
刘伯承同志创办军事学院期间大事摘记(1950年7月-195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