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

2023-12-01 01:48尹文婷
军嫂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平泉王叔灶膛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父亲作为村支书,与村委会的另外三人组成救援小队,随身带了几万元钱,义无反顾地从家乡河北平泉出发,自发前往灾区救灾。

父亲的事迹,被承德市电视台进行了报道。那时,我上大学三年级,记者采访时还电话连线了我。一时间,父亲等人的名字在当地家喻户晓,也带动了更多人为灾区捐款捐物。

“我要当记者。”从那以后,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向往,也向父亲表达过自己的愿望。

“好呀!”父亲很高兴,“相信我闺女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记者。”

2009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平泉市电视台工作,如愿成为一名记者。遗憾的是,父亲在2008年冬就因公殉职了,没能看到我成为记者,更没有看到我采制的新闻片。

有了约定,便不可怠慢。结婚之后,受军人丈夫的影响,我更把守时守信体现在工作中——与团队人员约好几点出发,与采访对象约好何时见面,与观众约好几时呈现,我都认真对待。

尽管如此,仍有些遗憾的约定,让我无法释怀。

2019年夏,台里要做一期关于“五保户”成了脱贫示范户的报道,领导点名要我去采访,说我情感细腻,更容易把片子做到观众的心里去。

拿到选题,我了解到,要采访的两位老人是老哥俩,都未娶妻生子,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为了彼此有个照应,搬到了一起生活。他们分工明确,各有所长,除了种田,还养了十几头大肥猪,不久前刚生了几窝小猪崽,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靠勤劳成了村里的脱贫示范户。

出发前,我和同事定下了计划,特意叮嘱随行的摄像记者千万别“大张旗鼓”地拍,要“伺机而动”,要“细无声”。

初见面时,两位老人都很拘谨,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环顾种满蔬菜的小院,满是绿色,架子上坠着各种瓜菜。院子的一角是灶台,灶膛里的火慢慢跳着,跳得火红,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弥漫出一股浓郁的香气。

灶膛里烤玉米,是多么熟悉的童年味道啊。我虽深知记者的行为守则,但为了采访效果决定“破戒”一次。

“大爷,灶膛里是不是在烤玉米?我得有十多年没吃过了。”我问道。

“是呀,马上就烤好了。”

“哎呀,今天我可是有口福了,这根玉米我预定啦,行不,大爷?”我笑着问,像个馋嘴的孩童。

“好好好!”他们高兴地连声应答,显然找回了主人待客的从容。

“不干活”、先唠嗑,是我做人物片子的惯用方法。亲切的感觉,才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心与心才能真诚地交流,人物形象才会更加真实立体。但这次,变成了不干活、先当“吃货”。

从灶膛里扒拉出来的玉米,裹着一层柴灰。拍掉柴灰,露出金黄的带点糊边的玉米粒。我边吹边啃,这种玉米,比大街上卖的要好吃得多。

同行的摄像记者是城里长大的“90后”,看着满是柴灰的玉米坚决不肯张嘴,我追着说要喂他,他则慌忙跑开。跑闹之间,院子里笑声一片。

随后的拍摄十分顺利。晚上8点多,我们结束工作准备返程。告别时,大爷依依不舍,问我们啥时候再来。我说等明年这个时候还来吃烤玉米。大爷说:“一言为定。”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素材没有成片。我们想着有机会再深入采访,一定做出一个更好的片子。可因工作太忙,又遇上新冠疫情,与大爷的约定就被搁置了。2023年夏天,听同事说,那位年长的大爷已经离世。没想到,一别竟是永别。我因自己的爽约,因还没来得及为可口的玉米送还一份小礼物,愧疚了很久。

从那一刻起,我便告诫自己,有约必赴。

2021年“七一”前,台里要拍一部关于优秀共产党员的短片,组织部门推荐了4名党员,王叔是其中之一。和我父亲一样,他也是一名村支书。

台里对片子的要求就简单两个字:精品。我不敢松懈,苦思冥想数日,策划方案终于完成并顺利通过审核。总编辑部一一与采访对象对接并确定拍摄时间。

同事说,王叔在电话里就问了两个问题:记者是男是女?多大年纪?得知我是一名女记者,才三十岁出头,他直爽地说:“女记者会不会娇气?怕晒又怕脏?我可准备不了遮阳伞。”

我听说后,心里很不服气,觉得他带有偏见。不过,为了稳妥起见,我还是叫了一名男同事一起去采访。

一见面,我和王叔彼此“气势汹汹”,他给我准备了一个下马威,我则要向他证明女记者的能耐。

“你先告诉我,这是个啥东西?干啥用的?”王叔拿着镰刀和草帽发问,额头上的皺纹似乎都透着不满意。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我怎么可能被这种问题难倒?我不仅答对,还给王叔讲了自己小时候上山给羊割草的事。“我家的羊养得最肥”,我把“最”字加了重音。

“没想到你还干过这些。”王叔脸上的皱纹舒展了许多。

“我干过的农活多着呢!”我细数着自己曾经的“佳绩”——拔草、锄地,推碾子……

“王叔,记者是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我要是啥也不懂,哪有底气今天来见您呀?”

王叔并不固执,他真诚地说:“没想到,你还挺厉害!”

见时机成熟,我把草帽拿在手里,“不管是遮阳伞还是草帽,有时可能是为了挡太阳、看清镜头的。走吧王叔,带我们参观参观!”

我们随王叔去了果园、大棚、田地、山顶,去了孤寡老人的家里,还修了留守儿童的桌椅……路上遇到的村民,个个都夸王叔是难得的好支书。

拍摄过程中,王叔夸我们敬业,我开玩笑地问:“这回您还觉得女记者麻烦吗?”王叔爽朗地笑了。

2021年12月,尹文婷报道平泉交警铁骑队成立时留影。摄影/刘雪婷

临别时,我们约定,以后秋天我再来参加村里的丰收节。2023年9月,我再次如约而至,还带去一个好消息:我们采访王叔后制作的短片《我是谁》,在河北广播电视节目推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王叔说,乡村有了很大的变化,有太多好素材,让我们以后多到一些村里走走、看看……

初心在,人生总是韶华。我执笔写下岁月里铭记的些许,纸短情长,未完待续。

此刻,我整装待发,拿起摄像机,迎接下一个约定。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泉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颖

猜你喜欢
平泉王叔灶膛
平泉市万寿菊带农增收致富
回家来推拿
平泉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做实联动监督“后半篇文章”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乡 情
军令状
离乡
南方以南
平泉发改局:打好立县富民“三张牌”
乡间灶膛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