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亦静
2021年A股已有1200多家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出海浪潮中,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中铁等建筑央企主打大基建项目,中国中车、中国通号、中国中铁等轨交公司致力高铁等基础设施,種业龙头隆平高科帮助东南亚、非洲国家提高粮食亩产,宁德时代、比亚迪和OPPO、vivo等制造厂商在伙伴国设立工厂,阿里巴巴、拼多多、极兔、顺丰控股等则深耕电商与物流,为“数字丝绸之路”添砖加瓦。
如今,“一带一路”合作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中国与共建国家和地区不仅基础设施的互通不断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也持续加深。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蓝图徐徐展开。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第十年。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个月内,他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由此启航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后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
十年来,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30多份共建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4000万人摆脱贫困。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致力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中方同有关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同31国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数字丝绸之路”则成为推动新型全球化的数字桥梁(表1)。
资料来源:一带一路网
“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推进中,上市公司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出海,是中国企业近十年的一大趋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A股上市的5284家公司中,3279家披露2022年获得了海外业务收入,合计为7.89万亿元,占这些公司总收入的18%。其中,559家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在50%以上。对比2013年,仅1890家公司拥有海外收入,占营收之比超过50%的公司仅为340家。Choice数据进一步显示,2023年上半年,有2501家公司取得境外收入(含港澳台),其中,1390家公司的境外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为上市公司出海提供了机遇,使之通过促进共建国家经济发展、就业民生,获得自身的业绩成长。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曾在2021年对上市公司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情况开展调查,对象包括3000余家A股上市公司。结果显示,共有1264家公司表示2020年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其参与共建的业务产生金额总计达4.38万亿元,在合作伙伴国家的销售、采购两项金额均超过8000亿元,其中,有1068家公司向共建国家及地区销售商品和服务,占开展业务公司的84.5%,销售总额达8973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47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7%。
上市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通过开展商品采购、产品销售、承揽工程、金融服务、投资和融资六项业务实现。以六项业务的总发生次数计,东南亚国家占比最高,达31.6%。分国别来看,越南最受青睐,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也是上市公司的优先选项。
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之一,也是中国公司积极参与的领域。运营经验多、服务性价比高、资金实力强的中国企业,通过承建基础设施项目,助力共建国家提升基建水平,改善公共服务。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2022年,我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作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8000亿美元,占对外承包总额的比重为51.2%。2022年,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514份,新签工程合同额和完成工程营业额分别为1296.2亿美元和849.4亿美元。而在2015年,对应的三项数据分别为不足4000份、926.5亿美元和692.6亿美元,仅为2022年的72.3%、71.5%和81.5%(附图)。
数据来源:商务部
在与共建伙伴的建筑类工程合作中,中国公司从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等大基建项目,到“小而美”的民生工程均有参与。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相关交通项目实施后,到2030年有望增加0.7%-2.9%的全球收入,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这些基建项目的承建方,多为建筑装饰行业的央企和地方国企(表2)。
资料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数据截至2023年9月25日)
在眾多建筑类上市公司中,中国建筑(601668)是市值、营收和海外营收的三料冠军。2022年,其海外新签合同额1656亿元,同比增加1.3%;实现海外营收1080亿元,同比增长20.9%,占公司总营收的5.3%;经营的国别和地区增加至73个,培育了新加坡、埃及、阿联酋等20个营业额过亿美元的境外市场。
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家中,中国建筑参与的项目种类繁多,包括肯尼亚的国际体育中心、泰国曼谷的大桥、马来西亚的交易塔、巴基斯坦的高速公路、科威特的中央银行大楼、文莱的跨海大桥、埃及新首都的中央商务区等。
此外,中国中铁(601390/00390.HK)、中国电建(601669)、中国交建(601800)等共同承建了印尼雅加达至万隆的雅万高铁、孟加拉国迄今最大铁路项目?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达卡至邦嘎段;中国交建参与修建了马来西亚的东海岸铁路、尼日利亚的巴卡西港、印尼的三宝垄公路等;中国铁建(601186/01186.HK)参与修建了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卢塞尔体育场;上海建工(600170)在柬埔寨承建了巴萨河大桥、湄公河大桥和金边港集装箱码头,在俄罗斯承建了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等。
中国中冶(601618/01618.HK)在2022年年报中提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业务对其海外业务发展的贡献度高,包括越南的钢铁基地项目、哈萨克斯坦的焦炉项目、印尼的镍铁项目等。中国化学(601117)的年报则披露,其目前在共建国已经累计完成合同额超过1000亿美元,2022年又新增了8个共建国家的市场。
建筑类企业扬帆出海,设备领域的公司也紧随其后。
雅万高铁全线使用中国技术,除了工程承建方,中国中车(601766/01766.HK)、中国通号(688009)、中国中铁(601390)等多家轨道交通设备公司参与了动车组和铁路铁轨的打造。
“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4000万人摆脱贫困。
此外,中国中车2023年中报披露,其实现了首列新能源轻轨列车的出口,该列车将服务于阿根廷胡胡伊省的乌马瓦卡景区。中车的客运内燃动车组也首次出口至阿联酋,其还与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签订了首个全寿命周期项目。
中国通号在2023年则继续推进多条海外列车线路的控制系统建设工作,包括匈塞铁路塞尔维亚贝旧段开通、泰国铁路信号系统改造项目等。2023年上半年,其在海外的新签合同额达13.84亿元,同比增长2390.1%。
从项目成果看,在公路铁路桥梁方面,“一带一路”合作为东非带去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为马尔代夫建起了第一座跨海大桥;中欧班列成为了联通亚欧的“钢铁驼队”,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6个城市,运营班次累计达到7.3万列;中老铁路自开通至2023年8月的一年多时间,已累计发送旅客2009万人次,发送货物突破2614万吨。在航运港口方面,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阿联酋哈利法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建设运营的成效显现。在能源方面,中巴经济走廊带来一批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巴基斯坦的电力紧张局面得以改善。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提供了更多工作机会,也带去了便捷的生活。据报道,2023年9月刚刚开通的雅万高铁,将雅加达和万隆之间的旅途时间由3.5小时压缩至40分钟,印尼迈入高铁时代;阿尔及利亚的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不仅在当地打造出“南北经济走廊”,中建还聘用了逾万名当地员工,并通过培训传授先进施工经验“授人以渔”;菲律宾的卡拉延大桥修通后,极大缓解了马尼拉的交通拥堵状况,使附近两市的交通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2分钟;借助辐射至老挝、泰国、柬埔寨、新加坡等12个共建国家的中老铁路,顺丰控股(002352)能将东南亚的榴莲等鲜果快速运抵云南,时效较传统陆运模式提升2天左右。
产能合作,堪称“一带一路”建设中持续深化的新亮点。其主角,是正在向智能制造升级的中国产业龙头。这也使得,“一带一路”上的产能合作,并非过剩或落后产业的转移,而是新兴产业链、供应链的全面出海。其模式,以绿地投资为代表。
近年,绿地投资逐步取代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2004到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并购所占金额的比重已经从54.5%下降到21.1%。据亚洲开发银行(ADB)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企业在除中国外的44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绿地投资高达549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198%。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也显示,2021年,中国的绿地投资占总投资流量的比重超70%。
“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成为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智能制造、互联网,这些中企近年海外投资增量所在的新兴产业,则贡献了重要的投资主体。在这些行业,中国领先企业已经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及供应链等优势,通过绿地投资,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产业竞争力输出,同时更接近海外消费市场。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也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共建国家设立的境外企业数量超过1.1万家,约占中国境外企业总量的1/4。2021年实现直接投资241.5亿美元,较2012年翻一番,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3.5%。这些投资主要投向制造业(39%)、批发和零售业(13.8%)以及建筑业(10%),三大行业占比超过60%,投资地则集中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
制造业上市公司,同样是“一带一路”上绿地投资的主力。
据新财富统计,2023年上半年,共有65家A股公司的境外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41家实现同比增长,增幅前10名包括宁德时代(300750)、阳光电源(300274)、长城汽车(601633/02333.HK)、比亚迪(002594/01211.HK)等(表3),集中在动力电池、光伏设备、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等智能制造领域。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新财富整理
境外营收增幅最大的新能源公司,是阳光电源。截至2023年6月底,其累计开发建设光伏、风力发电站超3500万千瓦,蝉联光伏电站开发商序列全球第一。目前,阳光电源已在海外建设了超20家分、子公司,主要分布于印度、新加坡、泰国等“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其印度生产基地和泰国工厂产能已达25GW。阳光电源还与卡塔尔、南非、巴西、智利等共建国开展光伏开发项目,在以色列、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打造储能项目。
晶科能源(688223)截至2022年底已在马来西亚、越南、美国设立了十余个海外生产基地。其年报表示,2023年将抓住不同市场间的轮动机会,美国、中东等市场有望实现份额提升。值得关注的是,晶科能源、阳光能源等光伏企业的境外营收占比已过半,海外市场已成为这些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市值最高的光伏设备公司隆基绿能(601012),2023年上半年的境外收入为283亿元,增幅42.4%。从其中报披露数据看,收入增幅最大的是中东、中亚、非洲市场,同比增长184.3%。其在马来西亚、越南布局了生产基地。
中国正在持续促进绿色发展,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众多上市公司正在加强对“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的投资布局。赣锋锂业(002460/01772.HK)在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规划产能;中伟股份(300919)在韩国布局11万吨锂电池正极前驱体材料项目;恩捷股份(002812)的海外首个锂电池隔膜工厂设在匈牙利;国轩高科(002074)在越南和印度成立公司,并计划成立泰国合资公司,同时计划在北非的摩洛哥建设年产能100GWH的电池厂;亿纬锂能(300014)投资约4.2万美元在马来西亚设置工厂,并在匈牙利、泰国等国开启了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动力电池独角兽蜂巢能源则投资12.5亿泰铢在泰国建厂。
产业链出海,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走出去的一大模式,一批龙头企业正从过去“产品出口+收购并购”为主的出海模式,加速向在海外布局产能和研发中心转型。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通不断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也持续加深。
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2023年上半年的境外收入达65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5.15%,已占总营收的35.5%。2023年1-5月,宁德时代的海外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达27.3%,同比提升6.9%。2022年8月,其宣布在匈牙利的德布勒森建设电池产业基地,规划产能100GWh,项目投资总金额73.4亿欧元,工厂计划于2024年试运行。这是宁德时代在海外布局的第二座工厂,也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布局的第一座。此外,宁德时代也锚定了共建国家的电车龙头,其与有越南“特斯拉”之称的Vinfast(VFS.O)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以CTP(CelltoPack)电池供应方面的合作为基础,推进滑板型集成底盘等项目的合作,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
纯电车龙头比亚迪在2023年上半年的境外收入达644.1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占全部营收的1/4。2023年3月,其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在泰国奠基。据年报,其新能源乘用车已销售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以色列、新西兰、新加坡等国成为纯电车销量冠军。
智能手机制造商中,传音控股(688036)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亚、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其多年来扎根非洲,设计出了适宜当地人的软硬件功能,成为“非洲之王”。目前,其在埃塞俄比亚、印度和孟加拉国三地设立了工厂。
此外,荣耀、小米集团(01810.HK)、OPPO、vivo、TCL等在海外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厂商,也纷纷从多个方面布局“一带一路”共建国。比如,OPPO在全球拥有10个智能制造中心,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等海外工厂;vivo则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尼、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国家设立了制造中心。
民营机械龙头三一重工(600031/06031.HK)也在持续布局海外。2022年,其位于印尼的第一座海外灯塔工厂投产,截至2022年底,三一重工累计推进31家灯塔工厂建设,已实现25家灯塔工厂建成达产。2023年中报显示,其海外收入达224.66亿元,同比增长35.9%,海外收入占其营收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56.9%,在“一带一路”共建国较多的南美洲,其实现销售收入30.7亿元,增长63.8%;非洲的销售收入则达28.5亿元,增长35.4%。
装备制造企业中联重科(000157/01157.HK)则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国等共建国打造了工业园或生产基地,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本地化运营战略。2022年报称,其工程起重机械成为中东、俄语区市占率最高的品牌,建筑起重产品保持土耳其、印度、韩国市场第一地位。2022年,中联重科营收的24%来自境外,达99.9亿元,同比增长72.6%。其2023年中报披露,海外收入达83.7亿元,同比增长115.4%,占总营收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4.8%。
值得一提的是,中联重科的工业和农业机械已全面进入非洲市场,提高了当地的机械化率。据报道,为适配非洲的耕作环境和气候条件,中联重科还对其农机产品进行了改造。
事实上,近年,农业企业在出海方面也迎头赶上。
种业龙头隆平高科(000998)的育种体系已覆盖国际市场。其水稻研发以海南为窗口,辐射菲律宾、孟加拉、越南以及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杂交水稻也拓展了菲律宾、巴基斯坦、越南等市场。数据显示,巴基斯坦的杂交水稻种植超过1200万亩,该国已成为全球排名第四位的大米出口国。隆平高科年报披露,在非洲,其通过援助冈比亚,使水稻亩产提升到了当地产量的近3倍,还培训了13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助力当地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天然植物提取公司晨光生物(300138)则在印度、赞比亚等地建设工厂,打造产业基地种植辣椒和波斯菊,為当地人提供了7000余个就业岗位。
这些新兴产业龙头的绿地投资,一方面可以利用共建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另一方面更可以带动当地产业的重塑,帮助其纳入新兴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的全球协同。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中间产品4.44万亿元,增长23.9%,占同期我国对共建国家出口总值的56.3%,2013年,这一比重为49.8%。其中,电子元件和汽车零配件出口分别增长21.1%和24.6%。
产品出海,离不开渠道,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等服务的蓬勃发展,开启了中国公司与共建国家服务贸易的新篇章。
近年大爆发的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中国企业多有布局。2015年在新加坡创立的电商平台Shopee(虾皮),业务已经覆盖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十余个国家,2022年其总订单量达76亿单。Shopee的母公司SEA(SE.N),最大股东是腾讯。阿里巴巴则在2016年控股了另一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来赞达)。
2022年,抖音海外版TikTok也宣布上线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的tiktokshop跨境电商业务;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则在打开北美市场之后,开始布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包括韩国、智利、菲律宾等。
电商市场的活跃,进一步带动了物流企业的出海。极兔速递(01519.HK)最初在印尼市场取得快递业务的成功后,将市场扩展到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目前其包裹量在东南亚排名第一。顺丰控股年报显示,其海外快递业务已覆盖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跨境电商包裹业务已覆盖208个国家及地区,空运运营国际航线67条,铁运开通国际班列385条。圆通速递(600233)在年报中提到,其业务已覆盖韩国、阿联酋、新加坡、泰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电商、物流环境的优化,也吸引361度(01361.HK)、森马服饰(002563)等众多公司携国货品牌拓展东南亚市场。例如,361度自2013年实行出海战略并于当年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近年借助Shopee、Lazada等平台,实现了菲律宾、越南等市场的销售额倍增,其海外收入从2014年的3980万元增加至2022年的1.24亿元。
商品的流动,并非单向。据海关统计,2013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8%,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进出口年均增长8.6%,2022年从共建国家的进口额达5.94万亿元,其中,能源产品、农产品进口额分别为2.46万亿元和3704.1亿元,增速为58.8%和13.4%。
此外,这10年间,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双向投资也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共建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从115亿美元上升至209.7亿美元,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2.5%上升至17.9%。
为推动双向贸易与投资,相关方面作出了便利的经营安排。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国家遍布亚洲、大洋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共建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6月,中国海关已与3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协议。
中国正在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方计划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未来5年(2024-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
跨越十载春秋的“一带一路”,正越走越宽广。共赢互利的高质量共建中,上市公司还将有更大作为空间,如何深耕细作,打造更多合作成果,值得探索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