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朝明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2]《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3]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治理现代化要依托数字化转型进行推进已成必然。高职院校要树立数字化思维,创新治理路径和方法,提升数字化治理的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数字化变革的新趋势。
高职院校数字化治理的本质在于治理,只是在方法和手段上强调运用数字化技术作为支撑,助推学校实现治理的现代化。数字化治理绝不能仅仅从技术性的角度衡量,而要清醒地认识和正确把握“数字化”与“治理”之间的关系,即“数字化”作为手段,务必要服从和服务于“治理”。[4]推动高职院校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导向,有效运用数字化手段和措施解决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出发,将系统思维延伸至数字化建设中,有效整合平台、场景和数字化资源,协同各部门力量,最终汇聚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满足师生的业务需求,提升师生的信息化获得感。[5]
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治理思维已全面渗入社会经济生活和政府公共治理。[6]笔者以“数字化治理”“数字治理”“智慧治理”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截至2023年7月30日,共得到相关文献5026条。2004-2013年,国内数字化治理方面的研究属于萌芽期,相关的发文量较少;从2014年开始,相关的研究进入发展期,文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分析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数字化治理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数字化治理的构成要素及理论基础研究、社会管理视角下的数字化治理、政府层面的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数字化治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高职院校数字化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必须围绕教学、管理、服务三大业务应用领域,构建数字化治理能力体系,以完善的“保障体系”为支撑,然后从“基础能力”“人员素养”“数据能力”三方面的核心能力着手,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数字化治理能力的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化治理能力体系模型
“保障机制”是指制订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顶层战略规划、标准规范、管理和运行体制,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实施提供方向和保障。首先,从三大业务领域需求应用出发,坚持服务导向、问题导向,制订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明确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目标、主要措施、推进策略和预期成效。其次,围绕战略规划,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配套的制度体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能够让各部门协同推进,能够使社会力量有效投入和参与。最后,围绕“基础环境”“信息安全”“平台工具”“数据应用”“数字资源”“数字素养”等方面的需求,进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发布、宣传和应用。
基础能力是指硬件环境、软件平台、数字资源等物质层面的信息化基础技术条件。在基础设施与硬件环境方面,加快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升级传统技术设备,提升教室、实训室的数字化教学设施服务水平,打造具有良好体验的智慧教学环境。在软件平台方面,加快学校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提升师生应用体验。在数字资源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丰富数字化资源供给,加快学校课程、资源库、思政案例等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推广应用。
人员素养是指教师、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师生的信息素养与数字技能是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因此,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分层分类研培方式提升教师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教学和科研技能、数字化应用能力等,提升各类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能力。通过开发和推广各类数字素养课程,深化信息技术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构建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机制,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常态化开展师生数字素养测评,实现师生数字素养的动态监测,构建师生画像,精准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
数据能力是指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应用与服务能力。数据是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核心资产,学校要构建校本数据中心,汇聚各类数据,从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一致性、唯一性、有效性六个维度,明确各类数据的质量管理要求,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和质量分析,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是指学校要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安全等级,采用合适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实现重要数据的异地备份,强化重要信息保护。数据应用与服务能力是指学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围绕党建、人才培养、学校治理、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师生员工提供体验更好、功能更丰富的服务。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围绕服务、管理和教学三大业务领域,实施夯“基础”、用“数据”、提“素养”和建“保障”四大行动,全面提升学院数字化治理能力。下面,笔者以此实践为例,谈谈如何推动高职院校数字化治理能力的提升。
(1)硬件基础方面
在信息化基础能力方面,实施万兆骨干光纤网络、全校无线网络覆盖、网络出口改造、网络安全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无处不在、安全可靠的网络“新环境”;建设云数据中心机房,部署超融合基础设施,为学院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保障;实施教室智慧化改造,打造交互式、智能型教学“新场景”。
(2)软件平台方面
在业务应用方面,围绕智慧管理、智能化服务、差异化教学,升级改造学生工作管理、就业服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满足师生发展需要;优化拓展办公、档案管理系统,推行会议无纸化管理、合同审批管理、文件自动归档等功能,实现数字、绿色、高效办公;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人脸识别和物联网应用体系、网上办事与大厅、育训一体化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应用建设。
(3)数字资源方面
学院围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创业示范课程、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课程思政案例库等数字资源体系,坚持标准先行、分级推进和育训结合的原则,通过自建、共建、引进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手段丰富数字资源供给。通过建设,目前学院系级基本资源覆盖面达到100%,院级课程覆盖面达到70%,覆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完善了学院系级-院级-省级-国家级四级课程资源建设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学院课程资源。
(1)建“底座”,打造校园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底座
学校建立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构建全量数据中心,打造支撑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底座,助力学校数字化转型。开展数据治理,实现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应用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打破各部门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与融通。
(2)疏“卡点”,打造网上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办事效能
围绕师生日常业务办理需求与“卡点”,梳理办事流程,打通线上线下,消除信息孤岛,构建校园网上办事与服务大厅,将办事、查询、系统等综合统一到平台进行管理,实现“办理一网通办”“查询一网通查”“系统一网通用”,充分让数据多跑路,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师生办事效率。
(3)立“特色”,构建育训一体化平台实现育训并举
为解决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融合度不高、优质数字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学校把全日制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全过程环节一体化思考,建设育训一体化平台,将教学、考试、评价、资源、管理等功能融为一体,为学习者、教师、管理者提供不同的功能权限。构建教学大数据中心,实现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多维分析处理,基于数据开展课程评价、学生学习评价与资源评价,基于数据探索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与精细化管理,以数字化助力教育教学的转型升级。
(4)塑“画像”,构建主题画像集群平台提供决策服务
基于校本数据中心积累的大量招生、教学、人事、科研、财务、资产、实训等数据资产,构建各类主题数据库,搭建按需求查询的服务平台,构建学生个人成长画像,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构建学生学习画像,助力教师个性化教学,构建教师个人成长画像,促进教师快速提升,构建学院关键指标分析图,结合其他院校数据,实现对比有数据、决策有依据。
为了让全校师生更好地理解教育数字化,学校分层实施师生数字素养提升计划,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干部+教师+学生”三层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针对管理干部,进行国家相关政策、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规划与管理等培训,让干部队伍转变理念,对数字化“既看得远,也认得请”,培养管理干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思维和能力;二是针对教师,进行新技术应用、信息化教学等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三是针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能力、新媒体技术应用等培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图2 “干部+教师+学生”三层数字素养培训体系
(1)管理机制方面
一是学校成立数字化治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数字化治理与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院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信息中心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是成立学校数字化治理工作组,各二级单位负责人为工作组成员,负责具体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三是成立数字化治理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校内外的信息技术专家、职业教育专家、行业系统专家构成,开展数字化转型重大问题研究,为学校数字化转型提供决策咨询,并指导相关方案的实施。
四是建立《数据管理办法》《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体系,明确责任,推行标准,保障安全。
(2)规划体系方面
学校对数字化转型系统加以思考,统筹规划,形成“总体方案+专项方案+年度计划”的三层规划体系,用规划引领建设。一是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成立工作组,科学编制《“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数字校园顶层规划设计》,总揽学校信息化建设。二是制订《数字校园2.0工作推进方案》《数字化治理能力行动方案》《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多个专项方案,推进信息化建设。三是围绕顶层规划、专项计划,制订年度计划与考核,并由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资源,部署相关工作,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
(3)标准规范方面
一是针对学院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数据孤岛”难题,建立学院数据标准体系,建立数据管理制度,完善推进数据的分级分类和开放共享,实现校级层面数据资源的统一集中治理。
二是为推动实现数据中心数据对外提供服务,学院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服务接口标准,基于数据仓库理念封装不同类别的数据,以Restful API的方式对外为不同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服务。
三是为推进学院课程资源体系的建设,学院在参照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等相关课程资源建设文件要求及标准的基础上,经过调研与研讨,制订系级、院级、省级、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培育项目建设标准,院级、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培育项目建设标准,试题库、项目库建设标准等10余个数字资源建设标准。[7]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数字化治理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未来还需要从汇聚数据资源、建立数据服务机制、构建数字化治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努力。
在未来高职院校数字化治理上,要进一步对业务数据、日志数据和社会数据等各类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数据资源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对内外部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挖掘为学校各项业务活动提供支持。
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治理,实际上就是对各种数据的具体运用,而数据服务又是数据运用的重要支撑。数据服务是通过对学校内外部数据的统一加工和分析,结合教学与管理的需要,以数据分析结果的形式提供跨部门、跨学校的数据服务。学校应统筹考虑构建有效的数据服务工作机制,探讨数据服务模式和内容,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在保障数据服务的质量、有效和安全基础上,满足不同类型用户和应用的数据需求。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挥棒,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治理起到引领作用。因此,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数字化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应深入研究已有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这对未来高职院校的治理现代化将产生重要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