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与路径

2023-12-01 20:14:16袁艺溶阳小琼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德育民族

袁艺溶 申 鑫 阳小琼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德育课程资源是德育教学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为德育课程及其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德育课程及其实施的坚实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而注重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能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德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与其他德育课程资源一样有着自己的特征。

一是民族性。与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相比,我国的少数民族因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在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中,孕育了特有的传统文化,各个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二是生活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来源于本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根植于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三是渗透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能将德育内容以渗透的、间接的、隐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是一种渗透式的德育引导。四是潜在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形态和功能等都具有潜在的待开发性,要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高校德育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育者必须自觉能动地加以开发、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五是教育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一代代的更新和发展,在很多方面对今天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仍有教育意义,其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思维方式等经过筛选和开发后可以作为德育课程资源。

二、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这些特点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其在民族地区高校德育中有着特殊的优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有利于德育目的实现的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因素以德育课程资源的形式挖掘或整合起来,并运用于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对民族地区高校德育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民族地区高校实现德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要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体验中真正理解德育内容。生活环境是德育存在的基点,陶行知认为,教育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3]。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受教育者道德的发展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够实现。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有疏离生活的倾向,高校德育与生活没有充分结合,从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只有树立起生活的德育信念,使德育真正向生活靠拢,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够得到保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产活动和实践,其文化背景为民族地区大学生所熟知,其中许多内容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直接相关,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极具生活性。例如,民间故事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们所熟悉,与社会风俗息息相关,除了具有娱乐审美的功能,还有重要的社会教化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而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寓教于乐的民间故事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有助于民族地区高校实现德育生活化,从而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德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二)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有机结合

显性教育即为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教育形式;隐性教育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渗透式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完整的德育教学是由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结合而构成。隐性德育虽然不是德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能对德育教学的质量起着潜移默化的效果,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能产生积极影响的内容就能发挥出隐性德育的功能。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对隐性德育重视程度不够,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也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德育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将德育内容以直白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仍是德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式,但现在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的个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并逐渐开始排斥传统的理论灌输和课堂说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作为隐性课程资源与显性德育相结合,二者相互作用,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有助于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成长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文化为主要手段对民族地区人民尤其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的渗透和价值观的植入,并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他们“分化”中国的图谋。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更为激烈,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尤为重要。可以说,民族地区以后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效果息息相关。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者德育课程资源观念落后,在实践中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表现出局限性和低效性,这不仅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德育课程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发掘其中的时代内涵,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不仅能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历史上各个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恢复学生们的历史文化记忆,而且能提高德育的感召力与吸引力,有助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抵御西方不良价值观的渗透,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开发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原则

随着历史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有时代的烙印,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4]。为了更好地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以实现德育目标,在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在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这是由我国德育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导向性原则,就是要在开发的过程中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到德育课程资源中,开发的内容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二)针对性原则

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而不同的德育目标对德育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面对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运用新方法,掌握德育对象的特点,保证开发的德育课程资源具有有效性与针对性。

(三)辩证性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兴衰变迁的历史沉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面对新世纪的德育要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是不符合高校的德育要求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或者盲目否定,而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取舍。

四、开发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德育课程教学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课程。此外,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肩负着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教育的重任。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强起了极大的作用。2022年8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高校要统筹全校力量,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5],以建强思政课课程群,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的德育课程资源在民族地区高校极具教育性、生活性和实践性。因此,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运用于思政课课堂,同时在课堂上着重体现其中有关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与民族地区密切相关的内容,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二)以社会实践为课堂延续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德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契合度不高,仅通过课堂教学也不能使学生全方面体会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同师生们交流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6],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道德践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7],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亲民性和地域性,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心理以及他们的思维习惯出发,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德育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

(三)高校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是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当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改变,同时教育和学习方式也在改变。当下的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学生在互联网上上课、查资料等学习方式已经逐步成为大学生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互联网庞大的信息储备以及快速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能够满足当今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8]。“易班”网站自2014 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学生网络教育门户网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与“易班”相结合。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来临时,高校可以利用易班门户网站宣扬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在校园易班官方网页上设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模块,学生点击进入便能查看详情,这既可以使网页充满具有特色的民族气息,又能使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的传播。

(四)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它对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和生源是民族地区高校的特点,这也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反映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的需求。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活动与校园活动相结合。例如,可以围绕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事件以及具有民族精神的榜样人物的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特色校园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例如,广西地区的“三月三”节日是广西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但每个少数民族过节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壮族有“三月三”纪念刘三姐唱山歌以及赛歌等活动,侗族则举行抢花炮、对歌等活动。这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丰富的活动同样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充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的活动中,深切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五、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方式在民族地区德育中彰显其软传播的功能。以现代德育课程资源观充分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能使民族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又能使民族地区的德育目标有效实现。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德育民族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我们的民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