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倩倩 孙朝霞
(1.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牡丹江师范学院 法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1)
“职业认同感属于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积极认知和肯定性评价,有从事该职业的强烈愿望。”[1]职业认同感对自身工作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激励人们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实现自身的价值。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身专业发展息息相关,是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业,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对自己今后从事的教师职业所具有的认同感。在工作中,思政专业师范生需要充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推动学生的发展。培养职业认同感,有利于促进思政专业师范生的长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而思政专业师范生作为政治教师的后备军,更应该树立坚定的职业认同感,并积极地参与工作、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身的从教动机密切相关。在工作中,思政专业师范生需要激发从教动机,从而不断地端正教学态度。思政专业师范生有了职业认同感,有利于在工作中激发正确的从教动机,坚守岗位。而思政专业师范生缺乏职业认同感时,就会在工作中感到迷茫。培养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仅有利于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扎实推进,而且有利于其坚定理想,实现价值。
思政专业师范生自身修养大致包括道德、文化和礼仪三个方面。思政专业师范生学习知识既是提高文化修养、加强道德修养,也是培养礼仪修养。道德修养、礼仪修养和文化修养三者齐头并进、缺一不可。一名思政专业师范生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时,就能够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学习中提高文化修养,在工作中加强礼仪修养,在职业生涯中制定更加完备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教学中更认真地对待工作,不断学习新本领,提高自身的素质。
职业认同感影响着思政专业师范生今后发展的整个过程。一些职业认同感高的思政专业师范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时,更容易形成积极心理,并不断调整学习态度,在相关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上多下功夫,在工作中更加热爱职业。若无法提高职业认同感,踏入职场以后将是迷茫的、不可控的。因此,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乃是思政专业师范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所在。
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是充满困难和挫折的。从思政专业师范生自身角度看,“具有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思政专业师范生走上并站稳讲台必须且必要的条件,也是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首要且重要的保证”[2]。教师不仅要会教书,也要会引导学生,还要会管理学生。这些都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不仅指教学方面的能力,还包括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具有职业认同感的思政专业师范生,就像在生活的海洋中拥有一座灯塔,要不断地朝着灯塔的方向前进,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学习各种技能。因此,培养职业认同感有利于思政专业师范生提升教学能力。
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能够激励思政专业师范生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一部分思政专业师范生仍然存在职业认同感不强的问题。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太坚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充实其理论知识。但是,一些信仰不坚定的思政专业师范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不大,甚至毫无作用,这样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被弱化,从而失去其指导意义。
其次,自身的职业获得感有所降低。有些思政专业师范生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职业获得感有所降低。如学生的成绩难以提高、家长的抱怨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获得感。
最后,产生一定的职业懈怠心理。思政专业师范生需要不断地经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身技能,并在工作中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专业师范生有较大的工作压力。倘若思政专业师范生不能妥善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就会产生一定的职业懈怠心理,丧失对工作的热情。
“师范生是教师群体最重要的后备力量,其所具备的核心素养及教学能力对个人、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师范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3]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当前我国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国各个高校的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也不太全面。
从对师范生的知识培育和素质培养来看,思政专业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素质,但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综合因素和实践要求。从高校的课程结构上看,思政专业师范生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而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的问题,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调。理论课程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巩固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程侧重于实践教学,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两者各有侧重。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师范生的能力。但相对来说,高校实践课程较少,任务较重,这导致实践实习成为一种形式,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也不符合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方案。所以,学校对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还不够全面,未充分考虑和结合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学生的实践需要,不利于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政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当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时,思政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会随之提高,其职业成就感也会逐渐增强;反之,则会影响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选择。然而,与数学等其他科目相比,政治课时较少,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对政治科目的重视度也不高,这导致政治教师的作用难以发挥到极致,使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而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则是影响思政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思政专业师范生主要面向的是政治教师岗位。但政治教师的岗位需求远小于语文或者数学教师,因此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就业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1. 树立坚定的个人教育信念和理想
“新时代背景下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呼唤高质量师范人才储备,尤其需要培养拥有坚定教师职业理想和教育信仰的当代高校师范生。”[4]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促进教师在工作中更好地发展,因此教育信念在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思政专业师范生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理想,不但能及时缓解工作压力,而且会更加地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思政专业师范生需要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
第一,认可自己。在踏入职场前,做好职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坚定个人教育信念和理想,增强职业发展的意识。第二,把理想与职业融为一体,认真钻研,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目的,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职工作,把困难和挑战作为前进的发展动力,在工作中不断增强信心。
2.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学无止境,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知识,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思政专业师范生在教学经验等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更应该尽可能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一,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设定相应的目标,及时调整自身的工作状况,在听课中学习,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第二,总结其他老师的长处,多与之交流。在培训时,不断地进行锻炼,通过和同伴组队,进行课堂模拟,互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实际教学中,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人的意见。比如通过开班会的形式,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培养思政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外在条件在于学校。因此,高校需要完善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教师是全能型人才,兼顾专业知识时,同样需要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思政专业师范生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如人文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等。各个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健全培养模式和方案,丰富对学生的知识培养,促进思政专业师范生全方位发展。
而思政专业师范生最直接的培养人是高校教师。在直接培养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培养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于教材的重视,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面对有些过时的教材,要及时向学校提出意见,进行更换或者补充。其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高校思政专业教师的培养,足以看出国家对于思政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因此,任课教师要改变过时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可以采取师生互动或学生上课,老师补充等方式,提前让学生参与实践。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引导。教师要学会充分发掘学生的特点,同时将其优点引入其职业生涯中。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让其增加职业认同感的同时增强职业自信心。教师还要带领思政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加入社会实践课程,做到校企联合培养。只有深入社会,才能了解社会的需求。思政专业师范生在不断实践时,其经历也将加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因此,思政专业教师应当不断开辟思政课堂,做新时代大学生的引导者,发现并培养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积极探索新教育模式,紧跟高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地培养高质量人才。
除此之外,高校还需优化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优化思政专业课程体系,要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培养方案来进行,改变过去课程设置失衡的状况。在课程设计上,要结合就业形势,整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地调整公共必修课的课时,开设多元化的选修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发现特长。与此同时,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打造复合式课程,“让师范生将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加深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应重视并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提供更多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5]。思政专业师范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贯穿理论知识,切实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推动思政专业师范生将知识与实践相融合。
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的问题,社会应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营造彰显尊师重教的精神文化,深入推进尊师敬师的精神文化建设,让未来教师真实体验到被全社会重视和尊重的存在感、获得感和荣誉感”[6],不断引导思政专业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让思政专业师范生感受到人人尊敬教师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社会还应该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大对模范教师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让全社会了解到教师的无私奉献和高尚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让思政专业师范生学习模范教师的典型事迹、职业精神,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职业认同感。
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
一方面,在培养思政专业师范生期间,政府要适当加大培养力度,为思政专业师范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设备,同时要积极拓宽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就业渠道。广泛的就业渠道能够引导思政专业师范生积极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压力,缓解就业矛盾。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与教师相关的保障政策,比如工资保障政策、福利待遇政策等。良好的保障政策能够调动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断地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够为思政专业师范生踏入职场后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培育思政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存在的问题,思政专业师范生自身、学校和社会等需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