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丽捷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1]。琼崖革命精神作为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沉淀了深厚的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集中展现出丰富的育人、化人价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形势,探索以琼崖革命精神赋能青年责任担当涵养之道,构建知情意行合一的青年责任担当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琼崖革命精神根源于中国共产党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实践,积淀着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格和人民立场,深刻彰显青年责任担当的自觉性,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性和方向指引力、强大的实践指向性和理论说服力,能够明确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为何担当、为谁担当、担当什么和怎样担当,是涵养青年责任担当的生动教材。
琼崖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滋养的产物,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守和发展的自觉性,深刻解答了青年“为何担当责任”的认知困惑,号召新时代青年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责任。
首先,海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琼崖革命青年责任担当的历史底蕴。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的思想和“重义轻利”的品格,厚植于琼崖广大人民的心灵深处,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地造就了琼崖革命先驱、革命领袖勇担时代重任的责任意识,涵养了琼崖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乃至舍生取义的伟大抱负和高尚境界,成为琼崖革命精神形成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提供了历史遵循。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青年为何担责的理论指明了琼崖革命青年责任担当的价值向度和真理向度。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强调青年将个人价值与其社会关系紧密连接的尊严性和崇高性,辩证论述了青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衡量了青年责任担当的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现实的人’是历史发生的前提和历史发展的主体”[2],“现实的人”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了青年责任担当的真理逻辑;列宁进一步肯定了青年作为具有高度革命性的“现实的人”的地位,指明了党需要青年,党要始终代表青年,将党和青年紧密相连。琼崖革命的胜利、琼崖革命精神的缔造,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坚强领导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伟大成果,是琼崖共产党和琼崖革命青年深刻践行青年责任担当的价值逻辑和真理逻辑的必然结果。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琼崖革命精神,有助于新时代青年深刻领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之道,探索出青年忘我斗争的革命性在新时代的激发策略,激励青年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勇担重任。
琼崖革命“山不藏人人藏人”的实践范例,生动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是为了谁、党所取得的百年成就究竟是依靠谁”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问题,站稳了人民立场和价值取向,明确了青年责任担当的人民性,为青年深刻领会“为谁担当责任”提供了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指引。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根本路线。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是社会发展客观性和历史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理论。琼崖革命时期,琼崖各级党组织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群众利益,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涌现了自发组织“红色娘子军”、广大琼崖农民积极支前、琼侨回琼抗战、踊跃捐输等群众行动,书写了琼崖群众自己创造的革命历史,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选择性。当下,我们正奋力走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当代青年极大地暴露在资本逻辑蚕食侵吞的挑战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价值迷失甚至价值颠覆的风险,这可能导致青年的急功近利和某些意义上人生价值的丧失,阻碍现实个人主体性的发挥。琼崖革命精神所体现的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选择性,将引导青年将个人实践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结合,擦亮青年责任担当的航灯,坚定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人生目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说明,“青年的步伐从来都是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同频共振,青年的责任总是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4]。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青年群体首次登上政治舞台以来,青年开始发现并不断发挥着自身的力量,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琼崖青年也不例外。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的冯白驹,16 岁时参与五四爱国运动,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自己对人民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与信念,并为之奋斗终生;琼崖革命先驱之一的王器民,18 岁就确立了改造琼崖、改造社会的志向,35 岁英勇就义时写下“我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牺牲,我的革命目的达到了”[5]的豪言壮语;24 岁的杨善集强调读书就是为了革命,为了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冯平、符节20 岁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琼之道,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走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青年最强大的现实力量就在于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于一体。
琼崖青年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背景下,自觉将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相联系,承担时代责任的精神,融入琼崖革命精神的不朽丰碑中。传承和弘扬琼崖革命精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唤醒和强化青年群体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让青年在对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琼崖革命青年先辈事迹的了解和精神的感悟中,激发责任意识,重新唤起历史意识,深刻体悟青年“应该担当什么责任”,自觉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6]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人的认识过程是实践与认识反复循环、无限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琼崖革命精神根源于琼崖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的包括琼崖革命武装斗争在内的全部斗争实践,正是在实践中,琼崖共产党人和琼崖人民愈发锤炼了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必然之义,更为清晰地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海南多元、兼容的品格,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的重要价值,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下,逐渐孕育形成琼崖革命精神,将其内化在党和群众的心里,成为琼崖革命胜利的内在精神动力。琼崖革命精神这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的生动实践范例,绘就了一幅又一幅勇于实践、敢于拼搏、奋斗不息的青春画像,为青年责任担当提供了正确的行为示范,科学解答了青年“如何担当责任”的成长困惑。
沈晓明在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里指出,青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生力军,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海南力量,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书写华章”[7],明确了海南青年责任担当的目标,提出了青年书写实践动人篇章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新篇章,迫切需要中国青年、海南青年的接续奋斗和责任担当,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传承和弘扬琼崖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人民立场、自强不息精神、团结意识等,必将指引青年群体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斗争本领和综合能力,支撑起青年坚定的责任意志和行为品质,激励青年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先锋!
1. 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的系统成果
第一,学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德芳等于2007 年所著的《琼崖革命精神论》与琼崖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奠定了学界研究琼崖革命精神的基调。除此之外,学界还形成了以琼崖革命精神研究为核心,以“冯白驹精神”“王文明精神”“红色娘子军精神”等为具体展开,并围绕琼崖革命精神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及对当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现实意义等的多方位、全角度、承前启后的系统研究体系。第二,学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对相关研究成果的主题、学科、作者信息、发表刊物等方面的分析,笔者发现,出于海南经济特区建设需要和一定时期的政治指向,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个不同时期均有部分文章谈论琼崖革命精神,但多为单一的理论性的探讨或者是口号式的呼吁,文章多发表于海南本省部分报刊和大专院校学报,作者也仅限于海南高校,没有突破地方的局限,造成学术吸引力不足,无法更好地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 琼崖革命精神的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
在研究机构建设方面,海南先后成立了琼崖武装斗争史办公室、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革命史研究会、海南省中共党史学会、“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丛书编委会及各地市党史、地方史、革命史等研究部门、单位和社会团体。大家历经艰难创业的初步研究阶段、繁琐的史料整理阶段,系统梳理出了琼崖革命的历史脉络,并出现一批以历史分析、理论研究和综合评价为主的研究类成果,为琼崖革命精神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进一步推动了琼崖革命精神的研究。2021 年,海南省成立了针对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的“海南省琼崖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为进一步整合琼崖革命红色资源,汇集省内外相关专家协同开展海南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研究队伍建设方面,海南省形成了琼崖革命史料整理和历史分析、琼崖革命精神提炼和研究、琼崖革命精神的宣传和弘扬等多位一体的人才队伍格局,研究贯穿琼崖革命及其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融合了多方人才资源和力量,比较深入而广泛地展开了琼崖革命精神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基于琼崖革命本身的地域性、琼崖革命精神本身研究的政治指向性以及海南省各研究机构和人才缺乏系统整合等因素,该研究仍存在缺乏总体规划、研究内容重复、研究队伍和资源过分集中、研究质量欠佳、研究与学科建设脱节等消极问题,导致高水平研究成果缺乏,研究缺乏认知度和吸引力,极大地阻碍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 宣传现状
海南省对于琼崖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宣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海南省教育厅、文旅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大中小学,通过在报纸上发表时评、刊登新闻和理论文章、召开座谈会等传统形式展开广泛宣传,而与此同时,又将现代因素融入这些传统形式中,比如家喻户晓的红色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万泉河水清又清》《娘子军连歌》,电视剧《红色娘子军》等,就是通过海南革命艺术特色与现代艺术特点的普遍融合,实现了琼崖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深入人心的宣传。就宣传内容而言,海南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琼崖革命历史与海南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特区精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有机融合,杜绝了对琼崖革命精神的孤立宣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琼崖革命精神的来龙去脉梳理得较为全面完善。但总的来说,宣传的主流方式和内容仍存在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内容单薄、受众面较窄等问题。
2. 教育现状
首先,在教育的人才队伍方面,长期深入钻研琼崖革命历史和琼崖革命精神的专家和教师数量较少,且较为集中。省内多数高校没有组建起专门研究琼崖革命的人才队伍。年轻教师中致力于相关研究的人数较为稀缺,且缺乏领域专家的研究指导,总体呈现出教育人才资源分布不均、专门人才缺乏、研究人才断层、研究对人才的吸引度和认知度较低等问题。其次,在教育资源方面,海南具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如在红色景点方面,有包括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等在内的八个革命根据地,包括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红色娘子军成立大会遗址等在内的二十个党的重要会议及战斗遗址、十个琼崖革命人物故居、纪念园和十五个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在出版著作方面,关于琼崖革命历史的书籍有上百部,涉及琼崖革命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历史,既有系统的研究著作也有专门的研究分支;在艺术创作等方面,海南有独具特色的琼剧、民歌、公仔戏等艺术创作形式,能够将琼崖革命的历史融入其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教育的载体。然而实际上海南省对红色资源、地方特色艺术形式等的利用方法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如基于红色景点的教育,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单纯的说教,无法引起青年学生的认同,有走过场之嫌,无法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红色景点除了少部分文创产品的生产销售,也缺乏创新的教育形式,红色景点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各自的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宣传教育的条线,各自孤立无法串联;各学校没有形成相应的校本教材或校本课程,也缺乏与琼崖革命相联系的艺术创作。再次,在教育实践方面,琼崖革命精神的教育责任局限于教师身上,方式局限于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形式进行,学校层面缺乏对该教育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甚至无相关文化建设内容,家庭、社会层面的教育极少涉及;教师进行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单一且同质化,普遍通过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教师本身对海南历史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偏向于使用理论考试的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达到涵养青年学生责任担当的程度。最后,学生倾向于追求新潮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无法激发青年学生的认同与共鸣。
综上所述,当前琼崖革命精神在涵养青年学生、青年群体责任担当意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原因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我国的教育体制关于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培养不平衡,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忽略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第二,海南地区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和手段单一,宣传渠道较为狭隘,缺乏与海南当地特色的融合与现代方式的创新;第三,海南省各高校教育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多数高校教师专业性缺乏,得不到必要的专业指导,使得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相对其他课程显得枯燥无味。第四,海南省各高校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没有充分调动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资源,也没有形成整个地区发展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合力。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正确认知在实现实践活动的既定目标、达到切实的行为养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探索琼崖革命精神与大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之道,善用大思政课这一青年群体责任认知塑造的主要方式和关键环节,是涵养青年责任担当的第一要义。
1. 提升思政课堂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
课堂理论的讲授是青年群体形成责任担当认知的最基本的形式,而课堂理论讲授是否能达到灌输与引导青年的作用,首先在于教师理论素养是否深厚。思政课教师需要秉持专业发展观和系统联系的观念,不断厚植思政学科本身的专业素养,培养历史意识、提升历史素养,既能够熟悉琼崖革命的历史,又能够将琼崖革命精神熟练地融入课堂理论讲授中,将思政理论与琼崖革命精神的弘扬密切结合,展现海南特色的理论底蕴。
2. 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和教育机智是吸引学生认知兴趣、激发学生认知的认同、深入学生内心的关键所在。教师如何开展琼崖革命精神的教学,决定着青年学生认知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实现课堂教学内容、课程考核形式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具有针对性和海南地方特色的教学单元或模块,个性化、定制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如结合《琼崖英烈传》《红旗不倒——中共琼崖地方史》《海南英烈谱》等史料记载,开设与某一琼崖革命领袖或者某一革命时期等有关的革命历史课,或者以播放电影、舞台剧《红色娘子军》、欣赏海南革命民歌等形式,通过鲜活的案例展示、艺术的熏陶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满足青年学生多样化的认知诉求。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青年成长的规律,把握互联网时代青年的兴趣所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如教师可以借鉴当下年轻群体喜爱的剧本杀游戏玩法,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带入历史人物角色,在切身的演绎中体会革命时期的残酷与革命领袖人物历史选择和历史实践的崇高和坚定,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拍摄与琼崖革命相关的短视频、打卡红色景点形成轨迹地图留存、编写青年如何传承和弘扬琼崖革命精神的剧本等多元化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在互动和参与中切实学习和领会琼崖革命精神的形成、内涵和价值意蕴,涵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的认知。
3. 加强教育合力,在集体备课中提升教学实效性
由于琼崖革命的研究专家较为集中于少部分高校,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水平在各高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因此,促进海南省各高校形成教育合力,共享相关教育教学资源,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提升教学水平十分必要。
一方面,实现全省范围内各高校有关琼崖革命的教育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共享,使该学习能够突破校际、师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触到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教学资源,更全面且更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比如,对琼崖革命研究领域的专家的相关课程进行录制,并分享到诸如慕课、超星等学生学习共享平台;成立跨高校的相关研究兴趣小组或者学术团队,定期举办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座谈与交流等方式,挖掘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点,解答学习和研究难点。另一方面,实现海南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机智的合力,在集体备课的头脑风暴中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良药,打破教育教学资源不平衡的固有缺陷,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从生命历程维度审视青年群体,青年正介于成熟与不成熟的发展过渡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朝气蓬勃且富于理想,处于学习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德行的关键时期;同时,他们又缺乏社会经验、信息辨别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易受错误思潮裹挟,产生不恰当的价值判断乃至行为走向极端和偏激。在当下开放的社会形态中,各种社会思潮交错登台,在不同程度上争夺着青年的思想阵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走向,因此在实现青年成长的道路上,各方要积极引导,做好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协调配合和教育合力,借助内化于青年内心的榜样引领,培养青年责任担当的深刻情感,锤炼青年责任担当的坚强意志。
1. 涵养优良家风,好家风造就好人家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初的、最直接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青年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否能够打牢责任担当的根基。在以琼崖革命精神涵养青年责任担当层面,探索家风涵养因素有重要价值,如世代居住在海南的家长可以通过讲亲历的海南变革故事或者让有相关时期经历的祖辈多分享自己的故事等为切入点,让子女感受到整个家庭对革命人物、历史人物的崇敬,对党和国家带领海南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以及他们对年轻一代能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期许,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青年子女的责任担当情感。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家长们要通过实际行动率先垂范,营造积极向上、和睦向善的家庭氛围与环境,通过努力完成各自不同的分工、用勤劳和勇敢等美德涵养和传承优良家风等方式,促进子女责任担当认知的塑造和情感的培养。
2. 优化校园革命文化生态
心理学中存在一种叫作“曝光效应”的心理现象,意思是我们会偏好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地在我们眼前出现,我们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这个事物,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这一效应在学校教育层面的应用。以琼崖革命精神涵养青年责任担当,需要着力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赋能之道,具体来说,可以从丰富校园红色文化设计上着力,打造潜在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在制作红色主题展板、标识、人物海报等传统方式之外,创新红色文化展示形式,如设计红色路标打卡点、开辟红色文化广场并定期举办答题活动、制作革命领袖人物塑像、开展校内红色文化探索活动等形式,让青年学生可以在上课、读书、休闲时广泛接触到与革命文化有关的内容,达到日用而不觉的程度,便于他们在接受相关革命教育、历史教育时有亲切熟悉之感,引起学习和认知的兴趣,产生情感的共鸣。
3. 创新宣传方式,打造榜样模范
社会作为影响人们精神状态和实践方式的重要场域,在涵养青年责任担当层面不可或缺。在网络信息技术盛行的时代,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应把握好自媒体的运营逻辑及运用相关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琼崖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宣传方式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打造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榜样文化,营造敢于担当的社会生态,以琼崖革命精神涵养青年的责任担当。一方面,海南相关政府部门、文旅单位、红色景点运营部门应着力探索琼崖革命文化与旅游的现代融合方式,突破传统的宣传和运营路径,通过公益文化、汉服文化等时下流行元素与革命文化的融合等形式组织和办好相关活动、赛事,打造海南红色文化的特色品牌与知名度,提升民众对海南本土红色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相关媒体、宣传部门应着力打造新时代新榜样,引导青年从榜样身上汲取成长的力量,激励青年向榜样看齐、向榜样学习,并内化为自身的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以积极主动的精神面貌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青年工作提高到国家战略性的高度,彰显了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必然依靠的现实力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地、历史地认识和遵循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全面认识青年的发展需求,助推青年将个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伟业中,离不开党和政府对青年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因此,以琼崖革命精神涵养青年责任担当,需要以海南青年成长成才的制度体系构建为核心、以实践参与为关键,从而激发青年责任担当的认同、提升青年责任担当的能力。
1. 优化青年责任担当的制度安排
新时代青年最基础、最根本的责任担当就是做到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党所致力于实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崇高的奋斗目标,坚定不忘初心跟党走的责任担当走向。要涵养青年这一责任担当,就要通过适应青年成长、工作、生活的制度设计,使青年在实际的政治引导、政治参与中获得政治认同。具体来说,海南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自觉沿袭琼崖革命精神中“依靠群众,甘于奉献”和团结五湖四海的精神特质,把相信青年、争取青年、依靠青年,团结一切进步的积极的青年分子作为做好青年工作总体规划和制度设计的重要准则,将青年的发展与海南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历史进程、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有机融合起来,把握青年工作的战略方针,结合新时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做到始终密切关注新时代青年利益诉求的变化,建立或完善与青年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制度,构建起青年干事创业的制度保障,切实解决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现实难题。
2. 在政治参与和文化认同中激发各地青年,尤其是海南青年参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自觉性
当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既给广大青年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机会,又存在国际国内局面可能随时发生变动的风险挑战。以昂扬的斗志和创新的精神实现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海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共青团组织自觉传承琼崖革命精神中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创新和包容精神、改革先锋特性,并将其付诸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实践中。在青年人才服务和制度上,我们可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完善当前的知识产权证券化、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领事业务“一网通办”等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候鸟”人才工作站的服务和设计。在青年政治参与的引领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引导青年积极参加政治生活、理性参与社会治理,强化不同行业青年的主体意识的方式方法。在人文环境的塑造上,我们应着力实现海南地域文化与各地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基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青年的文化尊重、文化包容和文化认同的多元化环境,并结合新时代青年文化特色赋能文化融合之道,真正以文化人、以文涵养青年。
3. 鼓励青年的社会实践,创造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和合作机制,提升青年责任担当的综合能力
是否能采取正确的行为选择、落实责任担当的实践行为,是检验青年是否将责任担当内化于心的根本标准。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助推青年实践的合作、帮扶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对以琼崖革命精神涵养青年责任担当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青年学生实践层面,海南可以借助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设计出更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让青年学生在社会的实践大课堂中感受琼崖革命精神的思想伟力,提升自我思想境界;系统勾连起海南大中小学、琼崖革命文化研究机构、研究团体、社会组织、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等,形成社会科学层面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机制,即学生学习、研究后有践行相关思想活动的机会,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引领下,既掌握知识又提升动手能力,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在青年工作者层面,海南应该发扬团结五湖四海的精神,通过定期召开创业论坛、海南工商业发展论坛、经济发展论坛等经验分享思想交流活动,组织面向青年创业者、工作者的定期培训,鼓励单位团体内部的互相帮助、干事创业、合作共赢的工作氛围等形式,让青年工作者能在学习和交流中获得成功的经验,避免失败的教训,高效提升能力的同时涵养社会责任意识,达到知行合一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