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2023-12-01 20:14涂雅洁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政政治

涂雅洁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一)“技能为王”意识深耕,思政教育面临价值挑战

随着数字经济“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就业形势倾向“技能为王”,在这一意识的影响之下,高职高专学生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际上,学生的未来成就由知识、技能和态度决定,态度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如党的二十大精神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融入时代新人的品质要求。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入校前已有思维定式,学习技能大于其他,造成对思政学习的价值挑战。

(二)多样化“00 后画像”,思政教育面临个性化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青年“一以贯之”,就必须要了解当今青年群体的特征特点。2018 年,中国青年报曾与腾讯QQ 联合发布《00 后画像报告》,报告采用问卷调查加大数据分析,以7.83 亿月活跃用户为基础,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年龄层、地域性进行问卷投放,共获得12705 份“00 后”的有效问卷。调查显示“00 后”具备四大特质:开放、自我、独立、自信。[1]

这四大特质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新”的标签,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与以往不同,他们是与国际互联网高度接轨的一代人,“00 后”成长于国家繁荣富强的新时期,见证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冲击与影响,他们开放、自我、独立、自信的特质使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群体,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新群体开展个性化教育,成为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与挑战。

(三)“第二课堂”推广,思政教育面临实践挑战

从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转变到“第二课堂”,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融合交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师生双主体的新型课程形式,实际运用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实践为运行展开的实践课堂,结合教师全程指导的网络课堂,学生实践活动占主要部分,教师网络指导辅助。[2]然而,“第一课堂”的僵化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翻转式改变。

“实战运用”是第二课堂的典型特质,占据整个实践教学运行环节中的核心地位,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实践教学的成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第二课堂”教育学生,是一项重要实践亟待补充新形式、新内容,建设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既不是纯理论课程,也不是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性是它的显性特征和本质属性。教师如何在实践过程中与学生双向互动互促,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育需要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

“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由于互联网的介入而发生转变。虽然传播介质发生了变化,“笔、黑板”换成了“鼠标、屏幕”,但本质上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汲取知识速度慢、效率低。

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受思想固化影响,未能及时更新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思想政治教育书本理论性内容多,课堂单一讲授容易出现内容枯燥、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质量差的问题,甚至导致学生出现排斥心理,无法主动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增多,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也在增多,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德育内容,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和知识仅是一种过去式,无法推动理论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行为偏差,易陷入价值观培养困境

1. 职业规划落后,目标定位不准

部分高职高专大学生们入校起抱有提升专业技能以实现毕业优先就业的价值理念,把经济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以至于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极易出现偏差,培养了错误的价值观。如今新时代的“00 后”青年大学生极具个性,单一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适用,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培育困境。

2. 社会思潮变化,价值观多元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融发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涌现,多元文化价值观充斥,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新思想、新思潮,极易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迷失自我。如果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就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以及树立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课程思政走向实践思政的情境缺失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并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3]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思政课程仍停留在课堂讲课、讲座等形式,实践思政的模式未被完全开发,且各大高校并未有针对实践思政的效果指标与师资队伍培训,实践思政未得到多重检验。

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在“第二课堂”主体地位不足的问题,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积极性。同时,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有待提升,一些学校沿袭“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的传统观念,未从“五育并举”高度来统筹“两个课堂”建设,“两个课堂”双向循环、深度融合不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够,亟须破除“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衔接不紧的问题。[4]

三、提高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虚拟空间主战场,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影响学生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还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应对新媒体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应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虚拟空间主战场,为学生打造积极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守好思政“最后一道防线”,打造指尖上的大学生思想阵地。

1.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校应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引导大学生广泛加入平台进行交流学习,抓好网络阵地管理,建立网络信息员和网评员队伍,强化对校园网、“两微一端”等校内媒体的管理指导和内容审核;利用以易班、微博、抖音等新生网络矩阵为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大平台开展内容输入,全面推动育人全过程、影响全方位、传播全效能的影响效力;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由专门部门牵头实施,在全年重要时间节点、节日,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发生时规划主题教育,网络教育平台覆盖全时段,以崭新的姿态宣传新思想、新理念。[5]

2. 建设网络思政教师队伍

高校要建设一支立场坚定、数量完备的网络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培训专业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共同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6];将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内选拔优质网络名师,组建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制作优质网络作品。

3. 发布优质思政教育内容

发布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思政教育内容,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学习理论、参与实践,并不断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络作品的创新创作中。因为网络教育内容的创作仅仅依靠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共同参与。高校各媒体平台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红岩精神等伟大精神,先进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引入课堂,推动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

(二)正确引导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德育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具体个性、具体学情进行教育引导,将学习成果进行转化,培育有素质有道德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7]

1. 合理引导大学生自身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培育不是简单的课堂理论说教,如果不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出发,充分了解与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教育无法取得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关注大学生的价值需求,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属性,将思想层面与实际层面的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放眼大学生多变的思想和行为,找到与之共鸣的切入点,划分层次分类进行指导;不断创新与学生沟通交流形式,贴近学生、温暖学生、完善学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8]尤其要密切关心特殊学生群体,如学困生、贫困生、心困生、业困生,学校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关心关爱这些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就业教育等极易产生问题的方面,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 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确立、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高专学校不仅要聚焦思政基本内容和理论精髓,还要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把握理论学习,又要注重校史、校情文化传承、榜样教育感染、强化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做到知行的统一。在教育方式上,统筹校内外、课内外、线上线下, 搭建教育载体平台,使理想信念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坚定不移聚焦于“以德为先”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站稳校园文化主阵地,守好意识形态高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高职高专学校守好“责任田”,同时也需要学校与家庭及社会多方面的协同,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育出有技能、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人才。

1. 开展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站稳校园文化主阵地,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实践体验往往比课堂教育更深刻、更直观、更有效,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知与行的统一。积极以校园文化为教育载体,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落实组织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教育等活动。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安排,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加深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奉献社会的价值认同。比如,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高校积极组织学生“三下乡”参与到对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性设计、包装、推广当中,既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又使学生对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高职高专学校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与担当,将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发挥在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地方,坚定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们要心中有初心和使命,肩上有责任和义务,胸中有祖国和人民,脚下有道路和方向,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为促进祖国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实践中将内容的规定性、内在的规律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走向实践思政。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全国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0]高职高专院校应始终坚定不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学生培养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价值引领、坚持虚实结合,着眼于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个性化特点,发掘出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体系,持续着力形塑贯通新理念、破除各种贯通梗阻、探索贯通新路径、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