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情民情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形势政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文章主要从加强主体建设、注重客体培养、优化教育环境这三个方面探索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力求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的创新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大学生;国情;民情;长效机制
一、加强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意义
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普遍缺乏对国内国际新形势的关注,视野较为狭窄,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对待一些历史问题时,容易出现偏保守或偏激的思维认识,走入迷途。因此,加强国情民情教育可以预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加强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增强对我国未来发展的自信,激发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1]。开展国情民情教育,首先应该调研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现实状况,结合实际问题来探索实践路径,并且要坚持以史为鉴,丰富国情民情教育的内涵,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奋斗精神。
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政治思想不成熟,对当前的国情民情认知存在一定消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出现弱化,部分学生崇洋媚外,盲目抵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学习西方国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国家的飞速发展;最后,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大学生文化判断力较弱,特别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继而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产生怀疑态度,爱国主义信念产生动摇[2]。
其二,高校方面。高校普遍重视国情民情教育,但教育效果不理想。高校国情民情教育的内容很多,但缺乏系统性、时代性和针对性;高校国情民情教育的方式方法多样化,但有些流于形式;高校国情民情教育的目标很明确,但现实性不强;高校国情民情教育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
其三,社会环境方面。当前复杂的社会现实对于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存在较大影响,例如,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等消极的文化与当前我国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主旨相违背,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认同感[3];当前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有些网络传媒不顾社会责任,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为抓住大众眼球,所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有待核实,导致大学生群体盲目跟风,躲藏在屏幕后面发表不计后果的言论,引起青年群体的思想混乱、价值观偏差,延伸出浮躁、不理性的行为。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一)加强主体建设
1.教育内容的扩展
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首先,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应该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年龄层次及其成長规律来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4]。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政治思想不够成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动力缺失、抗挫折能力较弱、自信心表现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国情民情教育时要注重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教育内容的断层。其次,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内容应该凸显时代特征,注重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在高校国情民情教育的教材中要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深化爱国主义情感,传承民族精神。
2.教育方法的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的实施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主要是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影响。学校国情民情教育长期以理论灌输式教育为主,主要依靠思政教师在第一课堂上的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不佳[5]。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进行相应改变,调查研究适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进行国情民情认知的途径,走好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这也是创新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方法的必然选择。例如,发挥全媒体优势,开设以国情民情知识为主题的校园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专栏,及时更新当下时政热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感,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真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6];发挥网络App的功能优势,与高校理论课堂相结合,可以让教育理论“活”起来,告别呆板的传统课堂,推动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内容入脑入心入行;发挥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暑期“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到农村、到基层、到工作岗位中去,与基层民众直接接触,掌握最直观的国情民情资料,有助于大学生提早认识社会,反思人生。
3.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专业教师的政治理念教育和政治素养培养,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方法,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政教育之“盐”溶入专业课程之“汤”,确保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也有利于克服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堂“孤岛奋战”的困境,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高校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注意把握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关键,坚持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融入国情民情教育工作中去。此外,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工作的落实,高职院校要逐步推进相应体制机制和教师奖惩制度的完善,以规章制度的完善来助力教师拓展思路、开阔眼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推动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常态化。
(二)注重客体培养
1.培育学生对国情民情的认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接受国情民情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不断丰富起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逐步推动了学生开展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高职院校国情民情教育应该以培育大学生具体、生动的国情民情认知为突破口,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了解国情,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国情意识,包括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变化等有准确、科学的认知,还包括认知为客观基础,在个人思想意识上升华为对国家的制度体系、指导思想、道路选择、发展模式和价值体系等的理念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二,了解民情,当前我国民情主要包括“民风、民生、民意、民主”四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更要凸显民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第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升政治素养。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人们对祖国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统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其中蕴含的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开展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珍稀资源,能够唤醒和鼓舞新时代青年群体真正从内心认同爱国主义,并以之为精神榜样鞭策自己践行爱国主义信念。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国情民情教育时要注重以传统节日和社会实践为契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融入其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共同体意识,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7]。
3.引导学生参与调查国情民情的社会实践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首先看态度,关键看行动,行动才是最终的结果。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成效最终还是要看行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上。社会实践活动历来是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基本形式,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抓好落实,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切勿走过场,流于形式。大学生作为国情民情教育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更多地接触实际社会生活,走入基层锻炼,体验民生,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国情民情有全面真实的了解。此外,高校要注重以当下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热点问题、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等为契机,以互联网为宣传阵地,通过QQ、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途径构建校园国情民情教育园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交流思想、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把国情民情知识和意识传播给身边的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强化知国、爱国、报国的理想信念。
(三)优化教育环境
1.改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有很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起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当前中国国情民情的认知。一方面,父母应从根本观念上进行转变,转变以前只重视子女智育而忽视其德育的观念,重视对子女的国情民情教育,充分利用好亲子时间,通过与子女讲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各地民俗民风等知识,相互探讨时政热点,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子女的国情民情意识。另一方面,作为父母,不仅自身要做教育者,也要利用好周围的资源不断进行国情民情自我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做好子女的榜样和楷模。
2.优化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营造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氛围有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层面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训楼、图书馆、宿舍楼、宣传栏等方面。通过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可以鼓励大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参加与国情民情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学校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国情民情教育文化氛圍的营造,例如,学校组织的国情民情知识讲座和报告会等宣传活动、学生社团组织的国情民情调研等实践活动,以及学校官网官微等网络平台的宣传阵地。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升政治素养,培养爱国爱民意识。
3.完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各机构职能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规范各平台上的相关言论,推动国情民情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为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其次,各位媒体平台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传播多元化、安全、便捷的信息为国情民情知识的传播发挥独特的教育优势;再次,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与个体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社区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交流与沟通的窗口,学生社区的宣传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国情民情意识的培育提供隐性助力;最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该充分融合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拉近大学生与优质文化之间的距离,深化大学生国情民情意识。
结束语
国情民情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高校在进行国情民情教育时,既要宣扬国情民情教育的深远意义,丰富国情民情教育的内容,同时也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择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真正达到教有成果、学有实效。因此,高校必须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民情教育的长效机制,紧紧抓住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特点,以史为鉴的同时也要立足当下,全面考量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因素,以战略性思维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可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祝全永.高校“五情”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6):157-161.
[2]冯刚.关于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3):14+19.
[3]吴媛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4(5):71-76.
[4]黄世虎,张子悦.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原则与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5):24-29.
[5]周尉东.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意识培养研究初探[J].大学教育,2020(9):109-112.
[6]高翔,杨云霞.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32-34.
[7]金鹏.“文化融合”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4):119-121.
作者简介:蒋靓(1991— ),女,汉族,江苏溧阳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课题(2021SJB0775)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