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静波
“倘以后得长期服务茶业界中,再加悉心研究,则柔者寸进,更是终身之愿了。”这是近日笔者在档案里读到的一段话。这段话写于1941 年底,是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毕业学生彭继古在其实习总报告引言中写下的。话语中流露出来的他对茶业的喜爱和愿意为之服务终身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随着一步步深入地查阅相关档案,关于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这所开办于80 多年前的培养茶业专门人才的学校,在档案的记录中逐渐清晰地展现出来。
1938 年冬,在全民族团结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日子里,国民政府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字毅成)在调查得知云南茶叶品质、产量适宜改制外销茶的情况后,为开发云南茶区、谋取云南茶业的改进,与云南省建设厅长张邦翰(字西林)、云南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富滇新银行行长缪嘉铭(字云台)商议,延聘专家组织成立云南茶业改进委员会,以改进云南省茶叶品质,增强茶叶生产能力,发展国内外贸易,支持救亡图存。为此,中国茶叶公司与富滇银行合资组织成立云南中国茶业贸易公司。与此同时,在云南茶业改进委员会下设立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以下简称训练所),培训茶业专门人才,以期突破云南茶农、茶工、茶商只会墨守传统土制团茶方法,缺乏制造外销红茶、绿茶及俄销砖茶的专门技术人才的发展困境。训练所筹备事宜,寿景伟请中国茶叶公司技术专员陆溁(字澄溪)及驻滇办事处副主任王揆生负责。
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学生结业合影
云南省茶业改进委员会技术人员训练师组织大纲
1938 年12 月24 日,云南省茶业改进委员会在富滇新银行召开成立大会,推举缪嘉铭为委员会主席。大会上逐条讨论并通过了云南省茶业改进委员会技术人员训练所组织大纲。大纲明确:训练所依据茶业改进委员会组织规程第九条的规定设置,宗旨是“造就茶叶技术专门人才,改进本省茶叶之种制”。会议推举茶业改进委员会常委、建设厅厅长张邦翰兼任训练所所长,缪嘉铭、寿景伟二位常委兼任副所长,陆溁任训练所教导主任。
训练所成立后第二天,1938 年12 月25 日,所长张邦翰邀请与训练所有关人士在昆明西寺巷自家宅院召开筹备会议。杨体仁(字克成)、黄晃(字日光)、张禄(字服真)、陆溁、冯绍裘(字挹群)、郑鹤春(字萼村)参加。会议议定暂时以建设厅在昆明大麻苴的第一茶场为所址,拟分高级班和初级班(实际办学中,初级班未招生),考生资格高级班以高级农科毕业,初级班以初中农科毕业者为限。会议还讨论了课程设置及授课老师的聘请诸项事宜。
筹备会议结束后,训练所即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1939 年1 月,勘定借用距昆明市区15 里的第一茶场东院大麻苴村小学校部分房屋作训练所用房。小学校房屋楼下4 间作教室、饭厅,楼上4 间作学生寝室,其余正房、厢房作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及管理员寝室。随后,迅速修缮房屋,建造作为小学校搬迁腾让条件之一的台坡半墙,紧张置备厨房、洗盥及教室、寝室、自修室的各种设备。学生寝室不够用,向茶场办事处借用;学生的桌椅床铺,则由建设厅设法借用。经过多方努力协调,各项设施设备基本就位。
准备教学场地的同时,训练所以云南茶叶改进委员会名义在报纸上刊登招生布告,一面由建设厅通令全省产茶区宜良等25 县遵章考送学生。招生广告中明确开办的是高级训练班,训练期间的食宿及讲义费用均免费,承诺毕业后视技能派充高级技术员或技术指导员。条件可谓相当优厚。陆续有学生前来报名投考。因为云南各产茶区域距省城路途遥远,应许多考生要求,报名截止日期由1 月28 日延展至2 月10 日。
2 月15 日,报考学生在建设厅举行第一试。第一试为笔试,考试科目包括国文、数学、生物学和农学大意、理化。17 日举行第二试,上午体检,下午口试。两次考试后,考试委员会评定考生成绩优劣,计取录正取生20 名,备取生5 名;加上路南(今石林县)、顺宁(今凤庆县)、宜良、墨江、云县、澜沧、宁洱、缅宁(今临翔区)、景谷、景东、澄江县考送的学生,共录取48 名。1939 年3 月1 日,训练所如期开学。
训练所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从开学至4 月中旬为第一阶段,在昆明大麻苴村讲授学习。从4月16 日至12 月20 日为第二阶段,在宜良茶区教学实习。在昆明大麻苴村时,学生每周上课6天,周日休息。每日6 时出操,7 时早饭,8 时授课。上午4 节课,下午3 节课,下午4 时至5 时为课外活动时间。上午以课堂讲授为主,下午上课与实习兼有。
第一阶段由教导主任陆溁讲授《制茶法》《茶叶检验》《茶叶经济》,中国茶业公司云南办事处主任、云南中茶公司经理郑鹤春担任《茶业史地》教学任务,黄晃讲授《种茶法》,李天禄为学生讲解《农业大意》,杨体仁讲授《农村合作》,张禄讲授《土壤学》,何崇杰讲授《茶业贸易》,牛玉峰为学生上《军事学》课等。第二阶段由于有的课程已讲授完毕,有的老师因职务羁身不便到宜良继续授课,训练所及时充实教学课程,聘请前在祁门茶场富有经验的严膺雪讲授《茶业概论》,讲述世界茶叶的产销现况;聘请曾创立实业合作银行的刘肖庭讲授《经济合作》,机械工程师汤挺生先生讲授《机械学》和《珠算》。为便于学生未来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茶区与当地人交流沟通,训练所还专门开设了《僰语》课。
云南省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招生章程
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学生一览表
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均为义务教学,他们都是各学科专业人士,有着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教导主任、讲授《制茶法》等主要课程的陆溁,毕业于江南实业学校,曾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海盾茶厂实习,担任过印度西金茶园研究员、南洋茶务讲习所所长、祁门茶厂厂长、鄂皖赣闽浙茶场总务主任等职,时任中国茶业公司技术专员;担任训练所教育长、兼讲授《种茶法》及带学生实习的赵楷先生,是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济学学士,曾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生茶场场长,时任宜良实验茶场场长;另一位讲授《种茶法》的黄晃先生毕业于法国农科大学;讲授《土壤学》《肥料学》的张禄先生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曾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员;杨体仁先生为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时任云南合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讲授《滇茶概论》的萧蓁先生为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科毕业,是中国茶叶公司的特约专员;李天禄先生毕业于东陆大学;讲授《僰语》的方师铎先生为国立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牛玉峰教官毕业于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教师队伍阵容之强大,可见训练所培养茶业专业人才用心之良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由于校址偏远,这些义务教课的老师每次上课都需往返城乡30 余里,但他们都能风雨无阻,按时到所倾力讲授,足可见他们希望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云南茶业改良发展的赤诚之心。
训练所的学习培训,始终坚持讲授与实习并重,课程及实习的设置安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既坚持完成全部课程的教学,又结合种茶制茶工作时令性强的特点随机调整,极富灵活性。
在昆明大麻苴村教学期间,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每天下午都安排有实习课。实习课由教导主任偕军训教官或农业导师,率领学生到半里外的茶场,学生分区、分组测绘茶地,分点茶丛,分丛测验茶芽,为茶园中耕、茶树施肥、壅根、搜集害虫等。学生们测量记录茶芽每天生长情况,观察新叶展开到第几叶,查照气温雨量,比较、计算茶的生产状况等,兴致盎然,绝无迟到早退的情况。
为了加强学生构型设计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束阶段增设计算机三维造型创新设计内容。它们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课程所及的理论和方法本身。
3 月1 日开学之日是惊蛰前五天。彼时,第一茶场茶树已开始萌蘖发青,新芽生长,天气晴暖,温度逐日上升。训练所根据气温上升情况,推算到三月下旬茶场就有新芽可采。为了抓住当年春茶季教导学生实习制茶的机会,陆溁调整原定教学计划,提前将我国制造外销红茶旧法,印度、锡兰科学制造红茶的新法,分为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筛分六节,选择主要内容加紧讲授,使学生尽快掌握普通制茶常识,能明白解答制茶各工序要求。
3 月30 日,清明节的前7 天,在布置好茶叶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简单临时代用设备后,即率全体学生上山采摘新茶鲜叶。鲜叶采回后,学生们依照老师的讲授,开始实习制茶。一半鲜叶采用日光萎凋、日光发酵的办法,另一半采用室内萎凋、室内发酵的办法,同时分别进行揉捻、烘焙。从30 日上午8 时起,至31 日上午10 时止,历时26 小时。三组学生通宵轮值,在天气冷,设备缺的情况下作初步实习,制茶工作成绩“尚优”。所制茶样经昆明专家品评后,认为色、香、味俱佳。学生们对实习过程作详细记录,列表记载,井井有条。
大麻苴村第一茶场茶叶产量较少,仅能满足学生试验之用。如果想让学生与茶区山户接近,了解茶农土法初制茶叶状况,指导茶农改制标准毛茶,以及收购青叶自制大量外销茶,进而创立工厂、扩大茶叶产量,探索适合新时代的旧茶区改进技术,就必须让学生到更广大的茶区开展实地教学。
宜良县是宝洪茶的产地,也是距离省城昆明最近的产茶县。民国9 年(1920),实业司在该县栗者村设置茶业试验场。经协商,建设厅同意将宜良旧有茶场房屋、茶地及手摇揉茶机一架拨归训练所使用。1939 年4 月16 日,训练所41 名学生在老师率领下,来到宜良继续学业。
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授课时间表
在宜良时期,训练所仍然坚持教学。训练所借栗者村公房作教室,讲授未完的课程。为便于管理,训练所将学生分编为4 个组。4 月下旬至9月上旬茶季时节,制茶所收鲜叶多的时候,全班学生到厂日夜工作或者上山指导茶农采摘;收鲜叶少的时候则一个组驻厂实习,其他三组照常上课。各组因驻厂实习耽误的课程必须在星期日补上。如此轮流,即使是在暑假期间,也没有停止功课。暑期内制茶工作紧张,为了不耽误课程,还特地将授课时间提早。
学习如何制作各品类茶叶是学生在宜良实习的重点,实习地就在云南中茶公司在宜良设立的制茶所,制茶所当时临时安置了赈济委员会为云南挑选的,来自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一带的种茶植茶制茶经验丰富的工人,成为学生制茶实操最好的现场指导人员。训练所学生刚到宜良时,头水茶季已过,制茶尚未开始。由于当地没有收购鲜叶的先例,为保证制茶所鲜叶供给,学生们拟缮收鲜广告和改进采茶方法告茶农书,分赴各村张贴、散发。经过广泛宣传,当地茶农开始将每天所采鲜叶挑送到制茶所售卖,或者就近送到洪山镇收鲜处出售。调查得知宜良当地茶农采茶方法对茶树生长不利,学生们还分赴茶山,指导茶农科学采摘鲜叶。
制茶实习中,学生们最感兴趣也是最有收获的,是对照实际的讲解。例如对鲜叶中混合老片、鱼叶、硬梗、乳籽的情况,如何分辨拣剔;老叶嫩叶制作方法有何不同;鲜叶萎凋完成不能及时揉捻,如何将萎叶收集成堆,堆多高,放置多长时间等。针对第二天计划制作某种茶,老师提前一天讲解制法,讲解制作中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补救等。老师除向学生们讲解一般情况的制作方法之外,还讲解各项随机应变办法。这样的实地训练,较平时在课堂上的讲解,更加深切有味,学生们印象深刻,记忆也更长久。
制茶之外,学生们还实习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各项工作。训练所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摇金山旧茶场练习除草、中耕、除虫等工作。当时的摇金山茶场已荒芜多年,尚存活茶树600 余丛,被蔓草荆榛掩没。经过训练所学生的耕锄,施工、栽培、除虫等,茶园开始恢复生机,欣欣向荣。
由于各教职员热心服务,各学生刻苦勤劳,1939 年5 月,云南茶业改进委员会传谕嘉奖训练所员生,称赞训练所“主任办事认真,教导有方;各职教员指导得法,服务勤慎;各学生亦发奋努力,接受教益。始能师生合作,而有今日之良好现象。”
在宜良茶区实习期间,训练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持续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宜良茶场茶叶品种丰富,有大叶种、圆叶种、小叶种等众多品种。实习中,学生们观察、测量、比较不同品种茶树的叶形、叶尖、叶质、叶色、叶缘、叶脉,茎高、茎节、茎质、茎色、茎径、茎枝,花瓣、花柱、花色及雄蕊、雌蕊、鳞片,果实、果皮、果色及果粒大小、子房多少等,认真登记记录,编列出宜良茶叶品种一览表。
1939 年10 月,云南中茶公司在宜良设立实验茶场,租定土壤宜茶的老洪山和团山两座荒山,预备开辟新茶园,大量种植新茶。训练所学生开路上山,分组测量绘图,详细记录两山的高度、坡度等信息,测绘茶园面积达3000 余亩。测绘资料对茶场的兴垦建设大有帮助。训练所学生还利用周末假期,组织调查团调查宜良茶业历史、茶园培种状况、茶农采制及茶商运销情形,所有调查情况编著成书,成为研究宜良茶业发展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学生张鸿源结业证
1939 年8 月中旬,训练所学生全体迁入栗者村制茶所。之前学生食宿在朱官营,到栗者村往返有六七里地。训练所就学生减少的路途奔走时间增加授课钟点,《制茶法》《茶叶检验》等没有讲授完毕的课程都尽量讲授,各组因实习导致的缺课分别补齐,实习工作记录也督催完善。12 月中旬,训练所进行结业考试。12 月20 日,张邦翰所长及建设厅黄晃处长、茶业改进委员会总务组涂静山先生、宜良宋光焘县长等人莅临训练所,为学生举行结业典礼。彭棫等39名学生顺利结业,取得结业证书。
为充实学生从书本上所获得的茶业知识,增长技术方面的实际经验,1940 年1 月,39 名结业生被分派到云南中国茶业贸易公司下属宜良、顺宁、佛海三个实验茶厂实习。
一年之后,陈兆昌、李思齐、刘志齐、彭棫、庾恩泽、王树清、杨本恭、李伟,万澄、杨镛10 名结业生在宜良实验茶厂完成实习;李超忠、蒙有志、程书城、郭汝槐、李义、魏耀宗、王有能、杨立坤、江现、游文彬、彭继古、杨武12 名结业生在顺宁实验茶厂完成实习;张绍儒、解昌华、王忠能、周光泽、张鸿源、张绍文、王正生、刘开舜、郭开煜9 名结业生在佛海实验茶厂完成实习;袁治国、马运华、张庚年3 名结业生在思普茶厂完成实习。1941 年9 月,云南省建设厅核准下发了以上34 名实习成绩考核合格学生毕业证书。由于时局原因,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没有再招录新生。这些学生,成为该训练所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高级班的毕业学生。
学生彭继古在他的实习报告结尾写道:“惟术业的专攻,在学时尚属虚渺,到做时方见实在,且学且做,且做且学。学与做沟通,做将学实验。博大精深是在后来的努力罢。”这些经过两年严格而紧张的茶业专业训练的毕业生之后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有的留在茶厂工作,有的在昆明公司担任技术员,有的一直坚守在茶业界。
岁月荏苒,时光易逝。2023 年10 月22 日,当笔者追循着档案里的记录,来到80 多年前训练所师生曾学习、生活和制茶的宜良县下栗者村时,已不见任何与茶叶和茶厂有关的印记。从村口晒太阳的老人口中,我找到了他们说的老茶厂所在的地方,现在是碾房,正上着锁。历史已经远去,但训练所师生们对茶业的态度、精神已然留存在档案中。他们的滇茶事业,跨越岁月的尘封,在今天的广大的云南茶区,日益壮大。
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学生杨本恭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