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仓健
浙江工商大学团委副书记
图|浙江工商大学志愿者服务“韵味杭州”2023年全国女子手球冠军杯赛
浙江工商大学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不断深化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坚持“四个注重”,让大学生走进社会基层,从实践中学习、从社会中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能力。
完善顶层设计,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整体协调下,组织成立了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宣传部以及二级学院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大学生社区实践管理办法,编制社会实践指导手册,每年组织不少于25%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寒暑期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并升级了“社会实践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团队申报、队员招募、安全监督、总结评比等环节形成“一网统管”。成立“悦纯公益基金”“程大涛社会实践教育基金”,为大学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提供人才、资金、阵地、资源等制度保障。
学校将大学生社区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第二课堂成绩单”之中,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或参加校院集中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毕业前获得2 个素质拓展必修学分。统一规范使用“志愿汇”APP,实时记录志愿服务时数,在校生注册登记率达到100%。出台志愿服务管理规定,学生党员每季度必须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在全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的星级志愿者,鼓励先进、选树典型,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学校团委与杭州、嘉兴、台州3个城市的7 个县进行校地结对,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结合地方实际需求,每年开展“双百双进”专题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开展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2023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在今年暑假来到嘉兴乌镇STEAM 青少年科创基地,借助无人机、虚拟现实设备、编程工具等,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掌握科技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们对探索科学知识的向往。信电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通信学科党支部“初心智治”科技服务队开展科技服务辐射杭州、台州等地区,共计1 镇6 村1 街道4 社区,2年累计服务基层工作者和群众共4 万余人。学校推行“带课题下乡”实践模式,广泛动员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结合所学专业、研究课题和地方需求,让大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服务于社会。
在做好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学校结合“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新苗人才计划、悦纯公益志愿服务等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内涵,扩大项目的品牌效应。学校围绕关爱行动、西部计划、春运暖冬等专项志愿行动,先后发起“绿书袋”“心译”“商大易车”“墨言”“传非遗,贯古今”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逐步形成金晖、心译、微笑、墨言、东旭、暖行等6大服务品牌;成立“悦纯公益”教育基金,常态化在节假日动员师生向街道报到、到社区服务,先后培育项目502 个,16 万人次受益。学校先后5 次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银奖,3 次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1 次获评全国“挑战杯”公益赛银奖,影响辐射全省高校,推动校园服务项目走出校园、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