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续写志愿服务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七海公益边疆支教实践

2023-11-30 13:07:20徐国辉
中国共青团 2023年18期
关键词:支教民族团结志愿

文|徐国辉

七海公益云支教创始人

文|徐子清

青岛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执委会副主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在目标、内容及主体等方面相契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尤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引领广大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民族团结事业,引领大学生志愿者自觉树立并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展所有支教志愿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项目背景

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20 次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团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各民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青少年深度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事业,必须抓紧抓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东西部地区青少年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号召更多山东高校学子加入智力援疆、文化润疆工作,在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团山东省委以及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下,七海公益云支教志愿项目聚焦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于2021年11 月发起“七海公益·鲁喀专项”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现已组织超千余名齐鲁高校大学生连续2年赴新疆喀什支教,累计服务万余小时。

项目实施

专业高效、持续双向,打造民族团结平台。为拓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网络空间,七海公益志愿团队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交流方式,大力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着力打造网上民族团结平台,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打造了“互联网+”模式下的民族团结实践新平台。2021年6 月,团队开发的“七海公益”线上支教平台正式上线,运用互联网直播、录播技术,免费为边疆儿童提供思政课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科普教育、学科辅导等线上“点单式”教学服务。志愿者只需一部手机、一个网络便可为西部地区的青少年提供线上支教服务,构建起针对边疆儿童的专业且高效的互联网支教平台。截至2023年5 月,平台有注册志愿者2.3 万人,受助学生2.4 万人,用户来自全国2139 个区县,累计服务超30 万课时。

图|志愿者前往社区开展家访活动

多方支持、勠力同心夯实民族团结根基。项目团队积极链接资源,建立起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线下支教格局和民族工作格局,形成民族工作合力。“七海公益云支教”项目主动向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寻求指导和支持,积极沟通主动汇报,合力建立志愿服务基地,签署合作推进协议,共同打造“七海公益云支教·鲁喀专项”项目。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为项目提供受援地服务保障和每年100 万元的资金支持,助力项目开展。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协调做好全省各高校的宣传发动组织工作,为活动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七海公益云支教项目团队和青岛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负责项目具体执行实施和服务管理。多方协同、通力合作,构建起党委政府+高校+志愿组织的“三位一体”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工作共同体。

线上线下、延展领域,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工作需要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提供持续关注与多维度精准服务。除做好“线上”服务外,“七海公益云支教·鲁喀专项”项目连续两年每年暑期选派50 支团队到喀什疏勒等四县开展线下支教活动。2023年暑期,山东省内22 所高校的500 名师生志愿者再赴喀什,累计提供服务时长5600 余小时,服务人次超22.5 万。各志愿团队还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举办医疗健康、心理咨询、网络营销等主题讲座、座谈会和文艺演出共计293 场,在喀什旅游目的地推广、助农拓销等方面积极努力,共拍摄发布各类视频780 个,各类宣传报道425 条,播放量和浏览量超100 万次。

经验启示

从业界空白到日渐成熟,“互联网+”让志愿服务可以飞越万水千山;从单刀赴会到联合作战,“三位一体”工作共同体让志愿服务凝聚合力;从单一简单到丰富综合,服务形式和领域的变化让志愿服务更具新时代的显著特征和丰富内涵。“七海公益云支教·鲁喀专项”项目是山东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建平台、寻支持、拓领域、上规模都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具体实践。项目的开展对边疆儿童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作用明显,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

建设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载体优势、彰显特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和青年志愿者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思政主渠道,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锲而不舍抓实抓牢,努力探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合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打造好、建设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造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切实发挥教育实践基地育人功能。

坚定文化育人“主方向”,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格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要把工作向纵深拓展,把重心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开展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丰富民族团结工作的载体和内容。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激发各族群众爱国热情和民族团结意识。

健全机制,形成高校和社区共建,成立“石榴籽工作室”,为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提供组织保障和队伍支撑。充分发挥“石榴籽工作室”民族团结思政育人的阵地作用,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着重从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引导、人文关怀等角度来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引导各族学生和学生家长自觉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营造人人知晓、家家参与、村村重视、校社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各族群众争做民族团结的拥护者、践行者、传播者。努力把工作室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示范基地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高地。

激发创造力,锚定重点领域,进一步延展服务领域。发挥教师志愿者的专业优势与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力创造力,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服务的重要领域,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发展新增长极。依托石榴籽工作中心,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创新驱动发展优势、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力度强化农民技能和文化培训,注重激活农村本地人才,培养技能技术群众,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走进乡村、留在乡村、建设乡村。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助农拓销和旅游目的地推介工作,人人争当“乡村推介官”。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七海公益云支教·鲁喀专项”项目坚持把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作为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致力于开展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教育引导师生志愿者和受援地学生及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历史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新时代志愿服务的新平台。

未来,“七海公益云支教·鲁喀专项”项目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主动融入党和国家民族团结事业,不断提高知识层次、综合技能和服务水平,在民族团结志愿服务中锤炼自我、塑造自我、升华自我,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在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新时代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

图|志愿者指导小朋友书写“民族团结一家亲”毛笔字

猜你喜欢
支教民族团结志愿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华人时刊(2023年11期)2023-07-29 06:27:20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48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1:47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