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宇 郭煦
榆林筋饼,带火了榆林镇的经济,让这座哈北名镇跻身全国的名镇之列。
黑龙江人有吃筋饼的习俗,哈尔滨市区北部的兰西县榆林筋饼更具知名度。如今,兰西县当地人,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常常会带朋友到榆林镇选一家正宗的筋饼店,吃一顿榆林筋饼。也常有人买饼回家,自己做菜卷着吃。
多年来,外地人路过兰西县榆林镇,不吃顿筋饼,那可真是白来了……榆林筋饼,带火了榆林镇的经济,让这座哈北名镇跻身全国的名镇之列。
一张小小的筋饼,一个小镇一年能烙出2亿多张,烙出1亿多元的产值。它维系民生,关联产业,能把一个不起眼的小屯子,烙成哈黑公路沿线的商业重镇。薄薄的筋饼,承载并续写着榆林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百年传奇,也成为榆林镇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载体。
百年老字号闯新路
榆林镇街路两旁的筋饼店,一家挨一家,绵延数百米,其鲜艳醒目的店面招牌,争相向过往路人宣告這里是“榆林筋饼”溯源之地,代表着“正宗”“传统”和“老字号”。
榆林镇坐落在G202国道(哈黑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旅客路过此地休息用餐,被经济美味、方便快捷的筋饼所惊艳的同时,也将榆林筋饼的名声传播开来,甚至有人特地专程驱车前往榆林镇,只为一饱口福。筋饼逐渐成为了这座小镇的标志性符号。也因榆林筋饼这一美食品牌的形成,促进了兰西县及周边休闲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甚至不少人专程驱车前往兰西榆林镇,只为一饱这筋饼的口福。榆林筋饼,成了这座小镇的一张金色名片。
榆林筋饼以“薄”“透”闻名,将筋饼铺在书页上,字迹透过饼层,清晰可见。用“薄如蝉翼”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榆林筋饼的另一个特点是“软”“韧”,松软却富有筋性。一张筋饼18克左右,直径约24厘米,一般厚度1毫米,最薄的0.3毫米。
筋饼包菜是筋饼的传统吃法。土豆丝、鱼香肉丝、熏肉是标配的饼中之物,再抹上点面酱,撒点葱丝、香菜叶,满满登登卷起来,一口下去,好吃到“迷糊”。
榆林筋饼,明末清初时开始盛行。据兰西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公元1718年),小榆树镇上只有冯德礼、张四海两家筋饼店。上世纪80年代初,榆林筋饼的第三代传人闫纪庆将烙筋饼的技巧传给了外姓人。没过几年,筋饼店铺在榆林小镇红火了一条街。第四代榆林筋饼传承人刘剑、刘国栋、付国庆、贾殿平、闫继东、刘晓东和段福权等开起一家家升级版筋饼店,被当地政府认定为龙江名小吃。特别是每年打春日,吃筋饼、春饼,已经形成了一种地方饮食文化,不断传承与弘扬。
近年来,50多家筋饼店沿着哈黑公路榆林镇两侧陆续开业,不少年轻人都学成了烙筋饼的技能,连锁店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发展成标准化中式特色快餐。
现在,人们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主播拿着筋饼给大家展示:“感觉特别柔软,可这筋饼是咋烙出来的呢?”“放心买,口感可筋道了……”顷刻间,一串串观众的留言在直播间里接连“刷屏”,让人目不暇接。许多土生土长的兰西县榆林镇人,通过一场场生动的带货直播,面向全国各地顾客展示着榆林镇筋饼的独特魅力。同时,他收集到了很多与筋饼有关的老物件,将直播间设置在筋饼加工体验馆,兴奋地向顾客讲述筋饼深厚的历史传承,激发了顾客的极大兴趣和购买欲望。榆林筋饼早已经打出了龙江美食的优质品牌。
榆林镇人做到了一张筋饼闯天下,也为兰西县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搭建起对外交流的平台。2019年,榆林镇筋饼获得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榆林筋饼成为兰西独特的城市名片和文化标识,兰西榆林筋饼协会理事长刘晓东创办的芈乡食品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
榆林筋饼店中,一家门店面上挂着的“一张筋饼卷天下”的红色招牌格外引人注目。北京一位著名导演以第四代筋饼传人刘晓东为原型拍了一部名为《筋饼之恋》的电影,讲述他们夫唱妇随二十多年的创业故事。将纯手工烙制的筋饼打上精美包装销往全国各地,古老传统技艺越来越受到天南海北的食客们的青睐,榆林镇筋饼人,也真正做到了揣着筋饼打天下。
据一位筋饼店主介绍,在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邮乐等网购平台上,榆林筋饼均有销售,加上微信直接销售,他们的筋饼在线上云端一直火爆热销。借力微商+直播,各个筋饼店都纷纷找电商带货,需求量直线上升。榆林镇人根本不必外出打工,筋饼生意就让每个家庭都赚足了腰包,新派生的连锁生意亦忙得热火朝天。据榆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小镇要销售几亿张筋饼,产值3000万元以上。
富足一方的“筋饼网事”
近年来,生产加工水平和面粉及水质量的提高,使筋饼的口感和感官上都有了明显提升。筋饼店老板调整了配方,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创新,一张张筋饼香而不腻、金黄透亮、清新爽口,筋性更强、卷儿不散。
榆林镇筋饼打上塑封包装,源源不断地发货,全国各地的人随时都能吃到正宗的榆林筋饼。如今榆林镇从事筋饼烙制师傅1000多人,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金秋时节,筋饼快递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密封、打包、装箱、入库、下单、发货,有条不紊,一派繁忙景象。
1994年,21岁的刘晓东和柳丽芬两家都开筋饼店,作为第四代榆林筋饼传承人的刘晓东家的生意明显好于柳丽芬家。柳丽芬便时常到刘晓东的店“偷师学艺”,一来二去,两人相爱、结婚,婚后,两人创办了自己的筋饼店——方圆筋饼店。
29年过去,凭借传统技艺和创新发展,刘晓东夫妻由一家筋饼店起步开办了芈乡食品公司,建设了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发展成为以筋饼为主,涵盖春饼、年糕、黏豆包等系列产品的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公司获得“龙江特产”食品标识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其产品线下销售到哈尔滨、长春、苏州、温州等地,线上销售覆盖全国,年销售筋饼1400多万张。夫妻俩经营的方圆筋饼店已成网红打卡地。
2021年,刘晓东被授予黑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薄薄的筋饼,承载并续写着榆林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百年传奇。上世纪80年代后期,榆林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与活跃就是从这张筋饼开始的。鼎盛时期,榆林镇以筋饼为特色的饭店有100多家,掌握筋饼烙制技艺的群体不断壮大,造就了一批第四代榆林筋饼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9月22日,在深圳市中心南山区的某写字楼工作的绥化人小张和同事正在街上寻找饭店准备吃饭,忽然发现一家名为“一张筋饼卷天下”的筋饼店,这是以正在全国各城市热映的电影《筋饼之恋》中的原型兰西县榆林镇筋饼打造的美食直营店。
深圳榆林筋饼店的老板是刘晓东的侄子刘鑫鹏,他和有两位师傅都来自榆林镇,有着多年的烙制筋饼的经验。店里顾客络绎不绝,每到饭口都得等位,和小张一样的北方人经常和同事朋友一起光顾。目前,客流量很好,翻台率达220%,日销售额上万元。
榆林筋饼是以白面为主要原料,用平底铁锅烙制而成的民间传统风味食品。其轻如纸张、薄如蝉翼,放在书刊上可清晰地看见下面的文字。此饼虽薄,但却筋道、抗咬,结实而富有弹性。吃的时候卷上豆芽、土豆丝、葱丝、黄瓜丝等卷饼菜,筋饼不仅不会破漏,而且风味更加独特,菜的味道也会变得更加清香爽口。
擀面杖上见真功。51岁的何永波可以说是小榆树筋饼店的“主烙”,她的手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和面、醒发、做剂(面团)、擀饼、烙饼、起饼……看何大姐烙筋饼,像欣赏一场艺术表演,是一种享受。在筋饼烙制过程中两个环节至关重要——擀饼和烙饼。
记者在现场观察,将一个16克重的面剂子擀成0.5毫米厚、直径23厘米的面饼,何永波只需5秒;面饼上锅,烙制成筋饼不过10秒,在锅上起饼也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何永波说,烙筋饼的功夫主要集中在擀面杖上,擀到什么程度正好,全凭手劲和手感判定。在2500℃高温的锅上掀起薄如蝉翼的筋饼,如果拿捏不好分寸,手会被瞬间烫起泡。“所以,要稳准快!”
何永波烙饼开着直播,一边烙饼一边唠嗑,正常情况下,每小时360多张,每天烙2000多张就收工。连擀带烙,一气呵成,不到一小时,何永波面前的餐盘上,就摞成“一本300多页厚的书”。
1988年出生的何旭,是土生土长的榆林镇人。何旭在2016年选择了返乡创业,成立了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家乡的特产——筋饼。
何旭不走寻常路,一改传统销售模式,在榆林镇第一个开启了线上销售模式,建立直播基地,签约20多个主播,网罗了一批网红。“三两天一场直播,一场直播卖1200多单,约10万张筋饼,每一场的销售额都在五六万元。”
现在,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一天的生产量是10万张,用来做筋饼的面粉一天需要1吨。何旭还改良了工艺和包装,推出了筋饼礼盒,配上面酱、手套、筷子,一盒装4袋、320张筋饼,卖200元,颇受市场欢迎。
何旭也非常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他打造了一间“筋饼文化体验馆”,精心收集了不少关联着筋饼历史的老物件,他将直播间设置在体验馆中,要求主播在带货销售的同时,也要向顾客输出筋饼文化,讲述筋饼历史,为一张小小的筋饼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和购买欲,疫情期间销售额不降反增。在他的带动下,榆林镇各家筋饼店纷纷加入了网络直播销售的行列。从淘宝、京东,到自媒体直播带货,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了第一家通过电商销售筋饼的企业,何旭也成为了推动榆林镇筋饼飞“网”全国各地的第一人。
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至今,连续5年线上筋饼行业销量第一,2020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2021年营业额达到1500余万元。
前不久,在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上,兰西县6家食品加工企业携百余种产品参会参展。参展期间,陈列展示了优质杂粮、黏玉米、榆林筋饼、花生油、酸菜等特色农产品,参会参展企业把寒地黑土优质菜、榆林食品工业园区招商作为推介重点,积极宣传兰西县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吸引众多客商驻足参观和洽谈咨询。参会企业在活动现场均有订单签订,总额达到1280万元,其中汇源公司单品单笔签订了280万元的供货合同。
小筋饼烙出大产业
万物皆可卷。在榆林吃筋饼,几乎是没有什么不能卷进筋饼中的。“一张筋饼打天下”向天下人宣告榆林镇把小筋饼做大的决心勇气。
榆林镇的筋饼店,传统压桌菜是由农家酱、香菜段、葱丝、黄瓜丝组成的拼碟。
接下来,你可以选择用筋饼卷香辣肉丝、京酱三丝等各种“丝”,还可辅以酱炒蛋、猪头肉,甚至酸菜粉。
進入新时代的榆林筋饼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了面食技术大改进、厨艺大更新,也吃出了新花样。包括饼里面卷的内容也提档、升级,除了灵魂底料酱、葱、香菜之外,一些店家还迎合时尚年轻一族口味,开发了麻辣味、烧烤味的卷菜,衍生了不少精巧微妙的吃法,在兼顾传统的同时,让人眼前一亮,味蕾大开。
榆林镇家家都会烙筋饼。榆林镇1.7万常住人口中有不少于2000人的筋饼烙制专业队伍。而榆林镇家庭烙筋饼,虽是业余选手,但味道和口感不输专业,只是差在熟练程度和专业性上。
上世纪90年代是榆林镇筋饼线下销售最火的时期,那时,哈黑公路这条交通要道还没有改造升级,筋饼储存技术落后,快递网购尚未兴起。过往的车辆都到榆林镇歇脚、吃筋饼,然后再昼夜兼程地赶路。整个榆林镇成了一个大大的公路服务区。
“最多时有100多家筋饼店,路上车水马龙,店里生意红火,哈黑公路榆林段整个成了筋饼一条街。滚滚的车流,流进了资本,流进了人气,流出了榆林筋饼的品牌和名气。”
在榆林镇党委委员崔秀程眼里,是川流不息的车流将榆林筋饼带火了。崔秀程介绍,当地主要产业一个是蔬菜种植,另一个就是筋饼加工,初步统计,全镇有筋饼加工企业8家、筋饼店52家,一年至少要烙大约2.5亿张筋饼,仅筋饼单项产值就在1亿元以上,带动近2000人就业。
前店后厂,这是榆林镇筋饼企业的主流经营模式。在榆林镇的主街路上,最显眼的便是各个饭店了,虽然招牌的颜色各有不同,店名也各不相同,却很统一地写着筋饼两个大字,筋饼两个字甚至是店名的三倍、四倍大小。
榆林镇上的筋饼店多是“父一辈、子一辈”干下来的。虽然辉煌过,但是榆林镇筋饼的品牌发展却逐步被其它餐饮超越。“我们榆林镇筋饼的制作工艺,现在已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原产地标志。其实一直在努力发展筋饼产业,但确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连锁品牌。”榆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外界很多人认为,榆林镇筋饼可能比较散,没有统一化、标准化的模式,是一种误解。他介绍,榆林镇此前为了发展成立了筋饼行业协会,从筋饼的用料、大小、制作工艺等,都进行了标准化的规定,改变了原来产品杂乱无章、家庭作坊的旧局面。他们希望通过标准化、规模化,让榆林镇筋饼能够复制大型餐饮的运行模式,走出榆林镇、走出黑龙江。
另外,榆林镇一些饭店在过去20多年的经营过程中,沉淀了一些品牌,加上商标的制约,形成了两种经营方式的分化:在榆林镇内的餐饮企业多数以榆树筋饼为招牌;榆林镇以外区域餐饮企业只使用筋饼两个字。“在设计规模化发展的时候,我们也曾想过打造统一的筋饼品牌,放弃榆林镇字样,但从市场实际反馈情况来看,大家对榆林镇品牌认可度很高。”上述负责人说。
兰西县把发展预制菜产业作为创新提升兰西蔬菜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发展壮大加工规模,培育发展大型蔬菜加工企业,创立兰西蔬菜的知名品牌,兰西特色餐饮一直都有口皆碑。榆林筋饼享誉全国,是中国知名小吃。方圆正宗筋饼老店内,食客们一边品尝着地道的筋饼,一边欣赏着以该店发展历程为蓝本的电影《筋饼之恋》,好不快意。泥河鱼、泥河鸭蛋、七星鱼、黏豆包、东北民猪肉、杀猪菜等农家菜肴风味独特,满足了游客口欲的同时,也留住了游客的脚步。美食引来四方游客,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
随着直播的发展,直播带货也慢慢火了起来,榆林筋饼通过网购平台、直播带货,搭上了互联网,“飞”往北上广等大城市。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榆林筋饼品牌持续升温。如今,榆林镇开始着手规划建设筋饼产业园,当地政府正在努力通过强企业、树品牌、建园区,把小筋饼做成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