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大势的光明大道

2023-11-30 02:09于洪君
当代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于洪君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任国家元首身份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在这篇视野恢宏、思想深邃、影响深远的政策性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全面精辟地梳理了当今世界发展大势,鲜明透彻地阐述了当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属性。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0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演进,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双向互动曲折复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攻方向,也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热烈研讨的重大话题。

走命运与共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选择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影响、既激烈竞争又紧密依存的矛盾统一体。自然而然,人类文明的演进也是在求同存异中此生彼长、激浊扬清、兼收并蓄的统一进程。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复杂和曲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长期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顽疾难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类社会进一步撕裂。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旧思维、旧格局、旧秩序依然如故。许多人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悲观失望。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当今时代变革大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厘清支流看主流,不失时机地向国际社会阐明人类社会归根结底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颠扑不破的科学判断,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各国人民应当携手并进、努力构建命运与共的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此后,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一些重大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会阐述人类社会命运与共、各国人民应当共克时艰的深刻道理。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万国宫,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全面而翔实地分析了当今时代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基本特点、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郑重呼吁,“一起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

诚然,从学术上看,在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领域,使用“共同体”的概念并非始于今日。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曾经讨论过人、社会、国家的“共同体”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分析德国社会现实、揭示资本主义弊端并憧憬人类未来发展时,也曾使用过“共同体”的概念。世界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后,“共同体”概念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不少区域合作组织都以“共同体”命名。譬如,在非洲,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在拉丁美洲,有安第斯共同体、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等等。

如今广为人知的欧盟即欧洲联盟,前身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最早则可追溯到法德等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建立的“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在中国周边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也是以构建“共同体”为目标的区域合作组织。2003年10月的东盟峰会,作出了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决定。2008年生效的《东盟宪章》,包含“加强东盟共同体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进程”等内容。东盟领导机构除首脑峰会、协调理事会外,另一重要机制就是共同体理事会。该理事会内设政治安全共同体理事会、经济共同体理事会、社会文化共同体理事会。这充分彰显了东盟国家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不言而喻,上述林林总总的“共同体”理念和实践,都没有超出国家间领域合作或区域合作的范畴,都有一定的排他性、局限性。当今世界沧桑巨变、风云变幻,各国之间的交往方式早已今非昔比,不同文明形态的关系更是经纬万端。习近平总书记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从世界未来前景和人类文明走势出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提出与此密切相关的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利益观、新合作观、新责任观与新文明观,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为深陷迷茫且纷争不已的世界各国,指明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前进方向。这样一种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共同体理念和主张,是任何其他理念和主张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始终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争取建立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全面上升,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全面复兴伟大目标。国际社会,尤其是正在群体性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热切期待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大国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建设性的引领作用。在这一大背景下,围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均衡稳定的安全格局、推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等重大问题,中国不断发出新倡议,提出新构想,探索新路径。

2013年9—10月,亦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半年之后,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相继提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主攻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的合作理念和主张,还被写入联合国、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机制的决议或成果文件。“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归根结底,也是人类社会命运与共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

2014年春,习近平主席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重要演讲,呼吁世界各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通过“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破解“文明冲突”的历史迷思;通过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不懈奋斗,努力走向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未来走势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世界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来到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面对那些对当今世界感到困惑、对人类未来忧心忡忡的外国政要和专家学者,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有理有据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话题。针对世界经济领域的三大矛盾,即全球增长动能不足、治理滞后、发展失衡问题,习近平主席主张国际社会共同实行“四个坚持”,即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协同联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公平包容。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2023年10月1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七届国际文化节上,留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参加巡游活动。(新华社图片)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和奋斗目标最精准、最完整、最科学的理论表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变初心与历史使命作出的最富时代感、最具权威性的科学界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华民族是重信誉、守承诺、讲实效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是说到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伟大政党。在积极倡导并大力实践“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的同时,中国始终坚持把参与全球治理、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经济治理、科技治理、气候治理、网络安全治理、社会安全治理、核安全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主席和中国政府不断向国际社会提出既切实可行又能为各方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中国方案。

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被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被载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许多国际会议的决议与文件。这表明,中国倡导和推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响应。

对此,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指出:“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又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明了未来几十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以及当代中国的对外战略与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庄严承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一铮铮誓言,使西方敌对势力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歪曲为抢占势力范围、谋求领导地位、争当世界老大的恶意宣传不攻自破。

2021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关于国际形势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部分特别强调:我们要“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中华民族成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深刻影响国际事务和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主要对外投资国的地位更加巩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大会总结认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提出要继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顺应时代大势和曲折发展中开创人类美好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强调:“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8月10日,中企参建的“地铁学校”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儿童公园举行开幕典礼。(新华社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毫无疑问,无论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无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严峻复杂,中国都将一如既往,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毕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类社会才真正有可能实现永恒持久的文明共生,实现安全稳定的命运与共。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中国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外部世界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范围也愈加广泛。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也更加客观理性与开放包容。“中国离不开世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普遍共识。与此相适应,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长期稳定和持续繁荣,是人类社会最可珍重的历史“红利”;中国道路、中国体制、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独一无二的示范效应,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最大贡献。“世界离不开中国”,也理应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近年来,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和紧密、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进中国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遏制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阻止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图谋格外刺眼。美国特朗普政府开启的对华贸易战,在拜登任内升级为对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脱钩”“断链”“去风险”和“价值链重组”。这种开历史倒车、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破坏行径,导致中美关系乃至中国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出现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严峻局面。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也因美国等外部势力投棋布子、插手干预、滋事挑衅,生变生乱的可能性持续增大。中国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受到霸权主义、冷战思维、集团政治、单边主义的严重干扰和破坏。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一个无比艰辛和漫长的渐进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内,我们要打造坚强统一、拥有无比凝聚力和无限感召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对外,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争取建立最广泛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统一战线。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相互叠加,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彼此牵动,国际关系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倡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适应时代变化特点与国际关系走势,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采取的新举措,也是当代中国引领人类社会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径。

在应对国际形势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过程中,我们绝不会只是用良好的意愿代替严酷的现实,绝不会因操之过急而轻率行事,更不会拿原则做交易,吞下损害自身利益及“全球南方”利益的苦果。当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与争取国家统一、维护主权安全、捍卫民族尊严、拓展发展利益、建立公正合理且有利于“全球南方”的世界新秩序的正义斗争相互统一、彼此策应、并行不悖和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