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视角下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以合肥市蜀山区为例

2023-11-30 09:35徐红杨顺龙安徽三祥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安徽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蜀山区科创科技成果

文/徐红 杨顺龙(安徽三祥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一、合肥市蜀山区的创新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2022 年,合肥市蜀山区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 户,完成目标任务208%;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827 户,完成目标任务185%;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8 个,完成目标任务133%;新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7 个,完成目标任务350%;培育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后备梯队3 户,完成目标任务300%;就地转化科技成果439 项,完成目标任务169%;摸排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场景9 个,完成目标任务180%;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146.1 亿元,登记科技成果550 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挂帅”项目34 个,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以全省第一、全国第27 位入围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成为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区。在全省科技创新指数评选中,蜀山区位居全省第一,荣获“安徽省科技创新先进区”称号。

2.推进举措

(1)明确“战略+打法”,推进总体布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全域科创”发展战略。制定《蜀山区推进“全域科创”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校地融合、载体建设、产业发展、创新生态等9 大目标任务,细化8 大行动40 条具体工作举措,挂图作战,对账销号。二是强化顶格推进,建立统筹推进机制。成立区委科技创新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并兼任“科大硅谷”蜀山园建设专班,对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总统筹、总调度、总推进。成立蜀山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创集团),作为全区科技创新载体规划、建设、运营和科技招商、基金管理等方面的市场化主体,在全区形成“科创委+办公室+科创集团”的科技创新领导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

(2)实施“科创+城市更新”,推进载体建设。紧抓“科大硅谷”蜀山园建设机遇,以“科创+城市更新”方式补齐老城区科创载体不足的短板。一是全面梳理辖区载体资源,系统谋划发展路径,高标准编制“科大硅谷”蜀山园规划。科大片区按照两园区、两平台、一市场、一科技创新载体的规划布局,注重发挥周边高校十万师生和商圈配套优势,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功能区。科学岛片区形成“一轴、三芯、三区”的规划布局,打造国际创新合作区。二是打造“科里科气”科创驿站。在科大片区建设“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大站,打造“科大硅谷”蜀山园“前哨”。在科学岛片区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合肥市科创集团合作,打造“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学岛站,重点承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成果转化项目。目前,两个科创驿站已入驻近50 个团队和企业,入驻率超90%。三是整体购置面积达9 万平方米的合力大厦B 座,拟挂牌博士双创园,定位建设全国一流的科创综合体,已有近20 户优质科创企业意向入驻。四是推动孵化平台提质升级,建立孵化平台梯队培育机制,2022 年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 家,推荐申报国家级孵化器1 家、省级众创空间1 家、市级孵化器1家、市级众创空间3 家,培育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后备梯队3 家。

(3)统筹“招商+转化”,推进项目落地。一是加强科技招商,成立蜀山区科技招商专班,按照项目类别分为3 个小组,由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2022 年累计接洽了璞跃中国、墨奇科技等190 余个科创企业项目;成功签约了新材料孵化平台等3 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赋权试点项目;引入了康湃医疗、南京优存等10 多个优质的隐形独角兽企业项目,总投资额超20 亿元;与鄂维南院士领衔的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签约,合作共建合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获得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二是加强成果转化,成立蜀山区成果转化专班,按照高校院所分为5 个小组,每组由基金公司牵头,涵盖科技中介、科创载体、驻地街道等要素单位,有组织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2022 年累计摸排高校院所可转化的科技成果224 项,就地转化成立企业36 户。三是加强科技金融,2022 年新设立“科大硅谷”人才贷、专利质押贷等债权类金融产品,推荐45 户科技型企业获得“科创贷”贷款2.1 亿元;天使基金累计实施投资项目18 个,审批投资总金额1.15 亿元;成立合肥蜀山科里科气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发行5 亿元创新创业母基金和1 亿元直投基金,通过投贷联动促进科创项目落地发展。

(4)突出“培育+激励”,形成科技创新企业丛林。一是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选育工程”,对全区科技型企业进行摸底,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2022 年共有827 户企业通过评价入库。二是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常态化开展认定培训辅导工作,会同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建立联审推荐机制。2022 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户,总数同比增长60%。三是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开展区级瞪羚企业培育认定工作。2022 年共认定区级瞪羚企业18 户、瞪羚培育企业8 户。四是做好科技统计工作,2022 年全区召开3 场企业研发投入统计培训会,对72 户重点企业研发投入数据进行预测研判;召开科技服务业座谈会,对41 户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二、合肥市蜀山区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策源能力有待增强

蜀山区拥有合肥市70%的科教资源,但科技创新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挖掘。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蜀山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够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待进一步做优做强,关键核心技术仍有短板,关键领域改革仍需加快突破。

3.科技人才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

蜀山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占比偏小,尤其是缺乏产业领域专业人才,人才引进力度有待加强。

4.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蜀山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数量不足,创新链同产业链融合不够,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不紧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不强,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大,已建平台在产品、企业、产业的服务能力方面依旧薄弱。

三、 创新驱动视角下促进合肥市蜀山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以“源”促“策”,全面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1)加强人才为首要竞争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开展“领创蜀山”人才引进计划,瞄准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加大引进培养力度。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配套更具吸引力的科研薪酬体系和研发绩效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智汇蜀山”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校院所、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探索多元化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完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科技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配套解决科技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就业、福利待遇等问题。

(2)全方位推进校(院)地融合。全面梳理辖区高校院所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建立信息库。成立校(院)地联络处,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校(院)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投资建设X 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支持建立合作研发平台或技术实验室、中试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3)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探索与长三角各先进产业园区开展组团式资源对接,共建科创联盟、协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聚焦技术研发、应用转化、技术转移等领域,打造前沿科技一体化交往平台。积极开展成果项目路演、对接、创新论坛等常态化的创新活动。

(4)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联合围绕市场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0—1”的原始创新,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卡脖子”项目攻关。扶持“1—100”的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完善科技成果寻找捕捉机制和创业服务机制,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加快“两廊一谷”建设,打造“全链条”科创载体集群

(1)加快“科大硅谷”蜀山园建设。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中、西校区一体化通道建设,打造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科学岛科创走廊,存量提升和城市更新开发相结合,谋划引擎项目和科研平台,塑造“科大硅谷科创极核”。持续推进环境、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协同创新。

(2)全力打造“中国环境谷”。聚焦环境产业链条,持续招引高水平环保技术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依托监测设备、检测服务、污水处理等产业基础,探索打造“环境医院”模式的一站式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拓展节能环保产业国际合作,鼓励建设环保专业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支持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离岸孵化基地等,开展飞地研发等合作。

3.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提质增效主导产业。以“一谷两心”产业布局为引领,做精做强环保技术基础研发,瞄准环保关键部件、设备重点领域,拓展环保相关服务。紧抓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加快培育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消费、文化创意、时尚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聚焦机器人、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核心装备等领域,提升高端装备产业自主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

(2)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快全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运用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品迭代更新。在传统产业领域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提高全产业链的创新能力。

(3)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技术攻关,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列为省、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的项目进行配套支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培育形成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聚焦种质资源研发、绿色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智慧农业等领域,布局农业科技重点研发项目。依托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团和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工作。

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1)发展壮大科技型领军企业。在新材料、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能够带动产业链技术升级和价值提升的创新型企业群体。鼓励领军企业开展或参与基础研究,加大对企业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2)加速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培育一批细分产业龙头和“隐形冠军”。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创新服务供给生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建立“研发飞地”,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3)倍增提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蜀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建立“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成长一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动态培育机制。加强高企申报辅导工作,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企业分类分周期管理,强化对企服务。

(4)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协同组织模式,以解决行业和企业重大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构建“企业出题、高校院所选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作机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高校院所和行业上下游资源,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探索联合体人才运行新机制,促进人才双向或多向流动。

5.完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1)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生命健康、食药安全、公共安全、社会民生、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社会民生领域科技研发、攻关及成果的应用推广。推进智慧蜀山建设,加快智慧农场、智能工厂、智慧家居、智能教育、自动驾驶、智能诊疗、智能供应链等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2)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培育并引入一批优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等全品类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网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蜀山区设立特色鲜明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技术转移机构。

(3)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加快建立财政资金、金融资本、企业和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科技创新金融体系。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贷款资金扶持政策,不断扩大“科创贷”“战新贷”等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规模。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推动“科技金融+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促进金融企业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4)加强知识产权发展。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贷款资金扶持政策。推动企业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规范化建设工作,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加强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传统知识等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和自主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核心专利产业化项目,鼓励专利有效运营。

(5)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政策协同、资金配套、人员保障等工作,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投入方式、新型科研组织模式、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项目管理机制、科技评价制度、协同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积极举办科技创新论坛、展会、赛事等,全面巩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示范效应,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营造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创新创业环境。

猜你喜欢
蜀山区科创科技成果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合肥蜀山区夜景
浅论如何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合肥市蜀山区为例
合肥蜀山区举办思想政治学科德育课程研讨会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