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改革下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及路径探索*

2023-11-30 14:09:15周月倾王洪云赵兴蕊
光明中医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医药育人文化

杨 麒 周月倾 王洪云 赵兴蕊

文化育人是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医药院校在厘清“三全育人”内涵逻辑和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基础上,系统性构建、一体化推进中医药文化育人,对厚植“以人为本”“仁心仁术”“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三全育人的演进脉络和内涵逻辑

“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积极探索和重要回应,其发展演进的脉络和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和时代逻辑。

1.1 三全育人的演进脉络“三全育人”的演进依次经历了雏形期、定型期、创新发展期和实践深化期4个时期。1950年8月,中国教育工会首次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概念,为“三全育人”理念奠定了雏形。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阐释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和实践推向了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全面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启动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动“三全育人”实践成果的深化和拓展[1]。

1.2 三全育人的内涵与逻辑“三全育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人、时、空”三者的有机统一,其内在逻辑具有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密性[2]。全员育人的要素是人,强调人人都是育人主体,即环境中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每一个人都是育人主体,包括学校、家庭、社会3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应当增强育人意识,自觉承担育人职责,发挥育人作用,形成育人主体之间的合力。全过程育人的要素是时间,强调育人的持续性和阶段性,是从时间维度持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是指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开始直至学生毕业实现就业的整个时间阶段都要持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是指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阶段、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做到时间维度的全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维度的全过程、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变化维度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素是空间,强调育人资源的整合和育人对象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指育人工作自身的全面性,充分利用各种育人资源、载体、方式和途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第一、第二与第三课堂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另一方面是指育人对象发展的全面性,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分析

2.1 德育价值《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千百年来,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尚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有相关文献记载的就多达557位。《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体现的“医者仁心”思想;《黄帝内经》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体现的“济世救人”思想;《备急千金要方》中“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体现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思想;《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价值[3]。

2.2 智育价值中医药学自起源迄今,兼容并蓄、传承创新,形成了人文、生命科学相融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凝聚了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要不断学习积累,要把“精”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终生,精研医道、精勤不倦、精益求精,掌握精湛医术,绝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张仲景认为,学医必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并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写道:“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以及中医治学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七重”等等,都体现了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智育价值[4]。

2.3 体育价值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药文化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许多运动及保健养生原理根源于中医学理论,如中医学阴阳互补、动态平衡、五行反馈、整体观念、中庸和谐等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渗透到传统体育之中,使传统保健体育运动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功效。中医认为,阳是生命的基础,运动可以升阳,阳升发,则生命力自然旺盛,并注重动静结合,讲究“调身、调息、调心”,即通过调整动作、呼吸和思维意识活动,实现“三调合一”,达到疏通经络、和畅气血、和调脏腑、调整阴阳的作用。中医药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体育元素和体育育人价值,推行的强身健体方法主要分为武术和导引术。据统计,中国武术流派有230多个拳种;导引术的方法主要有内丹术、真气运行法、禅定术等静功,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动功,闭目养神、自我按摩、拍击等保健功[5]。

2.4 美育价值美育从本质上来看,是德育的补充和完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学价值,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美、仁心仁术的心灵美、调和致中的平衡美、大医精诚的职业美、淡泊名利的朴素美。中医药文化与书画、文学、音乐等艺术都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互融合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史料记载,张仲景、孙思邈、葛洪、李时珍、王惟一、朱丹溪等名医大家都能文能书;司马迁《史记》中写到:“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红楼梦》中涉及药物127种、方剂45个,几乎包含了中医药体系的各个方面[5]。纵观古今,中医药发展,从董奉、华佗、张仲景等济世救人中医药名家到现代无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中医药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药全程、全面、深度参与疫情防控和患者治疗,致力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其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充分彰显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生动实践的“美”。

2.5 劳育价值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中医药劳动实践史,是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劳奋进等优良传统的体现。中医药文化体系由中医文化与中药文化共同构成,二者密不可分,优质的中药是确保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头,而中药种植、采收、炮制加工等各环节都具有丰富的劳动教育内涵和价值。同时,中医药古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劳动及运动作用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备急千金要方》中“养性之道,常欲小劳”等,认为“精气郁”为万病之源,只有“形动”才能使气血流畅、血脉流通,才能为筋骨带来更加充足的供血功能;《庄子·让王》中记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认为人生于天地间,作息要与自然合拍,要亲近自然,顺应大自然变化的规律。

3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中医药文化育人格局的实现路径

目前,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育人工作还存在重视不够、缺乏系统设计、资源挖掘不足、品牌特色不鲜明、育人形式单一等问题。借鉴“三全育人”的理念、方法和落实机制,整体性谋划、系统性构建、项目化推进中医药文化育人是改进和提升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3.1 强化整体观念 全面加强顶层设计中医药院校在宏观方面,要站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医药文化育人;微观方面,要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落细落实中医药文化育人工作。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育人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坚持党在文化育人中的领导地位,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思路为指引,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各学院扎实推进、全体教职员工深度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将中医药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总体实施规划,从育人价值、主要任务、资源开发、路径选择、平台设计、效果评价、成果运用、组织保障等方面形成全面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与互促互进。同时,引入项目管理方法,把学生入学开始直到毕业后实现就业为止的整个培养阶段看作一个中医药文化育人项目,从项目启动、规划、执行、控制、收尾5个过程组来高效推进育人工作,以体制机制保障改变中医药文化育人边缘化、盲目性、无序化、低效化等现象。

3.2 强化学生为本理念 全面加强学生成长需求分析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利益诉求等也在随之变化。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才是育人效果的内因。所以,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得到较好的成效。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尤其是身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各类网络新媒体的影响[6]。因此,中医药文化育人要密切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及规律,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创新教育方式和话语体系,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育人工作,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筑牢网络文化育人阵地,提升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3.3 强化系统思维 全面推进育人要素体系建设文化育人工作是由许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要素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中医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首先,必须深刻阐释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意蕴、核心价值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彰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民本情怀、生态智慧、和谐思想、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高度契合性,把中医药文化育人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其次,充分挖掘育人资源,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7大体系入手,构建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平台,形成育人工作合力;最后,要利用文化剖析模型,从中医药文化育人理念体系、制度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入手,由内向外系统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体系,形成鲜明体现“仁、和、精、诚”核心价值的校风、教风、学风体系。

3.4 强化评价导向作用 全面开展育人主体及教育对象的考核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育人评价机制是检验育人工作成效的总开关。评价工作在方法上,要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全员覆盖、指标科学、操作性强的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考核评价与诊断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职能部门和学院评价机制,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细化评价指标,明确每个部门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其次,要建立完善教职员工评价机制,在共性评价标准基础上,要突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等评价的侧重点,形成职责清晰、人人参与、分类评价的机制,不断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再次,要建立完善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评价机制,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度越高,越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滋养心灵、淬炼品德、精湛医技。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评价可以从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文化及专业自信、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日常行为养成等方面来构建,以考察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中医药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