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安 (韩山师范学院)
20 世纪90 年代中前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与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一方面极大地影响和冲击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相当一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的文明与制度,质疑本国的文明、历史与制度,加剧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世界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全球高等教育学科群交叉越来越深入,专业设置越来越国际化,倒逼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高等教育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就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的,面临采取何种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调整专业设置服务社会适应国家需求,如何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的合作与竞争等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解决“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教育问题。
邓小平在总结1989 年学潮动乱的经验教训时,先后多次直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1]“我们十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一个大的失误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少了,连爱国主义宣传也少了。青年人当中,有人认为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这实际上是一种洋奴思想。”[2]
李鹏在199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前几年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削弱,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批驳和抵制,甚至还受到纵容和支持。[3]
邹家华在199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质量”。[4]
李鹏在199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重视和改进德育工作,对学生认真进行我国历史和国情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5]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势严峻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则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高校以何种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说到底是落实“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刚兼任闽江大学校长的习近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列宁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6]列宁还说:“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7]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价值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必须扎根社会实践,唯有如此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懂、真信。早在厦门市任副市长的时候,习近平就非常关注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1985 年在与厦门大学经济系学生张宏樑交流时习近平讲到,“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是有过社会实践经历的,而20 世纪80 年代的大学生不一样,都是校门对校门,基础知识比较牢,但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年轻人不能认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就等着将来直接分配到机关,一定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你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8]时隔五年后即1990 年,刚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不久的习近平在接见北京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团,再次强调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要认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高超、万能的,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观点,是在自己过去认为最落后的地方,是在农村的七年插队生活中,带着问题看书、思考,经历了“生活关”“劳动关”的考验,最终体会到了其中真正含义。[9]
习近平这两次与青年学生的交流,实际上提出了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的必修课,青年学生唯有通过社会实践,方能产生真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的观点。如果说习近平的这个观点当时还仅停留在理论思考的层面,那么在他治校闽江职业大学期间则有了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有效结合。首先,在制度设计方面,规定学生社会实践训练时间占教学安排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学校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规定寒暑假时期每位同学社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十天,并须提交实践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和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上交学校,存入个人档案。[10]其次,在行动落实方面,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升华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如在全校举行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五十周年文艺汇演及举办“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读书教育活动等。[10]最后,在机制激励方面,建立了激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机制,定期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表彰学雷锋积极分子和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闽江职业大学团委也在1993 年,分别被共青团福建省委、共青团福州市委授予“首届‘支部节’最佳组织单位”称号和“1992—1993 年学雷锋先进集体”称号。[11]从制度到落实再到激励的实践逻辑确保了闽江职业大学的学生真正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工农,了解国情、省情和民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有效发挥自己的才能。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习近平关于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的必修课的观点实际上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身,内化于心坚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爱国主义的信仰,外化于行养成社会责任感。这既是对此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又是对此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必修社会实践课的观点是一以贯之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多次表达这一观点。如“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等[12]。
社会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时代均会催生时代性的社会需求。在历史长河中,社会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敢于直面现实,因地制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围绕现实问题开展理论与制度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治校闽江职业大学期间,正值邓小平南方谈话之际,国内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倒逼高等教育转型,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多样化。面对国内“发展大于改革”的教育现状,闽江职业大学的教育发展应该往哪里去,既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行进在这样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科学准确剖析时代本质,研明发展阶段,高屋建瓴抓住当时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创新理论、推进改革。1993 年5 月,习近平校长在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当代大学生面对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把自己置身于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完善,大学生要有紧迫感,树立竞争意识,发扬创业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闯新路,敢创新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对此,大学生要有思想准备,从自身来说,就是要求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素养。”[10]习近平校长这一判断,阐明了20 世纪90 年代中前期高等教育转型的时代使命与目标方向。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习近平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和“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为闽江职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实际行动解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教育问题。
习近平强调,学校的发展要从抓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着手,软、硬建设一起抓。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需要,缺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基于这个理念,习近平校长有效处理了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顺应了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在文史学系、技术工程系、财经系、公共基础部的基础上,新增旅游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社会工程系,较好地满足了旅游业、外贸经济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人才需求。[10]第二,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讲座等形式,积极培养学生把握未来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1992 届学生毕业之际,习近平作了题为《福州改革开放形势和发展战略》的形势报告,使同学们了解了当时的国际经济形势、福州经济发展的潜力及今后福州发展的远景方向。1992 年12 月,学校邀请日本甲南大学教授辻田忠弘先生一行来校讲学,让同学们知晓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10]第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企业优势,利用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福州是国家最早一批的沿海开放城市,行业企业发展较为齐全,对市场的社会需求反应灵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依托福州市行业企业优势,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一方面解決了办学中的资金困难,完善了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了福州市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先后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合办了新闻、法律、土地管理、外贸、医学、旅游管理等专业,开设了“经济员考试培训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培训班”“室内外装饰高级设计”专修班。[11]
闽江职业大学利用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效应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国务院参事指导小组高度赞赏与肯定闽大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主动开展的各项培训工作。社会各界踊跃向闽大捐赠物资,提供就业岗位,以致毕业生就业率高,不敷用人单位需求。1995 年,学校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子课题《福建省华侨捐资举办职业大学》研究任务。[11]
习近平在闽江职业大学提出的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注重质量,突出应用,面向市场”等论述,在他由地方领导转为中央领导直至总书记后,其论述也日渐深入且愈加升华。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13]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14]
20 世纪90 年代中前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学科群与专业群迎来了快速发展,且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日渐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美国和日本作为当时世界经济排名第一与第二的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很具代表性与典型性。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末,美国以《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报告为契机,开启了以《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为标志的本科教育改革,尝试建立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的新的本科教育模式。[15]随后日本政府在1991 年通过了《大学设置基准》的咨询报告,拉开了教学与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改革帷幕,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自行制定和设置课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16]具体说来,美日两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美日两国在专业设置上有着共同趋势:一是培养跨专业人才,设置大量交叉专业。美国高校有25 个学科群设置跨学科专业,主要方式为跨学科群交叉、学科群交叉;日本则以跨学科群为基础重新调整教学组织。二是鉴于通信、生命、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新兴专业发展迅猛,突出培养未来竞争所需特殊人才。三是国际化相关专业发展迅速。四是对部分传统专业进行整合。其次,美日两国在课程调整上有着共同特点。一是广泛开设新课程,加强信息和语言类课程;二是增设实践性课程;三是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大量开设跨学科课程;四是重视学校课程开发的特色化和个性化;五是突出课程国际化。[15]
相较于美日等国来说,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起步晚、不完备、水平低,面临行业企业发展快,市场需求多样化和标准高的社会形势。中国高等教育要追赶世界水平,国际化是必经之路。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1993 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同外国高等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与国外学校或专家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开展科学研究”。
习近平治校闽江职业大学期间,重点发展了与美国和日本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输送师生到两国学习先进的文化科技;另一方面邀请两国的学者和行业专家来校访问或充当特聘教授,同时积极与两国的大学缔结为姐妹学校。具体而言,美国方面:1994 年4 月,美国纽约道林大学访华代表团访问,就两校互派留学生、教师、交换讲学及学术交流等问题达成协议,并与闽江职业大学缔结为姐妹学校。1995 年1 月,青年教师洪启升、黄济平、陈国春被选送赴美国道林学院进修深造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年2 月,美国蓝草高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维范先生来校访问;同年7 月,美籍华人陈赞祥教授来校访问。1996 年10 月,美国华盛顿州塔克玛世界贸易中心执行董事考妮·培根夫妇来校访问。日本方面:1994 年10 月,日本长崎株式会社总经理大久保晃宏一行来校访问;日本冲绳伦理研究所友好访问团仲本政博一行来校进行学术交流;1995 年3 月,闽江职业大学与日本冲绳大学正式缔结为姐妹学校。同年9 月,日本冲绳大学狩俣真彦校长一行来校访问,狩俣真彦校长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10 月,冲绳大学吉川博也先生到校访问。在多次深入交流的基础上,1996 年5 月,学校首批赴日(冲绳大学)自费留学生成行。[11]可以看出,习近平兼任校长期间,胸怀国际视野,吸纳外来、面向未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深度参与全球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为他后来担任总书记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论述做了孕育与铺垫,“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中国大学不应该走封闭的路子,而是要敞开内涵式发展之“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17]
习近平治校闽江职业大学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之际,其教育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习近平站在时代的高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性课题,使闽江职业大学办学不仅有人才培养的思想性,而且有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不仅有立足福州地方实际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教育特色,而且有与世界一流教育资源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视野。习近平治校闽江职业大学关于“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的必修课、高校人才培养要服务社会适应国家需求及高等教育要扩大开放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育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先行探索与实践,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